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能负重。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满了乡间的露水。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一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 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不搭调。“给我来五斤。”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你一个人吃?”我说是。“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我。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没了本钱,种些菜卖。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高院深。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一二。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不知为什么,他们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流着血。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离开了近一年,那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都来自批发市场。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 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在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了,质地依旧精良。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房子,卖了皮卡。‎ 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不自觉地总要看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我有时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第24版)‎ ‎13.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14.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5.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3.①交代了人物生活的背景;②为后文老黄的出场、老黄与其生活环境的不协调做铺垫;③暗示了小说展示底层人物生活遭遇的主题。‎ ‎14.①黄瓜是我和老黄认识的媒介,这个事物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黄瓜由自种的老品种到批发的黄瓜,形成对比,突出了老黄的生活变化;③我对黄瓜的回忆寄托了我对老黄的惦念之情。 ‎ ‎15.实在(务实);坚强;善良(热心);重情义;有担当。‎ ‎16.①呼应前文老黄酒后唱昆曲;②对我藏在被子里唱秦腔的细节描写,蕴含了我内心的悲慨,让文章增添了感伤的氛围,升华了文章主题;③歌词与底层人物辛酸的人生境遇相契合,增添小说的表现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此类试题一般从改物象在情节上的作用,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文中“黄瓜”贯穿文章的始终,我和老黄通过“黄瓜”认识,是文章的线索,“黄瓜”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文中黄瓜由自种的老品种到批发的黄瓜,前后形成对比,通过“黄瓜”的变化写出老黄的生活变化;从主旨和情感的角度看,“黄瓜”是我和老黄认识的媒介,我对黄瓜的回忆寄托了我对老黄的惦念之情。‎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要求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作答时注意梳理情节,根据文章的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分析性格特征,此题可从卖二斤而不是五斤黄瓜给我,可以看出其实在;从对他的身世介绍可以看出其务实、坚强;从对陌生女子的救助可以看出其热心善良;从与我的交往以及穿的白衬衣可以看出重情义;从买房买车还账可以看出有担当。‎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从结尾和标题、开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内容注意从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结尾“原 ‎【点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二、【2019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19月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船上 沈从文 住在那小旅馆实在不是个办法,每天虽只三毛六分钱,四个月来欠下的钱很像个大数目了。欠账太多了,非常怕见内老板,每天又必得同她在一桌吃饭。她说的话我可以装作不懂,可是仍然留在心上,挪移不开。恰好那时有一只押运军服的帆船,正预备上行,押运人就是我哥哥一个老朋友,我也同他在一堆吃过喝过。一个做小学教员的亲戚,答应替我向店中办个交涉,欠账暂时不说。在桃源的那个表弟,恰好也正想回返本队,因此三人就一同坐了这小船上驶。‎ 船上装满了崭新棉布军服,把军服摊开,就躺到那上面去,听押船上行的曾姓朋友,说过去生活中种种故事。‎ 这曾姓朋友读书不多,办事却十分在行,军人风味的勇敢,爽直,正如一般镇人的通性,因此说到任何故事时,也一例能使人神往意移。这朋友最爱说的就是粗野话。一切粗俗的话语,在一个直爽的人口中说来,却常常是妩媚的。‎ 但七百里航程还只走过八分之一时,我们所有的钱却已完全花光了。把钱花光后我们仍然有说有笑,各人躺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到应吃饭时,便用极厉害的辣椒在火中烧焦蘸盐下饭。‎ 船只因为得随同一批有兵队护送的货船同时上行,一百来只大小不等的货船,每天必同时拔锚,同时抛锚,因此景象十分动人。任何一只船出事时皆得加以援助,一出事总就得停顿半天。天气又冷,河水业已下落,每到上滩河槽容船处都十分窄,船夫在这样天气下,还时时刻刻得下水中拉纤,故每天即或毫无阻碍也只能走三十里。送船兵士到了晚上有一部分人得上岸去放哨,大白天则全部上岸跟着船行,所以也十分劳苦。但人人却十分高兴。一遇船上出事时,就去帮助船夫。‎ 常德到辰州四百四十里,我们一行便走了十八天,抵岸那天恰恰是正月一日。船傍城下时已黄昏,三人空手上岸,走到市街去看了一阵春联。从一个屠户铺子经过,我正为他们说及四年前见到这退伍兵士屠户同人殴打,如《水浒》上的镇关西,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恰恰这时节我们前面一点就抛下了一个大爆竹,訇的一声,吓了我们一跳。那时各处虽有爆竹的响声,但曾姓朋友却以为这个来得古怪。就拖我们稍稍走过了屠户门前几步,停顿了一下。只见那屠户家楼口小门里,很迅速地又抛了一个爆竹下来,又是訇的一声,那曾姓朋友说:“这狗杂种故意吓人,让我们去拜年吧。”还来不及阻止,他就到那边拍门去了。一面拍门一面和气异常地说:“老板,老板,拜年,拜年!”一会儿有个人来开门,门拉开时,曾姓朋友一望,就知道这人是镇关西,便同他把手拱拱,冷不防在那高个子眼鼻之间就是结结实实一拳,那家伙大约多喝了杯酒,一拳打去就倒到烛光辉煌的门里去了。只听到哼哼乱骂,但一时却爬不起来,且有人在楼上问什么什么,那曾姓朋友便说:“狗X的,把爆竹从我头上丢来,你认错了人。老子打了你,有什么话说,到中南门河边送军服船上来找我,我名曾祖宗。”一面说,一面便取出一个名片向门里抛去,拉着我们两人的膀子,哈哈大笑迈步走了。‎ 我们还以为那个镇关西会赶来的,因此各人随手拾了些石头,预备来一场恶斗,谁知身后并无人赶来。上船后,还以为当时虽不赶来,过不久定有人在泥滩上喊曾芹轩,叫他上岸比武。这朋友腹部临时还缚了一个软牛皮大抱肚,选了一块很合手的湿柴,表弟同我却各人拿了好些石块,预备这屠户来说理。也许一拳打去那家伙已把鼻子打塌了,也许听到寻事的声音是镇人,知道不大好惹,且自己先输了理,故不敢来第二次讨亏吃了,因此我们竟白等了一个上半夜。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第二天一早,船又离开辰州河岸,开进辰河支流的白河了。‎ ‎13.全文主要记述了行船中发生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14.“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其中“可笑”指的是什么?‎ ‎15.请简析小说中曾姓朋友的形象特点。‎ ‎16.请探究小说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3.①听讲故事;②寻穷开心(苦中作乐);③赏行船;④参与打架。 ‎ ‎14.①把街上的屠户想象成《水浒》中的镇关西;②将殴打屠户当作行侠仗义;③为迎战屠户白等了半夜。 ‎ ‎15.①强于表达:说故事,使人神往意移。‎ ‎②勇敢爽直:殴打屠夫后,扔名片报住处。 ‎ ‎16.①对行船人纯朴品格的赞美;②对豁达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③对快乐有趣往事的怀念。‎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要求概括全文的事件,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然后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有听讲故事、寻穷开心、赏行船、参与打架等。‎ 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要求概括“可笑”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如《水浒》上的镇关西,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就知道这人是镇关西,便同他把手拱拱,冷不防在那高个子眼鼻之间就是结结实实一拳,那家伙大约多喝了杯酒,一拳打去就倒到烛光辉煌的门里去了”“因此我们竟白等了一个上半夜”句子进行概括。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注意根据“说故事,使人神往意移”等情节概括“强于表达”的特点;根据“殴打屠夫后,扔名片报住处”概括“勇敢爽直”的特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 三、【2019届江苏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美】雷·布莱德伯里 她手里拿着扫帚、畚箕、抹布,或是汤题。她的两只手忙忙碌碌,做个不休,这里整一整,那里弄一弄。把垒球和鲜艳的棒球棍放回原位,给黑色的土地撒上种子,给馅饼包皮,给红烧肉浇汁,给酣睡的孩子盖被,无数次地拉下百叶窗,吹熄蜡烛,关上电灯——于是,她老了。‎ 她不再忙碌了。她绕着屋子不断转来转去,观看每一样东西。最后,她到了楼梯口,谁也没有告诉一声便爬上了三道楼梯,到了她的屋子,拉直了身子躺下,准备死去,像一个化石的模印打在越来越冷的雪一样的被窝里。‎ 一家人围在她的床边。‎ ‎“让我躺躺吧。”她轻声地说。‎ 她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仿佛觉得她如此简单的动作——世界上最轻微的动作,不可能引起这样严重的恐慌。‎ ‎“祖奶奶,听我说,你现在不过是在闯过难关。这屋子没有你是会塌的呀!你至少得让我们有一年的准备时间。”‎ 九十岁的祖奶奶睁开了一只眼睛,静静地望着她的医生。‎ ‎“汤姆呢?”‎ 汤姆被送到她那悄声低语的床边。‎ ‎“汤姆,”她说,声音微弱而辽远,“在南海的岛屿上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天。那天到了,他自己也明白,于是他和亲友们握手告别,坐上帆船离开了。他走了,那是很自然的——他的时候到了。今天也是这样。我有时非常像你。你星期六要看日场演出,到晚上九点才回来,还得打发你爸爸去接你。汤姆,当你看到同样的西部英雄在同样的高山顶上跟同样的印第安人打仗的时候,那就是离开座位往剧院大门走的时候了,你必须毫不留恋,不要回头。因此,我也该在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离开剧院了。”‎ 第二个被叫到身边来的是道格拉斯。‎ ‎“奶奶,明年春天叫谁去给房顶换木瓦呢?”‎ ‎“道格拉斯,”她细声细气地说,“不觉得盖屋顶挺有趣的人就别让他去盖。”‎ ‎“是,奶奶。”‎ ‎“到了四月,你向四面看看再问:‘谁愿意盖屋顶去?’谁脸上放出光彩你就叫谁去,道格拉斯。在房项上你可以看到全城的人往乡下走,乡下的人往天边走,往波光粼粼的小河上走;还看得到清晨的湖泊,脚下树梢上的小鸟。最舒畅的风在你周围呼呼地吹。这些东西哪怕只是为了一样,也值得我一个春天的黎明往屋顶那儿爬一趟。那是很动人的时刻,只要你有机会去试试……”‎ 她的声音低弱了,像在轻轻地颤动。 ‎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撅着嘴唇,象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象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太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啰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摆在这里!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 回到店里, 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选择了报警。 ‎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有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心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 。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样,她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 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她看近他打开了一个房门,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莫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太看到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已经报告了警察?”莫里斯.罗巴丹低声说。‎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象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磕磕巴巴地说:“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 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埋。