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 20 -‎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 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 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 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 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 20 -‎ D. 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短文内容逐项排查,其中,D项,“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个假设关系不成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一说法绝对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 黄 孙方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 20 -‎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复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 20 -‎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夏二已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巧妙,围绕“牛黄”,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B. 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C. 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 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5. 小说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7. 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深厚。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答案】4. A 5. ①介绍牛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又照应了标题;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 ‎ ‎6. 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 ‎ - 20 -‎ ‎7. ①“牛黄”贯穿全篇,起到线索作用,使文章情节紧凑,结构严谨。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的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③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说法错误。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叶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 C项,“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说法错误。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D项,“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说法错误。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 故选A。‎ ‎【5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题干问的是“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系。首先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文中来看,第一段主要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如功效、价值,特别强调最宝贵的“人头黄”其形状和价值,这就让读者对牛黄有了大概的了解,突出牛黄和人头黄的价值;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以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小说的标题是“牛黄”,第一段对牛黄知识的介绍就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为下文解三的邻居从墙头见到了人头黄起了歹意,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做铺垫。考生答题的时候应从结构上的作用“照应标题”“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等方面入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千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如文章一开始,当夏二看到解三的“人头黄”后“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这表现出人物的居心不良,见宝起意;当夏二偷盗未遂因为担心解三知道自己的企图后,“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夏二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当解三的儿子因为翻盖房子得到那块“人头黄”后,夏二担心解三的儿子知道“人头黄”的价值而受其害,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然后用人头黄给人治病,“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最后临终前告诉子孙“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这说明夏二良心未泯。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其形象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题干是这样问的: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深厚。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情节上看,“牛黄”贯穿全篇,起到线索作用,使文章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小说中夏二得知解三有颗“人头黄”见宝起歹意,刻画了夏二的贪财;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揭示了人物的自私,迷失了真与善;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从主题思想上赏析,本文全文围绕牛黄展开小说的情节,围绕夏解两家展开情节的叙述,批判了人面对利益诱惑下丧失良知的社会现象。‎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20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轼以按盛崇仁赃罪,被诬下吏,事白,还职。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B.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C.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D.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等。‎ B. “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 C. “户部”是“六部”之首,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财经祭祀等事务。‎ D. “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轼判案能力很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 - 20 -‎ B. 王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C. 王轼用兵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D. 王轼深受重用。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 ‎11.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以按盛崇仁赃罪,被诬下吏,事白,还职。‎ ‎(2)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 ‎【答案】8. B 9. C 10. A ‎ ‎11. (1)王轼因为审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事情真相大白后,恢复原职。‎ ‎(2)贼寇表面上宣扬要投降,暗地里却聚集众人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又利用机会劫持杨友,贼人势力一天比一天嚣张。‎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帝大喜”“帝”是“大喜”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召还京”的意思是王轼应召回京,语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D;“已”是表时间表时间的副词,单独成句,排除C。句子翻译: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嘉奖慰劳。王轼应召回京,朝廷赏赐赠送有加,记功,加授太子少保。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参议军务。‎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祭祀等事务”说法错误。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祭祀归礼部。‎ 故选C。‎ ‎【10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说法错误。原文“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可见,王轼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是在担任右寺正时。‎ 故选 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以”,介词,因为;“按”,审查;“下吏”,交付司法官吏;“白”,清楚,明白;“还职”,恢复原职。‎ 第二句得分点:“扬言”,宣扬;“阴”,暗中;“间”,机会;“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炽”,气焰嚣张。‎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0 -‎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中进士。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迁任右寺正。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冤情(平反一百多人),被提升为四川副使。有一年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王轼因为审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而(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事情真相大白后,被恢复原职。弘治初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升南京右食都御史,任提督操江。八年,晋升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储,不久受命巡枧贵州。第二年调入京任大理卿,奉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布天下。十三年,拜授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任命兼任左副都御史,督率贵州军务,征讨普安贼妇米鲁。当时镇守宦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铁共同发兵讨伐米鲁,在阿马坡大败。都指挥吴远被俘,普安几乎失陷。杨友等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因此就任命王轼。王轼还没有到达,而杨友等派人招降贼寇。贼寇表面上宣扬要投降,暗地里却聚集众人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又利用机会劫持杨友,贼人势力一天比一天嚣张。 右布政使阎钮,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昊达等战死在这里。王轼到后,根据形势调动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会合贵州兵力,分八路进军,让退休的都督王通率领一路兵力。十五年正月,参将趟晟攻破六坠寨。