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作者以酒酬月,寄托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描写百姓在北魏太武帝行宫旧址频繁迎神赛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描写作者傍晚赏菊饮酒,幽香萦绕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二人尽释前嫌,“_______,_______”。 【答案】(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佛狸祠下 (4) 一片神鸦社鼓 (5)东篱把酒黄昏后 (6)有暗香盈袖 (7)卒相与欢 (8)为刎颈之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尊、酹、佛、刎。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曰,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颜,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出给……看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 C.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引:执持 D.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威信:威望与信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D项解释错误,“威信敌国”意思是:“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信,通“伸”,伸张、舒展。故选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曰 羝乳乃得归 B.相如因持璧却立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秦贪,负其强 阉竖恐终为其患 D.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乃”:前者为“于是、就”,后者为“才”; B项,“因”:前者为“于是”,后者为“通过”; C项,“其”:均为称代自己; D项,“以”: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为介词,相当于“把”。 故选C。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台宫是秦国最重要的宫殿,是接见各国使臣、举行国宴、处理重大政务的地方。 B.斋戒包括斋和戒两方面,通常指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有司是古代朝廷中专司职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的泛称,“司”有掌管、职掌之意。 D.太史掌管修史及天文历法等,秦汉称太史令,司马迁曾任此官,故自称“太史公”。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A项,“章台宫是秦国最重要的宫殿……”理解错误,章台宫是后文所说的“列观”,即一般的宫殿,当时接见各国使臣、举行国宴、处理重大政务的地方主要是咸阳宫,秦王在此地接见蔺相如,可见对赵国的无视与侮辱。故选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答案】(1)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 (2)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严”,尊重;“修敬”,修饰礼仪,表示敬意。(2)“勇”,有勇气的;“处”,面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是难事,而怎样对待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人“留恋”,舟子“催发”,“催”字突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得不别离的两难心境,表现离人的不舍之情。 B.“念去去”三句,由实入虚,想象别后旅程,将孤独的远行置于无限广远的空间中,借以表达浓烈的离愁之苦。 C.下片起句中“伤离别”是本词的关键,点明词旨;“自古”二字,把个体的别情推广到古今离人身上,拓展了词的境界。 D.上片实写离别的场景,下片虚写别后的情状,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将离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上片实写离别的场景,下片虚写别后的情状”理解错误,上片刻画离别场景,但不全是实写,“念去去”三句,想象别后的情形,是虚写;下片虚写别后的情状,而起首一句是感慨议论。故选D。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案】词人设想旅途酒醒后的情景,清晓时分,微凉的风吹拂着两岸的杨柳,一弯残月斜挂在天边,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表现了高人深沉的离愁别绪与孤寂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诗词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曰朱晖死曰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冷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史畏其威,人怀其惠。”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赢者,乡族皆归焉。晖与同郡陈排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如此。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赐钱二十万。 (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B.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C.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D.及即位/求问岁/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乃召晖拜为郎”中,皇帝召来的人是“朱晖”,并且授予他“郎”官。可见,“晖”应是前面“召”的宾语,与“召”之间不能断开,“晖”后需要停顿。排除BC两项。 “进止必有礼”中,“进止”是主语,“必有礼”是陈述主语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划线句子大意是:等到光武即皇帝位,他寻找打听朱岑,朱岑当时已经去世,光武便召来朱晖,授他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在太学完成了学业,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儒生都称赞他品德高尚。 分析可知,D项断句正确。 故选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不惧盗贼,英勇过人。朱晖与亲人逃难时,路遇群贼,他的兄弟及家中宾客惊慌失措,只有朱晖挺身拔剑,誓死保护家中女性长辈。 B.朱晖气节高尚,备受称赞。朱晖拒收阴就礼物,阴就赞许他是个志士;阮况家道衰落,朱晖馈赠其家人钱财,深得阮况、刘苍等人佩服。 C.朱晖为政刚正,吏民敬爱。他选拔任用节操之士,挽救为道义犯事的罪犯,立即处治不义囚徒,官吏敬畏,百姓爱戴,作歌谣赞美他。 D.朱晖对待亲友,情深义重。南阳饥荒,朱晖散尽家财,接济贫困亲友;好友陈揖早逝,朱晖关心陈揖之子陈友,让他顶替自己儿子为官。 