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1)
2018 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 年 1 月 9 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龙港村是水乡,周遭沟河 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小河,听到的尽是 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的赶鹰入水声和老式水车“泼剌泼剌”的 转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水的湿润、 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他的 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里的邻村看电影, 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 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他回忆说,父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 度。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 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的随便吃一点 完事。乡邻们虽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 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把苞谷, 先让他垫垫肚子。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心灵 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这正 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从起初的《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 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房》《根鸟》,直到《细米》《青铜葵花》,一 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故事直指心底深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们的追捧,也适合大人尤其 是父母来阅读——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间多有培养和引 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心经’……”出版于 1997 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 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孩子们的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 的悲悯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 和感人。它成为真正“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 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的道 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红瓦房》《根鸟》 《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的成长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阅读和 每刻的经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的兴趣爱好, 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 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一味的快乐会使一 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 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 1956 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 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美誉。 2016 年 8 月 20 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 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 童读者的喜爱。”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弯弯曲曲的 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了,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红薯、一 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 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中的悲悯情 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答案 D 解析 A 项表述的原因错误。B 项“饿得快死了”与原文“饿得心慌”有出入,另外说“几 粒花生米、一块红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言过其实。 C 项表述的原因错误,之所以被称 为“育儿心经”是因为他的小说“字里行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 述”。 2.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描写的是水乡的美景。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浸润着他的作品,让他的文 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②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讲述的是一群可亲可爱的人和 美好而温暖的故事,家乡人心灵的真善美构成了作品的基本基调。 3.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 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儿童文学观: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 生快乐的文学。儿童文学也应该有庄严与深刻。 (2)具体体现:①他的小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讲述,引导孩子寻找个人 生活目标,探寻个人兴趣爱好,实现个人价值,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②作品书写了 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曹文轩:建造优美的“草房子” 崔庆蕾 一、油麻地与苦难童年 1954 年 1 月,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曹文轩的父亲并没有接受到 正规的学校教育,只读了三次“寒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读过几次“寒学”的人却成 了当地有名的“小说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擅长讲故事,普普通通的故事经他的加工润 色就成了精彩的故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当地的名师、校长,油麻地小学成为了当 地的模范。 多年以后,留在曹文轩脑海中的深刻印象之一是家乡的饥饿和贫穷,为了填饱肚子,他 曾经吃过糠和青草。读中学时,他还经常穿着带有破洞、露着棉絮的衣裤。 然而苦难的时光并非全是苦涩,他有另外的收获,苦难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想象力,为他 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曹文轩的作文写得好与勤于阅读是分不开的。他经常去父亲所在学校的“图书馆”看 书。“那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由我独自一人享用的。当其他孩子在玩耍时,我 却一人津津有味地看着书。这样,我自然比其他孩子多知道了许多东西。” 十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脖子上长出硬硬的肿块,医生束手无策,就在大家几近绝望 的时候,一位民间医师开了药方,曹文轩的病情日渐好转,最终竟痊愈了。 二、象牙塔与残酷青春 曹文轩能离开农村仍然得益于他的写作,有一天,正在田间劳动时,有人通知他去参加 公社的业余创作组,他和几个知青被安排到大队部一间空房子里,尽管环境简陋,但是对比 繁重的劳动,已然轻松了许多,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努力地进行创作。 