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0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05)

重庆市彭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高2018届半期测试语文试卷 ‎-------------- 年级 ------ 班 姓名 -------------------- 考场号 ------------ 坐位号 ------------‎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说明: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论述类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闽派”与闽画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 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 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 晚清以降,“闽派”‎ 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 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 ( 作者,朱万章;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 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是有争议的,因此作者认为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 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 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 “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 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 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B. 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 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挂历上的数字 ‎ ‎ 许心龙 ‎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八月酷暑的热风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传播,连县电视台的新闻也当作头条播出。十年后,偏僻的小县城又出了个清华大学学生!要知道,上清华,考北大,县政府都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越偏僻,越贫穷,人才越弥足珍贵,县长听了教育局局长的汇报后,笑吟吟地说,好啊,十年磨一剑!教育局局长说,这个学生叫方伟,是个留守孩子,跟着他奶奶生活。啊?县长很意外,思忖道,这么多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他……教育局局长忙说,嗯,我觉得这孩子肯定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这就安排人调研一下。县长说,好好总结,多出人才!‎ ‎ 于是,我接到了这个调研任务。‎ 在一高校校长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城郊的一个小区。我搭眼一望这个小区,既没有绿化,也没有停车位,就判断这应是目前县城最次的生活小区了。学生方伟就住在这个小区的一个二楼单元里。‎ 盛夏的阳光就是毒辣,从车上到方伟家,不足 50 米,我们的 T恤衫很快就湿透了。敲开门,果然是方伟的奶奶在家。屋里比外面还闷热,原来没开空调。我扫视一周,也没发现有空调。这时,奶奶打开了吊扇。吊扇呼呼地旋转了起来。风虽然是热风,可也感到了风吹的爽意。奶奶看到我俩热的狼狈样,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习惯了,也没感到有多热。我分明看到,她多皱的脸上细汗一层,一旁的旧式黄布沙发上,放着一把蒲扇。我心里说,这么个小居室,安装一台 1. 5 匹的空调就足够了。‎ 我问奶奶高寿,奶奶笑说,啥高寿?过了年虚岁就七十了!‎ 真不像!我和校长异口同声道。老奶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腰板硬朗。奶奶弄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说,方伟这孩子出去找同学去了。她望望校长,又看看我,不再言语,从沙发上站起来,转身进了里屋。‎ ‎ 我和校长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吊扇仍呼呼地傻转着。奶奶拿出了一个有些发黄的纸筒。奶奶拍拍纸筒说,要说对孩子的教育,实话实说,我觉得就在这里了。她解开系绳,原来是七八份大张挂历。‎ ‎ 奶奶说,这是我和孙子方伟进城后,每年的挂历,我都还留着。‎ ‎ 我猛然发现,挂历的每月甚至每日的数字上边和下边,几乎都有歪歪扭扭的手写数字,颜色不同,有铅笔的,有水笔的。‎ 我很惊讶,问,这是咋回事呀,写那么多数字?奶奶笑着抽出一张,盯了一会儿,说,这张鸡年挂历,是方伟从乡下转学到二实小,读四年级那一年的挂历上边的。这一天一天的手写数字,是我开三轮车每天挣的钱数,你看这天拉 46 块,下边这天拉 29 块,还有拉 13 块的。奶奶说着说着幸福地笑了。他爸妈不在家,我伺候孙子,也就是吃饭洗衣,闲得慌,就干起了三轮车的活计,挣个买菜的钱吧。‎ ‎ 哦,奶奶真有心!‎ ‎ 奶奶接着说,下边这稀稀落落的手写数字,是孙子的学习成绩。他写他的,我记我的。你看四月的这天他考了 83分,五月的这天,96 分,进步了;也有退步的时候,你看这天的就 73 分,我记得那几天方伟感冒了。