在这个世界导上,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局,我想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我买的那些花圈的飘带表示出为失去我这样的父亲、祖父、兄弟、儿子、伯伯、表兄、女婿、丈夫等等而感到的痛苦……我事先置身于这所有假造的同情中,被这多种的亲属关系所缠绕。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象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 “我在您眼里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 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 柩车上却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象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地家族的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引起下文人物的出场。‎ B.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了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12.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13.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 ‎【答案】11.B12.(1)买所有祭奠男性的花圈,行为怪癖;(2)家里摆放花圈,聊以自慰,心安理得;(3)因花圈被质疑内心苦楚;(4)坦白买许多花圈的原因,身世悲惨。 ‎ ‎13.(1)本以为他会“害人”,是个“恶棍”,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可怜之人,称之为“最好的顾客”饱含厄泰尔普夫妇的歉意;‎ ‎(2)孤独的莫里斯·巴罗丹死了,葬礼上没有任何亲人,厄泰尔普夫妇却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明厄泰尔普夫妇的善良人性;‎ ‎(3)小说的开端出现的却是“最坏的顾客”,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4)风烛残年的老人购买花圈却是为了祭奠孤独的自己,以此为题,呼吁社会给与孤独老人以关爱,温暖和同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说法错误,此处体现她嫉恶如仇,因为当时她还认为他是个恶棍。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性成员,善良的厄泰尔普太太也认同丈夫的猜测,选择报警。一年以后厄泰尔普太太无意中看到了莫里斯·巴罗丹,就跟踪莫里斯·巴罗丹,来到了莫里斯·巴罗丹的家里,看到莫里斯·巴罗丹的家里摆满了自己当初卖给莫里斯·巴罗丹的花圈。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怀疑,并告诉莫里斯·巴罗丹自己已经报警。莫里斯·巴罗丹面对厄泰尔普太太的质疑,内心痛苦万分,“捂着脸,哽咽了起来”,然后向厄泰尔普太太坦白自己买许多花圈的原因,道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莫里斯·巴罗丹说他得了心脏病,医生都说她活不了几个月了。而他有任何亲人、朋友,想到死后“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他就给自己造出了所有的亲人。原来他买这些花圈是送给他自己的。而且莫里斯·巴罗丹说他“事先置身于这所有假造的同情中,被这多种的亲属关系所缠绕。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意蕴能力。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具体作答时,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本题要求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最好的顾客”是指文中莫里斯•巴罗丹,是花圈店店主厄泰尔普夫妇对莫里斯•巴罗丹的称呼,这个称呼饱含厄泰尔普夫妇的歉意,因为在开始莫里斯•巴罗丹去买厄泰尔普夫妇花圈店买了家庭所有男性用的花圈,被厄泰尔普夫妇误以为是一个恶棍,要还是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没有亲朋好友的可怜之人。文章开头莫里斯•巴罗丹去买所有男性用的花圈,被误解为要近期内干掉家里所有男性成员的“最坏顾客”,设置悬念,经过了解,厄泰尔普夫妇在文章最后,出席莫里斯•巴罗丹的葬礼,并送给写有“最好顾客”的花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感染力。还有莫里斯•巴罗丹的葬礼上没有任何亲人,而厄泰尔普夫妇也不是莫里斯•‎ 巴罗丹的亲人,却出席莫里斯•巴罗丹的葬礼,还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明厄泰尔普夫妇的善良人性。莫里斯•巴罗丹的没有任何亲人,就在自己临死前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买来所有男性用的花圈放在家里,祭奠孤独的自己,让自己“事先置身于这所有假造的同情中,被这多种的亲属关系所缠绕”,还说“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在其葬礼上除了“最好顾客”的花圈是厄泰尔普夫妇送的,其他都他自己在死之前题前买好的,以此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呼吁社会给与孤独老人以关爱,温暖和同情。‎ ‎【点睛】对于物象作用,答案一般包括: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 形成线索等。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五、【2019届江苏常州武进区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各自怀着一个小生命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着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 这巨大的石碑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出自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定住了神,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和她的白纸上都是十七个大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天黑下去,孕妇和黑已将它丢在了身后。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 (原文有删改)‎ ‎12.文中划线处孕妇两次呼喊“黑”,但情感和心态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13.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寓意是什么?‎ ‎14.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牛。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案】12.第一次:对牛怀孕了依然想让自己骑的感激和怜悯。‎ 第二次:对眼前美好生活感到满足、感动和憧憬 ‎ ‎13.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固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 揭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孕妇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长大的重要性。 ‎ ‎14.①牛和孕妇是路途上相互关心的亲密伙伴,写孕妇对牛的态度,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与动物的温馨和谐。②展现孕妇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孕妇,写牛可以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 ‎15.①有助于刻画孕妇这一形象的特征:善良淳朴,有责任心,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②作品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③淡化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鉴赏人物心理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原文中画线句子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分析。由原文可知,“黑”是一头怀孕的牛,孕妇第一次喊出“黑——呀”是在“黑”跪在地上让孕妇骑上去的时候,由下文“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的寓意,可结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来分析。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不肯坐在字上,从原文来看是因为她“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在孕妇摹写了字之后,文中说“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显然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说明她懂得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同时她也希望孩子能对她这个母亲满意,表现出她即将成为母亲时的责任感。在摹写字的过程中,“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可以看出,孕妇虽然不识字,但却对字有一种敬重,表达出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考核鉴赏作品文学次要形象的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从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角度分析。本文中,牛是孕妇饲养的牲畜,牛更是孕妇的伙伴,对牛充满怜悯和感动,而且孕妇依靠牛,有牛相伴的生活让孕妇觉得满足、幸福,从主题表达来看,写牛突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牛是怀孕的牛,孕妇想着自己孩子的出生,也想着小牛的出生,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待和希望,也表现出孕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写牛这个形象起到了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或现实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应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作品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描写的重点都在牛与孕妇上,牛是怀孕的牛,孕妇身体笨重,牛和孕妇相伴而行,孕妇不肯骑牛,表现出孕妇的善良淳朴,文中用大量笔墨写孕妇摹写石碑上的字,表现出孕妇的责任心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从情节发展来看,整篇文章故事情节淡化,文章呈现了一种散文化的风格。从主题表达来看,文中故事情节淡化,对牛和孕妇相伴而行的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悠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人与动物和谐生活,环境静美的特点,形成了“天人合一”美好境界。‎ ‎【点睛】第2题考查的是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揭示小说主旨)。在形式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具体题目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本题重点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即可。‎ 六、【2019届江苏海安高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笑 于德北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他吃掉了这些东西。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 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是桐花吧。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 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 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 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14.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2.C13.①对“他”的心理描写(对苏州的生动感受)进行评论,表现“他”对苏州的喜爱。②与“他像一个诗人”呼应,强调“他”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意情怀。③为下文“他”乍见苏州女孩便生好感做铺垫。④转换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使行文摇曳多姿,不单调。⑤第二人称叙述,让读者更能参与到故事中来,引起对主人公形象的思考。 ‎ ‎14.①浪漫(或:有诗心,善于发现和欣赏美)。他享受夜航船上诗意的一夜,能领略苏州的春日之美,从女孩的笑中能联想到才子佳人电影《三笑》,念念不忘青春时期的才子风流。②克制(或:有分寸,“发乎情而止乎礼”)。他欣赏苏州女孩之美,但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为人父的身份。③豁达(或:洒脱,通透)。他虽然不能和喜爱的女孩成就姻缘,但依然因女孩的善意一笑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人公并非真的想要和女孩成就一段姻缘,而且怅憾之情也并不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手法是答出“心理描写”,从人称上答出“第二人称叙述”,从结构上答出“照应”和“铺垫”。