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4+古诗文阅读(二)(上)-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4-4+古诗文阅读(二)(上)-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考情说明 ‎《考试说明》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取材集中于唐宋诗词(唐5,宋6);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阅读量、试题模式及赋分稳定;难度国Ⅰ、国Ⅱ、国Ⅲ依次递减;诗后有注释,以降低难度;不出偏难怪题。‎ 作品选材以唐宋名家诗词作品为主,其他时代和作家的作品为辅。选文内容有正能量,艺术上表达技巧典型,阅读难度适合高中生实际。作品正文六七十字,绝句、小令与长调不单独选入。共拟两个小题,第1题客观性复选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第2题主观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概括与鉴赏。客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5分;主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鉴赏,6分,共11分。原文下面附有注释,这些注释主要为作品难懂之处或背景简介,需要首先读好并理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古代诗歌中需要整合并筛选的“信息”主要表现为某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和诗句,其筛选,必须在理解作者身世、创作背景、诗歌意象、创作意图、感情脉络、作品主旨等基础之上,孤立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高考试题的。因此,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内涵,是筛选并整合诗歌重要信息的前提。‎ 古代诗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应试,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筛选要点。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明确筛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明确是客观判断性的还是主观表述性的。②判明信息性质,识别干扰因素。新题型中的客观题往往设置多项干扰,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识别干扰信息。③把握命题规律,正确规避陷阱。在高考多项选择性试题中,同类信息的选择往往不重复设置干扰,把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识别并排除干扰信息。‎ 示例一:(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三调考试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点绛唇•感兴 ‎ 王禹偁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 ‎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 ‎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 ‎【答案】‎ ‎8.AC ‎ “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毎点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古代诗歌的内容要点主要指作品的意象、意境、感情和主旨。诗句有诗句的内容要点,诗联有诗联的内容要点,诗章有诗章的内容要点,诗篇有诗篇的内容要点。古代诗歌的中心意思主要指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它是从整篇作品抽象出来的。‎ 设问方式 本考点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①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简要分析。②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他设问方式,也大多是这三种方式的变种。‎ 方法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做到“六看”:‎ ‎1.看时代背景。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等,这些都对理解与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帮助。‎ ‎2.看题前注释。有的注释交代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有的解释了诗歌中的难懂之词,它们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看诗歌类别。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的览古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根据这些诗的类别,我们可以运用归类法帮助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4.看艺术形象。如见到菊花形象就想到了隐逸高洁脱俗等。‎ ‎5.看诗眼词句。诗眼是窥见诗歌内容的窗口。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愁”字成就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6.看抒情方式。按照承载诗歌情感的载体来看,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借事抒情四种。通过对这些抒情方式的分析,可以找到概括思想内容的门径。‎ 示例二:(湖南省郴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①‎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②,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①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②不自由:情不自禁。‎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衬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 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C.颈联议论,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转为安慰对方。这是富有理趣的画龙点睛,直接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千首诗”补足“万户侯”做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 E.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D 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敬仰之心。 ‎ 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告诉读者的人生感悟。包括对事物、人物、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分析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对于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很大帮助。‎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是把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观点和态度指出来。这一点极容易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混在一起。其实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一些诗中,思想感情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些诗思想感情就是观点态度;但是思想感情更多的是指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如:写景诗中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边塞诗中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羁旅行役诗表现出来的行路的艰难、漂泊的辛苦等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则是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包括作者的人生态度,对社会政治、形势的态度,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答题过程:‎ ‎(1)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处境等了解作者对诗歌所写事物的见解。‎ ‎(2)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出来。‎ ‎(3)到诗歌里找依据,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注解提供的材料分析。同时,要注意把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风气等影响观点的因素答进去。‎ 示例三:(吉林省吉林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 ‎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15.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案】‎ ‎14.(双选,共5分)D,2分;E,3分 示例四:(云南省昆明一中2017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5.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 E ‎ 分)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2分) ‎ 示例五:(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15.《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BD ‎(每点3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