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信息课件(31张)
突破点二 筛选并整合信息 【 例 】 (2016 · 全国卷 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题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 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 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 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 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 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 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 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 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 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 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 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 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 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 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 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 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 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 “ 要创 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 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 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 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 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 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 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 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 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 “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 “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 “ 贪玩 ” ,他却说: “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 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 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 时,吴文俊反问道: “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 术生命? ”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 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 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 “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 ( 摘编自柯琳娟 《 吴文俊传 》) 【 相关链接 】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 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 之路。他提出的 “ 吴方法 ”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 数学基于 “ 计算 ” 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 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 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戴维 · S · 穆尔说: “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 ( 黄婷、邱德胜 《 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 ②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 题型一:传主事迹筛选整合 【 典题试做 】 (1)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 【 解题流程点拨 】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核心词语 “ 我国的 数学基础教育 ” 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文章倒数第 三段的开头说 “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 有心得 ” ,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然后逐层筛选概 括。该段主要讲了吴文俊对基础教育的三点心得。他 同意丘成桐的观点,丘成桐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点:一 是“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 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二是“作为 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 功利”。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竞赛获奖和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问题:我们太注重竞赛获奖,而无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三步:加工整合,概括作答。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具体语句,不可笼统作答。 答案: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 构建模型 】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 四出 ” 法 题型二:传主做出贡献的原因或 个性品质形成原因的筛选整合 【 典题试做 】 (2)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 【 解题流程点拨 】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题干的关键词有 “ 数学研究 ”“ 创造性成果 ”“ 为什么 ” 。 第二步:回归原文,筛选原因。可以找到如下关键句:第二段:“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第三段:“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第五段:“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第六段:“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相关链接②”:“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 第三步:结合筛选内容归纳概括。 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 构建模型 】 三联系概括传主贡献、成就及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1. 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客观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 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主观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五 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