语文·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结束(shù)  恐吓(hè)     青蒿素(hāo) 流水淙淙(cóng)‎ B.扒窃(pá)    怫然(fú)     炮羊肉(bāo) 叱咤风云(chà)‎ C.轻佻(tiāo)  赧然(nǎn)     闷葫芦(mēn) 模棱两可(léng)‎ D.纰漏(pī)    摈弃(bìng)   文件夹(jiā) 喁喁私语(y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咤”应读zhà ;C项,“闷”应读mèn;D项,“摈”应读bì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 ‎ ‎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3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对高通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值得关注的是,其中    了对高通公司垄断行为认定的细节。‎ ‎②记者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审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判定继子没有跟继母形成    关系,不能继承继母的遗产。‎ ‎③当我回忆过去,我看到的是一个    地决定走上一条陌生道路的孩子,我看到的是无论孩子有何目标,都会给其鼓励的一对父母。‎ A.泄露  抚养  无所顾忌 B.披露  赡养  无所畏惧 C.泄露  赡养  无所顾忌 D.披露  抚养  无所畏惧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①“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披露”一般指发表,公布。此处应用“披露”。②“抚养”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此处应用“赡养”。③“无所畏惧”指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形容什么也不惧怕。“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根据语境应选“无所畏惧”。‎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B.野生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最能直观反映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C.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社保经费筹措机制如果不改进,靠财政补贴发放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D.国土资源部指出,今年下半年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极端天气诱发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搭配不当,“淡化……弊端”可改为“避免……弊端”;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应在“因此”的后面添加“栖息环境的质量”;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社保经费筹措机制”之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 。因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奢求完美,方可轻松;不迷失自我,才能幸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 A.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B.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C.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D.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答案】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 (3)《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   。‎ ‎【答案】‎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幽香,繁阴, 蜉蝣,渺沧海,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 ‎ ‎ 三、诗词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 吴琚①‎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②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 ‎【注释】①吴琚,南宋汴(今河南开封)人。本词是他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以镇安节度使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后所作。此时朝廷腐败,江南士气低落,恢复中原已成泡影。②忘机,指忘却巧诈之心,与世无争,自甘恬淡。‎ ‎(1)上阕中“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奠定了全词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或 “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烘托了词人悲伤沉重的心情”)。(2分)词句写了词人春日来到建康城外钟山下,钟山就在眼前,却被云雾遮挡,远望一片迷茫,大好春光不可观赏,引致词人心境迷茫惆怅、郁郁不乐。(2分)‎ ‎(2)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土却收复无望,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的情感。(2分)“故乡心事在天涯”表达了对远在天涯的家乡的思念,但故乡却已沦亡的无奈;“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几日不来春便老”表达词人急切希望有所作为却因朝廷腐败无能,直至两鬓花白愿望都难以实现的郁闷。(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中‘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是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作用如下: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感情基调,以景衬情等等。“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先看写了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与诗人的情感是否一致;“迷”“云遮”写出景象之迷蒙,烘托了词人悲伤沉重的心情,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复杂”二字说明情感并非一种。考生应抓住意象、情感词以及注释来分析情感。 下片笔锋一转,思绪回到了现实,以水为镜,重整鸟纱,更是振奋精神,但水中映射的身影却又一次使他陷入沉思,两鬓灰白,时比一去不复返,当时的壮志情怀竟一时无处舒展,心有不甘,但年华已老,郁闷、幽怨之情无以言表。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词人望着眼前的春景,不禁感慨几日不来便觉晚春已至,怎耐得桃化也开了呢。恐怕并不是”春色老”,而是心已老、人已疲了。桃花不知人意,花开花谢自有其理,而文人此时感物伤怀多足闲仕途不顺,无法报效国家而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Z-X-X-K】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 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                        【】‎ ‎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比如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用酒祭奠明月之意。‎ B.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亦作“践祚”“践胙”,代指即位登基。