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8)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标语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   20世纪7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 ‎   20世纪80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20世纪90年代:文明守纪开拓创新 ‎   21世纪以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答案:‎ 莫为分数遮望眼 ‎   考试结束后,进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奖,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骂,尽管退步孩子的成绩比进步孩子要优秀很多。简单的漫画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究竟从何时开始,分数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   “乖,考好了妈妈给奖励。”“怎么考得这么差,太给我丢人了!”“你看看人家别人的孩子考的多好”…….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几分、再多考几分。可我不禁要问:分数当真有这么重要吗?分数真的可以说明一切吗?在这里,我想对每一个父母说:不要被分数遮蔽了双眼,不要将孩子束缚在分数的桎梏里。‎ ‎   可能会有家长反驳:我是想让孩子成绩好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于是剥夺孩子一切空闲时间,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从不注意在道德方面进行引导。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考几分,竟然帮助孩子作弊!这样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唯分数主义教育方式下,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考试机器可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吗?‎ ‎  ‎ ‎ 前些日子,少年大学生魏永康被学校劝退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一大批因作弊或替考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可见,成绩绝对不是评判人的标准,分数万能理论有时也会失灵。‎ ‎   十年寒窗一朝试锋,有人说高考是这充斥着不公平的世界中公平的存在,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也从来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何能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同样的一份试题来对待呢。一张薄薄的几张卷子怎么能够考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呢?一个冰冷的数字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未免有些片面和草率。‎ ‎   钱钟书高考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可是数学仅十五分,幸而遇上伯乐罗家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试想,若是放在我们如此注重分数的现代,那么钱先生可是严重的“偏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迈过高考的门槛的。由此看来,分数真的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 ‎   分数重要么?诚然,有时分数可以代表很多,但是分数绝对不能代表一切。莫为分数遮望眼,分数以外还有更为广阔而美丽的天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即“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些标语的内涵,看这些标语反映怎样的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然后分析材料,“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穷二白,困难重重,雷锋精神的提出极为应时。以平凡事而闻名的雷锋迅速被社会效仿,互帮互助蔚然成风。雷锋精神堪称崇尚美德的划时代标志。标语的提出对于夯实学生思想之基,培养时代接班人作用重大,在当时的中国,对培养人们团结奋斗、无难不克的昂扬精神也意义非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开始蓬勃发展,体育、艺术、技工等多领域的齐头并进,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这样的口号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学校中。“文明守纪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一些不好的东西进入中国,社会上沉渣泛起,多青少年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文明守纪”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中西方的差距,让我们有了必须“开拓创新”的认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近些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与城市的竞争,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竞争,不同省份的竞争,不同行业的竞争,不同行业的竞争……上个好大学改变命运成了许多人的不二之径。但分数至上的追求,让社会上也多了许多的无奈和失败,高分低能大学不乐意,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大人不开心……这样的标语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这实际上讲出了每条标语自己的时代特色,换句话说,标语是时代的缩影,有自己的时代意义和目标追求。如果将几条放在一块来思考,标语要顺应时代需要的意图就呈现出来了。但标语有时代特色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正确,这就又促使我们对标语背后的理念进行辩证的思考,我们应该提倡什么不应该提倡什么。依次立意即可。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明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①应时代变化,展育人理念;‎ ‎②顺势而为,依时而进;‎ ‎③教育切勿迷失了方向;‎ ‎④扬人格之旗,树知识之帜;‎ ‎⑤“健全”的教育不唯分;‎ ‎⑥勿让分数遮望眼。‎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018年12月18日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几个片段:‎ ‎   ①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   ②1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   ③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   ④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 答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前者挥洒人生的激情,后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但无论是激情还是宁静,出世还是入世,辉煌还是淡泊,都是我们内心的选取,所求的,都是一份心底的安然,心灵的安适 ‎   还记得那些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文人吗?