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2020-2021 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组成。第Ⅰ卷和第Ⅱ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 2B 铅笔按题号依 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 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 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 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 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 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 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 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 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 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 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 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 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 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 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 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 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 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 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 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 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 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 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 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 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 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 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 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 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 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 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 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 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 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 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 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 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 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 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 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 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 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 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 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 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 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 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 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 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 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 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白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 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 艺术家强调的“师法白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 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 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 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白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 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白己的深情移入青山, 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 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 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答案】1. B 2. C 3. D 4. 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效果:采用对比 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 5. (1)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白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 从自然中悟出哲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 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 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 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 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 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 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 C 项,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 其它 A、B、D 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 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 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 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 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D 项,“主体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 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 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 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 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论题提出的方式及效果,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 组织答案。本文通过“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 画、舞蹈等”和“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 审美体验”可知第一段是通过对比方法,列举出了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这样 安排的好处是采用对比使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产生疑问,激起好奇心,为后文对此进行针对 性分析打下基础。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的答案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二第 1 段“美的要 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可得出要想从自然角度概括获得更好 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白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从材料二第 2 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 家的观察,再创造”可得出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根据材料三第 2、3 段可得出要想从艺 术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 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 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 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 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 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 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 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 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 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 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 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 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 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 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 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 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 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 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 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 老太太一听就抹眼睛。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 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 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 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 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 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 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 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 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 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 了对比。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 浑然一体。