‎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欣赏苏州女孩之美,但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为人父的身份”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克制”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七、【2019届江苏海安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四点半的游行 美约翰·麦克纳尔蒂 有很多事情可以让我为自己有了个三岁儿子而感到高兴。其中之一,是让我有资格参加他们四点半的游行,你要知道,有小孩子的大人才可以参加他们的游行。‎ 这种游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前举行,是在太阳开始往下落,也就是约翰尼该回家洗澡、吃晚饭的时候,太阳开始落下时,这一天就结束了,该领孩子回家了。人们就走出公园,等着交通灯转绿,四点半的游行就开始了,也就是走路回家:当妈妈的,坐在手推车里的小孩子和会走路的小孩子,他们的保姆,要么时不时还会有某个孩子的爸爸,例如我。每到举行圣帕特里克节以及其他大型游行的季节,报纸上长篇累牍都是关于那些游行的事,可是对我来说,四点半的游行才是我最关心的。‎ 有一天,太阳开始落下之前,我和约翰尼遇到了一件事,他不会记得,但是我记得。当时他在跟一个名叫卡尔顿的小孩在沙箱里玩,我坐在旁边,听他们说话。‎ ‎“你妈咪呢?”卡尔顿问。‎ ‎“妈咪在家里。”约翰尼说。‎ 他们两个人在忙着干大事,包括往一个垃圾车上装沙子然后再倒空。‎ 卡尔顿说:“那你带谁过来了?谁跟你一起来的?”‎ ‎“我爸爸。你看,看!”约翰尼说,“你想看看我爸爸吗?”‎ 他们两个人都直起身,身上全是沙,约翰尼抓着卡尔顿的手,把他往沙箱外面领了几步,他们都盯着我看。‎ 约翰尼弯着一只食指指着我,他指的时候,食指始终有点弯曲。“看,那是我爸爸。”约翰尼说。‎ 他们两个人看着我。卡尔顿没说什么。约翰尼抓过他的手,他们又回到了沙箱那边。‎ 太阳越来越低,该回家了。我心情很好,因为约翰尼觉得值得把他的朋友领过来,把我指给他看,这种事,我经历的次数根本不是很多。‎ 每天的游行,是从公园开始沿着七十二街往东。我相信在纽约,我们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门卫,他们知道每天下午经过的各个小朋友的名字。他们跟我的小男孩说:“你今天过得好吗,约翰尼?”或者会说:“你好,卡尔顿,你今天过得好吗?”约翰尼和卡尔顿也会细声细气地答话。‎ 我们离开玩乐场时,有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在我们那一带,有纽约自己的各种各样人热情地混合在一起。有约瑟芬,还有她的朋友——照看两个小男孩托尼和斯考特的阿琳;还有一些可爱的年轻妈妈,像芭蕾舞演员那样姿态轻盈,也许她们中间有人以前就是跳芭蕾舞的;还有德国保姆,法国保姆——她们跟她们的小男孩、小女孩说法语;偶尔会有一个骄傲却不露声色的爸爸,比如我自己。‎ 游行队伍一路往东而去,我们走路时,几乎占了整条人行道,大家都走在一起,谈论孩子们翻筋斗,还谈论到了冬天,有时候下雪可以让孩子们玩,他们该有多开心;整场游行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参加,是这个城市最令人身心愉快的事。 ‎ ‎16.淡远:语言生活化,小说的主人翁是平常百姓民,所描写的内容都是日常小事 ‎ 凝重:表达的核心是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沉浮。‎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以及主旨、读者感受五个角度思考。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又快又好,又省料,突出了他的技术高超;从情节发展来看,与开头部分交代的祁茂顺“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形成了照应;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这么好的手艺却终将被历史淘汰,由个别而推知一般,表达出对中国民俗文化衰落的叹惜。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祁茂顺干活快,他做活时大人孩子都爱看,并连声称好,表明他技艺高超;改行后蹬三轮车,非常爱惜车子,不许小孩子们碰三轮车,表明他对待工作认真、勤快;邻居有事他是有求必应,可以看出他朴实乐于助人的特点。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金四爷在小说中的作用,即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于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结构方面的串联、对主要人物的衬托、对主旨的表达等方面探究。金四爷在文中是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和社会脱节,他的没落衬托出了祁茂顺的坚韧;用金四爷的眼光来评价祁茂顺的手艺,突出了他技艺的高超,同时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下祁茂顺的手艺终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引人深思。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去分析。所谓“质朴”,是指用语和选材自然不雕饰;所谓“凝重”是指小说反映的主题带给读者的心理感受。这篇小说通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谋生手段的变化,写出的是社会的变迁和人物不断去适应时代所做的努力,选取日常生活故事,主题却沉重耐人寻味。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十、【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0月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哦,老木风箱 马宝平 ‎①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 ‎ ‎⑧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著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⑨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14.文章第①段“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学问”,请概括“木风箱”都有哪些“学问”?‎ ‎15.文章第②段详细地介绍了风箱的制作和工作原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6.请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17.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 ‎【答案】14.(1)制作:巧妙、科学;(巧妙、科学各1分);(2)使用:速度、力量、方向讲究。(速度、力量、方向讲究三个词语各1分,答两个得即可) ‎ ‎15.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②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③引出拉风箱的“讲究”。④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 ‎16.运用拟人修辞,(1分)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1分)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1分)营造了和乐的氛围。(1分) ‎ ‎17.风箱温幼暖贫,陪伴生活,不可或缺;风箱 见证家庭和谐、邻里和睦;风箱给人们鼓气、加劲(3分,每点1分):表达了对老木风箱和传统生活的感恩、赞叹和怀念之情。(3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主要从“木风箱”的制作及使用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二段讲了“木风箱”的制作、结构。第五段讲了“木风箱”的使用。从以上信息即可概括出来“木风箱”的“学问”所在。其制作巧妙、科学;使用方面介绍了速度、力量、方向等情况。‎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在结构上,第二段属于中间段落,可以从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等角度分析,该题解答时可以答出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引出拉风箱的“讲究”等内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答出句意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一句,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而且还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营造了和乐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结合本文的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本文的标题是在感叹老木风箱,‎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十一、【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的名义 这时,警务直升飞机在村中一片开阔地降落下来。十几个武装警察和刑警荷枪实弹,一一跳下飞机。祁同伟从土屋的窗前看到,他的冤家对头侯亮平身着便衣,最后一个从飞机上跳了下来,飞机螺旋桨旋起的风将侯亮平的风衣吹得像一面飘飞的旗……‎ 雪又下了起来。这会儿起了风,雪花被撕成碎粒,打着旋儿在空中翻卷,叫人睁不开眼睛。太阳躲入云层,天空布满阴霾,孤鹰岭陡峭的山崖压抑人心。跳下警务直升机,走向秦老师家小院时,侯亮平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腿仿佛灌满了铅。‎ 屋内,祁同伟一手扶着架在窗台上的狙击步枪,一手握着制式手枪,久久屏住呼吸。小院落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隐蔽物。侯亮平的身影出现了,一颗脑袋晃动着显现在狙击步枪的瞄准仪里……‎ 侯亮平双手高举:老同学,请你看清楚了,我没带武器!‎ 祁同伟叫道:侯亮平,你不知道我最想打死的人就是你吗?!‎ 侯亮平在小院柴门前站住,往门框上一靠,双臂环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老同学,你想啥我当然知道,但该说的,我还得和你说!今天我历尽艰难找到了你,真心是想带你回家,我不希望你死!可你清楚,有人希望你死!……老同学,你说你在这里找到了人民,那就请你以人民的名义去想一想,以残存的良知想一想,是不是该收手了?‎ ‎——侯亮平,你一口一个老同学,可为啥就是盯着我这个老同学不放呢?土屋里传来祁同伟嘶哑而绝望的声音。‎ 侯亮平开始一步步慢慢向前走,在漫天风雪中向土屋走——你既然以身试法,就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是你的事,自己去担当!不是你的事,也请你如实说出来,让那些应该承担的人去承担……‎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侯亮平怔了一下,立即转身对身后的警察们高喊:不许开枪!‎ 院门口的警察和秦老师紧张地看着侯亮平。这时,侯亮平才搞明白,身后的警察们并没开枪,是祁同伟开了一枪!这是对他的警告。‎ 老同学,你要想杀我,我现在肯定就躺在地上了。我知道,你的枪口抬高了一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接着谈,谈陈海!祁同伟,别怪我逼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能容忍一个制造车祸暗算自己兄弟的家伙逃脱法网吗?在H省,你是公安厅厅长,陈海是反贪局局长,陈海一次次和你协同行动,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呢?我正和陈海通电话啊,和他约好,要向反贪总局领导做汇报,可你却先动手了……‎ 祁同伟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不想杀他,可我不能坐以待毙!‎ 没错,所以你才要杀人灭口!可你毕竟是个有过光荣与梦想的人啊,你对自己作的孽就一点都不恐惧吗?你在梦中还敢再见陈海吗?‎ 祁同伟嘶叫道:侯亮平,别说了,我会把命还给陈海的!‎ 这时,雪越下越大了,侯亮平身上落满了白雪,几乎成了一个移动的雪人。他又向土屋前走了几步:老同学,既然你不想打死我,那就请跟我回家吧!哪怕死,也死在家里,我会给你送行的……‎ 不,猴子,你别再靠近了,别逼我开枪!我告诉你,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审判,我……我会审判我自己,你快离开,否则我让你陪葬!‎ 侯亮平仍不管不顾地走着,边走边说:老同学,别忘了这是啥地方——这可是孤鹰岭啊,是你的光荣之地,是你的得救之地……‎ 让侯亮平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跨过土屋门槛的那一瞬间,土屋的里间猛然响起了枪声!不好!侯亮平冲过去一看,祁同伟手握制式手枪,脑袋中弹,倒在血泊中,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 ‎(节选自周梅森《人民的名义》)‎ ‎1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风雪、阴霾的天气和山岭、陡峭的地形,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寒冷、肃杀、压抑、紧张的氛围,暗喻反腐战争的严峻。‎ B.故事设置如侦探小说叙事结构的情节主线,呈现出邪不胜正的经典模式,人物也面目清晰地可以被归类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 C.小说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祁同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幻灭,既有虚伪冷酷丧尽良知,也有执迷不悟垂死挣扎。‎ D.小说艺术地再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 ‎13.称呼是日常交往中采用的称谓语,祁同伟对侯亮平的称呼有何变化,从内容层面看作者有何用意?‎ ‎14.请探究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2.C13.①祁同伟对侯亮平先是直呼其名“侯亮平”,后来喊其绰号“猴子”。②展现出祁同伟的心理从恼怒愤恨到眷恋同学情的变化。③侧面反映出侯亮平善用心理战术,在对话中彻底击垮了祁同伟最后的心理防线。 ‎ ‎14.①祁同伟开枪自杀,照应小说标题“人民的名义”,同时呼应上文祁同伟没有打死侯亮平等情节。②祁同伟对自己的审判,意味着祁同伟的反省和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③祁同伟的死亡,意味着正义战胜邪恶,表现了正义必胜的主题。④曾经的英雄,今天的罪犯,开枪自杀的悲怆结局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执迷不悟垂死挣扎”理解错误。祁同伟曾经谋杀了陈海,现在想要枪杀老同学侯亮平,可又把枪口抬高一寸,表明他既有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重情义存良知的一面。对自己的罪恶,既责怪老同学不放过他,辩称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又说“我会审判我自己”,说明他既有在罪恶的深渊中执迷不悟甚至心存侥幸的一面,又意识到自己违反法纪后死路一条的命运。