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 (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 B.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C. “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 D. 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 B. 《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 C. 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 D. 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 B. 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 C. 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D.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整合文本信息出错,原文说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偷换概念;C项,原句是“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强加因果;D项,礼乐,曾一度分离文中没说,只说了它们又重合了,无中生有。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解读有误,并未否定《诗经》是文学作品,只是补充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强加因果,原文用“在……时”指出孔子活动的背景,把它说成孔子做此事的唯一原因错误。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 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父母在远处也很紧张,父亲举起猎枪要射击,母亲阻止,是怕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二人只能干巴巴的望着。 C. 文中绝大部分是在描写孩子,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气氛,却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这对父母对孩子真挚的爱。 D.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孩子与野猪对峙,而对父母的着墨不多。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主要要传达的主旨是:父母应该关注并鼓励牌困境中的孩子,而非直接援手。 5. 小说在写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孩子心理或动作,请用原文分条写出孩子的表现。 6. 小说明明是写一个孩子勇敢地与野猪对峙,赶走了野猪,可作者却将小说命名为“背后的眼睛”,作何理解? 【答案】4. B 5. (1)野猪出现时:孩子“眼睛睁的圆圆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2)野猪向前迈出三大步: “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3)野猪缩头准备冲向孩子时,“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4)野猪和孩子对视时,“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和“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6. (1)从小说的的情节安排来看,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始终有两双眼睛在背后盯着,这“背后的眼睛”是故事的有效组成部分。(2)从小说的结构安排来看,以“背后的眼睛”为题,有助于读者发现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全文的特点。(3)从小说的主旨设置来看,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是做父母的人永远要思考的问题,是直接援手,还是密切关注,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出手,“背后的眼睛”给予读者最好的暗示。所以以此为题,有利于读者领悟小说的小说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怕伤着自己的孩子,┄”理解错误,根据文章内容有“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的描写,父母已经看到孩子的勇气,觉得没有必要开这一枪。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筛选、概括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看清题目要求锁定搜索区间,然后梳理情节,并按照要求概括小说内容,最后根据要求结合设题角度组织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用原文分条写出孩子与狼对峙的过程中心理或动作的表现。首先锁定区间“孩子与狼对峙过程”,然后梳理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再发展和高潮四个部分,分别找出孩子的动作或者心理就可。开端部分也就是野猪出现时,孩子“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发展部分野猪向前迈出三大步,“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进一步情节发展野猪缩头准备冲向孩子时,“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高潮部分也就是野猪和孩子对视时,“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分析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用要注意从小说的四要素中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结构等各个要素考虑。本题要求理解写一个孩子勇敢地与野猪对峙,赶走了野猪,可作者却将小说命名为“背后的眼睛”。结合文本发现,孩子与野猪对峙过程中始终有两双眼睛在背后注视,从情节来看,以“背后的眼睛”为题目恰恰表明这是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本文结构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以“背后的眼睛”为题,从结构上,帮助读者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小说描写了一个孩子勇敢地与野猪对峙时,父母在背后默默盯着的情节,展现了父母在孩子面对困境时,究竟是直接出手还是密切关注伺机而动,表现父母应该关注并鼓励困境中的孩子,而非直接援手的主旨,“背后的眼睛”从主题方面给予读者明确的暗示,指引读者读懂小说主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而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获悉,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据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已进入复苏期,在今年启动的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中,预计总数将超过5000个村落将被基本纳入。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 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材料三: 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的高速发展都是古村落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发展本身是必须的,但因为我们此之前没有做很好的文化准备,将原本的农村文化大量抛弃。如今年轻人到城市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后来也被带到了城市里生活,很多形成了惊人数量的空村、死村和村庄空巢化。还有就是农村的生活水平跟城市是有距离的,比较艰苦,尤其边远地区的农村更艰苦,所以迅速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仅是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农民自身的需求,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们广大农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但是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些古村落迅速的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大量的破坏,或者是完全消失。 ——《搜狐文化专访冯骥才: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 一代人当自责》 材料四: 尊重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规律,留住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这才是保护的要义所在。传统村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之地,最重要的是文化属性,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呼吁保护传统村庄,也就是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然而目前的一些保护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仅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躯壳是没有用的,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看到人和村落的联系,村庄和人从来不是分离的,因为人的生产劳作,村庄才一直维持它的活力。文化作为古村落的根系,如果不能够保留下来的话,古村落的保护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观古村落的现实,最为着急的乃是空心化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当前,村庄呈现出空心化严重的情况,部分古村落损坏严重、破败不堪。古村落的抢救就如同和时间赛跑,然而抢救常常追逐不上村庄消失的速度,一些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那么,解决这样的空心化难题,其实就应该就农村的劳动力如何才能够在乡村这个土地上留下,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留住人心,才能够留住人才,才能够守住古村落的根系,这样的保护才能够变得有意义。 ——《古村落是乡愁的栖息地》 材料五: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固然希望能够保留住昔日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场景,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对原住民之上,还应该表现在对城里人之上。必须看到,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后,也有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一些已经进入中产的人士更愿意移居乡村。但是,由于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限制,目前这种城乡互动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农村宅基地交易上把口子放得更开,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里将有一部分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社会永远是发展的。今天要求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近15年里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正表明了原有的保护措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古村落和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目前,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还还远远赶不上它逐渐消失的速度。 B. 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让人感到惋惜,尤其是有思想的文化人士,如冯骥才等。 C. 我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主要以华东数量最多,其次是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较少。 D. 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也被年轻人带到城里,形成空村、死村,最后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就逐渐消失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来看,文章运用大量的数据,就古村落的问题既给我们震撼性的惶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B. 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迅速消亡,既有农村青年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主观原因,也有农村真正落后的客观原因。 C. 最近十几年里,有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是由于我们原有的保护措施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相关人员能够将这种现状公之于众,并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D. 古村落的快速消亡,源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人口锐减,村落空心化。相反城市却有大量厌倦了城市拥挤和嘈杂的人们,他们是我们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最佳选择。 9. 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案】7. B 8. D 9.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保护古村落除了重视物质文化之外,还要重视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要让古村落成为乡愁的栖地。 从材料五来看,保护古村落首先要让古村落与现代文明接上轨,发挥乡村的自然优势,提升乡村的物质文明;让人口逆流动,带给乡村足够的人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以偏概全,“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错,原文是“其中有不少是具有……”。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古村落的快速消亡,源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人口锐减,村落空心化。相反城市却有大量厌倦了城市拥挤和嘈杂的人们,他们是我们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最佳选择。”以偏概全,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原文说的是“不少城里人厌倦”,不是“大量”;另外材料五的观点是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增强农村的人口凝聚力,而吸引城市里厌倦了拥挤和嘈杂的人们,这只是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一个措施。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材料四“仅仅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躯壳是没有用的,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同样值得引起重视”,概括为保护古村落除了重视物质文化之外,还要重视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材料五“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概括出让人口逆流动,带给乡村足够的人气,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概括出保护古村落首先要让古村落与现代文明接上轨。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 B. 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C. 成祖颔之 颔:点头 D. 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11. 下列文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帝以为然 右手揕基胸,然则将军之分报…… D. 