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23
2019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色撩人 孙蕙 梨木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木板店铺,青砖路面,南临晏溪河。梨木街上的人家都从事梨木生意,生产出来的梨木货真价实。 从穿开裆裤起,张仕文就在父亲的店铺里滚来爬去,常常是眼不错珠地瞅着父亲的两只手,琢磨着那些木料怎么抛来削去就成了做活计的农具。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死活不肯再去学校继续念书,他说他要学木匠。父亲不同意,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张仕文朝父亲鞠了个躬,锁上院门,头也不回地去梨木街的“农具铺”做了学徒工。 不过两年的光景,张仕文已俨然一成年男人,脸庞黑黑,眼神犀利,下巴蓄起了一圈胡须。在自己的“农具铺”开张之际,张仕文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谁接受了我,我就为她剃去胡须,恢复真面目! 从此,胡子成了张仕文的代名词。 别看梨木街只有七里长,居民的眼光却不短。胡子的誓言如乱飞的风筝,在空中飘呀飘就是没个着落点。眼看“奔三”了,也没见他身边多个人,倒见他的胡子野草般疯长,密匝匝地包裹了整个下巴。 下午四点钟,胡子发完货,沿着晏溪河信步拐上八字桥。八字桥是街上最高的桥,站在桥头,视线可以横扫东西七里长街。那天是冬至时节,天空灰蒙蒙的,街上不见一个人影。看样子要落雪呢。胡子站了会儿,感到风如刀子般直往心里钻,遂掉转头准备回店里去,却瞥见有个人影,依着院墙闪进桥西的幼儿园里。胡子的心咯噔了一下,没容多想,撒腿就奔了过去。 孩子的哭喊声从教室里传出来。两名园工模样的大妈站在门外急得团团转。见胡子进来,一把拖住他,连声说胡子快救救月丫头快救救孩子们,那个男的有刀啊你要当心。 透过窗户,胡子看见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用刀抵着女子的脖子,大声叫嚷着要见校长。墙角落下,十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哭叫道:何老师我怕啊,我要回家。 胡子一脚踹开教室门,说我是校长,有什么事尽管讲,别伤了女孩子家! 你骗人,校长不可能留胡子,快去把校长叫来! 骗你,梨木街的校长就是我这样子的,再不说揍你! 胡子一声吼,男子拿刀的手竟然晃了几晃。女子趁机推开刀,身子往地上一蹲,亮出一招武术动作。说时迟那时快,胡子也一个箭步跨上前,两人同时将男子摁倒在地上。 事后胡子得知,女子名叫何月,是新分配来的老师。令胡子惊异的是,看上去娇小玲珑的何月,却有着一般女子身上少见的沉着冷静,而且出手不凡,这样的女子,梨木街找不到第二个。 转眼到了春天,梨木街沿河的花开得正艳。县医院的献血车停在梨木街上,穿白大褂的医生们宣传了老半天,敢上车献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胡子踏进献血车时,发现已有人先他而来,正将胳膊伸得老长,等着医生做皮试。那人回头,原来,又是何月。 何月咯咯地笑起来。 两人面对面地斜躺着。何月笑弯了的两眼,恰如晏溪河的水,漾得人心一波一波的。 胡子希望被这样的水淹没,但他知道,他和何月,门不当户不对,就好比一个天一个地,天和地怎么可能融到一块呢?何月再来店里找他聊天时,胡子便借口忙将何月晾在一边。 这天傍晚,梨木街的张妈到他店里,见人多,将他拖到里屋,说幼儿园有个女先生看上了他,来听听他的意见。 胡子的眼皮跳了三跳。沉吟许久,胡子才告诉张妈今年订的货多,暂不考虑个人大事。 张妈瞪圆两眼,两手叉腰指责他:你小子有能耐了不是,这天仙样的丫头你不要,你呀,真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哟。 胡子知道是什么在内心作祟。心烦意乱中,他将剃须刀随手放进口袋里,开了门出去,沿着晏溪河来回地踱着步子。此时,上弦月刚刚升上中天,沿河人家的灯早已熄灭。但,不远处却有盏灯光照着漆黑的夜空。他知道,那是幼儿园的所在地。 恍惚中,胡子看见一个娇小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月光下的女先生何月,肤色更加地白晳。 (选自《小小说300篇鉴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介绍梨木街,青砖路面更显古朴,有木板店铺,还临晏溪河,这些实际上是为张仕文这个人物出场作铺垫。 B.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不肯再去念书,面对他的要求,父亲只是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由此可见他父亲是非常生气的。 C.张仕文立志要开一家自己的店铺,于是他开始蓄胡须,结果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木匠店铺。 D.作者通过动作、肖像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何月这个形象,她沉着、冷静、勇敢而无私奉献,这也促使胡子爱情之苗萌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及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C.“蓄胡须”是为了混出样子讨媳妇,不是为开自己的店铺。本题容易误选D,认为没有促使胡子爱情之苗萌发。 2.胡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①有韧劲和执着的精神。胡子痴迷于木头,沉溺在把木头变成农具中,甚至不惜以此退学,以此和父亲抗争,并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②勇敢,敢于牺牲自我。面对幼儿园中拿刀的歹徒,他挺身而上,救下了老师和孩子。③富有奉献精神。在梨木街,敢献血的人并不多,而胡子就是其中一个。④看似木讷,却也渴盼爱情。他虽然说不混出个样子不找对象,但面对漂亮而开朗的何月,他的内心乱了起来。(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特征概括的能力。根据文章中关于胡子的描写和事件,然后加以概括。如胡子痴迷于木头,沉溺在把木头变成农具,并且还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可以概括出他有执着的精神。此外他敢于与拿刀的歹徒斗争,可见他是勇敢的。此外献血可见他有奉献精神等。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最初对胡子没有好感,所以后面对人物的概括都是反面的。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内容去掉会更好。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 (示例一)可以去掉。(2分)①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去掉这两段内容,情节结构照样完整。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去掉这两段内容,主人公胡子的形象更为丰满。