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三)(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三)(2017-11)

长沙市-中 2018 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 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 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 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 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 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 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 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 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 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 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 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 说认得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 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 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 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 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人不 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 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 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 《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 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 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 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 定有“文字”。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 触比其他动物和时间接触要复杂些。 B. 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 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 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 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 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时间各句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 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 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 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 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它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大同时 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 以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 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 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 这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 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全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 作,我们的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 这一连串中的“当前”是剪不断的时间链。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混淆是非。原文第四段说“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而 C 项中“不能 只靠人的本能保存”肯定了“靠本能”,与原文不符。 2. 试题分析:结尾与开头的观点并无冲突,它是对开头观点的补充说明。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 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 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D 论点 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 3. 试题分析:强加条件关系、因果关系,从文末可知:文字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而 词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可见传情达意不一定产生文字.且依据常识可知传情达意的 工具有多钟。后面的结果因此也依据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 铭被 JoShikiRin 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 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 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 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 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 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 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 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 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 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 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良。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 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 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 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 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 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 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 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 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 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 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 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 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 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 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紹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 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 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D. 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 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5. 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 6.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任务形象。 【答案】4. A 5. ①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②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 渐相熟相知,友情漸深。③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怀念。 6. 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痛苦的知识分子。①倔强而执拗。白多 黑少的眼球,看人总像在藐视,与“我”争执咄咄逼人,冷峻倔强的外表下是愤慨的心情和 几乎不近人情的执拗。②觉醒而贫弱。酒都不喝,急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 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难,境况困穷。③孤独且痛苦。为当时黑 暗的社会所不容,到处受到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不被别人理解,生活无望, 内心孤独苦痛。 【解析】 4. 