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钟,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钟)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 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材料一: ‎ ‎   美国电影学者杰·瓦格纳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移植式”,即“直接在银幕上再现一部小说,其中极少有明显的改动”。第二种是“注释式”,即“把一部原作拿出来以后,对它的某些方面有所改动。也可以把它称为改变重点或者重新结构”。第三种是“近似式”,即相对于原著小说而言,影片要“善于表达近似的观念和找到近似的修辞技巧,只从它们的原始材料吸收一些线索”。‎ ‎   无论哪一种方式,在进行影视改编时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比如,《故事里的中国》刚刚介绍过的电影《凤凰琴》就属于“移植式”改编。电影用质朴的视听语言很好地诠释了原著的意蕴和内涵,是一次成功的忠于原著的再创作。代表当下中国科幻电影高水准的《流浪地球》则属于“注释式”的改编。影片采用了刘慈欣原著的故事主线和背景设定,但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加工。相比之下,同样是科幻巨制的《上海堡垒》在改编时,未能保留原著的精髓,导致票房和口碑的双向失败,成为科幻作品改编的反面教材。“近似式”改编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创作方式,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姜文的《让子弹飞》等都属于“近似式”改编的成功作品。当然,这种创作空间更大的改编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失去改编的意义而成为败笔。如《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影片,就是“近似式”改编失败的案例。‎ ‎   总之,影视艺术史已经证明,文学是影视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与保证。只有让影视艺术创作尽可能回归文学、回归艺术,影视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摘编自崔颖《文学是底色与保证》)‎ ‎   材料二:‎ ‎   有了原创性,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从而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例如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巧妙地结合了乡愁主义的中国传统与未来主义的科学幻想,探问人类的存在与终极命运,从而在科幻叙事上打破西方世界的类型垄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表面上看,《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或然的、未来的、科幻世界的传统问题,但正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才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价值,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而这也正是原创艺术的魅力,不用刻意说教,就返回了初心。‎ ‎   由此可见,优秀的原创作品不仅能够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人民的想象世界、增强文化的增殖能力、赋予艺术永恒的生命力,更能揭示当下时代的精神价值,回溯历史传统的经验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继承、弘扬。‎ ‎(摘编自黄钟军《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 ‎   材料三:‎ ‎   文学作品,是电影剧本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前年热映的《芳华》,到今年票房大卖的《流浪地球》《少年的你》,均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现象级”影视作品。这种影视化改编,为人们带来更加直观的审美方式,也大大拓展了传播途径。为此,记者在深圳第二十届读书月期间专访了众多作品被影视改编的作家严歌苓与阿来,探讨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相关问题。‎ ‎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了“读屏时代”,电影院的大银幕、移动端的小屏幕,都成为人们最普遍的媒介载体,使得文学的影视改编有了更大的空间。媒介的改变,无疑对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更愿意用比阅读更轻松的方式接收内容。‎ ‎   “当今时代,读者永远是比观众少的,因为读书本身是一件比观影、看电视更高水准的一种审美活动,而且要求参与这项活动的人一定要有主动的审美能力和定力,这两样素质缺一不可,所以读书人群体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当中都不是最大的,但这一人群永远是素质最好的,内心最丰富的群体。”严歌苓说。‎ ‎   在全球化的时代,影视改编因其具象化的表达更具接受优势,使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广泛传播。‎ ‎   由于细腻的笔触、容易引起共鸣的跌宕情节、充满情境感的氛围描写,严歌苓的作品十分适合影视化。据了解,《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芳华》,每一次影视化都为严歌苓带来了更多的“粉丝”。‎ ‎   在阿来看来,正是由于影视本身的工业化和娱乐化属性,影视改编作品更加倾向于通俗化。“全世界的影视改编作品可能都有一个问题,‎ 就是往往表达不充分或者不理想。”阿来说。改编的成败往往依赖于导演能否充分、深刻地理解并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并作出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对此,阿来毫不讳言:“从世界电影史上看,最适合改编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 ‎   阿来认为,文学是可以由创作者独立完成、充分表达的,因此他对文字本身有着更多的信任感。“我们还是要强调文字的重要性。影视当中要依托表达的内容,还是只有文字才能阐述,用影像不能完全说得清楚。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我们还是要看到本质性的东西。”‎ ‎   尽管影视时代的来临拓宽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但两位作家都认为,对文学的阅读依然很有必要。“文学关乎审美,因为人的进化除了生产水平的提高,第二就是审美。”