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 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 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 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 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 “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 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 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 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D 项,“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 “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 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和其它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并没 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 分析评价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看: 渲染某种氛围,奠定某种基调,比如作品中“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就渲染 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烘托人物心理,比如“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就烘 托了一种“我”因老伴住院而内心孤凄、沉重的心境; 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比如“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 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 同寻找”,就是以环境的描写推动“我”寻找菜馆的步伐,这样才顺利找到好心的饭店老板; 反衬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比如“雪愈下愈大”,就是通过环境描写反衬流浪汉、老板、出租车司机 等人的热心肠,并暗示小说的主题:不管环境如何凄凉,人间总是有大爱存在,亲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 间的爱,而人性的光辉也可以驱走世间一切孤凄和悲愁。 【9 题详解】 本题学生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由“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 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老伴 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可知,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 由“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 去面对”可知,“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由“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 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可知,有“流浪汉”,在大 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请“我”喝酒,帮“我”指路,祝“我”老伴早日康复等, 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由“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 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可知,“老板娘”“厨 师”帮“我”烧菜,价格与平时一样,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由“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 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 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可知,出租车司 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这些 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余日荐于郡, 由是辟为文学掾。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 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 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 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 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 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吾所 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远以为“秦汉因赦 赐爵,非长制也。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B.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C.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D.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功曹,古代官职,西汉时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B. 江东,因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做西南—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这里代指 在江东建立的政权。 C.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仲春、正月节、岁旦等。立春时节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农桑,祈求 丰收。 D. 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后亦 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远不重官位,自请留县。当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时,熊远宁愿辞大职而不辞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B. 熊远面对传言,思考深远。他劝元帝应当在确认传言真伪,实地了解北陵的具体情况后,才可哀悼,派 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 C. 熊远谏言元帝垂范农桑。江东政权刚刚建立时,熊远提出天子应该装载耒耜,率先垂范,得到不少人的 支持。 D. 熊远劝赏赐依例,避免偏颇。针对皇帝对官员百姓大肆赏赐,熊远表达不同意见,并未得到元帝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2)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14. 针对是否让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给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答案】 10. B 11. C 12. B 13. (1)熊远有志向,县衙征召他为功曹,熊远不接受任命,县衙强行给予他衣服和帻巾,让人扶着他拜谒 就职。 (2)元帝想对诸位曾投帖求见并劝帝即位的官吏都加一等爵位,对曾求见的百姓赐司徒吏,这些人共有二十 余万。 14. 可以亲征建立伟绩,也可以派遣部将来平定;所需要的文武将吏、军队的规划预算、舟车器械足够的话 可以出征;先派五千人直接与水军一起进发,既可以争取速度,也不会延误战机。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 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1)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王敦叛乱,沈充率兵响应,加封熊远为将军,熊远拒绝接受任命,不向沈充输送 军资,以守卫边境安定民众为要务。。 (2)抓句子的主语:“加远将军”主语应为朝廷,不是沈充,所以应在“加”前断开,排除 A、C 两项。 (3)抓句子的并列结构:“保境”和“安众”是并列结构,同为任务,不应分开,所以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C 项,“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仲春”错误。立春,别称是首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 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立春为一岁之首。春分,别称是仲春。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 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派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错误,由原文可知,熊远认为应派人代理河南尹去巡视,以掌 握详细情况;应立即派将领到洛阳,修复园陵,讨伐逆臣。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 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志尚”译为“志向,理想”,“不起”译为“不接受任命",“与”译为“给”,“谒”译为“拜谒”。 (2)“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百姓投刺者”为定语后置句,“投刺”译为“投递名帖”,“凡”译为 “总共”。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通读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 进行概括归纳。本题要求概括“是否让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给出了哪些具体意见”,通过分析可知, 答案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与之相关的文段是“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 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 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译文为“我观察古今称霸的人遭逢艰难的时候,有亲征建立丰功 伟业的,也有派遣部将平定小的贼寇的。现在您亲征,所需要的文武将吏、军队的规划预算、舟车器械足 够的话,就可以出征。我认为应先派遣五千人,直接与水军一同进发,既可争取速度,也不会贻误战机”。 根据该文段的内容可将其意见概括为三点:君王可以以亲征的方式建立伟绩,也可以派遣部将来平定小的 贼寇;所需要的文武将吏、军队的规划预算、舟车器械足够的话,就可以出征;应先派遣五千人,直接与 水军一同进发,既可争取速度,也不会贻误战机。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熊远有志向,县衙征召他为功曹,熊远不接受任命,县衙强行给予他衣服 和帻巾,让人扶着他拜谒就职。十多天后向郡中举荐,因此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熊远说:“辞大职不辞 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元帝为相,推荐熊远做主簿。当时传说北陵被掘开,元帝将要表示哀悼,熊远上奏疏说:“既然没有 亲自到园陵看过,传言所说的事情就不是确定的。我认为应当派人代理河南尹巡视,掌握详细的情况,然 后才可以表示哀悼。应当立即派将领到洛阳,修复园陵,讨伐逆臣。修复园陵,是极孝顺的事情;讨伐逆 贼,是极顺应天理的事情;拯救社稷,是极合乎正义的事情;体恤遗民,是极有仁德的事情。如果从这四 个方面入手,那么天下响应,没有不折服的。”正赶上杜弢叛乱,元帝未能听从。 当时江东政权刚刚建立,农桑之事荒废,熊远建议说:“立春之日,天子向上帝祈谷,接着就选择良 辰,装载耒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到田地里耕作,来勉励农事。《诗经》中说:‘不亲自 去做,一般人便不会信服。’自政局动乱以来,农桑之事得不到治理,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很多,都 是由于舍本逐末的缘故。”当时的议论认为此言极有道理。 (熊远)转任丞相参军。此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建议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又上奏疏说:“我观察古 今称霸的人遭逢艰难的时候,有亲征建立丰功伟业的,也有派遣部将平定小的贼寇的。现在您亲征,所需 要的文武将吏、军队的规划预算、舟车器械足够的话,就可以出征。我认为应先派遣五千人,直接与水军 一同进发,既可争取速度,也不会贻误战机。”恰巧杜弢已被平定,熊远转任从事中郎,屡次升官至太子 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元帝常常感叹他尽职为公,对他说:“你严正地立在朝廷上,不欺软怕硬, 忠诚坚贞到了极点,可以被称为王臣。你是我所欣赏信赖的人,努力吧!” 中兴王朝建立后,元帝想对诸位曾投帖求见并劝帝即位的官吏都加一等爵位,对曾求见的百姓赐司徒 吏,这些人共有二十余万。熊远认为“秦汉趁赦免之际赐爵,并非长久的制度。我认为求见者不仅是位居 身边的人情深,离你较远的人情轻,可以依照汉代法律,广赐天下爵位,普遍地施恩,没有偏颇之失。可 以减去审核的麻烦,堵塞取巧作假的事。”元帝没有听从。 多次升官任侍中,出京补任会稽内吏。当时王敦叛乱,沈充率兵响应,加封熊远为将军,熊远拒绝接 受任命,不向沈充输送军资,以守卫边境安定民众为要务。王敦十分害怕他的正直多谋,延请他为长史。 熊远数月后病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诸葛谼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 大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 心声。 B. 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画面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有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 体认。 C. 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新颖独特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 长隽永的诗味。 D. 尾联诗人看到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明言自己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 16.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1)视听结合,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 分,物色依稀, 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 所闻。 (2)动静结合,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 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 (3)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骚动不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 变化,离不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 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新颖独特”错误,从诗中来看,本诗的素材并不“新”,也不“独特”,应为“平淡无奇”。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查的对象是“诗歌的颔联”,问的是“运用了 哪些艺术手法”,这说明手法并非一种。