试题分析: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 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于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來越远,因此深感悲哀,这 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奈。所以也只能相互嘲笑;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深深 误会而导致。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题目,答题分关键是找到文章中给的时间,然后概 括情感,事件注意地点的变化,主要是“东京”“故乡重逢”“身居异乡”。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 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 尾的句子。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酒都不喝, 急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 难,境况困穷”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觉醒而贫弱”的形象特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 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 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 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 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 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 B 之前 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 A 也向 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 为信息不对称,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 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 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 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 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 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 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 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 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 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 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 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 20 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 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 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 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 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 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 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 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清华常 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就会对社会 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B. 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不了解,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的去向来对大 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 C. 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有效、可 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D. 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这种选优行为 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 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 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 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 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 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 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 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 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 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9.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BE 9. 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 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 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 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④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解析】 7. 试题分析:原文有说:“家中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 8. 试题分析:A 项,李越用“对高飞考生的争夺却是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 “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例句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进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 能。C 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 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 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式。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访谈的题目,访谈的内容是高考“掐尖”的问题,题目的要求 答出这种凡是的危害,答题分关键是在受访者的谈话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按照不同的角 度分析雷整理即可,如,根据文中的“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 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 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可以概括为“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 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 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 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 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 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 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 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 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 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 “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 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 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当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 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 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 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 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 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 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B. 