阿来从审美角度解释了阅读文学的必要性,“虽然今天互联网时代到来,或者说进入了影像时代,但千万不要说视频时代到来就有什么了不得的,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能处理图像,而是因为人类能依靠文字进行抽象思维跟审美。从古到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都是基于文字,而不是基于别的,所以我们仍然要提升对文字能力的培养,保持对文字的感觉。”‎ ‎(摘编自党文婷、严圣禾《改编是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创作-严歌苓、阿来谈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影视艺术史证明,只要让影视艺术创作回归文学、回归艺术,就能保证影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从而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B.优秀的原创性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人民的想象世界、增强文化的增殖能力,更能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小姨多鹤》《芳华》等文学作品的每一次影视化都为严歌苓带来了更多的“粉丝”,这说明影视给文学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拓展了文学的传播途径。 D.虽然影视的工业化和娱乐化属性使改编作品更倾向于通俗化,但充分、深刻理解并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还是改编成功的关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注释式”电影改编方式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创造性加工,改变原文学作品的重点或重新结构,相比于“近似式”改编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B.和《流浪地球》相比,《上海堡垒》同为科幻电影巨制,却成为“注释式”‎ 科幻作品改编的反面教材,主要是因为改编时未能保留原著的精髓。 C.“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的影视改编有了更大的空间。媒介的改变,又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文学的没落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D.文学关乎审美,读书本身是一件比观影、看电视更高水准的一种审美活动,这是从审美角度解释阅读文学的必要性和读者多于观众的原因。 6.《芳华》《流浪地球》《少年的你》等改编影视作品热映,你更喜欢看原著还是影视?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落叶 任容君 故乡祖屋后院一片林子里有两棵老柿子树,每到秋天,两树斑斓的柿叶,在风中呢喃,恣意摇曳,很是养眼。那些熟透了的柿子,一个个红彤彤如大红灯笼满树满枝挂着的时候,也是母亲最为开心的时节。母亲常将熟透的柿子摘下赠予左邻右舍分享,慷慨的幸福和分享的喜悦写满母亲和善的面庞。前年回老家,我和哥哥、姐姐到祖屋看了看,老柿子树仍硬朗健在,只是当年喜爱它们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 母亲的吃苦耐劳和能干,在远近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随着我们五个孩子的相继降生,头顶“光荣妈妈”花环的母亲,又一头扎进新一轮操劳与辛苦之中。父亲长年工作忙,少有精力顾到家里,养育我们的任务自然落在母亲的肩上。即便是三年困难时期,一家老小在吃糠咽菜中度日,母亲宁愿自己喝凉水,从牙缝里省下点点滴滴,也从不在家人面前叫苦喊怨。同样度日如年的外婆,多次捎话让母亲带孩子们回娘家过一段时间。倔强的母亲不肯,发誓一家老小“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块”。拗不过母亲的执拗,外婆只好让大舅不时匀些粗粮送来接济青黄不接的家。母亲时常在劳作之余,锄拾田埂地头的爬根草,还会到别人收割过的田地里捡拾谷穗衰草,翻寻田垄里落下的山芋、土豆等聊补家用。在越堆越高的柴火堆面前,母亲的身板变得越来越瘦小。母亲在灶膛里、暖火盆中点燃的柴火,成了那个年代一家老小可以紧紧依偎的温暖臂膀。母亲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 带领我们家度过了一个个困苦日子,而那些支离破碎的日子却因了母亲的勤劳、坚韧显得格外幸福、明亮。‎ 我在母亲临终前的那年深秋回去陪过老人一段短暂时光。很少回忆过去的母亲,跟我唠叨起了陈年往事,忙过年是她多次提及的。腊月,蒸糯米、酿米酒、做炒米糖、磨豆腐、掸尘迎新等等,是母亲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快乐的。家乡年俗,孩子们大年初一早晨要着新衣穿新鞋过新年。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个孩子的新鞋、新衣上身谈何容易。母亲的女红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时装设计师。我排行老幺,我的新鞋或新衣,母亲也往往是在年夜饭后才会缝完最后一针。心灵手巧的母亲为了让新衣看起来挺括,会烧上一大壶滚烫的开水,倒入平底搪瓷碗中,将新衣衫一一熨平整好,显得格外不同。病中的母亲回忆起那个物质匮乏却情意满满的年月,满是皱纹的脸上会漾起难得的笑容。‎ 母亲对我们几个儿女要求也是宽严有度。没读过书的母亲对我们读书方面提出的要求,总是尽可能满足,别的则是能省则省。至今清楚记得,小时候,光连环画就给我买了百多本,但我年少时走亲戚穿的外套有时还是向邻居家借的。大哥上高中时,社会上流行海魂衫,爱美心切的大哥写信央求在省城工作的小舅给买了一件。收到衣服后,大哥兴奋之情可想而知,但只敢在学校里显摆,从不敢在家里穿。纸终究包不住火,不久这事不知怎么被父母亲知道了,气得父亲拿着竹扫帚要狠揍大哥,被母亲拦下。母亲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数落,让还想争辩一番的哥哥彻底没了脾气——彼时小舅刚工作不久,且正和女友谈婚论嫁,手头之紧可想而知。此事最后以大哥海魂衫被没收,每月的饭钱被酌扣至还完购衣款而告结束。‎ 每年暑假,雷打不动要我们回乡下舅舅和叔叔家,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是当时家里惯例。母亲这么做,一是希望我们不要忘本,要吃得起苦,经得起累;二是让我们在劳动中增强生活本领,经风雨见世面。所以,每每听到乡亲们夸赞我的哥哥姐姐们干得一手好农活,母亲很以此为骄傲。清白做人,踏实做事,更是父母亲营造的不变家规。及至后来我们兄弟姐妹相继走上不同工作岗位,母亲每见到我们,总不忘反复叮嘱几句,要求我们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个能安安稳稳睡觉的人。‎ 今年秋天,我又回到故乡。再次站在老柿子树下,看到老柿子树上片片斑斓的树叶在秋风暖阳中缓缓凝固,欢舞飘落,我像看到母亲因为游子的归来,‎ 借助风的手不停地在我的脸庞上亲吻抚动。那些在风的琴声中低吟浅唱,缓缓移动着舞步的落叶,正静静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美丽。斑斓的落叶没有哀愁,她懂得如何在秋风中欣赏自己,抚慰儿女:一朵红晕,一声感叹,一份誓言,一片深情,一生挚爱。那是风中的母亲写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诗。