‎ ‎ ‎ ‎ 奶奶向上推推圆圆的老花镜,一张一张的都让我们过过目。她展示的,宛如她心爱的宝贝。上边的数字几乎天天有,也有空白的。奶奶说,那天肯定有脱不开身的事,要不就是头疼脑热了。下边的数字稀少些,那是因为考试次数毕竟少。看着看着,我恍然觉得,那上边的一溜数字,仿佛朝着下边的几个数字招手呢;那下边的数字探头探脑,调皮地说,哼,看我超过你!‎ ‎ 奶奶抬手指指南墙壁,说,这是今年的挂历。上边就这几天有我的数字,其他都没了,年龄大了,开不了三轮车了。下边这些都是方伟的,他养成习惯,每次考试罢,就往上边记成绩,还时常前后比比,好像知道了咋努力 ‎ 奶奶突然提高声音说,你俩再看看,我和孙子的这些数字,有啥变化没有?‎ 逐一审视摊开的不同颜色的挂历,果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奶奶的数字,越来越小,小到 5 了;而孙子的数字,越来越大了,都大到 269 了。奶奶有些兴奋地说,这个孬孙,口口声声说跟我竞赛,呵呵,终把我这老婆子竞赛老喽!‎ ‎ 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 ‎ 我不禁握住奶奶肉少皮多的手,心脏咚咚地直跳,竟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一阵阵地冲击我的心扉。‎ 校长也趋步上前,一下握住了奶奶的另一只手。‎ ‎ (选自《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开头通过县长与教育局长的对话,突出了学生方伟勤奋努力成绩优秀的形象,但也暴露了该县城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以学生是否考取清华北大来衡量教育水平,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了这个时代严重的功利性。‎ C. 写奶奶不怕热因而不开风扇与“我”的狼狈样对比,重点突出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身体健康,体力充沛。‎ D. 小说中通过写奶奶和方伟用挂历来进行数字竞赛的故事,将奶奶多年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手段展露出来,深化了作者关于教育的思考及对功利化教育的批评。‎ E. “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 可以理解为一声喝彩,是对方伟逐步成长认识到奶奶的良苦用心,心疼奶奶的艰辛从而发愤学习,成绩越来越优秀的肯定与赞扬。‎ ‎5.小说中没有出场的方伟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 ‎ ‎6.“苦难是滋养人的一股动力”‎ ‎,有人认为这也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他用苦难令世界破涕为笑 ‎ 黄 玮 ‎400年前,即1616年的4月23日,在马德里家中的病榻上,塞万提斯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说:泥土盖没了他的肉体,没有盖没他的名字。  ‎ 直到最后,他都秉持着关于这个残酷待他的世界的清晰观点:“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 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并没有在当时的西班牙激起几多涟漪——一个朝廷的讣告或者一个纪念的仪式。‎ 要到很多年之后,人们才会领悟到,这一天简直是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这一天,莎士比亚在英国去世。世界失去了两位文学巨匠。‎ 但在“领悟”到来之前,塞万提斯只能继续在被遗忘的悲凉中一路向前——他的墓前没有立碑;他的遗嘱不知所踪;墓地所在的修道院翻修时,他的遗骨被挖出、散失。‎ 终于,这位伟大的现代小说之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只剩下他的著作,以及有时确定有时影影绰绰的生平往事了。 ‎ 生存逼人。而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则给了塞万提斯鼓舞。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文艺界的聚会,吟诗谈文,结识朋友。1599年阿莱曼流浪汉小说《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给世界提供对一种文类的令人兴奋的冲击——他希望自己写一本书,能够永远地“毁灭”骑士小说。‎ 于是,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一部将被举世公认的杰作。这部作品的创作,凭借的是一支鹅毛笔和诸多奇思异想,以及作者本人的坎坷生平。‎ 因此,这样的创作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淬炼苦难的过程。塞万提斯在无穷无尽的不幸遭遇中,囤积力量,升华苦难,编织想象,终于造就了另一个人物的出发——身骑瘦马、手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出发,令世界破涕为笑。笑声成为无数读者对塞万提斯的回报。 ‎ 尽管,作家本人依然没能摆脱清贫。但他内心的欣喜,是可以想象的。毕竟,某种程度上他实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堂吉诃德》的成功,恰恰指向骑士小说的末路。‎ ‎1606年,他在马德里落脚。在依然窘迫的日子里,他俯身书桌,勤奋地挥动手中的鹅毛笔,迎来他创作最多产的时期。那段岁月,是作家生命最后的怒放,也是文学恣意的怒放。塞万提斯的写作,对底层生活和崇高理念表现出迷恋与擅长。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使其即便书写幻想和荒诞时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1613年,《训诫小说集》出版。虽然病痛缠身,他还是在4年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二部的72章。大有只争朝夕之势。