‎ C.“后主”一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人由此将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D.本文中出现许多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词语,比如“除”是授官的意思, “摄”是代理的意思,“迁”则指“贬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峻顺应时势,投靠明主。他一开始跟随刘表,接管哥哥的队伍后,他率众投奔了刘备,并对其非常忠心。‎ B.霍峻能力突出,以弱胜强。面对刘璋万人部队为期将近一年的围攻,霍峻抓住其懈怠的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C.霍弋忠于职守,处事得体。面对太子刘璿无节制的爱好,霍弋列举许多古代的例子,言辞激烈,效果很好。‎ D.霍弋忠心耿耿,追随后主。成都失守后,在不知后主安危的情况下,他不急于投降,听到后主投降,才上表请降。‎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 ‎(2)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 ‎【答案】‎ ‎10.A ‎11.D ‎12.C ‎13.‎ ‎(1)当时永昌郡的蛮夷之族依仗险要地势不臣服,多次侵略为害,就让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偏军讨伐他们。‎ ‎(2)如果主上与魏国讲和,被以礼相待,那么保护境内人民(或“保全境内”)投降,也不算晚。‎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担任官至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还葬成都。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其中标志词应抓住:“年”时间,“成都”地名,“曰”后应停顿,“遂”前常停顿等。‎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D项“迁”应指官职的改变、调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12.‎ 试题分析:C项“言辞激烈”错,原文是“甚得切磋之体”,切磋是“商量研究”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恃、不宾、寇害、领各1分,大意1分;(2)和、见遇、“以礼”介宾结构后置、保境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霍 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从葭萌南归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才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至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还葬成都。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 儿子霍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任命他做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让他做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周游军营各处。诸葛亮死后,担任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刘璿,让霍弋担任中庶子,刘璿爱好骑马射猎,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规劝进谏,非常合乎商讨交流的礼仪。当时永昌郡的蛮夷之族依仗险要地势不臣服,多次入侵为害,就让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偏军讨伐他们,于是斩杀了他们的主帅,攻破他们的村寨,永昌郡界得到了安宁。调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仍旧统管南郡事务。景耀六年,晋升封号为安南将军。这一年,蜀国合并到魏国。霍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的百姓,全部归附魏国,二人都沿袭从前的职务,被宠信礼遇。《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军攻来,想要奔赴成都,后主认为防卫敌人的策略已定,没有听从。等到成都失守,弋穿着素服号哭,聚众哀哭了三日。各位将领都劝他应该赶快投降,霍弋说:“如今道路阻隔堵塞,不清楚君主的安危,重大事故面前的去留,不能随便。如果主上与魏国讲和,被以礼相待,那么保护境内人民(或“保全境内”)投降,也不算晚。如果君主危急受辱,我将拼死抵抗魏军,何必说什么早晚呢!”得到后主东迁(即投降)的消息,才率领六郡将守上表说:“我听说人的成功得益于三种人(生于父,教于师,食于君),侍奉他们要始终如一,出现危难,就交出生命。如今我的国家败亡君主依附于您,坚守下去会死无处所,因此交出自己,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即司马昭)认为他很好,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用原来的职务任命他。后来派遣他带兵救援吕兴,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分封功劳位列王候,晋升封号重赏他。 ‎ ‎ ‎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是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取意。‎ B.从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借助卦象具象地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思想方式。‎ C.“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命题,同样表明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思维特点。‎ D.道家认为,“玄览”、心斋”、“坐忘”都是为引发直觉思维,从而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理性思维,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B.老庄都主张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涤荡心灵,深入静观,达到物我两忘的思维状态。‎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成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禅宗顿悟成佛的过程,是直心而行,关注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人可替代的过程。‎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读相近的一项是(   )‎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的关键信息在第三段,原文是:“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D项混淆目的和结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 试题分析:C 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选项C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选择选文之外的诗句来验证文中作者的观点,考生需要对这些诗句进行解读,然后再与例句一一比对,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季羡林自传(节选)‎ 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 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我们终于到了北大的红楼。我暂时被安排在这里住下。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 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汤先生是佛学大师,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然而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 专业的专著和杂志。