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 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 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 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 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 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第一名称作“状元” 或者“殿元”“鼎元”。 B. 江西,即江左。根据方位,古人通常把江西称作“江左”,把江东称作“江右”,把江 南称作“江表”。 C. 乙亥,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日法,古人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说法,并以此纪年、 月、日、时,文中为纪日。 D. 扈驾,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燧临危不惧。宁王送他枣梨姜芥示意时,他选择了拒绝。后又在宁王谋反时,大骂宁 王,并最终遇害。 B. 孙燧临危受命,在大家都不愿去江西做官时,孙燧接受了这一安排,并且通过修筑城防、 打击盗匪、上书揭发等多种形式与宁王斗争。 C. 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的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 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 孙燧在处理宁王事件上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 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宁王朱宸濠有谋逆的计划,结交宦官和皇帝宠幸的臣子整日探听朝中的事情,希 望(朝中〕有变化。⑵许逵奋不顾身地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趁机用身体像 鸟张开翅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原文“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 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11. 试题分析:江西为江右,江东为江左。 12. 试题分析:“朝廷的不够重视”错误,是密疏没有到达朝廷。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 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 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 C 事件 错误。 13. 试题分析:和足以重点词语的解释,逆谋:谋反的计划、谋反的想法;诇:打听、侦察、 打探;幸:希望;汝曹:你们;因:趁机;翼蔽:像鸟张开翅找一样掩护。 参考译文: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宁王朱宸濠有叛逆阴谋,勾结宦官和受皇上宠 信的大臣,一天到晚打探朝廷中的事态,希望有所变化。朱宸濠厌恶江西巡抚王哲不依附自 己,就对他下毒,让他生了病,过了一年就死掉了。董杰代替王哲,仅八个月也死了。从此 以后,到这个地方当官的人都惴惴不安,把能够离开当 成幸运的事。孙燧凭着才能和节操, 在地方官员中声名卓著,于是朝廷官员们就推举他代替董杰。 正德十年十月,孙燧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任江西巡抚。当时,朱宸濠叛逆的情况已经大为 显露,南昌人议论纷纷,说朱宸濠早晚会得到天子之位。孙燧身边的侍卫,都是朱宸濠的耳 目,但孙燧的提防观察很细密,身边侍卫没能窥探到什么。孙燧只是常常对朱宸濠陈说大义, 但朱宸濠最终不知悔改。私下侦察得知副使许逵忠勇,可以托付大事,与他共同谋划,这以 前,副使胡世宁告发朱宸濠的叛逆阴谋,但宦官、宠臣替朱宸濠隐瞒,胡世宁被判罪去职。 孙燧想,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于是假托要抵御其贼寇,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 他先修筑进贤的城防,接着又修筑南康、瑞州的城防。又担心朱宸濠劫持兵器,假装讨伐盗 贼,尽数把武器搬到其他地方。朱宸濠发现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就派人贿赂朝中幸臣,企图 赶走孙燧,并送给孙燧枣梨姜芥,以此表示要孙燧“早离疆界”之意,孙燧笑着推却了这些 东西。 正德十三年,江西发大水,朱宸濠向来所蓄养的盗贼凌十一、吴十三等人,出没于鄱阳湖一 带,孙燧与许逵商议逮捕他们。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 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写了秘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并且说朱宸濠一定会造 反。虽连续送出七篇奏章,却都被朱宸濠拦截了案宗,未能送达。第二年,朱宸濠胁迫巡镇 官向朝廷表奏他的孝行。朝廷正议论降旨责备孙燧,恰好御史萧淮完全揭发了朱宸濠图谋不 轨的情况,下诏派重臣宣读圣旨,朱宸濠得知后,就决意造反。 六月乙亥日,是朱宸濠生日,他宴请镇巡的所有官员。次日,孙燧及其主要属官进入朱宸濠 的家祝贺,朱宸濠在左右埋伏了士兵,朱宸濠大言不惭地说:“孝宗被李广所误导,抱养民 间孩子,我祖宗不享祭祀十四年了。现在太后有诏令,命令我起兵讨伐奸贼,你对此也有所 了解了吧?”众人互相观望,惊讶瞪眼回望,孙燧径直上前说:“怎么能有这样的话!请拿 出诏书来给我看。”朱宸濠说:“你少啰嗦,我前往南京,你要随从我的车驾。”孙燧大怒 说:“你是找死罢了。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难道会跟随你当叛逆吗?” 朱宸濠恼怒地喝 叱孙燧,指挥手下士兵捆绑孙燧。许逵奋不顾身地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 是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二人一边拒绑一边怒骂,骂不绝 口。叛贼殴打孙燧,打断了他的左臂,他和许逵一同被奸贼拖出去。许逵对孙燧说:“我之 所以劝您先发制人,就是知道会有今天的缘故。”孙燧、许逵一同在惠民门外被杀害。 孙燧天生与众不同,两眼极有光,夜间放光。死的那天,填空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忽起,刮 了数天,城市居民很惊恐。千曲收两人的尸体,尸体唯有变化,黑云遮蔽尸体,蝇虫都没有 接近的。第二年,守官将此事上报朝廷,没有回复。世宗即位,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烈,在南昌一起祭祀他与许逵,并且赐与旌忠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 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 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 行文上自然引 起下文。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 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 向酒家眠”的想 象之景 15. 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答案】14. BE 15. ①这首诗写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颔联、颈联形象描摹 胡人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生活图景。②尾联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涸的风习, ③表现了诗人对边地安宁、百姓生活安定从容的喜悦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 题。 【解析】 14. 试题分析:B 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 备战,这里展现了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 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 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这里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风习。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歌的写作对象 “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然后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猎秋田”“无斗战”“酒家 眠”分析“对边地安宁、百姓生活安定从容的喜悦赞美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猎秋田”“无斗战”“酒家眠”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将剥削来的钱财浪费 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带兵出征及其结果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元嘉草草 (4). 封狼居胥 (5).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将剥削来的钱财浪费掉”“刘义隆带兵出征及其 结果”,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锱铢”“嘉”“胥”的写法。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官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项是 ①信息时代催生出了很多络名人,papi 酱、王大锤、王思聪、龙友林等人纷纷涌现,成为 了当今络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②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 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行业。 ③振兴东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甚至会伴随着阵痛的过程,这就需要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在严谨的科学规划下逐步提升东北的各项竞争力。 ④中国年青-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 人,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地涌现出来,才能有实质的希望。 ⑤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 气,就姑妄言之....吧 ⑥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A. 