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 12 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卷面总分为 160 分; 2.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到答题卷对应区域,否则,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扁.舟子(piān) 秋暝.(míng) 旌旆.(pèi) 蓟.北(jì) B.天台.山(tāi) 剡.溪(shàn) 訇.然 (hōng) 恣.欢谑(zī) C.车辚辚. (lín) 鹓.雏 (yuān) 征铎. (duó) 苒.苒(rán) D.蓦.然 (mù) 玉箸. (zhù) 钟鼓馔.玉(zhuàn) 罗襦.(rú) 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 分) (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 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 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与 苏轼并称为“苏辛”。两人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但词作风格略有区别:苏词“豪 旷”,辛词“豪壮”。 C.欧阳修,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有《欧 阳文忠公文集》。 D.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4.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 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 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 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 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6.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 A.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 B.我的鼎力相助使你获得比赛的成功,所以你送我的礼物我也就笑纳了! C.您的舞蹈跳得真棒,本年度最佳舞蹈演员评选,您一定可以忝列其中! D.尊敬的张老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 二、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 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 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 “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 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 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注】。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 义不为 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 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 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 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 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君何不急请吕 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 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 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泽立夜 见吕后,使为上泣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 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 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留侯遂行少傅事。 竟不易太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 四人:指商山四皓,秦末四个著名的隐士。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B.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C.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D.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8.下列句子中,全都正.面.表.现.留侯“善画计策”的一组是(3 分) ( ) ①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②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③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④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⑤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⑥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面对高祖废太子这件事,很多大臣劝阻力争,都未能马上奏效。为此吕后 才派建成侯吕泽向留侯张良讨取计策。 B.面对废太子这样的大事,留侯张良并未直接干预,而是让建成侯请出商山 四皓辅佐太子,借以提高太子的地位。 C.高祖没能招致商山四皓,是因为高祖曾经傲慢地侮辱过四位老人,所以四 人隐居商山,坚持节操,决不做汉臣。 D.留侯张良借助商山四皓为太子出谋划策,又建议高祖让太子做关中的统帅, 巩固了太子的地位,最终达到目的。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3 分) 译文: (2)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4 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8 分) 1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 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4 分) 答: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 (4 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①玉户帘中卷不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②山川萧条极边土, 。(高适《燕歌行》) ③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⑤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⑦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⑧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⑨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⑩蛾儿雪柳黄金缕, 。(辛弃疾《青玉案》)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完成 13-16 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金人的侵略蹂躏,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 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 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 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 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 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 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 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 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 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⑥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 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 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 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 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 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⑧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而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⑨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 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 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 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 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有删改) 13.