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书而不得不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可见其收藏之富。反观我国,虽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这个问题,我在离开欧洲时已经想到了。我的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开始萌动的。‎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写诗,写小说,只要有灵感就行,我是需要资料的,而在当时来说,只有欧洲有。而我现在又必须回国,顾彼失此,顾此失彼,“我之进退,实为狼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余,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如果回去,则我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最后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Haloun先生介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等到回国后把家庭问题处理妥善了以后,再返回欧洲,从事我的学术研究。这实在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办法。‎ 一回到祖国,特别是在一九四七年暑假乘飞机返回已经离开十二年的济南以后,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我写信给Haloun 教授,告诉了他我的决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有关欧洲的“思想斗争”,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斗争”又随之而起。我既然下定决心,终生从事 研究工作,我的处境已如京剧戏言中所说的:“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研究必有对象,可是我最心爱的对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经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了。新的对象在哪里呢? 我的兴趣一向驳杂,对好多学问,我都有兴趣。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只因有了困难,才产生了“思想斗争”。这个掂一掂,那个称一称,久久不能决定。我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离开了印度,则我十年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资料不够充足,研究仍会遇到困难。我的考虑或者我的“思想斗争”,都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条件转。当时我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时间的珍惜远远比不上现在。“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九四五年秋,在国外十年的季羡林辗转回国,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铁路中断,他只好先后住在上海和南京,无法回济南老家。‎ B.季羡林回国后经老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去北大任教,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谒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C.季羡林在国外研究的是印度学领域,特别是“混合梵文”。而这门学问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 D.一九四七年,季羡林回到离开十二年的济南老家,当他看到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他立即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E.本文是一篇自传,季羡林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所面临的思想斗争,真实可信。‎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季羡林在上海和南京居住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6分)‎ ‎(3)季羡林在为人和为学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季羡林回国后的“思想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是否同意他“‘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在上海和南京居住的经历展现了时代背景。②表现了当时季羡林及其家庭生活的困窘,交代了他回归祖国的原因。③凸显了季羡林对家庭充满着责任感的形象。(每点2分)‎ ‎(3)为人:①热爱祖国,对家庭负责。在战乱中辗转回国任教,对家人充满愧疚,把卖金表的钱寄回济南老家,回到老家后立即打消回欧洲的想法。(2分)②不计名利,谦逊低调。不计较副教授的职称,觉得能进入北大已是莫大光荣。(2分)‎ 为学:精研学问,孜孜不倦。在哥廷根十年,写论文用上千种专著和杂志,甚至去他国图书馆借书。(2分)‎ ‎(4)①研究学术与回国的思想斗争:季羡林主要研究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国内没有研究的条件。然而面对亲老、家贫、子幼的家庭境况,如果不回去,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回去,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②面对新的研究对象充满思想斗争:印度古代混合梵文不能研究,对于研究的新对象久久不能决定。(每点2分)‎ 观点一:同意。①季羡林对很多学问都感兴趣,选择新的研究对象难免犹豫,不能急于一时。②确立新的研究对象要考虑自身和外部的条件,暂时放一放会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每点2分)‎ 观点二:不同意。①时间不等人,如果对新的研究对象迟迟不能确定,会浪费时光,甚至没有建树。②有了思想斗争就要及时解决,暂时放一放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值得提倡。(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每点2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季羡林为人为学的相关信息,然后分别概括得出答案。从为人的角度看,他回国之路很艰难,“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而且“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但他“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可见季羡林对祖国是充满热爱之情和责任感的。他回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经济破产,家中盼望他回来,而他自己也深感对家庭的愧疚,回国后即变卖金表给家中寄钱,而且“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足见其对家庭的责任感。进入北大,尽管只能做副教授,可“已感莫大光荣”,可见季羡林的淡泊名利。从为学的角度看,季羡林“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对研究更是执着无悔“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4)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先要找到“思想斗争”出现的段落,然后分析具体所指。本文多处提到“思想斗争”,统观相关段落,会发现,季羡林的“思想斗争”分为前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3.4.5三段,写了斗争的过程和斗争的结束,这一时期“思想斗争”的内容是国外的研究条件远远好于国内,要想搞好研究,国外是首选,回国之后研究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家庭状况、祖国的灾难又让他不得不回国,所以此时的“思想斗争”是研究学术与回国的思想斗争。