且哭且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 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 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 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方孝孺却把文学看作是次要的东西,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做语法分析,做题时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孝孺被执下狱”中“执”解释错误,结合语境,后面说是进入监狱,这里“执”是逮捕之意。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本题要求找出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A项,两个“以”都是“把”的意思。B项,第一个“或”是副词,有的;第二个“或”是代词,有的人。C项,第一个“然”翻译为正确,第二个“然”翻译为这样。D项,第一个“且”是连词,一边;第二个“且”是副词,暂且。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范围扩大,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顾”,却;“末视”,把┄看作是次要的;“明”,阐明。(2)中的“即”,如果;“济”,成功; “死”,为动用法,为┄死。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应该(让他回去继续学习,以便)让他的才华成熟老练。”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半幅对联,完成下列小题。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 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4. 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 “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 “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15. 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 【答案】14. B 15. (1)运用铺排(赋)手法,列数发生在此的著名历史事件,增加了滇池的历史厚重感,让读者感到此地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2)“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自然的伟力,暗示人们追逐功名不如投身自然,唤起人们对滇池风光的热爱之情。(3)“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蒙特奇(列锦)手法,多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疏朗淡雅的美景,暗示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场景。(4)虚实结合手法,“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属虚写,“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为实写,虚实结合,让作者的情感表露得更为全面,更有意蕴,使读者观此联后,更加热爱滇池这方山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滚滚英雄谁在’之句┄”曲解文意,“谁在”一词表明作者感到历史已去,英雄不再。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从哪些角度来写,有何效果。本题要求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细读下联,“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排比铺陈,列举史实,凸显滇池厚重的历史感,讲明滇池人文景观丰富;“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说这些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歌功颂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这里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赫赫武功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自然是永恒的,意在提示人们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不如投身自然,尽情欣赏滇池美景,表现对滇池的由衷热爱之情;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意象叠加,涵义隽永,描绘了美景,展现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想象历史画面,“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虚实结合,富有意蕴,传情周到,激发对滇池自然美景的热爱。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对秋天的景色作出的总括一句是:“___________”。 (2)根据《归园田居》一诗所叙,陶渊明认为自己进入仕途是“_________”,是一种错误。 (3)《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女子失望的丈夫,采用“比”的手法,指出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以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 (4)从《兰亭集序》我们知道当时文坛弥漫着一种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对此提出不同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淇则有泮 (3). 隰则有岸 (4). 误入尘网中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竞、淇、泮、隰、虚诞、彭殇、妄。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B. 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C. 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 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 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 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之值得我们关心”,“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语序不当,应把“目前”放在“在书法……”的前面;“……问题……值得关心”搭配不当,对于“问题”一般是“关注”。A项,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C项,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故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第一处,根据语境“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应该是有缺点的,应用“无可厚非”。“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第二处,根据语境“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应是说颠倒是非,用“指鹿为马”。“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第三处,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不应”表明对这种行为的否定,应用“趋之若鹜”。“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第四处,句中是说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根据语境应用“终南捷径”。故选A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后面说“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此处应是列举某些机构夸大所谓“书法”的表现,从后面“把只有幼儿……吹捧为……”,可见应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该项说反了;从后面的“吹捧”“吹嘘”“美化”等词来看,此处包含夸大的功效,A项,“说成气韵生动”中“说成”没有此功效,排除A项;从句子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B项,“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句式与后面“吹捧为独具一格”不一致,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答案】①“惊闻”修改为“欣闻”;②“你校”修改为“贵校”;③“痛击对手”修改为“战胜对手”;④“务必”修改为“希望”;⑤“添砖加瓦”修改为“再谱新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惊闻”一般指坏事,多指“噩耗”“坏消息”,与“贺信”的场合不合;“你校”使用不当,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时候一般用“贵”;“痛击对手”使用不当,语气太重,可改为“战胜对手”;“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口气太强硬,可改为“希望”;“添砖加瓦”不当,“添砖加瓦”指建房屋时给不断地添砖块加瓦片,后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多用在自身,此处用在教育局给学校的贺信中,使用不当,应改为“再谱新篇”。