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6 分) ▲ ▲ 14.文章第 4 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 ▲ 15.理解文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的含义。(4 分) ▲ ▲ 16.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 分) ▲ ▲ 六、论述文阅读(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 17-19 题。 盛 唐 之 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 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 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 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仍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 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及至将“兰亭”带入墓 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 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 “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 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 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 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 “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 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 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 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 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 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 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 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 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 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 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 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 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 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 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选 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7.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 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6 分) ▲ ▲ 18.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 ▲ 19.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 分) ▲ ▲ 七、写作(共 70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 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 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 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 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A B.恣欢谑(zì)、C 苒苒(rǎn)、 D.蓦然 (mò)) 2. D 从内容上讲:①联说的是归隐,是写“桃花源”之联; ③联说的是人的狂妄,是写“李白”之联; ②④两联像杜甫之忧国忧民这情怀。 从风格上讲:②④两联充满伤感沉郁,符合杜甫之身份。) 3. C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4.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 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 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禀赋”进一步论述,最 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5.C A.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 得到相同的结果。 B.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C.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 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 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甚嚣尘上,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高科 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D 项,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6. D(A.“赐教”为敬辞 B.“鼎力相助”“笑纳”为敬辞; C.“忝列”为谦辞) 7.A。 A 项中的“信用”,古义为“信任并重用”;今义为“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 情而取得的信任”。 B 项中“骨肉”古今义均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C 项中“自强”古今义均为“自己努力向上,奋发图强”。 D 项中“争锋”古今义均为“争胜”,指争一时的高低。 8. D ②③⑤是留侯为建成侯吕泽和高祖筹划计策时所说,均为“正面表现”。 ①是有人给吕后献计时说的话; ④是“四老”对建成侯吕泽说的话; ⑥是高祖嘱托留侯的话。 9. C C 项中说“高祖曾经傲慢地侮辱过四位老人”不合文意。高祖没能招致商山 四皓的原因,是商山四皓认为高祖待人傲慢、轻侮,文中并未表现出高祖真有这 样的言行。 10. (1)您经常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都想要更换太子了,您怎么还能垫起枕 头睡大觉呢? (2)如今您果真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要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逊,备好舒服 安稳的车辆,再派说客去诚请,他们应当会来。 参考译文: 皇上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很多大臣劝阻力争,都未 能得到(高祖)明确的表态。吕后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 善于筹划计策,皇上很信任并且重用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道: “您经常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都想要更换太子了,您怎么还能垫起枕头睡大 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没有办法才)采用了我的计策。 如今天下安定,因为偏爱的缘故想要更换太子,这是至亲骨肉间的事,即使我们 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用处?”吕泽竭力要求道:“一定要替我想出一条计策。” 留侯说:“这是难以用言辞争辩的。不过天下还有四个人,皇上未能招致(因而 心有不甘)。这四人年纪大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轻侮,所以逃避隐居到商 山中,坚持节操,不做汉朝的臣子。而皇上却(一直)尊重、推崇这四个人。如今 您果真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要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逊,备好舒服安稳的车辆, 再派说客去诚请,他们应当会来。如果来了,把他们当成贵客看待,(请他们) 经常跟随太子上朝,并让皇上看到,(皇上)就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并且一定会查 问这件事。问清楚了这件事,皇上又知道这四个人贤德,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 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捧着太子的书信,用谦逊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去迎接这四 个人。