‎ ‎(节选自《文汇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作者怀着既喜悦又忧郁哀愁的心情,从祖屋的两颗柿子树写起,从而引出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追忆。 B.在吃糠咽菜的日子里,倔强执拗的母亲曾拒绝同样生活困难的外婆的支持和帮助,决心凭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 C.母亲既体谅儿女的需求,又能善解孩子的心意,不仅圆满解决了“海魂衫事件”,还很好地教育了子女。 D.文章围绕母亲展开叙事,通过回忆母亲点点滴滴的生活,以饱满的感情表达了对母亲的钦佩和怀念之情。 8.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写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诗”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9.文章以“落叶”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成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副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的为征,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廉帮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的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 归。江宁平,天子袭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候,赏双眼钥。开国以来,文臣封候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掉,辍朝三日。赠太傅,道文正,祀京师昭志、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大/善在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 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落针砭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候,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岁人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5.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给蜀道的开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出琵琶女的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前,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深刻变化两个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下,使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必须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 从国内看,安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当前,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和国家安全供给能力之间尚存差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妥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解快好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 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___________,各种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跨国界流动更加迅速,带来的安全挑战尤其是重大安全风险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各领域安全风险和挑战的内外联动、累计叠加效应日益明显,维护国家安全的成本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挑战,世界各国是_____________的命运共同体。( );只有走共同安全之路,国家安全才能持久。因此,在新时代,对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认识,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深刻变化两个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下,使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B.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深刻变化两个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下,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 C.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深刻变化两个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使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 D.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深刻变化两个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下,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错综复杂 日积月累 同舟共济 居高临下 B.盘根错节 与日俱增 休戚与共 居高临下 C.错综复杂 与日俱增 同舟共济 高屋建瓴 D.盘根错节 日积月累 休戚与共 高屋建瓴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每一个国家都安全了,世界才会安全 B.只有世界安全了,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全 C.因为世界安全了,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全 D.