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人物对话中的称谓变化,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的变化,所以解答此题,应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和情绪特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对小说结尾的赏析。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对人物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几个角度答题。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分析,祁同伟开枪自杀,完成对自己的审判,意味着祁同伟的反省和转变;从情节方面分析,以祁同伟的自杀结尾,照应小说标题“人民的名义”,同时呼应上文没有打死侯亮平等情节,暗示了他的反省和绝望;从主题方面分析,祁同伟的死亡,表现了正义必胜的主题;从读者角度分析,曾经的英雄以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小说探究题,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可从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以及主旨、读者感受五个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十二、【2019届江苏南通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骆驼祥子(节选)‎ 老 舍 ‎①自从高妈守了寡,她就把月间所能剩下的一点钱放出去,一块也是一笔,两块也是一笔,放给作仆人的,当二三等巡警的,和作小买卖的,利钱至少是三分。这些人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凡是能使他们缓一口气的,他们就有胆子拿起来。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再讲,明天再说明天的。‎ ‎②高妈的丈夫活着的时候,喝醉来找她,非有一块钱不能打发;没有,他就在宅门外醉闹;她没办法,不管多大的利息也得马上借到这一块钱。由这种经验,她学来这种方法。有急等用钱的,有愿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她知道不如此,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③她也劝祥子把钱放出去,完全出于善意;“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你听我的,准保没错!”‎ ‎④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佩服高妈的话。及至独自一盘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也稳当。不错,这么着是死的,钱不会下钱;可是丢不了也是真的。把这两三个月剩下的几块钱——都是现洋——轻轻地拿出来,一块一块地翻弄,怕出响声;现洋是那么白亮,厚实,起眼,他更觉得万不可撒手,除非是拿去买车。各人有各人的办法,他不便全随着高妈。‎ ‎⑤原先在一家姓方的家里,主人全家大小,连仆人,都在邮局有个储金折子。方太太也劝过祥子:“一块钱就可以立折子,你怎么不立一个呢?俗言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年纪轻轻的,不乘着年轻力壮剩下几个。这又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哪时鞍住还可以提点儿用,还要怎么方便呢?去,去要个单子来,你不会写,我给你填上!”‎ ‎⑥祥子知道她是好心,而且知道厨子王六和奶妈子秦妈都有折子,他真想试一试。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把钱交进去,人家又在折子上画了几个字,打上了个小印。白花花的现洋放进去,凭人家三画五画就算完事,样子不上这个当。他怀疑方家是跟邮局这个买卖有关系,所以才这样热心给拉生意。即使事实不是这样,现钱在手里到底比在小折子上强,强的多!折子上的钱只是几个字!‎ ‎⑦高妈知道他是红着心想买车,又给他出了主意:“祥子,我知道你不肯放账,为的是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也是个主意!我要是个男的,要是也拉车,我就得拉自己的车。对了,你要是想快快买上车的话,我给你个好主意:十来个人,至多二十个人,一月每人两块钱,这不是马上就有四十来块?你多少也有个积蓄,凑吧凑吧就弄辆车拉拉!”‎ ‎⑧这真让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真要凑上三四十块,再加上刘四爷手里那三十多,和自己现在有的那几块,岂不就是八十来块?虽然不够买十成新的车,八成新的总可以办到了!况且这么一来,他就可以去向刘四爷把钱要回。八成新就八成新吧,好歹的拉着,等有了富余再换。可是,上哪里找这么二十位人去呢? ‎ ‎⑨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可是一想他的直诚劲儿,又不大好意思了:“你真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也好!”‎ ‎⑩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注】《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北平城里,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文中的高妈是北平城里曹宅的女佣。‎ ‎13.请理解小说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14.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第③段表现了高妈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16.结合文本,对小说尾段的内容加以评析。‎ ‎【答案】13.贫穷的底层人想尽办法来缓解眼前的困难,以后的生活假如因为这办法而更加艰难,只能以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 ‎14.通过插叙,补充交代了高妈放钱的原因,展现了她所谓的生存之道;承上启下,既照应开头“高妈守了寡”开始放钱的表述,又引起下文她传授放钱经验给祥子的情节。 ‎ ‎15.泼辣,能说会道;热心,愿意帮人;精明,有经济头脑;狠绝,有防范手段。 ‎ ‎16.祥子表面木讷,内心却对自己能够坚持已见,不为利钱所动而感到高兴;他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挣钱去买车,不愿靠剥削别人来获得生存,表现了他勤劳真诚的品质。但是样子对社会新生事物心怀疑虑,不愿接受,反映了他落后狭隘的小农生存意识。‎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审清题干,如本题“请理解小说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这就要求考生要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画线句子,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文理解这画线句子所说的对象,指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的那些人,“缓一口气”指的是暂时缓解眼前的困难,“明天再说明天的”的意思是以后的生活假如因为这办法而更加艰难,只能以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考生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题干中句子的含义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题对象,如本题“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本题中,设题第二段,补充交代了高妈放钱是原因丈夫喝醉来找她闹,展现了她所谓的生存之道,属于插叙部分,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第二段处于文章的中间部分,照应开头“高妈守了寡”开始放钱的表述,又引起下文她传授放钱经验给祥子的情节,故从结构上来看,这一句话又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③段表现了高妈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赏析要听其言观其行。从文本第三段中高妈对祥子所说的的一番善意的话,如“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瞧准了再放钱。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 “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你听我的,准保没错!”‎ 等,可概括出泼辣,能说会道;热心,愿意帮人;精明,有经济头脑;狠绝,有防范手段等性格特点。本题只要概括出性格特点即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本,对小说尾段的内容加以评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评析结尾的题目,要从内容方面思考。要结合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 ‎ 十三、【2019届江苏海安中学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麇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如果我不跟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再会,老伙计,再会。”‎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1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15.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答案】13.突出了北极地带的天气严寒、环境寂静和情况危急,营造了紧张而悲剧的氛围,衬托出小队三人的勇敢,为梅森遇险作铺垫。 ‎ ‎14.第一处:梅森希望未出世的孩子是个男孩,体现出梅森希望后代能继承父辈的勇敢、顽强,珍视友谊,有责任感。第二处:露丝盲目地、本能地赶狗上路,体现出露丝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又有着对生命本能的渴望。 ‎ ‎15.遇险不惊,经验丰富;珍视友谊,绝不放弃;面向现实,悲伤无奈;勇敢前行,不断拼搏。 ‎ ‎16.描写时间的流逝暗示梅森顽强的生命力,以太阳光很快收敛含蓄写梅森的死;写正午太阳光只表示一下意思的酷冷的氛围增添了人与自然搏斗的悲壮色彩;写基德无奈悲伤,表达了他对无力救助梅森而失去同伴的内心伤痛;写基德在雪野上飞驰而去突出了人类勇往直前、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此题考查考生简要说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小说的其它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认真阅读开头环境描写的文字,内容上,“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突出了北极地带的天气严寒、环境寂静。“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突出情况危急,营造了紧张而悲剧的氛围。“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基德……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这些描写衬托出小队三人的果决、勇敢。结构上,“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这为梅森遇险作铺垫。回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从环境本身的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营造的氛围等角度回答,还要答出对人物、情节、主题方面的作用。‎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先阅读全文,找到这两处划线句。第一处,“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这是梅森受伤后的语言描写,“只希望”表明梅森的孩子还未出世,他唯独希望自己的孩子,体现出梅森希望后代能继承父辈的勇敢、顽强,珍视友谊,有责任感。第二处:“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露丝盲目地、本能地赶狗上路。结合小说中说“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所以此处露丝的动作描写,体现出她没有主见、只知顺从的性格特点,有暗示了她对生命本能的渴望。‎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阅读小说,找到文中有关马尔穆特·基德的描写,如“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不放弃”、“面向现实,悲伤无奈”、“勇敢前行,不断拼搏”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上述有效答题区间,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基德的性格特点。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此题考查考生探究小说的结尾的深刻意蕴。精读小说的结尾段,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结合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回答其深刻意蕴。“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此处用描写时间的流逝暗示梅森顽强的生命力。“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就很快地收敛了。” 以太阳光很快收敛含蓄写梅森的死亡,“表示了一下意思”,写正午太阳光只表示一下意思是渲染此时的酷冷的氛围,增添了人与自然搏斗的悲壮色彩。“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本句直接描写了基德对对无力救助梅森,眼挣挣看着梅森死亡的悲伤、无奈的心情。“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这样的描写突出了人类勇往直前、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综合以上的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 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十四、【2019届南京师大附中高三一模考前冲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 ‎。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13.