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2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常常指文本中存在的分歧、结构上有争议之处、主题上有多面性、观点上有不同性,以及文本的内容空白处、有疑问的地方等。命题者从上述方面提出疑问,让考生进行思考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答题时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不能似是而非;分析要切合文本与实际,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结合传记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是高考考查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考查频率较高。常见的命题类型有两种: 一是辨析类。此类题目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给出观点,让考生辨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命题形式有,“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等等。此类题目指出文本思想、内容、方法上可供借鉴的地方或可能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更广阔、更个性化的探究空间。考生可以选择认同或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是启示类。命题形式有,“本文传主对你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某人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某人取得成就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考向一 辨析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品作风 一九八三年,全城经济市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谁的环境都好不到哪儿去,有些人前些日子过于急进,弄得家无贮备之粮,就难保不会被这个经济低潮拖垮了。 在李兆基身边任事多年的一位姓陈的老伙计正因自己炒楼炒股失败,血本无归,又被证券经纪行迫仓,真是走投无路,欲哭无泪。 这事给李兆基发觉了,也不待对方开口求援,李兆基就把会计何永勋叫进办公室来,嘱咐他:“替他平仓吧。” 何永勋忍不住问:“在这个时候帮他吗?” 意思是说又不是太平盛世,在此大难当头,谁都兼顾不了谁。况且,其时恒基也欠下银行相当多的债务,应是自顾不暇。 李兆基说:“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 别说是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老伙计,就是才在李兆基身边任秘书不久的郭志云,也有类似的危难发生,只不过“炒浓”了股票的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家人。 李兆基发觉了郭志云有一点神不守舍,愁眉不展,于是关心地向她查问,郭志云把心上的困扰说出来。她说:“我想帮助家人,可是,自己没有能力,但见死不救,又于心不忍。” 这就是郭志云的困难了。 于是那个慷慨而又关怀下属的老板李兆基,又一声不响地为一个好伙计解决了难题。 李兆基于1980年初往新加坡探望已在当地工业界有名望的旧友萧经岳。萧经岳看到李兆基,便说“四哥,别怪我坦率,你的衣着未免过于寒酸了吧!” 李兆基闻言吃吃笑:“啊,是吗?是吗?男人不必太着重打扮吧,我也没有这个闲情逸致。” 萧经岳正色道:“这不是你个人问题。今时今日,你背负着恒基兆业之名,是集团信心的标志,就应该在人前人后都光彩清新,令人看上去舒服,这根本是你的责任。” 李兆基回港,一下了飞机,回到办公室去,嘱咐秘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代我找个裁缝来,我要订造一批新西装。” 李兆基很年轻时,也没有太注重健康,只知埋头苦干,其后发觉两位业务伙伴冯景禧和郭得胜都每天早泳,他便又养成了这个习惯。 加上好朋友如郑裕彤、廖烈智、王增祥等,老是提点他运动之不可缺,极力推荐他打高尔夫球,包保他在如茵的绿草之上,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一棒一棒地把球打进洞去,会觉得舒筋活络,头脑清醒,心境开朗。 李兆基也就从此决心打起高尔夫球来。 好友们对李兆基学习打高尔夫球的毅力相当佩服,他除非不致力做一件事,否则必然做到成功为止。李兆基不但礼聘多位名师教导,而且买了很多录影带回家,一有空就自行补习,终于成为众朋友公认的一个“好波”之人。 印度籍之梅真利家族名下,在澳门黑沙湾经营的制衣厂在1996年终于宣布倒闭了,这令李兆基损失了两千八百万元。 远在一九八八年时,梅真利来向李兆基求救,这家制衣厂近年来经营不善,加上制衣已成夕阳工业,故此欠下银行债项,被追迫清还,他们在红磡荣光街五十二号有一座梅真利工业大厦,地皮有两万平方尺,共十层,希望李兆基可以承购以济燃眉之急。 