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7)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城 张中行 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了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跋山涉水约五十里,很累,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紧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了门,往前望去,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得意。早晨,天微明,我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城。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先是通县,后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到的是《诗经·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离开通县,到了北京城。我住内城,常到外城,并不断出城,可以说,生活总是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有时是与三五友人往玉泉山,坐山后,共饮莲花白酒,然后卧林中草地上听蝈蝈叫。更多的是与墅君结伴,游农事试验场,麦泛黄时,坐麦田中听布谷叫;晚秋,坐林中土坡上听蟋蟀叫。一晃几十年过去,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随着拆城的一阵风,我第一次见的香河县小城也没了。但因为时代近,变化的迹象易寻,城基,东西南北门,中年以上的人还能指出来。我近年有时到那里住个短时期,住所在东门附近,常常经过旧的东门和城东南角,就不由得想到昔年有城时候的种种: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只是可惜,去者日以疏,至少是有时候,我对影感到寂寞,东望云天,确知已经不再有那个小城,连带的也就失去许多可意的,就禁不住为之凄然。不免有黍离之思,曾诌七绝一首云:“绮梦无端入震门,城池影尽旧名存。长街几许升沉事,付与征途热泪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但接下来的笔触从历史人文转入个体经验表达,少了哲理意味,却多了情感抒发。‎ B.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如游历香河县城的叙述中作者感慨当初“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 C.通县城门外,作者默诵《诗经》却没有思念的“伊人”,更多的只是触景生情而已;而在北京城外想起李义山的诗,却是真的对故人有所思。‎ D.全文围绕“城”展开,却没有注重对城的介绍,而是将自己与城有关的故事缓缓讲出,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人生感悟,内涵丰富。‎ 解析 “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错,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本文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 ‎★2.文章第二段详细追述作者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一般从用词、句式、手法、人称使用、语言整体风格等角度入手。仔细阅读第二段,可发现:从用词上看,本段运用了大量文言词语和成语;从句式上看,本段多用短句。具体作答时,先点出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答案 ①作者善用文言词语,如“其时”“较于”“皆为”等,古朴典雅,意蕴丰富。②多用成语,如“跋山涉水”“八面威风”“自惭形秽”等,使文章典雅有内涵。③多用短句,如“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 ‎3.本文写作者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串全文。请指出脉络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圈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而把握情感脉络。本文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城,就来源说不温雅……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然后说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先回忆自己小学时游历香河县小城的兴奋、得意,并感慨当初“‎ 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接着写当年居住在通县,写“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虽然不清楚自己当时在那里“思”些什么,可是当时的生活印在心里,表现出对当时那段生活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居住在北京城,“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怀念那时与三五朋友共游、喝酒的情景,后来“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再后来“拆城”,第一次见到的香河县小城没了,可是每次走过以前熟悉的地方,就会想到以前的种种,生发出一种感悟,“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产生黍离之思。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选取的复杂的情感脉络是“思”,即对人生的思索,对故人和故地的思念。第二问,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也就是考查以复杂情感“思”为线索的好处,答题时可以从结构安排、情感抒发、主旨表达以及引起读者共鸣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本文以“思”为情感线索,明写城,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使文章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作者在写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时,先写自己游历香河县小城,再写通县和北京,经历不同,感悟不同,使情感哲思逐步深入。而情感哲思的逐步深入,更容易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深思,产生共鸣。‎ 答案 作者选取的复杂的情感脉络是“思”,即对人生的思索,对故人和故地的思念。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城,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②层层推进,使文章逐步深入。作者先写自己游历香河县小城,再写通县和北京,经历不同,感悟不同,情感哲思逐步深入。③复杂的情感脉络安排,有利于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深思,产生情感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认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掌握的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基本没有对象能和它相媲美。‎ 解析 “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错,文中写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却深感失落的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 ‎5.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句子作具体分析,如“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等。‎ 答案 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6.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先指出文本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一是化用诗句,如“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二是巧用比喻,如“有时在异国他乡……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深感失落”“唐诗如玉杵叩扉……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三是巧用排比,如“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 ‎;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质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解析】 A项,“文化软实力”说法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要素。根据原文“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C项,“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解析】 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解析】 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