贼寇逃循,渡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便进军解安南卫之围,而曹恺、王通及都指挥李政也各自攻破贼寨。贼回军攻打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率云南兵抵御。贼逃回马尾笼寨,官军聚集攻打更加激烈,土官凤英等击杀米鲁,余党于是被扫平。用兵共五个月,攻破贼寨一千多座,斩首四干八百有余,俘获一千二百人。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嘉奖慰劳。王轼应召回京,朝廷赏赐赠送有加,记功,加授太子少保。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参议军务。连续请求退休,皇上不答应。武宗即位,遇病又一次请求。皇上诏令加授太子太保,赐命乘坐驿车回家。去世后,追赠太保,谧号襄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2. 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雨霖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间的崇高感情。‎ D. 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13. 这首诗写出了秋雨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2. B 13.‎ - 20 -‎ ‎ 雨大,及时。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②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说法错误。为化用诗句而非引用。‎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词句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悉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特点,辨析诗词句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并仔细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是针对形象的考查,可以根据原诗歌内容考虑,如诗中的“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可以看出秋雨是很大的;根据“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两句可以分析出这场秋雨是非常及时的。‎ ‎【点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 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在江边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与各种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构建的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 20 -‎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紧扣“怀古”写登临所见。作者登高望远,首先孙权曾建都京口,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岁寒,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 侣鱼虾而友麋鹿 (5). 骊山北构而西折 (6). 直走咸阳 (7). 江山如画 (8). 一时多少豪杰 (9). 千古江山 (10).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1).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卑,谀,樵,麋,骊。‎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博大精深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 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 博大精深 典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 20 -‎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 即使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答案】15. C 16. A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从前文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文字”的论述可知本处强调的是“规范”。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根据前后文,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排除B、D;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 - 20 -‎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代,后唐代,排除A、D。‎ 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我国流传着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野蒿有两种;①__________,一种是暗绿发灰的灰蒿。灰蒿可以治疗瘟黄病,②__________,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好转。经过实践,名医华佗发现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的灰蒿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灰蒿就没有药效了。到了五月六月,③__________。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青蒿”。‎ ‎【答案】 (1). ①一种是翠绿发青的青蒿 (2). ②但是疗效并不稳定 (3). ③灰蒿就只能当柴烧了 ‎【解析】‎ - 20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根据下文“一种是暗绿发灰的灰蒿”可推知,第一空是介绍一种青蒿,这种青蒿应该与“暗绿发灰的灰蒿”相差较大,故第一空应填写“一种是翠绿发青的青蒿”;根据下文“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好转”可知,第二空说的应该是青蒿的疗效,但疗效有差异,故应该填写“但是疗效并不稳定”;根据上文“经过实践,名医华佗发现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的灰蒿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灰蒿就没有药效了”可推知,到了五月六月的灰蒿没有药效,再联系“五月六月当柴烧”,可以确定第三空应该填写“五月六月当柴烧”。‎ ‎19.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两大特点。汉朝大将韩信的墓志铭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寥寥数语,高度概括出他们的一生。请从下列名人中选择两位,分别为他们撰写一则墓志铭,要求每则不超过20字。‎ 苏轼 辛弃疾 曹雪芹 鲁迅 海子 史铁生 ‎【答案】苏轼:豪情一生,词垂千古。鲁迅:坚贞气节,民族之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基本的文学常识与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需要考生调动自身认知,从六位名人中选择两位最为了解的名人,按照墓志铭“概括性”和“独创性”的原则,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阐释。首先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人物,利用了解的内容,抓住人物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或特点来写。内容准确、个性突出、表达清晰即可,有文学性为佳。例如写苏轼,可以突出他对词的贡献,鲁迅则突出他的名族气节。‎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幸福时光。”‎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 20 -‎ 幸福的底线 ‎“你幸福吗?”‎ 我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接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置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 “您幸福吗?”‎ ‎“我很幸福呀。”我女儿说,“我在学校有老师爱着,有书读着,在家里有爸妈疼着,有电脑玩儿着,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 ‎“你觉得爸爸幸福吗?”‎ ‎“您当然幸福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妈守着,有班儿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幸福到天上去了……”‎ 女儿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而我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听过的渔夫的故事。我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幸福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幸福。就是这样。“知足者长乐”和“不知足者长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幸福底线不同罢了。‎ 我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河南老家的偏远村庄里。虽然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却不愿到儿女们生活的长沙、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去,而且坚决不放弃名下的几亩田地,依然劳作不辍,他们的最大骄傲就是把生养的四个儿女都培养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而到了需要儿女们赡养的年纪,他们却拒绝来自儿女的义务,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底线只有四个字:心里踏实。‎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一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如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也许你会想,能够拥有你最急需的就是最幸福的。‎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骞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 20 -‎ 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时,要按照材料的内涵来选取角度,确定文章立意,合理表述观点。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住“幸福”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2、选择记叙文;3、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审题过程:作家史铁生话可以引发我们以下思考: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应该把“幸福的底线”定的很低,才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应该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 ‎【立意】因此立意可定为:放低幸福的底线、幸福源自内心等。围绕“幸福”展开即可。‎ ‎【素材】1.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2.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森村诚一 ‎3.凡是创造自己幸福的人,应该做全体工人和农民的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一切人幸福的匠人时,他就会成为自己自身幸福的匠人了。——加里宁 ‎4.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富兰克林·D·罗斯福 ‎5.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恩格斯 ‎6.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7.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 ‎8.不是因为身处何处何种情境,而是因为精神世界,让人或高兴或悲伤。——罗杰·莱斯特兰奇 - 20 -‎ ‎【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有关幸福的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人们对幸福的理解。‎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