请探究文章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14.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2.A13.含义: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艺术效果: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人物情感表现上,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 ‎14.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与原文不符,文章的主线应该是八千岁个人的人生境遇和命运变化。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之前的八千岁“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结尾却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由“食谱非常简单”改为“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他的这种改变,实质上是他的性格的改变。随着他的经历变化,他的自私、吝啬、冷漠有了改变。这种突然的转变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也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不是升斗小民所能看清的,但他们却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动荡,而作品的主题也因这短短一句话得到了深化。艺术效果可从三方面作答:一般从结构上内容上分析,还可结合人物的心情,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回答,不可泛泛而谈。‎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来说,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任务服务的,他衬托主要人物。从内容上,有凸显出小说的主题的作用。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情节上,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让儿子找宋大伯,才有了宋侉子劝八千岁拿出钱来救他自己,推动了情节发展。‎ 十五、【2019届江苏启东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象 牙 刀 吴 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 闺女说,一千。 ‎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 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B.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14.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分析主要的波折及其作用。‎ ‎15.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答案】13.B14.①波折一: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这令画匠很失望。这个情节转折显现了传统手工艺面临衰败和后继乏人的窘境,与结尾送刀形成对比,扣合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题。②波折二:好不容易盼来个顾客,可这个父亲却用金钱来询问“这堆泥巴”的价值,这个波折让画家很不舒服。这显现了传统手工艺价值无法得到公正认识的现实,为结尾的心满意足蓄势,暗扣主题。‎ ‎③波折三:在画匠生气决定不卖的情况下,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个结尾显示了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的宏大主题。 ‎ ‎15.①洁白、优雅、贵重的“象牙刀”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②“象牙刀”‎ 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它串联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③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历经传承的“象牙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分析不恰当,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这篇小说没有运用肖像描写。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分析主要的波折及其作用。”,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情节的波折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序归纳和概括与文中人物有关的情节,全文紧紧围绕题目象牙刀展开情节,细致地描述了画匠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如开头写画匠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要去打工而放弃这个手艺,中间写木雕替代了泥塑,再后来画匠上山去戏台子那卖泥塑,最后画匠因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将象牙刀赠送给了小伙子。这样即可概括出三个波折:1.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这令画匠很失望。2.好不容易盼来个顾客,可这个父亲却用金钱来询问“这堆泥巴”的价值,这个波折让画家很不舒服。3.在画匠生气决定不卖的情况下,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至于情节的作用则主要答其对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的主题。答题时要应关注情节的位置。‎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是考查考生对小说题目作用的理解分析。可以从象牙刀本身、情节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结构上小说以“象牙刀”为标题,贯穿全文,能够引起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的作用;内容上,“象牙刀”串联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象牙刀自身,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历经传承的“象牙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主题上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设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十六、【2019届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第二次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露天电影 迟子建 ‎①上世纪70年代,山村的孩子大约没有没看过露天电影的。我们那个小镇的人,可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有三处,一个是种子站,它就在我们小镇的西头,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是部队,一个是十三连,一个是十七连。‎ ‎②在种子站的广场放露天电影,下午时候,一些老人就把座位摆好了。老人们胳膊上挎着一个或两个板凳,抽着旱烟:慢悠悠地朝种子站走去。由于他们眼神差,又大都佝偻着腰,必须要坐在前几排,所以提前把座位占好是必须的了。那些板凳高矮不一、颜色各异地排列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支杂牌军。他们放好板凳,会回家做他们的活计,等到电影快开演了,他们才不慌不忙地踱着步子走来,一副首长的派头。‎ ‎③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都不在我们小镇,它们是驻扎在山里的部队,一个离我们稍近一些,有五六里的样子,是十七连:另一处则要远很多,在打石场那一带,距离我们起码有十五里的路途,是十三连。老人们是绝不会去这两个连队看电影的,他们的腿脚经不起折腾了。而大人们就是去的话,也是选择十七连的时候多。能够去十三连的,都是如我一般大的孩子。大家相邀在一起,沿着公路,走上一两个小时,到达连队时已是一身的汗,而电影往往已过半场,看得个囫囵半片的。回来的时候呢,山路上阴风飒飒,再赶上月色稀薄的夜晚,森林中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我们就会被吓得一惊一乍的,得手拉着手行走才觉得心不慌。所以一去十三连看电影,就有小孩子回来后生病。高烧后说胡话照理是正常的,可家长们非说是走夜路时撞上了鬼,至于鬼长得什么样,想必他们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一说去十三连看电影,家长都不乐意,我们只有偷着去了。‎ ‎④因为驻扎在我们小镇附近的这两个连队经常放电影,我曾经认为世界上过着最幸福生活的就是那些当兵的人。连队的战士格外欢迎孩子们来看电影,他们会把自己的板凳让给我们坐,还会用茶缸端来热水给我们喝。当然,战士们对待那些十七八岁的女孩的态度,比对待我们这些十一二的毛头小孩更要热情,他们喜欢围坐在大姑娘身边看电影。‎ ‎⑤我们家的邻居有一个姑娘,叫青云,青云是个大姑娘了,她喜欢去十七连看电影。凡是有关电影的消息,最早都是她发布的。因为十七连的战士跟她很熟。要放电影了,总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她个子很高,腰肢纤细,头发又黑又亮,喜欢梳两条大辫子。她眼睛不大,眉毛浅浅淡淡的,肤色白里透粉,非常有韵味。她带着我们去十七连看电影时,神情中总是带着几分得意,好像回她的娘家似的理直气壮的。到了电影开演的时候,她往往看着看着就不见了。我们都以为她去小树林解手去了,可她一去就不回来,直至剧终。所以若问她电影演了些什么,她只能说出个大概。‎ ‎⑥爱上青云家的,是小钟和小李,他们总是结伴而来。小李好像是部队的文书,不太爱说话,又黑又瘦的。小钟呢,他不胖不瘦,浓眉大眼,肤色跟青云一样白皙,在十七连当伙夫,所以有时他会偷上一些豆油带给青云家。青云一烙油饼的时候,我就想一定是十七连的人又给她送豆油来了。青云那时中学毕业,在家务农,那年的秋天她去看护麦田,得了尿毒症,住进医院,不久就死了。她死的时候小钟正回南方探家,他回来后并不知道青云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而一直在连队没有下山的小李也不知情。等到又要放电影的时候,小钟和小李来到青云家,听说了青云的事后,两个人都呆了,小钟还落了泪。人们依据泪水,判断青云跟小钟是一对,小李只不过是个陪衬罢了。‎ ‎⑦青云没了,我们得知电影消息的源头也就断了。从那后,我们很少到十七连去看电影了。不久这个连队就换防到别处去了,他们留在营地的,不过是几顶废弃的帐篷。我们采山经过那里的时候,总要看看那两棵悬挂着银幕的大树,当时树间的那方白布曾上演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啊。树还在,故事也在继续,只是演绎着这故事的人已经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了。‎ ‎19.结合文本,分析青云姑娘的形象特点。‎ ‎20.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1.文章标题是“露天电影”,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笔墨写青云的故事?‎ ‎22.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的丰富意蕴。‎ 树还在,故事也在继续,只是演绎着这故事的人已经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了。‎ ‎【答案】19.从身材、头发、肤色等方面写出青云外形靓丽;从她不看电影去约会的行为中看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她年纪轻轻得病而死,写出她命运的不幸。 ‎ ‎20.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老人们看露天电影前占座位的情景,表现了老人们对露天电影的期待。 ‎ ‎21.青云的爱情故事由看露天电影引起的;人们对露天电影的向往与青云对感情的渴望是相一致的,都表达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露天电影的消失与青云的死亡都给作品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 ‎22.①这里曾放过很多电影,有许多电影故事在此上演;这里发生过像青云的爱情故事一样的或悲或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露天电影以及相关人事、生活的怀念。②连队离开后,曾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还在演绎着、流传着,只是故事的主人公早己飘零。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由文中“她个子很高,腰肢纤细,头发又黑又亮,喜欢梳两条大辫子。她眼睛不大,眉毛浅浅淡淡的,肤色白里透粉,非常有韵味”可概括出青云长相俊美,外形靓丽;文中说青云每次去看电影时“往往看着看着就不见了……直至剧终”,暗示青云是借看电影为名找喜欢的人约会去了,可见她向往爱情;青云只有是个年轻姑娘,却不幸得了尿毒症去世了,可以概括出她命运不幸。‎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手法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二段画线部分写的是放露天电影前老人们到放映场地占座的情景,晚上放电影,下午的时候老人们就把座位占好了,表明老人们盼望看露天电影,喜欢看露天电影。从手法上来看,“挎着一个或两个板凳,抽着旱烟”“踱着步子”属于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那些板凳高矮不一、颜色各异地排列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支杂牌军”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笔墨写青云的故事”‎ ‎,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内容和主题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文章中写的有关青云的主要故事,就是她的爱情,而她的爱情是与露天电影有关系的。从表达主题来看,盼望观看露天电影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青云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者是一致的;青云青年早逝,露天电影也消失了,因此写青云的故事和写露天电影都表达出一种伤感的情绪。