1974 年,北大去盐城招生时,负责招生的王德意老师一眼看中了曹文轩,曹文轩由此 打开了一扇“天堂之门”,开启了此后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旅。9 月,曹文轩来到北大图书馆 系就读,不久,被转到了中文系。他先是参加了一周的体力劳动,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挖防 空洞。后来,到了偏僻的大兴基地做拓荒者——开荒种地盖房子,偶尔也上几堂课。再后来, 他被抽调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参加创作小组,写起了小说。几年的大学生活就在这样的奔波和 劳动中转瞬即逝,与他此前对大学生活的想象相去甚远。 因此,大学毕业时,他极力想回到故乡盐城,并不想留校。然而,北大却爱惜他这个人 才,执意留下他。就这样,他从学生变成了一名教员,开始在三尺讲坛上谱写新的华章了。 三、“草房子”与文学之路 曹文轩的文学之路其实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父亲的故事是他那时写作的重要素材 来源,除了父亲这个启蒙源头之外,儿童文学作家李有干是他的另一个导师。 李有干的辅导是面对面式的单独辅导,他给年轻的曹文轩以专业的引领。曹文轩曾深情 地写到:“李有干先生将我引向了文学世界,他给予我的也许还要超越文学世界,他的性格、 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和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的作品如果追溯根源,我会说鲁 迅、沈从文、卡夫卡,但我的基本元素来自李有干。” 有了这样的专业导师,曹文轩更加刻苦。盐城的冬天十分寒冷,他经常看书写作到深夜, 冻得脚都麻木了。 进入北大工作之后,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写作。与众不同的是,在文学写作上他坚 持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并举,一边用理性思维进行学术性研究,一边又用充沛的情感进行文 学创作。 真正使曹文轩开始崭露头角的是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该小说出版之后受到广 泛好评。可以说这是他文学之路的一部奠基之作,从此出发,他的文学之路越来越宽阔,也 越来越丰富。 1997 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草房子》出版,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好 评如潮,许多人认为这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新收获、新惊喜,是曹文轩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对此他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草房子》的所谓轰动并不是因为他写得有多么好, 而是因为在当下中国很少有这样一种路数的东西。”他的妹妹曹文芳则在《肩上的童年》里 给出了关于他创作这本书的另一重秘密,“父亲因病去世,哥哥日夜思念着父亲,萦绕心头 的总是往日的岁月和浸透父亲一生心血的乡村校舍,哥哥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写下珍藏心中已 久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一气呵成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 《草房子》再现了作者和父亲的一段极为温馨的往日生活,是他对父亲的一次特殊的祭奠和 怀念,蕴藏了他浓浓的情感。 相关链接 ①2016 年 4 月 4 日,中国作家曹文轩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能力,荣获“国 际安徒生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②曹文轩的作品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 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颁奖词) ③文字建造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再后来,我意识到我所造的屋 子不仅仅是属于我的,而且是属于任何一个愿意亲近它的孩子的。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职责: 我是在为孩子写作,在为孩子造屋。(曹文轩获奖感言)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期,家乡油麻地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在曹文轩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在北大几年的学习生活与曹文轩所想象的相去甚远,他几乎是在奔波和劳动中度过的。 C.在北大任教期间,曹文轩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充沛的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D.《草房子》为曹文轩赢得了如潮好评,但他认为只是自己的文学创作“对了路数”。 答案 C 解析 曹文轩在文学写作上坚持学术性研究与文学创作并举,“学术研究”并非独立于文学 写作之外。 5.曹文轩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苦难的童年给他丰富的想象力;②有良好的启蒙老师,如他父亲和儿童文学作家李 有干;③勤奋读书,刻苦写作;④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亲人充满情感;⑤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高超的叙事能力。 6.作者说曹文轩用笔建造优美的“草房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草房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草房子”指曹文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草房子》。②曹文轩用文字建造的屋 子,是他自己精神上的庇护所。(答“他对父亲的一次特殊的祭奠和怀念”亦可)③曹文轩的 童话作品像房子一样庇护着孩子们,为他们树立了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奶 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 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 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 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 的。 面黄肌瘦的人们,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 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 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 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 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 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 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儿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 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 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 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 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 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 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 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 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 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做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 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的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 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答案 B 解析 A 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 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的心情凄凉。C 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 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而不是“恼怒”。