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5)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欲扬先抑,闻所未闻,足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B.作者抓住鲜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 C.“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是对梁任公讲演的高度评价。‎ D.“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收束全文,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E.本文传神之处在于诸多细节的捕捉。肖像、言语、动作、心理……经作者妙笔勾勒,任公先生的音容笑貌完整地得以呈现。‎ ‎2.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 ‎ ‎ ‎3.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 ‎ ‎ ‎ ‎4.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 ‎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启超 叶兆言 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早在戌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 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 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 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 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达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在当时,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 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 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 ‎(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 ‎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以及对他的敬重。‎ 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 C.梁启超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D.梁启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 E.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 ‎6.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文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 ‎ ‎ ‎7.文中说“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原文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 ‎ ‎ ‎ ‎8.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 ‎ ‎ ‎ ‎ ‎1.AE ‎ ‎ ‎2.因为他的广东官话“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第一段,“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且从下文来看,梁启超的讲课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讲话风格,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 ‎3.《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作者认为这四句十六字,经梁启超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这说明梁启超讲解《箜篌引》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借助引用这首诗说明梁启超先生讲得之好,之逼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4.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 ‎ ‎ ‎5.AC ‎【解析】A项,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是在他们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之后,文中没有依据;C项“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有误。‎ ‎6.写康有为是因为梁启超的一些生平事迹与他有关,增强完整性;与梁启超作比较,突出梁启超灵活机动、明澈直率的个性特点以及尊师的品格。‎ ‎【解析】作答此题,可从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分析,内容上因为康梁之间密切的联系,写梁绕不开康;表现手法上如拿康有为与梁启超作对比,突出他灵活机动、明澈直率的个性特点以及尊师的品格等。‎ ‎7.①早年聪慧,少年得志;②尊崇老师,学习勤奋;③参与国家大事,影响巨大;④兴趣广泛,学问渊博。‎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入手分析即可。‎ ‎8.梁启超的人生轨迹符合读书人的特点,从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到晚年任教清华,他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国学功底深厚;他参加近代几次政治运动,是出于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他直率的个性,好学的精神,虽然也曾担任一些官职,但终究不可忍受官场的黑暗,淡泊仕途,最后回归学术之路,体现了洁身自好的书生品质。‎ ‎【解析】结合人物品性和时代背景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