【答案】B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家道衰落”无中生有;“朱晖馈赠阮况家人钱财”时,“深得阮况、刘苍等人佩服”,不符合文意,原文有“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此时阮况已死,“佩服”于文无据。故选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2)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 【答案】(1)贼人见他年纪小,钦佩他的志气,笑着说:“小孩子收起刀吧。”于是便放弃抢劫他们离开了。 (2)自从离开临淮后,朱晖隐居在田野荒泽中,穿布衣吃粗食,不和乡中人交往,乡里人讥讽他与众不同。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值得钦佩;“内”,同“纳”,收起。(2)“屏”,隐藏;“介”,与众不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城人.朱晖早年丧父,十三岁时,王莽败亡,天下大乱,朱晖同母亲家族的人从田间奔逃进入宛城。路上遇到一群盗贼,持刀抢劫,抢夺她们的衣服和财物。他的兄弟及其家中的宾客都惊惶失措,趴在地上不敢动弹,朱晖拔剑走上前说:“财物你们都可以拿走,各位女长辈的衣服你们不能动,否则,今天就跟你们同归于尽!”贼人见他年纪小,钦佩他的志气,笑着说:“小孩子收起刀吧,”于是便放弃抢劫离开了。当初,光武帝刘秀和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两人有旧交情。等到光武即皇帝位,他寻找打听朱岑,朱岑当时已经去世,光武便召来朱晖,授他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在太学完成了学业,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儒生都称赞他品德高尚。永平初,显宗的舅舅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前往拜访他,朱晖回避不见,阴就又派家承给他送礼,朱晖闭门不接受.阴就听说后,赞叹说:“真是志士啊,还是不要改变他的气节吧。”后来朱晖做郡史,大守院况曾想买朱晖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便厚赠财物给他家。有人讥讽他的做法,朱晖说:“以前阮府君有求于我,之所以不敢听命,实在是怕用财物玷污了他,现在相送,表明我并不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朱晖的事后,就征召他做官,对他以合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朱晖崇尚志节气概,他所选拔任用的,都是有操守之士。那些报复仇怨之人,因为道义而违犯规定,朱晖为他们寻找理由解脱,很多人得以挽救。那些不义囚徒,当时就受到处罚。因此官史敬畏他,百姓爱戴他,为他作歌谣:“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史畏其威,人怀其惠。”朱晖做官刚正,被上司忌恨,所任职之处,多次被人弹劾。自从离开临淮后,他隐居在田野荒泽中,穿布衣吃粗食,不和乡中人交往,乡里人讥讽他与众不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一石千余钱,朱晖将自己的家财全部分散,分给宗族邻里故人旧友中贫困体弱的人,乡族都归附他。朱晖和同那的陈揖友好交往,陈揖去世早,留下遗腹子陈友,朱晖常常同情他。到司徒桓虞任南阳太守,征召朱晖儿子朱骈做官时,朱晖推辞不让朱骈去,而荐举了陈友。桓虞感叹,于是便征召了陈友,朱晖就是这样仁义有气节,后来官升到尚书令,因年老多病而乞求退休,皇帝授他为骑都尉,赐钱二十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急雨之后,天地间湿气蒸腾,隐约只能望见夜空少数大星的景象。 B.猛禽低飞磔磔有声,冷萤力竭随人水中,动物的异常表现反映出夏夜的窒闷。 C.诗人以凋零的羽箭与生锈的宝剑比自己,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 D.诗歌写夏夜不寐的见闻感受,表达诗人不遇的喟叹,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理解错误,这是为了表现自己长久不得重用,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故选C。 12.“三更犹凭阑干立”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请分析它们在情感表现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表现了爱国诗人壮志难酬,老大自伤的情感。 异:①辛弃疾的情感抒发较为外显,他在凭栏时反复抚摩宝剑,拍遍栏杆,在大幅度的动作中,表现壮怀激烈的情绪:②陆游的情感抒发较为深沉,在夜深人静时他仍徘徊独行,凭栏久立,抒发了哀伤与忧愁。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和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在整体把握诗词主旨的情况下,理解关键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比较二者的异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写出诗人空有宝刀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与悲愤,其中,“看”表现无奈,“拍”则是内心悲愤情感的外在动作表露,显得格外激烈;而陆游的“三更犹凭阑干立”则是沉思久立,显得深沉内敛;两首诗都表达了壮志难酬之感。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曹禺《雷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13.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请分析画线句的丰富内涵。 【答案】①担心鲁侍萍与周萍见面时说不该说话;②提醒鲁侍萍不要和周萍相认。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本题要求指出划线句的潜台词,“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可看出,周朴园想告诉鲁侍萍周萍不知道他母亲还在,来提醒她不要与周萍相认。周朴园说话的吞吞吐吐,是怕鲁侍萍见到周萍时候,说出当年他做过的不光彩的事情,说出不该说的话。这些都是这句话的潜台词。 14.上文选自《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结尾处“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在该书1994年版中是这样表述的: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你认为哪一种表述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 1978年版更好。①“把它撕了”,动作干脆果断;②能更好表现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愤恨与绝望,以及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1994年版在这两点表现力上则略逊一畴。 示例二: 1994年版更好。①台词“谢谢你”,有助于表现鲁侍萍的复杂心理和处事涵养;②“慢慢”和“碎”,可反映鲁侍萍细腻的心理变化;③为演员舞台表演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本题是开放式题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更好的那个。如认为“把它撕了”更好,可从该肢体语言的果断性,分析出鲁侍萍的心理活动——毫不犹豫撕掉,说明她对周朴园所谓的“补偿”充满愤恨与不屑,同时也体现出两人(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没有转圜的余地。