‎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探究第⑦段画线句的丰富意蕴,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有总结上文的作用,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从全文来看,“故事”指的是这里曾经放映过露天电影,发生过青云的爱情故事,“故事也在继续”,一方面指人们心里还记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记得露天电影,记得青云,表达出作者对露天电影和与露天电影相关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指类似的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但是“演绎着这故事的人已经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了”,当年的露天电影虽然非常受欢迎,但已经消失了,当年故事的主人公青云年经美丽却年轻轻就去世了,表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点睛】第1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十七、【2019届江苏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伊和他 叶圣陶 温和,慈爱的灯光,照在伊丰满、浑圆的脸上;伊的灵活有光的眼,直注在小孩—— 伊右手围住他的小腿,左手指抚摩他柔软的头发——的全身,自顶至踵,无不周遍,伊的心 神渗透了他全身了。他有柔滑如脂的皮肤,嫩藕似的臂腕,肥美、鲜红的双颐,澄清、晶莹的眼睛,微低的鼻,小小的口;他刚才满两岁。伊抱他在怀里,伊就抱住了全世界,认识了全生命了。‎ 他经伊抚摩头发,回头看着伊,他脸上显呈出来的意象,仿佛一朵将开的花。他就回转 身来,跪在伊怀里,举起两只小手,捧着伊丰满的面庞,还将自己的面庞凑上去偎贴着,叫道,“妈!”小手不住的在伊脸上轻轻的摩着,拍着。这是何等的爱,何等的自然,何等的无思虑,何等的妙美难言!‎ 钟摆的声音,格外清脆,发出一种均匀的调子,给人家一个记号,指示那生命经历“真时”,不绝的在那里变化长进。伊和他正是这个记号所要指示的,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爱,他们爱的生命,正在那里绵延的、迅速的进化哩。‎ 他的小眼睛忽然被桌上一个镇纸的玻璃球吸住了,他的面庞便离开了伊的,重又回转身去,取球在手里。“红的……花!白的……花!”‎ 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全神灌注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他的小灵魂真个开了花了!‎ ‎“你喜欢这花呀。”伊很真诚的吻他的肩,紧紧的依贴着不动。‎ 他将球旋转着;他小眼睛里的花,刻刻有个新的姿态;他的小口开了,嘻嘻的笑个不住。伊仍旧伏着看他,仍旧不动。‎ ‎“天上……红的……云,白的……云,红的……星,白的……星!”他说着,一臂直伸,指着窗前,身体望侧倾斜,“妈!那边去。伊就站了起来,抱他到窗前。一天的月光,正和大地接吻;温和到极点,慈爱到极点,不可言说。‎ ‎“天上有亮么?”伊发柔和绵美的声音问。‎ ‎“那边,亮!一个……星!两个……星!四个星!六个星!十一个星!两个星!…… 一只恋月的小鸟,展开双翅,在空碧的海里浮着。离开月儿远了,又折转来浮近去,充量呼吸那大自然的恩惠。‎ 那小鸟又印入了他澄清、晶莹的小眼睛里了。他格外的兴奋,举起他握球的小手,“一个……蜻蜓!来!捉他 l”就将球掷去。那球抛起不到五寸就下坠,打着在伊左眼的上角,从伊的臂上滚到地上。‎ 伊受了剧烈的激刺了,有几秒钟功夫,伊全不感觉什么。后来才感痛,不可忍的痛!伊 的眼睛张不开了,但能见无量数的金星在前面飞舞。眼泪汩汩的涌出来,两颊都湿了;伊的 面庞伏在他小胸口,仰不起来。‎ 这个时候,他脸面的肌肉,都紧张起来;转动灵活的小眼睛,竞呆了,端相着伊,表显一种恐惧,怅惘,可惜的神情,—一因为他听见玻璃球着额发出的沉重的声音——仿佛他震荡的小灵魂在那里说道:“这怎样!没有这回事罢!”‎ 伊痛得不堪.泪珠伴着痛,滴个不休;面庞还是伏在他的小胸口。他慢慢的将小手扳起伊的面庞。伊虽仍旧是痛,却不忍不随着小手的力仰起来。‎ 伊的面庞变了:左眼的上角,高起了一大块,红而近紫;眼泪满面,照着月光,有反射的光。伊究竟忍不住这个痛,不知不觉举起左手,按那高起的一块。‎ 他看了,上下唇紧阖,并为一线,向两边延长。动了几动,终子忍不住,大张他的小口,哑的哭了出来。红苹果似的两颐,被他澄清、晶莹的泉源里的水洗得通湿。‎ 伊赶忙吻他的额,脸上现出美丽的,感动的,心底的笑,和月一样的笑。这时候,伊的 感觉,一定在痛以上了。……‎ 一九二0.八,一二 ‎(选自一九二0 年九月《新潮》第二卷第五号)‎ ‎12.文章写“他”玩玻璃球伤了“伊”眼睛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13.简要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14.本文重点描绘了一幅母子亲情图,请 简要概括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2.(1)侧面表现母亲对“他”的爱(突出母子情深);(2)丰富文章的内容;(3)突出“他”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4)主要借此表现主题;(4)增添行文波澜。 ‎ ‎13.‎ ‎(1)突出了儿子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2)表明儿子的生命存在对母亲的意义;(3)暗示全文关于生命的主题方向。 ‎ ‎14.(1)对童真童趣的欣赏;(2)对母爱的颂扬;(3)对唯美生命的礼赞;(4)对和谐自然美的向往。‎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写“他”玩玻璃球伤了“伊”眼睛这一内容的用意,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情节的内容在题干中已有交代,分析是注意从情节和人物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从内容观看,丰富文章的内容;从人物看,这一情节突出“他”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表现母亲对“他”的爱并表现主题;从结构看,增加文章的波澜。‎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作用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此题注意结合“全世界”“全生命”以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作用。‎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注意从标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段落以及文中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八、【2019届江苏海安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1)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黑暗更肮脏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2)“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3)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4)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5)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6)“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7)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8)“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9)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10)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11)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12)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13)他说:“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14)“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15)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但这些,我全顾不到。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16)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13.第(5)小节,面对新同伴,作者为什么说“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请简要概括。‎ ‎14.如何理解第(9)小节中“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这句话?‎ ‎15.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 ‎(1)老兄,吹灯睡吧!‎ ‎(2)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16.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我”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的内容。‎ ‎【答案】13.“我”猜想我们的遭遇是相同的;“我”没有追问身世的好心绪;客观环境让“我”无从观察。 ‎ ‎14.(1)说明了夜色深沉,笼罩一切;(2)暗示身处异乡,无地可居,无事可做;(3)说明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4)表达了“我”内心的无助、迷茫。 ‎ ‎15.(1)对“我”默默站着,胡思乱想的劝慰与同情。‎ ‎(2)对黑暗现实的憎恨以及内心的无奈。 ‎ ‎16.不要幻想黑暗社会的美妙;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要顽强的生存下去;学会为自己的权益抗争;学会理解处境可怜的人的出格之事。‎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面对新同伴,作者说“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我”猜想我们的遭遇是相同的;“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客观环境让“我”无从观察;“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我”没有追问身世的好心绪。‎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结合文本内容“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分析,夜色深沉,笼罩一切。“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暗示身处异乡,无事可做。“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说明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表达了“我”内心的无助、迷茫。‎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结合文本内容,联系具体语境分析。(1)结合文本内容“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分析,对“我”默默站着,胡思乱想的劝慰与同情。(2)“这年头儿”,结合文末内容“1931年冬”分析,对黑暗现实的憎恨,“有什么事可做呢?”,用反问句,表现内心的无奈。‎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探究“我”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的内容,结合文本内容“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分析,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要顽强的生存下去;“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不要幻想黑暗社会的美妙;“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学会理解处境可怜的人的出格之事;“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学会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分析,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十九、【2019届江苏无锡天一中学高三上11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晚饭花 汪曾祺 ‎(1)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2)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吴其癋:《植物名实图考》)‎ ‎(3)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4)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5)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6)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7)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8)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二十、【2019届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三上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兰殇 行吟水手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牺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阒寂无声。