四位老人到了,就以贵客的身份住在建成侯的家里。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病倒了,想要派太子担任主将,前往讨伐。 四位老人相互商量说:“我们来的目的,是想要保全太子。如果太子领兵平 叛,事情就危险了。”于是劝告建成侯:“太子领兵,如果有战功,那么权位也 不会超过太子;如果无功而返,那么从此就要遭受祸害了。况且与太子一同出征 的将领们,都是曾经同皇上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如今让太子统率他们,这无异 于让羊统率狼,……您为什么不赶快请吕后找个机会对皇上哭诉:‘黥布,是天 下的猛将,善于用兵,如今的将领们都是陛下从前的同辈,您却让太子统率这批 人,无异于让羊统率狼,没有人肯受太子驱使,而且如果让黥布听到这样的部署, 那他就会大张旗鼓地向西进犯。皇上虽然患病,也可勉强乘坐卧车,躺着统辖、 监督将领们,将领们不敢不卖力。皇上即使吃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得自己打 起精神,努力奋发。’”于是吕泽马上连夜去会见吕后,让吕后(找个机会)按照 四人说的意思对皇上哭诉了一番。皇上说:“我想,这小子本来不该派他去的, 老子自己走一遭算了!” 于是高祖亲自统兵向东进发,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强 起来,到曲邮,谒见皇上说:“我本应该随从,实在病得太厉害了。楚人勇猛敏 捷,希望皇上不要与楚人争一时的高低。”(留侯)又乘机劝皇上说:“让太子做 将军,监领关中的部队吧。”皇上说:“子房即使重病,躺着也要强打起精神辅 佐太子。”留侯便行使太子少傅之职。(皇上)最终也没有更换太子。 11.(1)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 之多,便不言而喻。 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 加倍表现。 (2)①《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 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 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②《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 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以哀景衬哀情。 12. 捣衣砧上拂还来 胡骑凭陵杂风雨 青冥浩荡不见底 禾生陇亩无东西 欲为圣明除弊事 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料得年年肠断处 莫道不销魂 笑语盈盈暗香去 13.(6 分) 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从内容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 何的自嘲,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之志。③辛词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 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每点 2 分) 14.(6 分)对比或衬托。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 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 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点 2 分) 15.(4 分)辛弃疾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但是他 的词作依然包含了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强烈的愿望。(每点 2 分) 16.(4 分)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词代表作《水龙吟》,以此为题能突出辛弃 疾的词人身份和他词作的豪放派风格,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②“把栏 杆拍遍”用有力的动词“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遍”,表现了辛弃疾这位沙场 英雄和爱国将军以身许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被迫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是全 文内容的形象概括。(概括了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表现 了他报国的热情,无门的悲愤和词作的豪放。) 17.①讨论初唐书法的风貌,提及刘、张诗歌,目的在于突出初唐书法家的书法 具有初唐时候的时代特点。 ②讨论盛唐书法特点,提及李白的诗歌,目的在于突出盛唐书法具有李白诗 的无拘无束的特点。 ③两处都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 使得论说自然严谨。(每点 2 分) 18.①首先,借孙过庭的抒情理论提出书法是抒情达意的手段的观点; ②其次,以张旭、怀素为例阐述盛唐书法的特点; ③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 美。(每点 2 分) 19.①表现形式: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2 分); ②内在属性:无拘无束、不可遏制的情感表达(2 分); 主调多为世俗的悲欢情感;具有浪漫性、创造性(2 分)。 材料作文“仪式”写作指导和标杆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 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 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 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 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 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 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 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 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 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 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 人的一生”; 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 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 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 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 义的事情里去。”。 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4 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 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 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 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 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 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 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 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 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 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 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 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 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 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 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 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 理即可。 观点 1 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 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 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 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 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 意。 