答题的时候,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达到什么效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 “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 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 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 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而从“行冲”到“坐听”, 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 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考生还可以从情 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 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 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 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2)贾谊的《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陈涉的起义军队伍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回应,风起云涌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 兵,虽有“_________”之雄心,也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天下云集响应 (4). 赢粮而景从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雕”“砌”“赢”“景”“胥”“仓皇”。 第Ⅱ卷(表达题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 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 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 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 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 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8.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的逗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B.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C.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D.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赏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都很少听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句中把公寓时代的台北比作黑白的默片,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没有瓦的台北,少 了鸟声、蛙声、虫鸣的台北,和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默片相似;没有树的的台北,在色彩上与没有颜色的 黑白片相似。 20. 原文用并列的短句,形式整齐,更能突出没有树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和虫鸣的音乐之美,强调了作者 心中的遗憾;原文采用叠词来形容鸟声、蛙声和虫鸣,更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 C 与例句都是都是抒情的需要,要延长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A 句是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B 句是谓语与 宾语之间的停顿,D 是状语提前而需要停顿。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画线句是“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首先找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结合上文“”“七十年代的 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 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的韵里找”,可知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公寓时代的台北”, 喻体是“黑白的默片”;二者的相似点,结合“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 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鸟 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 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可知,没有瓦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虫 鸣的台北,和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默片相似;没有树的的台北,在色彩上与没有颜色的黑白片相似。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改句是“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 也都很少听到了”。二者的区别首先在句式上,原句“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用并列的 短句,形式整齐,“减了”“沉了”“减了”,更能突出没有树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和虫鸣的音乐之美, 强调了作者心中的遗憾;其次,原文有拟声词和叠音词,“啾啾”形容鸟声,“咯咯”形容蛙声,“唧唧” 形容虫鸣,更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发展,②许多地方出台了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③开 展了各式各样阅读活动。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 700 多个城市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⑤400 多个城市 设立了区域化的阅读节、阅读月(季),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⑦实体书店只有乘势而为、 开拓进取,⑧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新科技打通传统书店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桥梁,⑨才能在创新中行稳致远。 【答案】(1)②句,语序不当,把“一系列”调到“出台了”后面;(2)④句,语意重复,删去“约”;(3)⑥ 句,成分残缺,在“实体书店”前加上“为”;(4)⑧句,搭配不当,把“桥梁”改为“通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②句,“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语序不当,把数量短语“一系列”调到动词短语“支持实体书 店发展”之前; ④句,“约 700 多个城市”语意重复,删去“约”或者“多”; ⑥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成分残缺,在“实体书店”前加上介词“为”; ⑧句,“打通……桥梁”动宾搭配不当,把“桥梁”改为“通道”。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以帮助全球 13 亿烟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戒烟。世卫组 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这一倡议将帮助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得戒烟所需的资源,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来自数字 卫生工作者的建议等。据世卫组织数据,吸烟每年导致全球 800 万人死亡;有证据显示,吸烟者比非吸烟 者更容易发展成新冠重症病例。谭德塞说,如果吸烟者需要更多动力来戒掉吸烟这一习惯,目前的新冠大 流行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动力。 【答案】①世界卫生组织②7 月 10 日③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④帮助全球烟民在疫情期间戒烟,⑤新冠为 戒烟提供动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段文字共 4 句话,第一句可概括为: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帮助全球烟民在疫情 期间戒烟。第二句写倡议将会起到的作用,第三句写吸烟的危害,均非新闻的主要信息。第四句可概括为: 新冠为戒烟提供动力。最后加以归纳整理,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 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 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 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 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坚守高洁人格,做大生命价值 尊敬的屈大夫: 展信佳! 我是你两千多后的一个粉丝。说实话,我也和你一样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看到那些舞弊 作假者就伤脑筋,读到那些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的“正人君子”就恼火。 我敬佩你一个皇家子弟,却能有忧民济国大志。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家世高 贵显赫;“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蒙荫受名,身托厚望;“纷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重视自我修养,决不给祖上抹黑,长大成人,就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 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誓要为君开道指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走上强国安邦的正途。 我更赞赏你坚持自我,宁遭放逐,也决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 展到今天,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一大批爱国守身的正直人士。纵观历史长河,就在这 颠倒黑白、甚至黑暗灭顶之际,总会有一大批民族脊梁起来,掮住将倾的大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决 不苟同于武王的伐纣之行,隐居首阳山;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姜小白,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尊周 睦邻,一匡天下;你屈大夫,虽受嫉贤妒才小人的排挤,不是如渔父所言,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苟活于 世,而是危言危行,葆我高洁,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听听贾谊之言。你有这么高贵的显赫家世,又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放 在哪里都是一个国宝级人才,何必为了一个小小楚国就窒息自己的生命,让本该显示最大值的生命过早陨 落。你会说,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生于斯,长于斯,怎能放得下楚国?曾经沧海难为水,怎能舍 得楚国?但你讲情义,楚国没有给你讲情义。而跳出楚国看天下,当时多少仁人志士,异地为官,纵横天 下,张仪魏国人,为秦丞相,商鞅卫地人,变法富秦,乐毅中山人,重用于燕,燕昭王还设招贤台,广纳 天下贤才,何不就此赴身一任,实现大生命的最大值? 林中凤凰,翱翔千仞高空,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相信聪明的你, 肯定智比凤凰,理占情商。作为粉丝,我非常希望你在保守高洁人格的同时,又能做大生命的最大值。 热切等待你的新生! 你的一个粉丝 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 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 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 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 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 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 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立意: 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 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 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 参考素材: 1.《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点陶渊 明的风格;而屈原则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在《渔父》的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 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 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 变,十分理智的做法。 3.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 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 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 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 结构层次: 选用书信体,切合当下高考盛行应用文体之局势,又拉近你我距离。扣题选取感触最深的屈原,穿越时空, 古今对话,既以己度人,褒扬屈原的正道直行,高洁清白,又敢于提出新见,保持高洁人格之外,又选择 舞台,做大人生价值,廓开眼界,引人深思。结合材料,用足材料,选写屈原,不脱材料,又让材料中的 渔父、贾谊一一现身,恰到好处地为行文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