‎ 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 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 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 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 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 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写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 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一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 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 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 老僧表情极平淡道,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 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 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 赵梦笔大失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 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 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责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园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的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 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园。趁着清晨,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是何缘故,早在一夜之间香消玉殒,变成枯草一堆。‎ 黄昏。古寺。‎ 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 ‎(选自《百花园》2016年12期)‎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赵梦笔是才俊之士,奉母极孝,旨在使之与后文其卑劣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警醒人们走好人生之路。‎ B.赵梦笔“心念一动”而索要“压千红”的情节,暗示了他欲借此发财的想法,后来收买泼皮抢“压千红”一事,则是他贪心膨胀使然。‎ C.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品性高洁的寺中老僧的象征。它的有与无和主人公命运的起与落密切相关,它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揭示着人性的变化。‎ D.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写的志异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都让情节显得非常离奇,超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13.小说题目“兰殇”有怎样的含义?‎ ‎14.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C ‎(2)本义:古刹的兰花极品“压千红”极为香艳,但因赵梦笔的行为而变成枯草,令人唏嘘;象征义:赵梦笔是一介才俊之士,却由于贪欲,很快堕落成了一个卑劣无耻之徒弟,令人叹惋。‎ ‎(3)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古刹人去寺空,赵梦笔不可能再完成皇帝的任务,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描写了赵梦笔的形象,以断转颓垣、猎猎山风的尖叫衬托了他,并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主旨,以赵梦笔不可能再春风得意,暗示了堕落的人性会给人带来不了后果的意旨;它以形象化的描写收束,给人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读者对人物结局和小说主旨的思考。‎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品性高洁的寺中老僧的象征”错误,选项的分析无中生有,有拔高之嫌,从文中来看,文中设置这瓶“清露”,主要是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与主人公的命运密切相关,同时也揭示着人性的变化。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题目‘兰殇’有怎样的含义”,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面意到深层意。从本文来看,题目“兰殇”无疑具有象征意义,解答此题时,应先解说它的本义,即古刹中的兰花被赵梦笔抢走后变成了枯草,然后再推测其象征义,小说主人公是赵梦笔,则象征义应与其有关,赵梦笔是才俊之士,与兰之在古刹时相似,后来它变得贪婪卑劣,与兰之枯萎相似,则本小说写的是过分追名逐利对人性的戕害。‎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且针对的是小说的结尾段,故思考的时候应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几个角度展开。首先看结尾写了什么内容,“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赵梦笔接到皇帝的诏令,却无法完成,他想要到古刹中找清露,但结果寺庙空空,这就暗示赵梦笔是无法完成皇帝的命令,暗示他不可能再春风得意,预示了他悲惨的命运;结尾还有环境描写,“荒芜”“断砖颓垣”“猎猎山风”“刺耳尖叫”等营造了肃杀萧瑟的氛围,预示着人物悲惨的命运,这也就说明堕落的人不会有好的结果,警醒人们走好人生之路。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比如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与开头的照应、与标题的呼应等方面思考。‎ 二十一、【2019届江苏如皋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边界 钱红莉 ‎①我家小区北边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秘境一样的所在,适合散步或慢跑,四周被大树包围,柳、杉、杨、梧桐……一棵棵浓荫匝地。这几日,不远处荒坡上,有一蓬丁香开了。肥绿的叶子簇拥着一丛丛白花,是绢白色,比纯白更加耐人寻味。每天黄昏经过那里,无端冒出一句诗:丁香空结雨中愁。就一句,多一句,再也没有。‎ ‎②丁香花期长,一直开着,自顾自的,也看不出寂寞来。今天微雨,早晨买菜的时候,又拐到盲道上疾行一段。远远淡淡地,雨中的丁香更好看了。恍惚间似乎懂得了那句诗的含义。‎ ‎③古诗滋养人,她是女性的,一直居在身体里,在恰当的某一天某一时刻醒过来,忽然一把将你抱住,深深地蕴藉良久。‎ ‎④有一天,买菜回来,把车在门口停妥当,抬头间,满眼皆绿——小竹林微微晃动的黄绿,身边草地憨实的深绿,萱草飘然物外的浅绿……又一句诗蹦出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乡村僻野的自然之景,隔着几千年的岁月,在我眼前重活过来。我家门前也有山的,几十座高山,并非青山,是钢铁铸造的三十多层高楼,跟我们小区里面的绿一点儿也不衬。孟浩然这句“绿树村边合”,真好,让人领受着清风徐来的自然律动。‎ ‎⑤这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着律动,被我们一颗日渐粗糙的心忽略了,不易捕捉到而已。‎ ‎⑥晚春,喜欢夜里在另一个小区的外墙外疾走,他们的围墙上攀的是蔷薇和忍冬,一墙粉红,间隔一墙米黄,简直有一份无缘无故的美。贴着墙根疾行,花朵的芬芳如潮水,一波一波把我淹没。有时,恰好有月,挂在不远处的树梢上,春天的月光是磨砂质地的,就那么飘然洒下,筛出了一地小碎花。我一个人默默走在花香里,走在月下,不知觉地跌倒在古诗的意境里……一次次,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比衬那些夜晚。但我一定知道她们依旧睡在我身体的某处,不过是被白天的庸常和辛苦屏蔽掉了而已。‎ ‎⑦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无论四言,五言,抑或七律,一律意象纷呈,边界宽广,张弛有度,可滋润,更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人一辈子也短,一辈子都用不完它,我们就死去了。 ‎ 他一阵一阵地发昏。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 ‎(有删改)‎ ‎1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情感?‎ ‎15.文中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3.贫穷、孤单,受雇于人,却热爱生活,有幻想。 ‎ ‎14.第一处:沉浸于小福儿父女的天伦之乐中,表达了老王对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第二处:表达了老王对美梦惊醒后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伤感与辛酸。 ‎ ‎15.①勾起老王的幻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与现实中老王无妻无女形成对比,增添梦境的悲凉氛围;③激发读者思考梦境的丰富意蕴。 ‎ ‎16.①通过描写老王的幻觉,表达了老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伦之乐的追求,揭示小说的主旨;②与上文写老王的梦境相呼应,使小说的结构完整;③老王的美好向往与所处境遇的悲惨形成强烈反差,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结合文本内容“立着两间茅草的破房,从腐烂的窗格中间”“一条蓝布裤子露出膝骨来,被汗洗透,都贴在腿上。他十几岁就失去父母,雇于人家磨面”“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老王仿佛身在磨房里,但是这回自己不推磨了……他喜得唇都颤动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等分析概括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分析。结合语句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饭也不吃,瞪着眼睛仰卧在炕上不动”,结合上文内容“不一会儿张老三扛着锄从北面走了过来,福儿在前面跑……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顺着脚走回自己屋里”分析,沉浸于小福儿父女的天伦之乐中,“瞪着眼睛”“仰卧、不动”等,表达了老王对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老王瞪了眼,躺着不动”,结合文本内容“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睁开眼屋内漆黑,死沉沉地寂静,只听远远的鸡声和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声音相答”“直到窗纸发白了,树上的雀儿噪起来了,他才懒懒地起来,仍旧一转一转地磨他的面。他渐渐地瘦下去了”分析可知,老王对美梦惊醒后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伤感。‎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作用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的作用,“老王看得出了神:那个小孩子含笑的小脸儿,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勾起老王的幻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老王吓呆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他躺在床上,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与现实中老王无妻无女形成对比,激发读者思考。‎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这是老王的幻觉,写出了老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伦之乐的追求。结合上文第五、六节老王的梦境分析,结尾与梦境呼应。“草屋里的老王已经绝粒几日了。他起初受了风寒,头烧得厉害。后来腰腿都痛起来,他不得不和他那两块又冷又硬的磨石分手了。他躺在床上, 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这是描写现实中老王的生活,与结尾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结尾,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内容分析。‎ 二十七、【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隐 身 衣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 的话。我曾见草丝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①。‎ ‎【注】①“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3.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15.在作者看来,穿上凡间的隐身衣有哪些不便?又有哪些作用?‎ ‎16.请结合全文,探究“隐身衣”的含义。‎ ‎【答案】13.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 ‎14.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愚蠢可笑 ‎ ‎15.不便是人家视而不见,见而无睹;自己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会遭遇世态炎凉,招人暗笑。作用是不必装模作样,能自由真实地生活,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 ‎16.隐身衣比喻作者自己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甘愿居于卑微,不受人关注,拥有自由的生活和率真的个性,可以冷静地观察事态人情的真相;同时努力向上,不自暴自弃,做出自己的成就。‎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法的含义和作用类试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作答为,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中的引用的用意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准确作答本题,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愚蠢可笑。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顺着题干的设问,分两步作答本题,不便是人家视而不见,见而无睹;自己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会遭遇世态炎凉,招人暗笑。