李兆基于是以一亿多元买入该项物业,然而梅真利仍然不能完全清还银行债务,加上有一项坏账无法追回,周转再度不灵。于是在一九八九年又往恒基求援。 李兆基虽与他相识多年,但交情并非很深,感念梅真利也算是在香港艰苦创业的家族,不忍见死不救,于是又慷慨地提供了两千八百万元现金做周转。 可惜,制衣厂苟延残喘至一九九六年,终于返魂乏术了。 听说梅真利家族在乍甸山仍有一幢祖屋,李兆基应可提出以此房产作为抵押,但李兆基从来没有这样要求。 香港之内,富豪兴衰,无日无之,对于没落的家族,多的是一沉百踩,少的是雪中送炭。 不忍心落井下石,且存厚道、且保温情的,试问在这个以成王败寇见称的压力之城内,能有几人? (摘自梁凤仪《李兆基博士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兆基,生于广东顺德大良。香港地产发展商,恒基兆业、香港中华煤气董事会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他是2008年1月福布斯杂志公布之香港富豪榜第三位,排名次于李嘉诚及郭炳湘等三兄弟。身家为230亿美元,折合1795亿港元。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叔”的称号。李兆基与同为新鸿基创办人的郭得胜及冯景禧,连同胡兆炽、黄少轩、戚宗煌、吕贤藻及郭锦涛,在1958年组成永业,合资经营地产。 (摘自新浪财经) 有人认为作者写李兆基着装与学打高尔夫球不足以表现他的高尚人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 不同意。①李兆基改变自己的行头,换上新西装,是听从了朋友萧经岳的劝说,表现了他善于听从朋友建议,勇于承担公司责任的品德;②学习打高尔夫球,不仅仅表明李兆基注重健康,更表明他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勤奋,足以表现他做事有毅力、认真勤奋的品性;③作者正是通过写日常生活中李兆基的生活态度来表现他的为人品性、作风,使文章更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示例二 同意。①李兆基听从朋友萧经岳的建议,改变自己的着装,就改变了自己过去“男人不必太着重打扮”的准则,过分注重自己的穿戴,改变了自己节俭的品行;②李兆基致力于学习打高尔夫球,就会玩物丧志,就会分散对事业的热情;③这两件事破坏了李兆基的高尚品行,不应该写这两点。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该题要求就“ 作者写李兆基着装与学打高尔夫球不足以表现他的高尚人品”的观点进行探讨,其中“高尚人品”是关键词,因此要从文本中概括出李兆基的“高尚人品”,然后,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着装”“学打高尔夫球”这两个事件来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先找出对李兆基“着装”的描写,文本中写李兆基改变自己的行头,穿上西装,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的,因此,可以深入挖掘出李兆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的人品。然后,再从文本对李兆基“学打高尔夫球”的描写中来挖掘李兆基的人品。如从“李兆基也就从此决心打起高尔夫球来”“好友们对李兆基学习打高尔夫球的毅力相当佩服,他除非不致力做一件事,否则必然做到成功为止”等描写中可以概括出李兆基“认真勤奋”“做事有毅力”的人品。分析文本之后,要回扣文本,进行总结。作者写这两件事正是通过写日常生活中李兆基的生活态度来表现他的为人品性和作风,使文章更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立自信 那是一个糟糕的赛季的最后一场冰球比赛。当时我在塞勒姆高中读最后一年。我们分别击败丹佛人队、里维尔队和硬头队,赢得了头三场比赛,但在随后的比赛中,我们输掉了所有的六场比赛,其中五场都是一球之差。所以在最后一场比赛,即在林恩体育馆同主要对手贝弗利高中的对垒中,我们都极度地渴求胜利。作为塞勒姆女巫队的副队长,我独进两球,我们顿时觉得运气相当不错。 那确实是场十分精彩的比赛,双方打成2比2后进入了加时赛。 但是很快,对方进了一球,这一次我们又输了。这已是连续的第七场失利。我沮丧至极,愤怒地将球棍摔向场地对面,随后头也不回地冲进了休息室。整个球队已经在那儿了,大家正在换冰鞋和球衣。就在这时候,门突然开了,我那爱尔兰裔的母亲大步走进来。 整个休息室顿时安静下来。每一双眼睛都注视着这位身着花色连衣裙的中年妇女,看着她穿过屋子,屋子里有几个队员正在换衣服。母亲径直向我走过来,一把揪住我的衣领。 “你这个窝囊废!”她冲着我大声吼道,“如果你不知道失败是什么,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就最好不要来参加比赛!” 我遭到了羞辱,就在我的朋友们面前,但上面的这番话我从此就再也无法忘记,因为我知道,是母亲的热情、活力、失望和她的爱使得她闯进休息室。她,格蕾丝·韦尔奇(Grace Welch),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她不但教会了我竞争的价值,还教会了我胜利的喜悦和在前进中接受失败的必要。 她对朋友非常热情慷慨。如果一个亲戚或者邻居来家里玩,称赞橱柜里的玻璃水杯款式不错,那么母亲会毫不犹豫地将玻璃杯拿出来送给他。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得罪了她,那你就得多加小心了。