③从文章的主题来看,去掉这两段内容,文章主题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④从阅读效果来看,去掉这两段,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每个要点1分) (示例二)不可以去掉。(2分)①从文章的情节来看,保留这两段,向读者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二人走到了一起。②从文章的主题来看,胡子看似木讷,但他的热诚和坚持感动了“上天”,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爱情。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有了这样的结局,胡子这个形象就更为完美了。④从阅读效果来看,这样完满的结局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每个要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问题探究的能力。先表明态度,可以去掉或不可以去掉等。然后再进行阐述。一般可以从情节、主题、人物形象或阅读效果等角度来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哐且哐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说明朱晓玉经常在这一时间去J城,对火车时刻非常熟悉。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主要写她听到丈夫的话之后,被丈夫作为一个公安局长,推开家门能看到妻子在家中系着围裙做饭就能满足而感动。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答案 B 解析 “人物衣着”错,对人物衣着的描写,不能表现出朱晓玉对丈夫的爱。 5.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①补充交代了女主人公恋爱、家庭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她勇敢、镇定、能干等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丰富了人物形象。②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公安干警及其家属在社会建设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④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结构摇曳多姿。(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5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方面分析,可以先概括穿插的回忆内容主要是什么,并且可以由此概括出这些内容突出了文章什么样的主题。从结构方面分析,可以考虑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因为是时空交错,可以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富于变化。 6.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①在形象上,小说对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描写,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不惧风雪的形象特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在结构上,北风吹雁的景象描写,紧扣标题,和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在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描写北风吹雁的景象,含蓄蕴藉,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分析。“北风吹雁雪纷纷”是恶劣的环境,而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步行走,可以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的特征。从结构方面分析,与标题和开头均能照应。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样的结尾在艺术效果上,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 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村长很难过。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答案 C 解析 张村和李村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其性格特点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答案 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5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张村和李村两个村子仇怨太深;而接下来是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但是仇怨并没有有所化解;然后是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着回来了;接下来讲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最后张村长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根据情节脉络概括两村之间的关系变化。 9.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4分)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2分) 解析 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文本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尤其是“敌”是具有双重含义的,因为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因为日本人的入侵,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具有双重含义,先是两个村长的儿子是友,后来两村也化敌为友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好处,重点从情节、读者的阅读效果角度入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