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答案】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 5 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 A 强队、为西南 足球赢得荣誉。 B.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中心,包括马鞍山、 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C. 由于量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的特性.我们将其作为信息载体便可以抵御任何窃听, 进而保证传输内容的绝对安全。 D. AlphaGo 以总比分 4 : 1 大胜李世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围棋研究所所长刘知 青说,我们即使发现 AlphaGo 存在弱点,它也能迅速修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 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本句主语是“执教经验”,而后面所说的 主语显然不能是“执教经验”。B 项,句式杂糅,“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任 选其一,D 项,语序不当“我们”应当在“即使”之后。 19.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造物,比一棵美好强壮的大树更神圣,更足以作为典范。当它被锯倒 后, , , : , ; ,得知它何时战胜侵 害,哪一年又挨过了风暴。 ①赤裸裸的致命伤口曝晒于阳光之下 ②它的年轮和伤疤,如实地记载着每一场战斗 ③每一笔哀伤、病痛、好运和兴旺 ④从那墓碑般的残干的横切面上 ⑤你可以辨识歉年与丰年 ⑥人们可以读到它的整部历史 A. ⑥④⑤②③①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④⑥①⑤②③ D. ①④⑥②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承接前文“当它被锯倒后”,就会出现“伤口曝晒于阳光之下“的结果, 故①边排在最前面;第三空后面“:”表示后文是对前文的解说,从全段看,解说的是“从 伤口看到的树的历史”,因此,⑥句应放在第三空。“从……上”“读到……整部历史”语 意相连;⑤句的“辨识歉年与丰年”与文段后面的内容“”战胜侵害”“挨过风暴”相关, ⑤应放在最后一空。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不断地 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 偶然,我们需要不停的奋斗,来印证我们生命的真正存在。这样我们便须活跃我们的思维, 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是需要不断跋涉的, 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园圃里有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难享今日更清醇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 前进,更需要我们去孕育。人生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 尽。 【答案】 (1). ①便是因工作放弃了沉思 (2). ②以便我们继续跋涉 (3). ③若你一心 沉湎于昨日的喜悦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第一句重点是“沉思”,此处关联词用“而是”应扣一份,因为后 文是“要……也要”,所以前文不是转折关系;第二句重点是与下句相关的“跋涉”二字; 第三句重点是与“相对的”“昨日”以及与“功绩”“花朵”相应的“喜悦”或“收获”。 21. 下图是中国新闻出版局研究院完成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下表回答问 题。 【注】数字媒介包括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1)请根据上表概括调查结果。 (2)请简要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 【答案】(1)近年来,各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从 2009 至 2011 年迅猛上升 ⑵国家重视阅读,国民阅读意识提升,因而整体呈上升趋势。(1 分,言之成理印可)近年来 数字媒体的普及,以及其方便、快捷、容量大的特点,使得致字媒介阅读率呈现出爆发式增 长。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 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此题注 意根据图表分析变化趋势,根据趋势结合现实分析原因。 四、写作 22.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現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 12 只鸟掏了出来, 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 1200 多元, 后来他们又掏了 4 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 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 10 年半和 10 年,并处罚款。此事引 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 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友:量刑太重,10 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法律公布后,公民 就有学习和知晓的义务。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法律至上 德国法学家耶利内克有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如是也。而材料中小闫因非法猎 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判罪,不少人以“无知无罪,人情可恕”之由为之叫屈,但在我看来, 法律至上,我们应以客观理性之态度对此负责。 法律至上,不能纵容“无知”的喧嚣大行其道。法律专家认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 公民应当知法守法。纵使当今教育没有给学生普及燕隼是保护动物等类似的知识,但小闫因 鸟获利进而又去猎捕,这种“无知”便是将我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无形的双手。须谨记 《圣经》中对规则的虔诚礼赞——“日头,光亮,天空中所陈设的星宿与规则,高于我们的 生命。”而非罔顾规则法律以“无知”之名进行自我救赎,理直气壮地扮作受害者,抨击规 则的无情,殊不知,法律面前,无人可免。 法律至上,不能放任“人情”在其间鲸吞蚕食。10 年牢狱生活对于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来说 确实太重,但倘若不遵守法律,有多少人又会借以“人情”而浑水摸鱼。“人情”本是人际 关系的纽带,但反观当下,“人情”更多地成为了粉饰太平,覆灭法律的借口,因而蒙上了 一层肮脏的面纱。李零先生曾说:“光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真正的人情,必在 法律之内。若是罔顾法律而放纵人情与欲望,千年的文明就此湮灭,国家的正义与公平将因 所谓的“人情”软化游走而狭隘没落。故法律至上,无人可免。 然而,法律至上,并非死守规则法律。在法律不变的前提下,加以能接受的人性化举措,不 仅无伤大雅,反而锦上添花。正如《周易》中所阐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救 护车可飞驰过任意一盏信号灯,这便是规则内的人情。由此观之,当法律的目的与其行为冲 突时,打破规则的思维惯性,便是以客观理性的精神对法律的负责。 我想,政治凋敝不可怕,文明式微亦不可惧,只要我们像康德一般心怀道德律令,社会便不 会有太多的怨念之声,取而代之的,是有如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其芬芳氤氲你我。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是事件陈述,第二部分是不同看法。小闫父亲的看法和热心友的看法有一致的地方——量刑 太重;不同的地方是小闫父亲认为逮鸟抓鱼是正常现象。可视为两个立意角度。法律专家的 说法自有其理,视为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作文,也可以就此事件 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由。 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1)喜欢动物很正常,掏鸟售卖不可谅;(2)法律的意义在于警 醒,不在于重刑惩罚;(3)“法盲”不是借口,不可免责或者不知情不能成为犯罪理由;(4) 10 年牢狱,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大于对一个人过错的惩罚;(5)从掏鸟到售卖,就是明知故 犯;(6)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10 年半够重,从鸟的角度去想,这次判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 命运转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 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 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 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 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 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 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 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 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 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 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如本题小闫父亲的看法和热心友的看法有一 致的地方——量刑太重;不同的地方是小闫父亲认为逮鸟抓鱼是正常现象。可视为两个立意 角度。法律专家的说法自有其理,视为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作文, 也可以就此事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