她会怨恨任何一个辜负了她信任的人。我继承了母亲的性格特点。 除此之外,我的很多管理理念都可以从我母亲身上找到原型,譬如下面这些原则:通过竞争去获得成功,面对现实,利用欲擒故纵的方式来激励别人,确定苛刻的目标,严格地跟踪工作进展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她在我身上培养出的洞察力从未消失过。母亲总是坚持要面对现实。她的一句名言是:“不要欺骗你自己。事实上它就是这样。” 她总是警告我说:“如果你不学习,你将一事无成,绝对一事无成。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言。不要欺骗你自己!” 这些就是每天萦绕在我脑海里的生硬而又坚定的忠告。每当我欺骗自己,以为一笔交易或一项业务上潜在的严重问题会奇迹般出现转机时,母亲的话总能纠正我。 从我入学开始,母亲就告诉我优秀的必要性。她知道怎样对我严厉,同时也知道如何拥抱我,亲吻我。她让我确信自己是被需要和被爱的。如果我带回家的成绩单上有四个A和一个B,我的母亲就会问我为什么得了个B。不过她最后总是会以祝贺我得了A来结束话题,然后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 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检查我是否在做家庭作业,就好像我现在总是要检查每天的工作一样。我还记得小时候在楼上卧室写作业的时候,老是听到母亲的声音从客厅里传来:“作业做完了没有?如果没做完,最好就别下来!” 但只有在厨房的桌子上和母亲一起玩金拉米牌(gin rummy games,一种双人牌戏)时,我才感受到竞争的乐趣。小时候,我还在读一年级时,中午一放学,我就像赛跑一样从学校飞奔回家,希望能有机会和母亲玩金拉米牌。每当她赢了我,当然通常都是这样,她会将她的牌一下子扣在桌子上,喊道:“金!”这会使我一下子疯狂起来。所以每次我都迫不及待地回家,期盼能够有机会赢她。 我的母亲从来没有管理过任何人,但是她知道如何去建立一个人的自尊心。我从小就得了口吃症,而且似乎根除不掉。 我的母亲呢,总是为我的口吃找一些完美的理由。她会对我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我充分相信母亲对我说的话:我的大脑比我的嘴反应得快。 我想这就是我在棒球场、冰球场、高尔夫球场和商场上颇有竞争心理的肇端吧。 (摘自《杰克·韦尔奇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1935年11月1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市。他从小爱好运动,母亲对其非常严厉。1960年他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获化工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通用电气塑胶事业部。1971年底,杰克·韦尔奇成为通用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理,并不断晋升,1979年8月成为公司副董事长,1981年4月,年仅45岁的杰克·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从入主通用电气起,在20年间,他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 (摘自“百度百科”) 有人认为杰克·韦尔奇的母亲是一个刻薄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不同意。理由:①杰克·韦尔奇的母亲不是一个刻薄的人,面对因冰球比赛失败而沮丧的杰克·韦尔奇,她给予了“疯狂”的鼓励,让杰克·韦尔奇懂得了在前进中会有失败,但是要知道如何面对失败。②杰克·韦尔奇的母亲是一个对朋友热情慷慨的人,会毫不吝啬地把东西送给别人。③杰克·韦尔奇的母亲是一个懂得鼓励别人的人,面对杰克·韦尔奇的口吃的缺陷,她总是鼓励杰克·韦尔奇,从而让他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观点二:同意。理由:①杰克·韦尔奇的母亲是一个刻薄的人,面对冰球比赛失利的儿子,她不顾及儿子的情面,当着队员的面就揪着儿子的衣服破口大骂“窝囊废”。②杰克·韦尔奇的母亲对别人非常严苛,她会怨恨任何一个辜负她信任的人。③杰克·韦尔奇的母亲对杰克·韦尔奇非常苛刻,作业没有做完,就让他不要下来。 吃的缺陷,母亲总是鼓励儿子,使他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杰克·韦尔奇的母亲还是一个对朋友热情慷慨的人。这样联系文本中对杰克·韦尔奇母亲的有关描写,可概括分析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如果认同,就要将杰克·韦尔奇母亲的行为阐述为“刻薄”“严格”“严厉”。杰克·韦尔奇的母亲为了他能够成功,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总之,同样的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无论提出怎样的观点,都要阐述支撑自己的观点的理由,且要言之成理。 技巧点拨 1.审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做出评价,要审清探究点。