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栀子是常绿灌木,原产中国。①____:它只适合种在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中,植株附近不能有积水,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不能接受暴晒。栀子叶四季常绿,梔子花芳香素雅,②___ :栀子的花、叶和根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效,③__ 。 【答案】 (1). (1)栀子的种植有较高的要求 (2). (2)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3)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栀子的习性及药用价值。①句是总述句,下文说种植条件,由此可知应填“栀子的种植有较高的要求”一类内容;②上文说栀子叶四季常绿,梔子花芳香素雅,强调的是外形美丽,故应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类内容;③下文说栀子花的药用价值,故此处应填“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类内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九月到现在,我们进入高中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与所在学校的老师朝夕相处,从相识到熟知,我们对老师有了很好的了解。根据你的观察与思考,以你最有感受的老师为人物模型,以“成年后,我要成为你”为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 要求:1、以事写人,不少于二到三件事;2、事与事之间过渡自然;3、不得泄露考生个人真实信息;4、不少于800字,不超过1000字 【答案】成年后,我要成为你 有这样一首歌:“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我长大后要成为你。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却总是你……”在我的心里,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如同歌中说得那样神圣;她是我心中的女神,她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讲台,献给了她的学生们。老师,成年后,我要成为你! 我的启蒙老师姓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粒葡萄似的,嵌在她那方脸上。每次不论同学们犯什么错误,都逃不过王老师的“法眼”。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从家里带了两块巧克力,玩儿着玩儿着把它给忘了,直到王老师说上课,他掏书时才想起来,因为抵不住巧克力那纯香的诱惑,在老师上课时吃了起来,当时,他还给了我一块,刚一开始,我怕被老师发现,所以不敢吃。大约过了四五分钟,我看同桌在书的“掩护”下吃得那么香,也忍不住撕开包装袋,学着同桌的样子吃起来,可我还是有些害怕,时不时地把头从书下探出来。当我第二次伸出头时,正好被老师的“法眼”逮个正着,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我心虚,用眼神批评我说:“别在书下面做小动作啦,快点专心学习。”在我和老师四目相对时,我就看出了老师眼中的话语,放下手中的巧克力,专心听老师讲课。“哎,怎么不吃了,是不是不好吃?”我示意同桌看老师,几秒钟后,同桌也停止了那“咯吧咯吧”嚼巧克力的声音。老师的眼睛可真厉害! 我的王老师不仅有一双“法眼”,而且有一个“三寸不烂之舌”。王老师用她那个舌头讲出来的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东西,还有对同学们谆谆的教导。 “啊,不好了,快跑!”“什么事呀,这么急急慌慌的。”“咱们班的某某某踢球时把隔壁班的玻璃打碎了,我们得赶紧去厕所躲一躲,要不然被老师发现,我们又‘惨’啦。”“谁让你们在走廊里踢球的,活该!”“不跟你说了,我得走了。”纸毕竟包不住火,他们在走廊里踢球打碎玻璃的事,还是被老师知道了。老师把“肇事者”们叫到了办公室,同学们本以为老师会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可王老师却让同学们“大失所望”——老师并没有教训他们,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些感人肺腑的话,说着说着,“肇事者”们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那不是委屈的眼泪,不是气愤的眼泪,而是懊悔的眼泪。“回去上课吧!”那些男儿把从不轻弹的眼泪擦干后,便走出了办公室。从此以后我们班再没有出现过踢球打碎玻璃的事情了,没想到王老师的这一招还真管用,这可是《孙子兵法》里没有的。 成年后,我要成为你!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题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题目是“成年后,我要成为你”,写一篇复杂记叙文。总的要求就是以熟悉的老师为原型,通过两三件事情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同时特别要求过渡自然。题目要求非常简单明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写成复杂记叙文,最好是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从立意上要表现对老师的感恩感谢之意,感动自己也感动阅卷老师。总之,这个题目及要求非常好,看似简单平易,要想写好实则很有难度,暗藏陷阱和套路。 可能立意: 感谢有你 谢谢您的陪伴 遇见你真好 感动尽在不言中 感激的心 写作素材: 1、考试不理想,耐心开导:老师,有你在我身后你是我小学六年的班主任,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还记得那次意外吗?数学老师录完课让学生们迅速离开,我却因为收拾东西被关在了录播室。那时的我还没有窗台高,所以任凭我怎么呼喊,也没有任何人听到,正当我绝望的躲在角落里哭泣的时候,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泪眼模糊中,你紧紧的抱住我抚摸着我,安慰道:“孩子,别怕,有老师在。”此后的很多天,我都不敢出门,不敢出教室,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我会害怕,你得知情况后,就耐心的给我做心理疏导。在你的关心和鼓励下,我慢慢的走出了阴影,一个阳光开朗的我又重新被你找了回来。我亲爱的老师,你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从黑暗走向光明;有你在我身后,真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年虽逝,却弥足珍贵。因为有你一直在我身后,一路繁花相送。 2、源于师生情的美好:“赵思贤,69分!”老师报分数的声音如晴天霹雳般在我耳边响起。我接过试卷,耻辱的泪水一下便模糊了双眼。下课后,老师微笑着走向我,和蔼地对我说:“哭是最无能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逆风翻盘,我们一起努力,好吗?”老师一番体贴的话语如春风般安抚了我无比伤感失落的心,情绪随之稳定下来。我感动地点了点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刻苦,争取下次考个高分!给自己争口气,也回报老师的爱心。”在我们这个年龄,虽然正值花季,但难免遭遇坎坷挫折,感恩老师一路相伴相随,启心励志。 本文要求写记叙文,要求明确。写作示例如下:首先第一段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引子,引出索要描写的对象,并表达感情,点题“成年后,我要成为你”;接下来写老师眼神厉害,自己和同桌上课吃糖老师善意眼神批评,点出老师严厉而又温和;自然过渡后写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传授知识,同时教导学生,具体事例是同学闯祸后温和的教导,如心入耳,效果良好; 最后再以“成年后,我要成为你”简单做结,言简意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建议精心选择典型事件,最好以小见大,池水微澜;事件写出突转或者悬念;语言表达尽量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定要注意体现自己语言个性。 【点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写作是要注意: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