如果世界安全了,那么每一个国家就会安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_______,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出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60分)‎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 ‎ 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高一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3.C 解析:1.B项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项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A项。 2.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项。 3.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故选C项。‎ 4. A; 5.B ‎6.【示例一】更喜欢原著。①从影视改编的三种方式来看,只有“移植式"忠于原著,其他两种方式对原著的改编太大。②文学表达更充分,更细腻,更能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通俗化。③人类能依靠文字进行抽象思维和审美,文字表现生活更深刻。 ‎ ‎【示例二】更喜欢影视改编。①“注释式”“近似式”的影视改编更有创造性。‎ ‎②影视改编更加直观、轻松,适合“读屏时代”。③影视改编是具象化的表达,更具接受优势,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广泛传播。④更加通俗化,观众喜闻乐见。 解析:4.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 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3段"影视艺术史已经证明,文学是影视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与保证。只有让影视艺术创作尽可能回归文学、 回归艺术,影视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可知, 原文是"只有……才……”的逻辑关系,而非“只要……就……"的逻辑关系。 5.本题难度中等,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材料一第I段对"注释式”改编和"近似式”改编的解释可知,“‎ 近似式'改编的创作空间更大。C项,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2段“人们进入了‘读屏时代’……人们更愿意用比阅读更轻松的方式接收内容"可知,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文学的没落是当今时代的趋势。D项,由材料三第3段"当今时代,读者永远是比观众少的……内心最丰富的群体”可知,应是读者少于观众。 6.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探究文太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只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当然,要想支撑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回到材料当中,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才能回答准确,切忌抛开材料,自说自话。不管是更喜欢原著还是更喜欢影视改编,其理由都需要从三则材料中提取。 结合材料一,可以从影视改编的三种方式的优、缺点来作答,如果持“更喜欢原著”的观点,可以从文学表达更细腻、充分,想象空间更广,而影视改编则做不到的角度作答;如果持“更喜欢影视改编" 的观点,则可从“注释式”"近似式”的影视改编也很有创造性等方面作答。结合材料三,可以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审美、深刻性和通俗性、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作答。影视改编有着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的审美方式、更强大的媒介载体,这使它概传播得更快更广,更受大多数人的欢迎;文学作品表达更充分、更深刻,影视改编作品所要依托表达的内容,只有文字才能阐述。 ‎ 7. A; ‎ ‎8.①吃苦耐劳的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 ②对子女宽严有度;‎ ‎③教育子女不要忘本,要吃得起苦、经得起累,要求儿女清白做人、踏实做事。 9.①“落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圆融; ‎ ‎②“落叶”是抒情的载体,以“落叶”为题凸现了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作者借助落叶这一物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 ‎③“落叶”具有象征意义,既是母爱化作泥土更护花的象征,也是“我”落叶归根的象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7.“忧郁哀愁”无中生有。且从文章的结尾“斑斓的落叶没有哀愁”也可看出,作者缅怀过往的心情中并没有“忧郁哀愁”。 8.注意分层分条作答。要结合全文理解“母亲写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诗”的比喻义和语境义。 9.分析标题作用类题目,首先要把握标题的一般作用: ‎ ‎①象征意义; ‎ ‎②语带双关; ‎ ‎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 ‎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⑤文章线索; ‎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 ‎⑦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本题要深刻理解“落叶”的含义,了解其表层含义,结合语境,探究其深层含义。‎ ‎10.B; 11.C; 12.C; ‎ ‎13.(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 解析: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题思路】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题思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候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 ‎14.B;解析:“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15.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16.(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D;18.C;19.B 解析:17.本题考查辩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选项分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可去掉“使”;二是搭配不当,“内涵”与“深刻”不搭配,可将“深刻”改为“丰富”。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所以选D。