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上题,要求“结合文本”阐述理由,就要侧重从文本材料中寻找答题依据。 2.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辨析类探究题,首先要明确“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如上题,要先回答“不同意”或“同意”,观点要非常明确,不能似是而非。 3.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明确观点、看法之后,应先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然后由文本论据引申到生活实际。如上题观点一中“面对因冰球比赛失败而沮丧的杰克·韦尔奇,她给予了‘疯狂’的鼓励”来自文本,而“让杰克·韦尔奇懂得了在前进中会有失败,但是要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则属于“外联”。 4.陈述理由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2)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3)要把人物放在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评价;(4)紧扣传主的生平事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要紧扣传主给社会、时代带来的影响、贡献等。 5.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答题模式:阐明观点(我认为,我同意,或直接表明观点)+分条陈述理由+回扣观点(此步骤也可以没有)。回扣观点就是要求对上述阐述的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回归到自己的观点上来,可以采用“所以说……”“总之……”“由此可见……”等语言进行回扣。 考向二 启示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记者: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您有什么感想? 于: 其实我是深感惭愧和不安啊!和在岗的老师比,我的工作压力和身心紧张程度跟他们不可同日而语;和其他获得荣誉称号的老师比,我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一直认为上课就要打开学生的心门。但是我看到蒋院士把两个星期的课程用一节课就讲得那么清楚,我就觉得自愧不如,对不起学生。又比如湖南农业大学那位六十几岁种葡萄的教授,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他说:“葡萄不是种在黑板上的,是种在地里的。科研论文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要装到农民的腰包里的。”我一直在对照这两句话,我觉得我是真的对不起学生。所以去北京领奖的三天里我一直处于激动、感动和不安之中。我想,能够受到这样的殊荣绝不仅是个人的光荣。 记者:那您想过通过从政,用政策手段去影响更多的人吗? 于:我还是喜欢教书,做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教师,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当时带的所有的年轻教师都培养成特级教师,现在基本实现了。培养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教师可以使很多学生受益。 记者:现在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学英语,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这个您怎么看? 于:法国课文《最后一课》里面说:“语言是打开牢门的钥匙。”语言没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消失了。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数理化改成英语了,真的是内忧外患啊。每一个国家都得重视母语教育。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次教育规划纲要里头,对学生的要求非常明确的就是“社会责任感”,从一个自然的、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社会的人,负责任的人。所以我们现在不能“重术轻人”,技能技巧是可以学的,但做人的道理从小就要懂得。 记者:您和其他教师之间发生过什么矛盾吗? 于:以前有过。1964年全市开始教学改革,我被推上了上公开课的行列。但那时候,我自己教的班级都已学过了,只能借同年级的其他班,学校做了安排。连上了两次公开课,看似热闹,实际上埋下了教师之间不和睦的根。后来在“文革”中的一次批斗会上,有位老教师说:“公开教学,借别人的班上课,你知道带给别人怎样的伤害吗?你教得好,到别的班级上课,别人怎么进课堂?”所以做任何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非常重要。