第二时期是结尾部分,这一时期的“思想斗争”是研究对象不能确定的思想斗争“研究必有对象……新的对象在哪里呢?”“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第二问,考生可答赞同,也可答不赞同,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联系现实分析。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六、语文文字运用 ‎10.下图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徽,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答案】‎ ‎①会徽由小苗、土地、双手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图形和汉字组成,整个图案呈圆形。(2分)②图中的(绿色)小苗代表儿童和希望,(1分)小苗下方(棕色)半圆象征社会土壤、社会环境,(1分)合掬的双手象征来自社会的关爱、呵护、支持、帮助和救助,(1分)会徽蕴涵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宗旨。(1分)(寓意答出两点即可。表颜色的词语可忽略。)‎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明确要求。徽标图类题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关于徽标图的提示和注解。方便考生把握答题要点。(2)主体。即徽标图本身。它由各要素整合而成,形成特定的情景和主题思想。 (3)问题。是试题的归宿,即指定考生按其要求与内容解答。读图:读全读懂。(1)观察表象,抓住特点:观察徽标图,看清图中有哪些线条、文字、图形,颜色、大小、位置是怎样安排的。(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徽标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性质特点,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图形来表达创作者的愿望。根据提示和注解,类比联想,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仔细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徽标图的寓意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表达:准确有序。准确:根据题干对内容、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达,忌答非所问、生拉硬拽。语言通顺,卷面整洁。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不超字数的前提下,力求全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七、写作题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答案】‎ 做一只忘记姓名的乌鸦 ‎ 奔流不息的江河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激昂,高耸入云的险峰向我们昭示出生命的雄奇。而一只乌鸦,却也正在以另一种看似卑微的方式,像我们诉说着一个生命、一个灵魂的高贵。‎ ‎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因此,做一只想成为雄鹰的乌鸦又具有多么可贵的精神啊!纵使被牧羊人抓了去,纵使被依然平静生活的其他乌鸦说自己是一只忘记了叫什么的鸟又何妨?至少,我——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曾经,也许,即将成为一只雄鹰,一只在天空翱翔的雄鹰!至少我梦想过!‎ ‎ 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乌鸦啊!这是一种何其高贵的精神啊!生活中,也许不可以人人都是克林顿,也许不可以个个都当杨利伟,但至少,我们可以期许,我们可以希冀,我们可以着这些看似不可以的目标去努力,去尝试一次。 ‎ ‎ 乌鸦是可爱的,它并不悲哀。因为它做到了,它真的就做到了去抓住一只羊。注意,是抓住而非抓起。这并不重要,就像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先天五音不全的人在一段短暂的训练过后就像歌唱家一样唱出一支完美的歌一样。‎ ‎ 去做一只渴望成为雄鹰的乌鸦远比做一只观望危险的羊要好得多。‎ ‎ 陈涉、吴广起义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陈涉、吴广也许就是那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正是他们的“狂妄”才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坚强不屈。‎ 他们要反抗!他们要称王称霸!也许他们终究是失败了的。但在我们心里,他们就是王!精神的引领者!精神的王!‎ 至于那些“观望危险的羊”,也许你会说羊是无辜的。对,它们是无辜。可从乌鸦的精神设想,不也正是这种安于自身现状的精神奴仆才使得它们注定是被捕食么?它们原本是有希望的,只是因为不曾拥有乌鸦的“壮志”才注定不被赞美。设想,如果羊在看到一只猎豹急速奔跑的时候,也曾忘记自己仅仅是一只看似弱小的羊,也曾怀有一种渴望去练就这般本领,是不是现在,当雄鹰再次来袭时也有可能逃过一劫?这不就是它原本可以拥有的希望么?然而它并没有。它甘愿本本分分的做一只羊。准确地说是做一个精神的奴仆。这才是悲哀!世间最低*的悲哀!‎ ‎ 所以说,即使 是一只羊,也要努力去做一只有雄心壮志的羊。去做一只忘记了姓名的羊。去做一只渴望成为猎豹的羊。一只高贵的羊!‎ 生活中,谁能真正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期许更高的境界,谁才是真正的强者,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活主宰者。‎ 去做一只忘记姓名的乌鸦!去以一种高贵的精神主宰生活!‎ ‎【点评】‎ 也许阅卷场上会把“要认清自己,认清世界”作为理解话题的最佳选择,但事实上,从乌鸦的角度,从那样一种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角度来立意也许更能打动阅卷老师,并且更具说服力。材料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它也很可爱啊”,确实,乌鸦也好,其他一些事物也好,大家都是可爱者,都是有可写之处的。 本文作者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从乌鸦的角度来着笔,写出了新意,写出了创新。‎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无穷的财富和智慧。他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忘却自我的价值。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豪放,是他内心品质的真正写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与闲适淡远,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他们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在失意中迷失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不应该忘却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们在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当中感受雄浑壮志。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选择。‎ 人们都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样的,要不然,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应有的丰富多彩。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寓意角度考虑: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乌鸦盲目模仿老鹰,最后只能落得失败的后果。从主旨角度,可以提炼出:盲目学习他人,丧失自我。(2)、从乌鸦角度考虑:乌鸦看到老鹰抓山羊的矫健身姿,便去尝试学习老鹰,有这事可以提炼出:要敢于挑战自我;要敢于尝试;要敢于创新。(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对乌鸦盲目模仿的否定,而小孩的话是对乌鸦敢于创新的肯定,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盲目模仿与敢于创新;模仿与创新。‎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