作用是不必装模作样,能自由真实地生活,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二十八、【2019届江苏扬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菜 园 沈从文 ‎①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玉太太和她的儿子靠卖菜过日子,从此玉家菜园在本县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菜园二十亩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好的蔬菜。玉太太还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因祸得福,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本地新兴绅士阶级,因切齿过去旗人的行为,极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卖菜,很少同这家来往,但这人家却依然受人相当尊敬。‎ ‎②夏日薄暮,玉太太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儿子侍立在身边。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 ‎③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⑱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⑲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⑳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㉑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㉒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㉓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㉔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㉕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 一九二九年夏 ‎ (有删改)‎ ‎13.分析文中划线句蕴含的情感。‎ ‎(1)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2)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14.文中第③、㉕节都写到了下雪,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15.简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点。‎ ‎16.小说结尾交代了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为何作者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答案】13.(1)既有对去北京读书的向往,也有对母亲的不舍和母亲不允许他去北京的担心; (2)身为旗人因战乱命运变迁的感伤,对安稳平定生活的期盼。 ‎ ‎14.第一处: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或营造了感伤色彩);②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 第二处①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叹;②呼应上文,回味悠长 ‎ ‎15.①善于经营,心灵手巧: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②尊重孩子:不阻拦儿子去北京;③有文化;④洞察人生:对外界变化和生活很了解。 ‎ ‎16.①菜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恬淡宁静的理想乡村生活(或田园牧歌生活)的追求。②菜园改称花园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玉家悲惨的命运。③寄托了作者希望掌控命运,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情感。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重点阅读句子所在的段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理解。第(1)句,结合下文可以理解出,儿子是想去北京读书。句中“蓄了许久的意思”,表现他向往去北京读书;“今天才有机会说出”,并非没有时间说,而是他也舍不得离开母亲,同时又怕母亲不让他去。第(2)句,母亲的话“我们这种人”结合前文,得知,旗人出身的人,被人们看不起,而这对母子也只是因为种的白菜格外好,才赢得人的尊重。“知识多,也是灾难”,表现母亲怕儿子读了书,想法多,在这动乱的时代,未必是好事,很可能会因此带来灾祸,表达了母亲的担忧,对对安稳平定生活的期盼。‎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或者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第③节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这个“雪”给小说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正像一座座大坟”也暗示了儿子将来的悲剧命运。第㉕节,“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照应第③节中的情景。在儿子死后三年的这年生日这天,下雪了,母亲也不想再活了。这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点。第一节中“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表明她善于经营,心灵手巧。第十二节“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她不阻拦儿子去北京,表明她对儿子的尊重。第二节“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她看见美好的景象,心中想着古人的诗歌,表明她读过书,有文化。第十节“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第十二节“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表明她对外界变化和生活很了解,洞察人生。‎ ‎【16题详解】‎ 本题为探究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能力层级为探究F。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的主旨。然后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说,小说结尾交代了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为何作者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花园是菜园被乡绅强行占去的后改的名,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玉家悲惨的命运。那群人在园子里吃喝、举办庆功宴,花园整日是热闹的。而当初的菜园,玉太太和儿子过的是田园牧歌生活式的生活。以菜园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恬淡宁静的理想乡村生活的向往。尽管被乡绅强占了去,但作者仍以“菜园”为题,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希望掌控命运,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十九、【2019届江苏阜宁中学高三上第一次学情调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胭脂扣 郭凯冰 ‎①午后的阳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系着。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也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毕业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 ‎ ‎⑥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新买的盖头在我的头上飘飞,飘飞成一朵火红的云彩,冰糖葫芦熔化成满口的甜蜜。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频率远去。我扔掉那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竟自走远。‎ ‎⑦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 ‎13.请概括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14.第三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5.请简要赏析第五段的表达效果。‎ ‎16.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多重作用。‎ ‎【答案】13.①我出生在冬夜,年轻的羊温暖过我,表现我对羊的深厚感情由来已久;②在贫穷生活中,我常省下自己吃的面条喂给老山羊,表现我对老山羊的疼爱与不忍。 ‎ ‎14.①因劳作而产生的粗糙,是对勤劳的爷爷的赞美;②老山羊舔舐声音的“粗糙”,是羊对主人的善和亲近的表现,也是羊能到野外去自由欢快心情的展现。③心开始变得“粗糙”,是因爷爷将要卖羊而羊依然亲近爷爷,内心开始难受起来的形象化反映。 ‎ ‎15.用拟人的手法,从声音、表情、动作等角度,细致地描写老羊在卖出时的种种挣扎,展现了生命的生存本能欲望和反抗力量的弱小,表现我对老羊的离去无力相助、无可奈何的痛苦心理。 ‎ ‎16.①羊总是温和善良,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表现了动物生命的宽容大度,表达了对美好天性的赞美,以此来反衬人性中的残忍与无视;②照应文题“羊来羊去”,小山羊的命运可能还是“羊来羊去”的轮回,引发读者思考;③野花竞放,小山羊长大,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也表现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的主题。‎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考生要先概括前两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中的情感。概括情节的时候要按照“何人何事”的模式来概括,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主要人物是“我”,第一段是写“我”的出生,出生在“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这写出人与羊关系的紧密,“我”对羊的感情由来已久;第二段是写“我”把自己碗中的面条给羊吃,“山羊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常常端着小碗一路撒着面条来到它跟前”,“老羊吃面条时呱唧有声,这往往会勾起我的饥饿,肚子里的鸣叫提醒我,我还在饿着……老羊只留下一口稀汤给我”,这表现出“我”对羊的深厚感情,对羊的疼爱,也就为下文卖羊后“我”的伤心难过埋下伏笔。考生可以先圈出第一、二段中的人物,然后从人物的角度概括情节。‎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三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是分析词语的含义,一般先理解该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意。从文中来看,第三段最后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这是卖羊前爷爷来看老羊,第一处“粗糙”是形容“爷爷的手”,这应是“粗糙”的本义,即“不精细,不光滑”,是因劳作而产生的粗糙,表现出爷爷的勤劳,句中包含对爷爷勤劳的赞美;第二处“粗糙”是形容羊舔爷爷的手发出的声音,这说明羊和人的亲近,同时从前面“羊”一走出村子的表现来看,“它的脚步出奇的敏快,牵在我手里的那根麻绳被拉得绷直,我被它拉着疾跑,雾被我们冲开一条灰白的道路”,这表现出老羊此时内心的自由欢快;第三处“粗糙”是形容“我”的心情,结合上下文来看,“我”知道爷爷要卖掉老羊,而此时的老羊却依然亲近爷爷,两相反差让“我”的内心非常难受。考生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看题干有没有对赏析有明确的指向,如本题要求“简要赏析第五段的表达效果”,题干没有设定指向,考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解答本题,可以先找到第五段,这一段主要是写老羊被卖掉时的表现和“我”内心的感受,“‎ 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的每次竭尽全力的挣脱都是徒劳,它开始变得无望和无力,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迹痕。老羊把那人拖得脸像猴子屁股一样红。老羊的叫声被喧闹的集市淹没,它苍老的胡须在寒风中抖动”,“无望”“无助”“苍老的胡须”等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老羊被卖掉带走时的声音、表情以及动作,这些描写刻画出老羊面对被卖的命运时的挣扎,这是生存的本能的欲望和反抗,但这一力量是那么弱小;“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表现出“我”无力帮助老羊,无法改变老羊命运的难受痛苦。‎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多重作用”,这其实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答,但因是结尾段,故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文章最后一段写老羊的女儿,“……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总是”“温和善良”“从不见有生气”表现出动物的和善,表达作者对这美好天性的赞美,与上文人性的残忍形成反衬,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上文写老羊的“去”,结尾写“小羊”的来,这与文章标题“羊来羊去”形成呼应,而这小山羊最终也逃不过“羊来羊去”的命运,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野花的盛放,小山羊的长大,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凸显了文章尊重和敬畏动物生命这一主题,这是主题上的作用。解答本题,考生从结构上、内容上以及主旨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解答段落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