‎ ‎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热语)的能力。【选项分析】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语境强调情况复杂,故应选“错综复杂”。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语境强调增长,故应选“与日俱增”。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语境强调在困境中团结互助,故应选“同舟共济"。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语境强调站位高,把握全局,故应选“高屋建瓴"。答案选C。‎ ‎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选项分析】根据语境可知,先有世界安全,才有国家安全,故排除A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式可知,括号内应填“只有……”的句式,故排除C、D两项。答案选B。‎ ‎20.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语段论述国家和诗人的不幸与诗文繁荣的关系。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① 处应填递进复句的后半句,由国家说到诗人。第3句从反面假设,② 处应填这个假设的结果,说明屈原、李白、杜甫的境遇改变之后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并且注意与后面的比喻相衔接。根据“但”这一转折词可知,③ 处应填与“柳宗元是败军之将”相对的语句。‎ ‎21.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认真思考语 句间的关系。三个判断都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 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 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唯一条件。注意仿照例句①的句式特点纠正另外两个绝对化的推断。‎ 22. 作文 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够毀掉一个年轻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够毁掉一个年轻人。正如著名作家李尚龙所说,废掉—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 了:一根网线,一台电脑,—部电话;也正如有人补充的那样,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我方非常赞同两人的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够毁掉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第一,电子产品和网络毁掉了年轻人的身体,消磨了他们的精气神儿。现在的年轻人长时间躺着玩手游,沉迷视频直播,不运动,浑身没力气,长此以往会造成其脊椎变形,体质变差。熬夜上网,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年轻人的这一不良习惯会使其眼睛受到损害,造成其视力下降,甚至神情恍惚,情绪急躁进而暴躁。年轻人的活力不见了,整个人都是大写的“丧”,属于年轻人的那种精气神儿,在手机与沙发的“荼毒”下已然消失。‎ 第二,电子产品和网络损害了年轻人的心志,腐蚀了他们的思想。 现在的年轻人,视手机如生命,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而无法自 拔,整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一旦回到现实就有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互联网良莠不齐的内容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会对心志不成熟、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恶劣影响,使之沾染恶习,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精神颊废,宛如行尸走肉,造成其思想的退化甚至异化,三观扭曲。有人把网络比喻为当代的“精神鸦片”,这一点 儿也不为过。‎ 第三,电子产品和网络限制了年轻人的思考能力,“网”住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便是人懂得思考,可如今手机的出现, 让人们过分依赖网络,算数找计算器,难题找搜题软件,生活问题找百 度、知乎。人们思考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想得最多的是我手机的电怎么还没有充满。各位辩友,说实话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躺在沙发上等手机充满电,或是瘫在沙发上一直玩手机,玩完后整个人便昏昏沉沉的经历?‎ 可以说,手机与沙发绝对是击垮年轻人的最有力的武器。试想,如果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全部在家里“葛优躺”的话,我们的民族还有未来吗?有人曾说,夏天有三宝——Wi-Fi、空调和西瓜。在我看来,现代有三害——Wi-Fi、手机和沙发。这三害,会慢慢侵蚀年轻人的大脑,从身体、精神上打垮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又谈何青春朝气,谈何先进思想,谈何创新发展呢?‎ 我方一辩陈述完毕,谢谢各位嘉宾和对方辩友的聆听。‎ 解析:材料中作家李尚龙认为废掉一个年轻人的东西有网线、电脑和电话,有人补充说废掉一个年轻人的办法是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指出了电子产品及网络对年轻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给出了此次作文的任务指令和要求——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其实,一辩的辩论稿就是一篇比较常见的立论文,考生在写作时应先提出辩题的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然后去阐述己方立论的理由(采用分论点分条阐述),在格式和表达上需要向辩词格式靠拢。‎ ‎【素材链接】①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美]比尔·盖茨 ‎②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是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王峻涛 ‎③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拼命喘气的鱼”。——[美]尼葛洛庞蒂 ‎④据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的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后果将不堪设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