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劝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9 课 劝学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 298—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刘 洵的讳,写做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在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 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在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 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 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 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 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 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他一生“序列 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 20 卷,收 文章 32 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 的第一篇。 【重点理解】 一、 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 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三、 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四、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五、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六、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难点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 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 领和分述的关系。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探究】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 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 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 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 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探究】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 面来论述的。 4.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探究】本文共有 20 个比喻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④ 木受绳则直。⑤ 金就砺则利。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16)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 20 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 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 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5.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輮.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探究】(1)有,读音yòu,通“又”。(2)輮,读音róu,通“煣”,使弯曲。(3)中,读音zhòng, 合乎。(4)参,读音cān,验、检查。(5)知,读音zhì,通“智”,智慧。(6)跂,读音qì,提起脚 后跟。(7)生,读音xìng,通“性”,资质、禀赋。6.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 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探究】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 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 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能力提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李晓东喜爱读书,博学..成才,今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B.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大家这次外出旅游携带的行李..很少,都轻装上了飞机 C.①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②中央气象台预报明后两天山东..等地为小雨加雪的天气 D.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河北..、河南..今年冬小麦喜获丰收,同比去年增产 9% 2.下列加点“一”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C【解析】C 项与例句相同:一,一次。A 项,专一。B 项,水边,一边。D 项,开始,第一次。 3.下列加点“生”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C.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D【解析】D 项与例句相同:生长。A 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B 项,生:生的,未煮熟的。 C 项,生:生活。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度。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隔断。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终止。 D.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绝:悦耳。 4. D【解析】绝:到了极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强.”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强健有力。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钱串。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强:竭力,勉强。 D.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有力的弓。 5. B【解析】强:有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望.”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向远处望。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盼望、希望。 C.先达德隆望.尊 望:名望。 D.适冬之望.日先后 望:看见,望见。 6. D【解析】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听见。 B.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传说。 C.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声誉,名声。 D.闻.达于诸侯 闻:闻名,出名。 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齐.彭觞为妄作 B.道.芷阳间行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素善.留侯张良 10.B【解析】B 项的“道”与例句的“水”活用情况相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水”活用为动词, 游水。名词“道”用作动词,取道。 A 项,形容词“齐”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C 项,数词“一” 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D 项,形容词“善”的意动用法,跟……交好。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 D【解析】A.有,通“又”。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B.知,通“智”,智慧。C.生,通“性”, 资质,禀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1~4 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蟮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 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解析】 1.利:走得快。 3.“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误,文中没有这种说法和倾向。 4.第(1)题要译出重点词语“疾”“彰”的含义,译文句意正确。第(1)题要译出重词语“跪”“螯” “寄托”“躁”的含义,译文句意正确。译文语意通顺。 【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1~4 题。 礼 论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 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 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 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 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 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 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 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 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 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 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 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选自《王安石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其嗜欲之性 逆:违背。 B.束联胶.漆之 胶:胶水。 C.故其制虽有以强.人 强:胜过。 D.天.则无是 天:天性。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 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⑴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⑵圣 人如果不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 4.荀子认为“礼”是对天性的人为改造,王安石则认为“礼”来源于人的天性(或顺应了人的天性。 参考译文: 哎,荀子不懂得礼啊!他说“圣人(用礼义法度等)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即天性),从而兴起后天的 人为(使人具有崇高的境界)”,我因此知道他不懂得礼啊。懂礼,贵在知道礼的本意,而荀子极力称赞法 度节奏的美,至于说到教化,就认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又哪里知道礼的本意呢?礼仪从天性开始而通过 人为完成,知道天性却不知道人为就会变得粗鄙,知道人为却不知道天性就会强调后天人为的作用。圣人 厌恶人的粗鄙并憎恨后天的人为,因此礼就兴起了。 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心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 (责罚自己)啊。所以,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制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 这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 天性就能够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直尺使木头变 方,捆束,联接,用胶水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先用马嚼子、马笼 头的控制,再用马鞭的威胁,快慢舒缓,(马)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 了。由此看来,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而服从的。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匹 而不让它成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 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的父亲和痛恨自己的母亲的人了。这也可以 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这是说荀子没有 考虑的原因啊。 那猿猴的形状,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来规范它用揖让来节制它,那么它们就向深山大麓逃跑 了,即使用威严使它们畏惧用教化使它们驯服,难道就可以让它们驯服吗?认为天性中没有却可以通过教 化以形成后天的人为,那么也可以让猿猴讲究礼节了。所以说礼从天性开始而在人为上完成,天性中如果 没有这些,却想要做成,全天下的东西,我大概还没有见到过。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 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 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 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 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 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 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 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 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 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 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 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 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 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B 10.D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 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 贵吗? 11.解答本题要注意句子的语境,还要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 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12.A 项和 B 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 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 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 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 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 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 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 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 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 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 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 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 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 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 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 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 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 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 不会侵凌我们了。”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学孔堂记 胡缵宗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 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 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 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 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 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 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 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 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 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 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①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 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 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不序.焉之谓礼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忝.守兹邦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勖.之哉 勖:勉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 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 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 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 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1)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就衰微了。(2)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 他们在堂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 4.对孔子大道的尊崇(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对吴地文化的传承;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鼓励郡中 子弟努力学习。 参考译文: 天,是不能够用某一物象来命名的,孔子的道不能够用某一科目来命名。日月星辰,是物象;德行、 政事、言语、文学,是科目。认为天就是日月星辰是把天看小了。认为孔子之道全表现在德行、政事、言 语、文学,是把孔子之道看小了。学孔子的人,不能够得到孔子的全部学问只能各自学到某方面与之近似 的东西,就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怎么能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呢?虽然这样,但是学孔子 的人如果摸不到那门路,就看不见他能走进孔子之道。 那礼乐就是孔子之道。学习礼乐以悟道,是孔门的教诲。所以要学习子游学习孔子的方法。学到了子 游的地步,就具有孔子的一部分了。吴先是开启于泰伯。泰伯用谦让来教化,子游用礼乐来教化。吴地文 学,实在是朴实而高雅。难道是后世所说的文学吗?难道是后世所说的学习吗?在子游之后因为文章而兴 起的,唐代有像陆贽那样的人,宋代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人。陆贽说:上不负苍天,下不辜负所学习的。范 仲淹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文章功业超越一时,虽然不敢比拟于孔门,也是学习子 游而有所收获的,是学习子游用来学习孔子的方法。吴地文学称盛的原因,说是泰伯贤能,说是子游开风 气之先,说陆贽和范仲淹等都是凭借文章拥有当时的名声。所以有学道书院在宋代创立,在元代恢复,一 直到现在……湮没很久,缵宗我守在这个地方,就趁着佛废的间隙建立学孔堂。外面是书院,里面是正堂, 旁边有茅庐。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其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希望各位学子能够 学习陆贽与范仲淹以到达子游的境界,学习子游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也就差不多了。读书人要仰慕贤人, 贤人要仰慕圣人,圣人要仰慕天人。千万要勉励啊,千万要勉励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