教师教学各有各的特点,你去教别人的班级,学生有新奇感,气氛容易调动,当然就会给别人的教学制造难题。我反思,虽然借班上课很紧张,但也夹杂着自我表现的念头。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如果日后还上公开课,绝不借别人的班级上课。其实借班上课由于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违背了教学原则,针对性差,更多的是在展示甚至推销授课教师的“才艺”,有沽名钓誉之嫌。 记者:您做了校长之后,有什么感悟? 于: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当了校长,从事行政性工作之后,就不教课了,这样自己会轻松一些。我自己是一辈子都在选择:在一个岗位上你应该做什么?我经常有很多的学术会议要开。我看到现在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如果能再多一些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人就好了。其中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青年教师要跟培养学生一样,要精心,这样他们就能少走弯路。 (有删改) 于漪老师有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为人谦逊,认为荣誉不仅仅是个人的;②善于学习,能从其他老师身上发现优点;③淡泊名利,不愿从政,只愿做普通教师;④有钻研精神,对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思考研究;⑤善于自我批评反思,借别的班上课会给其他教师制造难题,以后不再借班上课;⑥提携后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唐槐秋 吴静波 唐槐秋于1898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原名唐震球,辛亥革命那年,唐槐秋被送到日本东京。中学毕业后,正值孙中山第二次革命失败,唐槐秋立志投身革命。不过,此举遭到了父亲与祖母的强烈反对,于是,家人发来电报,谎称祖母患病,将其骗回国。 回家以后,恰逢李石曾、吴稚晖等发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唐槐秋便自费到法国留学,在华尔曼航空专科学校学习航空技术。 在法国,唐槐秋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欧洲不少剧团,自备大篷车,沿途搭建舞台,到小镇演出,唐槐秋由衷地希望,有一天中国也能拥有这样的旅行剧团和游动表演的大篷车。 因为学习航空的学生非常稀少,唐槐秋毕业回国后,立马成了“抢手货”。然而,就在这前程似锦的关头,唐槐秋却突然放弃了触手可及的良机,走上了戏剧之路。 那时候,唐槐秋正在上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昔日好友欧阳予倩重逢了。为尽“地主之谊”,欧阳予倩请唐槐秋到家里吃饭。餐桌上,除了欧阳予倩的家人,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田汉,一个同样对电影和戏剧充满狂热的男人。志趣相投,自然相言甚欢。 随后,唐槐秋放弃了南下广州的决定,田汉也谢绝了郭沫若邀其担任教授的盛意,两人共同在上海成立了“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前称)。唐槐秋的父亲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在当时,演戏者,戏子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官宦子弟做倡优,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最初只有八名社员,由田汉主持剧务部,唐槐秋主持事务部。由于经济拮据,剧社的处境非常困难,只能靠田汉卖文、唐槐秋当物换得资金维持生计。一次,为了到杭州拍摄外景,唐槐秋不得已将父亲寄存的皮箱拿去当了数百元,父亲得知后暴跳如雷,父子关系几近断绝。 后来,为了谋生,唐槐秋也曾遵父亲之命到湖北从政为官,其间当过硝磺局长、印花局长,全是肥缺。不过,八个月下来,看不惯溜须拍马,又不屑于胡乱捞钱的他却净亏了三千元。唐槐秋只好辞职重回上海,帮助已是上海艺术大学校长的田汉管理校园事务,职务是副校长。后来,两人重新办起了“南国社”。只可惜,由于唐槐秋坚持艺术至上的立场,与田汉的主张存在差异。此外,唐槐秋还认为,以业余时间追求艺术,很难得到精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脱离“南国社”,开始探索话剧职业化的道路。 1933年,唐槐秋创办一个旅行剧团的梦想开启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职业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成立。 剧团成立了,但演出筹备并非易事,因为“中旅”并无官方或资方的资助。所幸南京陶陶戏院的经理是唐槐秋的老乡,出于乡情无条件为“中旅”提供了演出场所。演出布景也是另一友人所赠。于是,在南京陶陶剧院,“中旅”展示了其“处子秀”《梅萝香》。整部戏只有六个演员,唐槐秋偕妻子吴静、女儿唐若青悉数亮相,唐家人竟占据了演员总数的一半,因此,“中旅”又被称为“唐家班”。 