还记得那些“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的才子吗?还记得洛阳东市刑场上那曲大气磅礴、曲高和寡的《广陵散》吗?‎ ‎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那片愁云惨淡的天幕下,阮籍、嵇康,还有那么多与他们一样的魏晋名士们,明明一个个都是当时之大才,却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生命,也随心绽放得如此灿烂,光耀千古。但是在那追逐自由的路上,必然也会有那大片大片浸透了鲜血的石板路吧。‎ ‎   他们,在避祸的同时,又满腹忧患,在践行理解的同时却又避免不了痛苦。可就算这样,也阻止不了他们追求自由与超然的心灵。就算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充满血腥,它们具有的那种洒脱,那种瑰丽,那份追求初心的执着,仍如一束阳光,穿透了唐宋的风尘、明清的阴气,带领我们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鼓励我们执着地爱恋生命,启发我们去寻找内心最本质的渴望与梦想。‎ ‎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太白不愧是一届诗仙,这话说得倒也不假,可毕竟,还是有些不同。你看那出关而去,一去杳然的老子;你看那四处奔波,劳碌一生的孔子;你看那逢遭贬斥、仕途不顺的苏轼;你看那古往今来的圣者,你便会明白,他们的寂寞,都源自于内心的选取。‎ ‎   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因此宁可做一只楚国水田里“曳尾于涂中”的乌龟,孤守着自已心灵的月亮树;孔子为了心底的安然,甘愿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度过一生,做那黑暗王国中欲亮却再也明不起来的残烛;苏轼为了心灵的安适,笑立于逆境之中,纵然仕途不顺,也能于月下庭中信步闲游……‎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群孤独的人,这些饱满的灵魂!可纵使孤独、纵使寂寞,与他们,又有何干?在追求初心的路上,就算寂寞,他们,也甘之如饴。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这种寂寞,才令得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这些寂寞的圣哲。‎ 解析:材料解读:本题材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四个片段,‎ ‎①说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②强调的是实干,‎ ‎③说的是不能骄傲自满,要坚持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④强调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性。考生可围绕“实干”“坚持梦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等角度写作,可以围绕材料写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感触,也可以写从材料中获得的感悟。‎ 立意角度参考:成功来自实干;脚踏实地,奋勇搏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定信心,才能愈战愈勇,取得辉煌;坚定信仰,行动才能有目标;等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   “燃文化”是从腾讯视频2017 年暑期提出的“好时光一起燃”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新型文化体。它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  ——摘自网络 材料二 ‎   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等等话语,加之“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的广泛流动,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  ——摘自网络 材料三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鲁迅的话有了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 ‎ ‎ 答案:【优秀范文一】‎ 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 ‎   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是否湮没了你的初心?“丧文化”肆意蔓延,是否摧毁了你的执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都市,是否迷乱了你的方向?此情此景,我们该何去何从?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共筑伟大中国才可谓“王道”。(反问、排比,引材料,出观点)‎ ‎   当社会变为喧嚣浮躁的名利场;当佛系青年以“不争不抢”低调处世;当“葛优瘫”成为青年人的普遍姿态。颓废便如厝火积薪,肆意生长,变成燎原。实可悲哉!这是如今快速发展时代下衍生出的怪象,我们不得不为此感慨:“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局面何时出现?‎ ‎   王鼎铭在《碎琉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当人们醉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必然为时代淘汰。或许是物质的丰盈淹没了我们的追逐,亦或许是人们安于现状拒绝前行。然而我们青年人又怎能被时代潮流裹挟,失去那奋进的追求?(2、3段列举中国青年之“丧文化”状态,结合鲁迅名言,用反问的形式说出期望)‎ ‎   回望历史的云烟,我看到了魏源高呼“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十六字道出古人入仕为官,舍小家顾大家的担当;我看到了戊戌六君子喋血高呼为国担当的热情;我看到了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生振臂高呼“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的决绝。他们无数人的积极进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我记起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千里家国”。诚然,这是他们的责任,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责任?(运用排比举例肯引证,以古之 “燃文化”为当今青年指点迷途)‎ ‎   岁月静好,本应催人奋进。我们亟须弘扬的是富有积极意蕴的“燃文化”,而非“丧文化”。不要等到“日寒月暖,来煎人寿”的悲伤蔓延心头,而应以希望为顶,以坚韧为基,在你自己的朝圣路上积极行进。以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为指引,谱写当今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之歌。