‎ 为了对付《堂吉诃德》的赝品,他要让让真正的第二部尽早问世。他没日没夜地赶写,似乎还给自己定了完稿日期。一年后,《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同年还出版了《八部喜剧及八部幕间短剧集》。代价是,他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年近七旬的作家变得弱不禁风。‎ 漫长的人生路,予以他太多苦难,他又将这些苦难淬炼成一字一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样的过程艰辛而快乐,同时也是让幻想破灭的。最显著的是,他可以写出受人欢迎的书,却不能靠写书过上好日子。‎ 即便如此,他依然写啊,写啊。‎ 病痛愈加磨人,身体日渐枯萎,只有那支鹅毛笔,静静流淌着他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写作速度之快,令人意外。‎ 直到1616年4月23日,这支笔,枯竭了。 ‎ ‎ (选自《解放日报》同名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他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历险记。塞万提斯24岁时加入部队当兵,在战争中不幸受伤,导致左手残疾,但他仍带着伤残的身体继续留守战场。几年后终于可以带着推荐信回国,却不料在途中遇上了海盗,结果沦为他们的奴隶,差点上断头台。直到34岁时才被亲友们赎回。他一生中有过三次牢狱之灾。‎ 相关链接②‎ 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唐吉诃德》讲的是一个50多岁的疯子,觉得世界太黑暗,要去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却又到处碰壁的故事。一个贫穷的乡绅因过度痴迷于骑士小说,某天突发奇想地要去行侠仗义,于是找来长矛和瘦马,带上仆从踏上了征途。他把沿途看见的一切都臆想成是自己脑海中的不公平事物,随时趁机发挥骑士精神,除暴安良,拔刀相助,做下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中间还被一个冒充的骑士打败,回到家中隐居一年后又忍不住重新出发。最后,直到弥留之际他突然大彻大悟,看清楚了自己是因中了骑士小说毒,而这个时代早已不需要骑士了。‎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塞万提斯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文豪,他们的去世震动了当时世界文坛。‎ B.关于塞万提斯的生平事迹,大家知之甚少,他只留下了作品,让世人知晓。‎ C.当时西班牙文坛繁荣的景象,给了塞万提斯以鼓舞,当他兴致勃勃地写出永远“毁灭”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 D.从文章来看,作者历经苦难,却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这一段人生经历与堂吉诃德为了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到处碰壁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地方。‎ ‎ E.塞万提斯的写作,非常喜欢写底层人们的生活,擅长表现崇高理念,尽管他的作品有着幻想和荒诞的内容,但他仍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8.塞万提斯是怎样将他的苦难淬炼成文字的?请结合他的创作经历分条简要概括。(4分)‎ ‎9.塞万提斯一直秉持着“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父发,号牧堂老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 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联疏荐于朝,召之,坚以疾辞。 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 未几,果谪道州。州县捕元定甚急,元定闻命,不辞家即就道。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喟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元定赋诗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众谓宜缓行,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 至舂陵,远近来学者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人为之语曰:“初不敬,今纳命。”爱元定者谓宜谢生徒,元定曰:“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谓沉曰:“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阅三日卒。侂胄既诛,赠迪功郎,赐谥文节。 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及葬,以文诔之曰:“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学者尊之曰西山先生。 ‎ ‎(选自《宋史·蔡元定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禁/ 以空善类台谏/ 承风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B.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禁/ 以空善类/ 台谏承风/ 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C. 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 禁以空善类/ 台谏承风/ 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D. 