观点 2 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 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 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 2 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 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 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 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可见,对于观点 2 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 3 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 3 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 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 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 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 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 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 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 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 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 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标杆作文】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 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 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 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 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 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 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 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 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 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 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 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 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 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 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 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 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 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 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 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 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 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 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 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 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 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 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 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 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 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二号文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 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 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 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 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 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 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 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 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 “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 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 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 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 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 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 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 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 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 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 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 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 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 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 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 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 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 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 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 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 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 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 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 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 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 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三号文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清明祭祖,仪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欢愉,行人倍感轻松。古老仪式从 时光深处走来,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 首先,仪式与时同行,是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以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当今 社会,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主导着发展轨迹,科学思想奏响时代主旋律。许多繁 琐仪式已与时代要求脱节,难达规范目的。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 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 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 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仪式不能落伍,否则,便沦为陈规陈 说,成为社会的桎梏。 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如废除仪式,一了百了。错了!让 仪式与时俱进,不是漠视它,一个社会失去仪式,便易造成紊乱。伯尔曼曾说: “没有仪式的信仰将蜕化为狂信。”同样,仪式作为社会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维 系各方平衡的纽带,一旦失去,社会便会混乱,平衡便被打破。好比离乡游子不 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没有具体的仪式,再多的思念也苍白失色,情感便难以平 衡。更深一步说,漠视仪式的作用,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国革除根 本的信仰仪式后,帝国文化日益衰落。终在敌军铁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视仪 式,让它与时俱进,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仪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 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们规范化意识不强。缺乏规范化意识,人们不会关注仪式 的规范作用,即使一种仪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他们也漠不关心。石述思曾在《说 中国》一书中提出:“当今中国,便是缺乏对仪式的关注”规范化意识缺位,让 我们视仪式形同虚设,唱国歌时缄口不唱,婚礼神圣礼堂大声喧哗。如此,更何 谈变革仪式? 因此,让仪式响应时代,响应这个注重效率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仪式去繁琐, 精简仪式。除夕团年,大可不必大摆筵席,豪掷千金,更简约也不失乐趣。正如 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们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不可否定,有些仪式过分注 重步骤、教条,让人疲惫生厌。我们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归仪式最本 真的精神内核,让仪式更深得民心,让仪式更好的传承。 让仪式与时俱进,去繁除琐,无须劳形乱神,形骸既适,谛听仪式与时代的 轻吟! 【评语】50 分。书写漂亮,层进顺畅,开头部分由“清明祭祖”的切身感 受,推导出中心论点“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主体部分二个层次:第一 层从目的上形成观点:适应时代、规范社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第二层从原因 上探讨。关于“仪式”的几处名言对语言起到了点亮作用。 不足之处:主体两个层次的核心词都落在“规范”,思维显得比较局促。 仪 式 不 应 弃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仪式的存在仿佛是现代化的阻碍, 逐渐被人们舍弃。但我始终认为,仪式不应被我们舍弃。 仪式,往往是我们为表达某种事的尊敬而存在。 正如印度人饭前双手合十作祷告, 以感谢上天的馈赠;又如日本家庭饭前必 郑重其事地说:“我开动了”来表达对做饭母亲的尊重。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存在,往往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天、对地、对人的付出与贡献的敬意,是感恩的一 部分。倘若我们舍弃了某种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为对某种行为的不再重 视。正如今天的应酬桌上,饭菜甫一上场,筷影交错,只剩一桌狼藉,不必谈对 自然与生活的感激,恐怕连对厨师的劳动的尊重也没有吧。毕竟人人并非皆为圣 贤,仪式的存在,更能唤起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的尊重。 同时,仪式中更寄托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佛山祖庙的开笔礼上,家长会满怀期盼和安慰看着自己孩子领过毛笔。所谓 “开笔”,是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准备的仪式,彰示稚童们开始走向求学和独立之 路。在仪式的流程中,在父母宽慰的目光中,孩子也会朦胧地知晓自己的道路。 一个开笔礼,寄托的是父母的期盼,是孩童的面对未来的勇气。有人斥责这是封 建迷信,也有人质疑它的真实目的,但我想,寄托情怀是没有过错的,那么仪式 又为何要被过度批判?终归究底,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情怀逐渐被物欲 淡去,取代,人们惯以“快”,却忘却自己人性中的渴求吧。 面对如今的浮躁社会,我想,重拾一些仪式会是治疗的良方吧。 现在的鼓点在舞动,每个人都是疯狂旋转的陀螺,不经意间,我们的认真, 诚信都会被自己甩了去。还记得马云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仪式,若是按照惯 例,随意一群高管就可以上去敲个钟。但马云不,他重视这个仪式,他让八名“草 根”敲响了钟。他在告诉世人:我还记得我的梦想和目标,我还记得自己的本真。 仪式,是不应被这个社会随意舍弃的东西。 【评语】47 分。卷面整洁,思路清晰,两个重点层次的主旨句表述鲜明: 表达敬意、寄托情怀;第三个次要层次则结合时代谈“仪式的必要性”。不足之 处:首尾两段缺乏亮点;用例上文化内涵不足。 生活中的仪式 在这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也不甘落后,传统 的仪式有祭拜祖先,婚丧嫁娶等,而顺应着潮流的仪式也不可缺少,正如大家已 经见惯不怪的一种特殊的仪式——不拍照就白吃了。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当一种仪式 已经形成习惯的时候,确实是不易被改变的。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是一个喜 欢分享生活点滴到社交网站的人,只要见到好吃的,我就会被这种特殊的仪式忙 得不可开交。食物一到面前,身边的朋友或是亲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手伸进包 里一摸,拿出手机然后对着此时很想很想填饱肚子的人说:“别动,还没拍照呢!” 接着咔嚓几声,有时没有对好焦又会再来一张,无论是雪糕融了还是火锅冷却了, 都无法阻止这一家人的餐前仪式。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仪式已经普遍化存在,就 像广州人总会在开桌前洗碗筷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但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不可 否定,餐前仪式就是因生活而产生的,如果这种仪式用另一种方式去达成,假如 像以前,手机拍照的像素并没有那么好,难道要把各种相机摆到饭桌上为食物拍 照吗?这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就应该改变,如今科技发展得迅速,有许多手机拍 照的像素已经与单反相机的像素具有可比性,手机拍照后自带的滤镜功能已经多 得让人难以选择,所以跟上步伐,做出改变,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在我看来,仪式也有好坏之分,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仪式的发 展也是这样,有的人觉得餐前拍照这种仪式浪费时间,应该除去,并没有意义。 但我觉得,既然可以利用这种仪式,来把正能量分享出去,记录美好的生活,又 有什么坏处的呢?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 都会有各种各样已经形成习惯的仪式,只要稍微留个心眼,就会觉得这种仪式也 是有趣的,而不是像祭拜祖先,婚丧嫁娶一样传统而死板的。 点评:得分 37。文章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话题进行写作,但是没有明确 的中心论点。文章主体部分以“手机拍照”为主要内容,重叙述轻说理,说理过 程思维混乱,缺少条理性。 仪式要进行改变 从我们出生的“满月酒”的这一仪式开始,到我们死后的葬礼,仪式在我们 的一生中随处可见。仪式,是一种传统,我们需要继承,然而更重要地是“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只有我们适当地改变仪式,让它更适应生活,才能使仪式这 一传统得到更好地发展。 仪式,做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时刻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时刻, 它给我们带来种种的思考,如成人礼给我们带来的是对做人的思考,毕业典礼带 来的是对今后生活的思考......然而它那枯燥无趣,亘古不变的形式却是令人头 痛的。我们应该让仪式的形式进行改变,让它变得生动活泼,顺应人们的要求, 才会使人们乐意去举办仪式,而非像害怕猫的老鼠,一听到“仪式”就哀嚎不已, 连连躲避。 仪式是传统的一种代表。我们对待传统也亦该如此。传统并非一无是处,如 儒家“和”的思想被现代广泛应用。但是传统中存在的腐朽的思想与行为却是我 们应该舍弃的。古代人认为的孝子是割肉为亲人治病的人。这种孝心是我们现代 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然而现代社会,孝道逐渐缺失,我们 急需对孝道的传播,而古代孝子的这种精神是可以被我们取用的。但是他们的做 法不应该被传播,因为那是一种落后腐朽的行为,我们应该倡导人们多回家陪父 母,帮父母做家务买这些才是贴近并适应我们生活的做法。 传统就像一块未经雕刻的玉,杂质玉污迹随处可见,只有我们将它的杂质与 污迹雕除并刻出美轮美奂的花纹,它才可以变为一块美玉。传统,只有我们将其 不断提纯,并做出适当的改变,才会被人们所接受,并在我们生活中焕发出耀眼 光彩。就如我们的孔子思想。孔子思想经过我们不断学习并且进行提纯,并且在 此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发展延伸,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与 传 播,最近火热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已在时间的长河中走过了五千多年,其中沉淀下来的全是当时的瑰宝就 像仪式。然而时代的不同,思想的变迁,使得部分瑰变变成了糟粕,而我们要舍 弃这部分,并将剩下的进行改变,变成更加适应现代潮流的,才能使人们广泛地 接受。就像仪式这一传统,只有变得有趣,人们才会乐于接受。 因此,类似仪式的传统需要改变,才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点评:得分 34。本文一、二段能鲜明提出观点“我们要适当地改变仪式”, 并进行了简单论述,最后两段也能回扣观点,但三四段完全游离“仪式”,论述 “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偏离材料的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