‎ ‎   新时代领路人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我们终将会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才能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才可期得中华民族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恰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8段引用名言,论证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燃”的姿态)‎ ‎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唯有青年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养一身浩然正气,才可铸就伟大中国。(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优秀范文二】‎ 愿你如阳光,明媚不忧伤 ‎   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有语:“愿中国青少年都能摆脱冷气,不必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那么在当今社会中,什么是青少年该摆脱的“冷气”呢?(以鲁迅之言,引出“丧文化”之疑问)‎ ‎   答案是“丧文化”。辛夷坞说:“在旷阔的时间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张纸。”可就是在如此脆薄的青春里,竟然大肆流行“丧文化”。这种“丧文化”,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如此这般消极的话语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颓废状态相当普遍。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反映出青少年消极避世,不敢担当的脆弱心理。(“丧文化”现象分析)‎ ‎   诚然,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避世隐居,但那是为时代所迫。如今的青少年,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每一刻都是令人期待的。若不是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何来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若是他们也每天“漫无目的的颓废”,“颓废到忧伤”,我们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何来现在的美丽中国?‎ ‎   那么为什么会有“丧文化”这种“冷气”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淘汰。于是有人害怕这种快节奏的竞争会将自己淘汰掉,开始自嘲、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觉得反正又做不好,不如麻木生活,得过且过。(“丧文化”原因分析)‎ ‎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自己手掌心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现实生活中,除了“丧文化”,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燃文化”,它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这类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相信手掌加手指的力量,不信命,不断拼搏,努力奋斗。这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精神面貌。(“丧文化”“燃文化”之对比分析)‎ ‎   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对自己的不公,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我相信那些自我标榜热衷“丧文化”的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只是不敢面对生活,于是干脆颓废。‎ ‎   鲁迅先生还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光,关键就在于摆脱冷气,勇敢去做。(6-7段连用两次引证,为当代青年指明方向)‎ ‎   与其颓废忧伤,不如热血阳光;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愿你如阳光,明媚不忧伤。(呼吁“燃文化”,完美结尾)‎ 解析:【命题方向】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审题】【限制性】‎ ‎1.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有“向上”“进取”“追求梦想”“热情踊跃、乐观果敢”“拼搏”、“奋斗”等。第二则材料关键词有“自嘲、颓废、麻木”“漫无目的”“不想干”等。第三则材料关键词有“向上走”“做事”,“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等。依据这些关键词来确定写作的内容和中心,表现新时代的青年将如何把青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题。‎ ‎2.“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及含意”,谈谈“你对鲁迅的话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要以鲁迅的话作为议论的立足点,不能只比较“燃文化”和“丧文化”的利弊优劣;也不能毫无章法,不分主次,三则材料逐个点评。‎ ‎【开放性】‎ ‎1.可以先立后破,也可先破后立。‎ ‎2.可以从个人角度分析,可以从他人角度分析,可以从国家、 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分析,透过材料和社会现象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挖掘要深,不能泛泛而谈。‎ ‎3.可以分析好的或坏的做法可能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利与弊、优与劣。‎ ‎4.可以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可以类比分析,也可对比分析,也可假设推断……‎ ‎【解题】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热点话题“燃文化”,为梦想不懈追求,努力拼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时下出现的“丧文化”,自嘲、颓废、麻木,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第三则材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希望当时青年们不必在意流言,努力向上,谱写一曲奋斗之歌。三则材料中蕴涵着命题者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是命题者要褒扬的,材料二是要批判的。立意时要注意主流价值取向。所给材料是多则材料,可寻找相似点,也可寻找不同点。三则材料都在谈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紧抓这一共同点立意。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两种不同人生价值的表现、实质和影响,可围绕鲁迅的名言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立意】‎ ‎1.“燃文化”是时代之所需;‎ ‎2.青年人要心怀梦想去奋斗;‎ ‎3.摒弃“丧文化”,走好人生路;‎ ‎4.做有志青年,圆中华伟梦;‎ ‎5.点燃人生,照亮青春;‎ ‎6.在奋斗中做闪光的自己;‎ ‎7.弃“颓丧”而奋进,“燃”芳华之人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