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 禁以空善类台谏/ 承风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除了名、字,常常还有号。“号”实际上是一种固定别名,它是由使用者本人取的。古人取号往往是借此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 B. 礼乐指的是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礼乐教化作为手段推行治国政策,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C. 古代的诗包括了诗、词、曲。就体裁而言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形式灵活。近体诗是格律诗,有绝句、律诗之分。‎ 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长期以来,这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元定少年聪慧,才情出众。父亲给他传授的孔孟正统理论,他都能深刻领悟。长大后曾上西山苦学。他倾心做学问,对朝廷的征召,以病体为由坚决推辞。 B.蔡元定追随朱熹,因韩侂胄施行打压朱熹理学之举而受牵连被贬谪。蔡元定坦然面对,饯别宴上作诗宽慰众人。而后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 C.蔡元定抵达道州后,四方闻之而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元定不忍推辞,他无惧种种压力,坚持收徒讲学,并劝诫学生不要做亏心事,不要松懈求学。 D.蔡元定深得朱熹的赏识,朱熹曾让来求学的人先得到蔡元定的认可才接收,著书立说也是跟蔡元定商讨后才动笔。无论是人品抑或才华,朱熹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5分)‎ ‎ (2)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郁郁①‎ ‎【金】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②动凄哀。‎ 华胥梦③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 秋意渐随林影薄 ,晓寒都逐雁声来。‎ 并州旧日风声恶 ,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①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②寥落,空虚寂寞的样子。③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的气氛。‎ C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 D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联系这个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境。‎ E尾联叙述诗人百无聊赖等候书信,不禁回忆起并州以往的战事。‎ ‎15、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是如何抒情的?(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贴切又形象地描写宫女梳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网络时代,家书似乎离我们远了,但杜甫在《春望》中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战火连绵时代家书的可贵。‎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 ④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 ⑤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 ⑥‎ 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A. ③④⑥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更新“国标”,给塑胶跑道建设划定一道清晰、严格的红线,使跑道建设的流程都在一个可以控制的框架内进行,也就成为了各方呼吁的焦点。‎ C、国家网信办发布新规,从8月1日起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消费者权益。‎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般人写文章,着重文字的推敲。① ,② 很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德性 ③ 重要,④ 有优美修辞的作品,永远不能列为第一流。由思想、情感和德性构成的作者的独特风格,⑤ 成为这个作者作品的骨骼。 ⑥没有骨骼的作品,是言之无物的,是不值得一读的。‎ A 其实 虽然这 更 仅 就 /‎ ‎ B 不过 这虽然 更 只 会 /‎ C 但是 虽然这 尤其 没 将 而 ‎ D 然而 这虽然 尤其 没 便 可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据说,鹰都在悬崖上筑巢,巢中先铺一些荆棘,然后再铺大量的柔软的干草,以免伤到小鹰。当小鹰慢慢长大后,   ①     ,小鹰自然受不了刺痛,都退到巢边,这时     ②   ,迫使它们自己飞起来。求生的欲望使小鹰们扑腾着起飞,从而学会了飞翔。我们难道能说鹰妈妈不爱小鹰吗?不!她是爱孩子的。正是因为爱,才不得不用这种方式让孩子      ③   ,展翅九万里,一跃上青天。