D 项“对 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8.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农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 营造了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做铺垫。 9.奶奶去看她妹妹的情节是理解奶奶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层面。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走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 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还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 但她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让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 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直到病情越来 越重才回家。 (2)主题层面。①表达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 曹文轩 当限制在一定的结构中所进行的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等各种关系的理论建设完成后, 我们可以说:“这,便是一个体系。”“限制在一定的结构中”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 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不管有多少观念,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体内。结构可能 是显性的,从理论展开的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也可能是隐性的,即表面上看来,这些理论是 松散的,随便慨叹的,但在这些理论的深处沉着一种将它们勾结在一起的结构,使它们中间 的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它的引力之外。 当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为完美的事物时,这个事物必定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的, 或者说它是暗含着一种结构的。这个事物只要一失去联系,逸出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对它无 约束能力,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完美的。 体系者只有一个出发点(同时只有一个中心点,或一个终点)。由于庞大的理论是建设在 一个点上的,那么在众多的观念中,则必然存在着母子关系(即若干观念是由于一个根本观 念生殖出来的)。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而是分别在若干个点上进行理论阐述, 结果是:观念众多,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体系者与非体系者,在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处于两个等级。前者的知识 已形成了一条线,而后者的知识只有无数个不接壤的点,虽然这些点也有许多是闪光的。当 点未转化成线时,就意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还很稚弱和生疏。有一两个闪光点,这并不难, 难的是有一条线——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但许多人发昏,常去贬低线者,而颂扬点 者:“哦,思想家!”殊不知点与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们被星星点点的格言迷乱了。那 些只有星星点点思想的思想家们甚至在短期内被人认为是超出创造着体系的思想家们之上 的。 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下,体系者的理论有着可贵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严密性。 而非体系者由于观点之间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往往矛盾百出,到处可见漏洞。黑 格尔等的体系一丝不苟、密不透风,自然无懈可击。他们的体系也许是反动的,但就体系本 身而言,我们不可指望能以用它的矛戳它的盾的路数将其击毁。数学般的演绎,杜绝了这种 可能性。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内部,而只能来自另一个体系。非体系者则必然常常陷于 以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的尴尬处境之中,他们被粉碎,只需自己的力量就足矣。 体系的创造,并非都是自觉的。但一个思想完美者在进行学说的创造时,总会自然生发 出体系,甚至连那些反体系的人都生发出了体系,如尼采。 没有创造体系的人,是不可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位置的。他们曾经因为创造过一些颇有 智慧的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口号,一些切中时弊的观点,一些很让人过瘾的俏 皮话,也在短暂的时间中被人们注意过,但终因他们只是只言片语的玩闹,使人们对他们失 去了耐心,或因人们终于觉察到他们在学识上与体系者不可匹敌,而被遗忘了。而那些创造 了体系的思想家们、美学家们,却因为他们完整庄严的学说,被人们记住了。 体系有助于人类思维的严格训练。人类的一般思维有着种种毛病:浮光掠影、混乱、含 糊、自相矛盾……因此,一般思维少有成效。创造了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的人们,是在经 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之后出现的。体系正是这种严格训练的结果。(节选自《思维论》,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系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不管其中有多少观念,任何一个观念也 不能脱离和游弋于体系的引力之外。 B.体系和非体系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理论建设存在着并列关系,后者的理论存在着母子 关系。 C.非体系者的思想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只是无数个不接壤的点,也就意 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很稚弱和生疏,没有形成体系。 D.非体系者的观点之间由于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所以他们必然常常陷于矛盾尴 尬的境地。 答案 B 解析 张冠李戴,原文为“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 系”。可见选项颠倒了体系和非体系的关系。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你在进行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无法让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线,那么 你的理论无法形成体系。 B.体系者的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之下,具有非同一 般的严密性,比如黑格尔的理论体系。 C.思想完美者创造学说时都会自觉生成体系,他们比那些只创造一些格言的人更有影响。 D.人的思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经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之后,可以产生出创造伟大思想 和有伟大发现的人。 答案 C 解析 以偏概全,原文“体系的创造,并非都是自觉的”证明该选项错,而且“总会”和“都 会”周延性不同。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分别在很多知识点上进行阐述,观念很多,观念之间互相并列,观念之间没有内在 逻辑关系,则说明知识未形成体系。 B.“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们的思想形成体系,理论之间有较 严密的逻辑关系。 C.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体系的建立者,只能来自另一个没有建立体系的理论。 D.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的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口号等的人,要想长久地被人 们记住,就必须创造体系和完整庄严的学说。 答案 C 解析 无中生有,原文是“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内部,而只能来自另一个体系”,而不 是“另一个没有建立体系的理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