如认为“慢慢撕碎支票”好,可分析鲁侍萍说“谢谢你”时的复杂心理,这显然不会是真正的“谢谢”,有心酸(几十年的感情只值一张支票),有反讽(这就是周朴园念念不忘的“爱”的价值),也有她经过三十年的沉淀后能够更平静地看待两人感情的从容淡定;而“慢慢”这个动作,显然更适合舞台表演。 阅读鲁迅《拿来主义》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齐“出售存骨,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5.下列对《拿来主义》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糟粕和有益成分并存的部分,化抽象为形象。 B.选段中的“烟枪和烟灯”,代表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它们之所以没有被彻底销毁,是因为有些烟具样式精美,有观赏价值。 C.选段提出的“沉着”“勇猛”等精神品格,是实行“拿来”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孱头”等三类人在面对文化遗产时所缺乏的。 D.选段语言辛辣幽默,富有讽刺意味,“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等,形象描画出对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的丑态。 【答案】B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中涉及的语言、手法,看与文本是否一致。B项,“它们之所以没有被彻底销毁,是因为有些烟具样式精美,有观赏价值”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这些东西之所以没有被彻底销毁,是要送到博物馆去,给后人观看,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并非“样式精美,有观赏价值”。故选B。 16.请简要分析上面选段的论述思路。 【答案】①首先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②接着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和做法;③最后论述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①选文第一段,首先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害怕被沾染,徘徊不敢进屋,是孱头;一把火烧了,是昏蛋;全盘接受,是废物。②选文第二段,接着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和做法。那就是占有,挑选。有害的,扔掉;有用的,拿来。③选文第三段,最后论述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条件: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意义:(对待文化遗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1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愤怒”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答案】C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对岳老师的好管闲事不满”分析错误;是小病号对自己的病的绝望。故选C。 18.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1)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2)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答案】(1)用一连串的动词(或“细节描写”)描写岳老师对小病号的陪伴和照顾,表现她的坚持、耐心与善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2)用反复的方式描写小病号临离开时背诵诗歌的情景,表现他的成长和对岳老师的理解、感激与依恋,也烘托了岳老师的形象。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这是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从“跛着脚”“跟”“喂”“递”“陪”“边走边问”“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等连续的动词可看出,岳老师对小病号十分关心,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也始终陪伴他,照顾他,足见她的坚持与善良。 (2)“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小病号连续三次喊出岳老师让他背诵的诗歌,用反复手法,凸显出小病号终于明白岳老师良苦用心后的成长,对岳老师的感激;衬托出岳老师的形象。 19.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①第一次是小病号感到绝望,放弃学习,因为没有唤起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而伤心自责地哭;第二次是小病号离开时背诵自己所教的诗,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小病号的成长而欣慰地哭,为离别而感伤地哭。②效果:两次描写,丰富了岳老师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相互关爱,反抗命运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考生要先找到这两处内容,结合具体的情节来分析岳老师哭的表现,然后再分析其作用效果,而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第一次是因为“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已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她是为小病号的病而哭泣,也为自己的努力没能让小病号忘记病魔的痛苦而伤心; 第二次是“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小病号终于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她为小病号的成长与懂事而哭,也为了他们离别而哭。 这两次哭都体现出岳老师善良、关爱他人的人物形象,也突出了主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是世界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1968年,中国正式启动相关项目,39岁的屠呦呦 ,担任中药研究所该项目的组长。在简陋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整理出600多种抗疟草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最终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发现青蒿素,攻克了世界难题。青蒿素问世48年来,大大 了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成为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后, 的屠呦呦仍默默坚守在科研一线,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研究是数亿人健康的 ,与几百万感染疟疾的生命密切相关。