‎ ‎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亲节到了,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祝母亲节日快乐的信息,还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讴歌母爱伟大的文章、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下对母亲的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这种“示爱”的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吐槽,“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也有不少网民觉得:“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感情,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之情,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饭,陪妈妈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重庆市彭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2018届半期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C 前提和选择对应的内容反了,主要选择是“走出去”“走进来”。 ‎ ‎2、D 近代应该是当代 ‎ ‎3、D 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 ‎ ‎ 4、BED (321分) A 素质教育存在较大问题无中生 C 突出奶奶节俭或家里贫困 D 并没有对功利教育的批评 ‎ ‎ 5、A勤奋好学 B孝顺懂事 C、好胜心强 ‎ ‎6、答案一、苦难的确有激发人改变命运的力量。①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逐渐成长并考上清华大学的留守孩子方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或者,因为贫穷,奶奶才会去踩三轮车,才有了让方伟日益成长的挂历上的数字竞赛,这也证明了苦难的力量。‎ ‎②从社会环境看,十年才考上一个清华大学,而且连县长都感慨“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这在强化家境的贫穷给了方伟成长的动力。‎ 答案二不同意 ,苦难与方伟考上清华大学没有必然关系,不能美化苦难。 ①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方伟,而是奶奶,所以小说主要应该重在表现奶奶的优秀品格和对方伟的教育方式。奶奶和方伟的数字竞赛是主要情节,主旨应该是赞美奶奶的教育手段对方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苦难并非方伟成长的最直接原因。②从社会环境看,县里贫穷的孩子很多,但十年才考一个,而且小说中的“方伟从乡下转学到二实小”明显是在强调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重要性,苦难的意义不应该是主旨。‎ ‎7、EDC (321分) A并没有震动当时文坛 B他只留下了作品国于绝对 C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准确 ‎8、(1)他在马德里落脚。在依然窘迫的日子里,他俯身书桌,勤奋地挥动手中的鹅毛笔,迎来他创作最多产的时期 (2)虽然病痛缠身,他还是在4年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二部的72章 (3)病痛愈加磨人,身体日渐枯萎,快速地写作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4) 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一部将被举世公认的杰作 ‎9(1)表明了塞万提斯的人生是悲惨的 ,他早就为这样的人生做好了准备。(2)他不惧怕这样的人生,不怕将之展现给世人看 (3)也表明了他对悲惨人生的抗争,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中他创作了不朽名著,将苦难淬成世人的笑声 二、(一)文言文阅读 ‎10.‎ ‎ B 11.C(“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说法有误,“平仄对仗”可以不讲,但“押韵”还是要有的。) 12. B(“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说法有误,原文是“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是“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并非“强拖病体”“水路兼行”。) 13.(1)有位名士恃才傲慢,非议、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简傲”“非”“谒拜”各1分;句意2分)‎ ‎ (2)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造化”“识”“不厌”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14、(5分)BE (B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疏疏落落的影子以及破晓寒风中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诗人悲苦的心情(3分);E尾联叙写并州今日战事恶劣,自己盼望故乡的书信(2分)。)