凭借首演之功,“中旅”逐渐有了名气,团员也增至十五人,个个仍然身兼多职,唐槐秋本人也是又当导演又当演员,成绩喜人。 不久,唐槐秋看到了曹禺所著《雷雨》,发现了其中的艺术价值,便希望将它搬上舞台,于是致信曹禺,希望获得首演权。此时的“中旅”声名渐响,曹禺同意了,并到北平与唐槐秋就演出问题进行交流。然而,就在话剧排练成熟之际,北平当局却以“乱伦、有伤风化”的罪名加以禁演。唐槐秋几次申请均遭驳回。不过,大家并未放弃,全体团员每天就着酱菜喝两顿稀饭,却依然乐观地等待时机。 果然,不久便传来天津一个学生剧团演出《雷雨》的消息,唐槐秋与曹禺大喜,相约观赏。确定天津不禁此剧后,“中旅”立马转战天津,并且一炮而红。从此,《雷雨》成为“中旅”的代表作品,“中旅”的表演也借此再展雄风,场场爆满,开始有了不小的盈利。所有演员不仅分得不少奖金,并且在出门时总是被市民认出,要求签名。 唐槐秋戏剧职业化的梦想终于露出了曙光。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当时,中国人民正遭受着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无穷苦难,话剧作为西洋艺术被介绍到中国来,能够欣赏的观众并不多。“中旅剧团”努力支撑了14年,闯出了一条路,扩大了话剧的影响,推动了话剧的职业化。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②1936年,唐槐秋率领中国旅行剧团回到上海,创造了“话剧卖座之盛超过电影”的记录。1937年抗战爆发,唐槐秋率“中旅”在武汉、香港演出救亡戏剧。1945年9月,他满怀振兴“中旅”的希望,奔向南京,但拒绝官方津贴。1947年初,“中旅”被迫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槐秋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京剧导演,1954年4月25日逝世。 (选自《戏剧人物》) 唐槐秋成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加以探究。 【解析】(1)发现并坚持自己的兴趣。在法国留学时,唐槐秋看到欧洲有流动的剧团,希望中国也拥有这样的剧团,回国后放弃大好前程,走上戏剧之路。(2)与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唐槐秋与田汉一见如故,在共同的兴趣下成立“南国电影剧社”。(3)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南国社”的处境十分困难,唐槐秋典当物品换得资金维持剧社的运行;“中旅剧团”刚成立时,没有资助,演出场所、布景等都是别人无偿提供,但唐槐秋敢于白手起家,勇敢去做。(4)善于发现,等待机会。唐槐秋发现《雷雨》的艺术价值,就致信曹禺希望获得首演权,在当局禁演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最终使得“中旅剧团”一炮而红。 并在艰难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再后来,因为理念的不同,唐槐秋脱离了“南国社”,成立了“中国旅行剧团”,因为演出《雷雨》而走红。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槐秋给我们的启示体现在他的兴趣、追求、品格、行为等方面。回答问题时,从这几个角度加以概述即可。 技巧点拨 1.注重分析探究的角度。分析探究题的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探究的角度,比如是探究事件产生的原因还是对文中体现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探究人物体现的人生价值还是对文中事件体现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等。如上题,题目要求回答唐槐秋成为“ 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给我们的启示,其实要求回答的是唐槐秋为何能够成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这样就确定了探究的角度。 2.注重答案的思维流程。无论是哪种能力的考查,答案要体现出答题者的思维流程,所以答题时,除了对某些观点作出合理的判断外,还要对这个观点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并分析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判断这些依据的合理性、全面性等。回答唐槐秋成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的启示这个问题时,要体现出对文章具体内容梳理、概括的思维过程,即不遗漏相关要点并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3.注重呈现明确的观点。对于要求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中挑选一个并说明理由类题,考生要注重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辩证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