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临危不惧 减少 垂暮之年 保证 B.临危受命 降低 耄耋之年 保障 C.临危不惧 降低 垂暮之年 保障 D.临危受命 减少 耄耋之年 保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组:“临危受命”指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临危不惧”指面对危难,毫不惧怕。从下文她“担任……组长”来看,这里应选“临危受命”。 第二组:从词语搭配的角度,“降低”和比率搭配,“减少”用于数量上变少。这里应选“降低”。 第三组:“耄耊之年”指高寿、高龄,只与年龄有关;“垂暮之年”泛指人到老年,与身体及各项机能减退有关。从语境来看,这里只是形容屠呦呦的年龄,应选“耄耋之年”。 第四组:“保障”指能够保护生命等,使不受侵犯的事物;“保证”指作为担保的事物。文段里屠呦呦的研究大大降低了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数亿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这里应选“保障”。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B.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在治疗疟疾上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屠呦呦 C.2015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屠呦呦,因为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D.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因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句前承青蒿素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之事,后启屠呦呦虽获殊荣仍在一线奋战之意,所以括号中前一句应强调“贡献”,这样才能与上文衔接,且先说贡献,再说因此而获得的奖项,这更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排除BCD三项。故选A。 22.下面文段画线处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根据“木椅子效应”,同等学业水平,坐木椅子的学生因为不舒服而不断调整坐姿,反而给脑部供应了更多的血液和营养,学习效果较好;而坐沙发椅的学生,由于舒适而变得慵懒,学习效果反而就差一些。显然,①坐木椅子更能提高学习效果。②学习条件差,学习效果反而更好。因而,③学校应当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①坐木椅子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效果。 【答案】(1)学习条件差,学习效果不一定更好。 (2)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断和仿写的能力。仿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后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此题要先找出推断存在问题的句子“学习条件差,学习效果反而更好”“学校应当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再分析所给的示例“坐木椅子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效果”,即应该采用“……不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即可。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马大学本科毕业后,因在街头摆摊卖水果,和父亲发生了争执。小马认为自己是在创业,而父亲则认为大学毕业生要干点体面工作。面对父亲的不理解,小马情绪低落。 父子俩的矛盾传开后,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马或小马的父亲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他的人生,让他自己走 ——给小马父亲的一封信 马叔叔: 您好! 冒昧来信,想谈谈您对儿子工作选择的看法,还望您别介意。 亦舒曾说过“喜欢一个人,就总觉着他是天底下最笨的,处处都要人操心”。 而中国,尤其不缺为孩子操碎了心的父母。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不懂事,习惯性的替着孩子做各种决定,以至于一直延伸到孩子长大,从决定学校、专业、工作到选择配偶、在哪儿买房、什么时候生孩子……都要操心。也许在你们看来,要是没有你们帮他们做决定,孩子就会吃亏走弯路、会摔得头破血流,会做出让今后后悔的决定。 您有担心是正常的。但,您的孩子已经成年了,能对他多一点信任,少一点不放心吗?作为父母,是不可能预计未来发生的事,更不能保证替孩子做的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既然是这样,何不试着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呢? 其实,孩子自己做的决定,比父母更客观。比起父母,他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您的愿望自然是让孩子有个“铁饭碗”可吃,但您也许忽略了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还有您孩子自己的愿望。您的决定“合理”但不符合他的期望,他就很难从内心深处主动去做,甚至会厌倦、缺乏坚持的动力。但如果是他自己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必定已经是激活了自己的心理内力,他就会更认真对待,坚持的时间也会更长。 也许您会说“我并不是不让他作决定,但他的选择太……”瞧,您如果让他做决定,就应该彻底放手,尊重他的决定,而不是试图否定他,进而改变他--更准确地说,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改造”他。如果他的个人决定被您否决,久而久之,也许会消极地看待自己,还有可能对始终被您所控制的人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这样,不如让他自己放手一搏,让他在生活中作自我的掌舵者。 也许您还会说:“我只是想让他少走些弯路,等后悔就来不及了……”请不要预设过多的限制,更不要过分担心他们会选错。人本来就是在不断尝试错误,规避错误中学会成长的。您不可能陪着他一辈子,更不可能帮他规避所有的风险和失败,只有让他做学会自己决定,才能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负责,下次做决定时,变得更加的谨慎。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希望每一个决定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即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并不可怕,因为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它会教会怎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放开您紧张的双手,让他踏入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吧!在他成功的时候为他欢呼,在他失败的时候成为他坚强的后盾,您会发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自信的人。 此致 敬礼! 写信人:小华 ×年×月×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