‎ ‎15、(6分)①借典抒情: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②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③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 ‎16、(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家书抵万金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先排除AB;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18、B (解析有歧义,A “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指的是影片《三体》还是影片《星际穿越》,不明确;C语序不当,“要求”应放在“8月1日起”前面;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19、A 第②处句子的主语和后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该在前,排除BD.原文主要是强调思想、情感和德行对作品来说很重要,所以第④处排除选项C,选择A。‎ ‎20、①老鹰就渐渐拿去干草②老鹰就把她的孩子们推下山崖③‎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尽早自立(2分)‎ ‎21、答案:散客或团队,可以预订后入宾馆,也可未经预定而直接入住。(3分)‎ 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住消费,结账完毕方可离开宾馆。(3分)‎ 四、写作 ‎1、可以正面立意:爱要大声说出来,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又何妨。母爱虽是私事,但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往大了说,这还可以逐渐改变国民性格,打开人们的心扉,让人变得更加直率乐观,而不总是那么含蓄。 所以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客观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鼓励人们公开表达,让人们不再羞于开口。有些爱,如果不勇于表达,很可能留下长久的遗憾。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节日,引起重视。而且,更实际的问题是:与父母身处两地,母亲节发祝福更多是表达自己的歉意与无奈。‎ ‎2、反面立意,比起隔空祝福,付诸陪伴的行动才更实在,既要说到,更要做到。1、对一部分父母来说儿女的祝福根本看不到。2、朋友圈还存在“情感绑架”的因素在里面,好像不转不晒就不对3、尽孝,难道只有在母亲节才热闹吗?‎ 文言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他从小聪颖,悟性好,八岁时即能做诗,每日记写数千言。蔡元定的父亲名蔡发,号牧堂老人。蔡发将程颢、程颐的《语录》,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教授给蔡元定,说:“这些都是继承孔子、孟子之道的正统理论。”蔡元定深深理解其话的涵义。长大后,辨析理解能力更精强。蔡元定曾登上西山顶峰,并在那里忍饥食菜,潜心苦读。 蔡元定听说朱熹有名望,就前往拜师。朱熹在了解蔡元定已有的学识后,大惊曰:“这个人应该是我的老友,而不应该是我的弟子。”于是朱熹常与蔡元定研讨各种经典的深奥义理,每每谈至深夜。对从四方来求学的人,朱熹要他们先得到蔡元定的肯定才接收。当时的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两人联名将蔡元定举荐给朝廷,但是蔡元定对朝廷的召用,以有病为由,坚辞不就。   当时,韩侂胄擅权专政,将道学诬为伪学加以查禁,目的是要清除不合己意的理论学说。台谏受韩胄的要挟与影响,专门从事打击排挤忠良之事。不过当时还没有直接放言攻击朱熹。到了沈继祖、刘三杰担任谏官的时候,才开始连篇累牍地诋毁朱熹,并牵连到蔡元定。不久,蔡元定果然被贬谪道州。州县的官吏(奉韩胄的密令)急于逮捕蔡元定。元定听此消息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准备出走。朱熹与从游者数百人在萧寺为蔡元定饯行。许多人长吁短叹,有人甚至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朱熹悄悄观察蔡元定,见他与平时一样平静,感叹说:“‎ 朋友之间的关爱友情,元定不怕受挫的志气,我都得到了。”蔡元定当时赋诗说:“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大家都嘱咐元定慢走并注意身体。蔡元定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脚都走得流了血,面容憔悴,不成人形。     走到舂陵,远近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当地读书人没有谁不到听蔡元定门下听他讲学。有位名士恃才傲慢,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人们对他说:“当初不恭敬,如今接受听命。”有关心爱护蔡元定的人劝他辞谢前来求学的生徒,蔡元定说:“人家为求学而来,怎么好忍心拒绝呢?如果有祸患,你就是闭门不出也不能避免。”蔡元定赠书并训导诸学子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不要因为我有罪而放松了学习,失去了志向。”有一天,蔡元定对儿子蔡沉说:“可以辞谢客人的拜访,我想安静一下,将我身体还给造物主。”三天后蔡元定辞世。待韩侂胄被诛杀,蔡元定被朝廷追赠为迪功郎,并被赐谥号“文节”。     蔡元定对书没有不读的,对事没有不探究的,对图书、礼乐、典制,没有不精通的。有些古书词句及意思艰涩深奥,许多人弄不懂,但他一看便知晓。朱熹曾这样说:“许多人读易懂的书很困难,而蔡元定则是读难懂的书很容易。”朱熹在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做注疏和著《周易本义》、《诗集传》和《资治通鉴纲目》时,都是在与蔡元定反复商讨后下笔的,《启蒙》一书,则由蔡元定起草。朱熹曾说:“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到蔡元定下葬,朱熹写悼文说:“精深的见识,超凡的才干,不可屈折的志向,不可折服的辩才,不能再见到了啊!”学者们都尊称蔡元定为“西山先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