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表达与应用,名著阅读(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泵bèng 引擎qíng 枉自尊大 席地而坐 B. 流涎xián 譬如bì 夜以继日 不即不离 C. 付梓zǐ 攻讦jié 漫不经心 抱残守缺 D. 趿拉dā 愧怍zuò 一蹴而就 残羹冷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A选项“枉自尊大”中的“枉”错误,应该为“妄”。B选项“譬如bì ”错误,应该为“譬(pì)”D选项“趿拉dā”错误,应该为“趿(tā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 。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A. 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 B. 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C. 只有没有了自然朴拙的亲切,才会有一种精雕细刻的精致 D. 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本题,横线处应该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前文中说的是“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不造作不雕饰”,所以要补充的句子要先说“秦兵马俑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后文说的汉兵马俑“朴素”的特点,补充句子的后半句应该说的是汉兵马俑“朴素”。根据语境可知,句子应该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该用表转折的连词“但”。只有B选项最符合要求,故选B。‎ ‎【点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3.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本题要求考生理解每句中中所体现的传统节日,并且能具体知道该传统节日的时间,然后按照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说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是农历四月初五。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乞巧节,即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是端午节,家农历五月初五。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③②④。故选A项。‎ ‎4.下面是四个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昨日本人手机遗落在图书馆,如有拾获,速速交还,必有重赏。(寻物启事)‎ B. 杨老师作为考古界有名的前辈,我能成为他的高足,深感荣幸。‎ C. 感谢阁下当初的鼎力相助,这是一点心意,请笑纳。‎ D. 哥哥把他最重要的手表给了我,我一定惠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A项,“速速交还”太过生硬,改为“还望交还”;B项,“高足”为敬辞,改为“学生”;D,“惠存”为敬辞,改为“保存”。故选C。‎ ‎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A. 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B. 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 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D. 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要求分析对文段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媒体老是让你认为……,但其实你没……”可知“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 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正确,根据“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可知“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正确,材料中“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没有依据,因此选C项。‎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丙寅三月之望”中的“丙寅”属于干支纪年法。‎ B. 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古代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C.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错误,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到了15岁许嫁时才取字。故选D。‎ ‎【点睛】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例:类于,等于 B. 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巡行,巡视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哪里,怎么 D.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B选项“按:巡行,巡视”错误,应该为“按:审查,追究”。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化:教化 B.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果真,如果 C.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置办,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选项“置:置办,准备”错误,应该为“置:丢下,留下。”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 予羁縻不得还 B. 不能容于远近 C. 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A选项是被动句,是“被羁縻”。句意:我被拘留不能回来。B选项是被动句,“容”隐含被动之义,意为“被……容纳、接纳”。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C选项把字句,句意:请让相如把头颈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D选项是被动句,为:被的意思。句意: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0.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定黄巾后,刘备任安喜县尉,督邮巡县,索贿不成,欲害刘备。张飞大怒,拆下柳条痛打,打折柳条十几枝,然后把官印挂在督邮项上,与刘关二人投奔代州刘恢去了。‎ B.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误以为将要杀自己,而杀吕伯奢全家。半路又遇外出沽酒的吕伯奢,曹操又诈杀之,并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C.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率军到洛阳击败李傕、郭汜。又听从他的建议把都城迁移到了许都,并自封为大将军,自此之后大权尽掌于曹操之手。‎ D. 曹操请刘备饮酒,要刘备指言当世英雄,又对其一一否决,后指称自己和刘备为英雄。刘备闻言失惊落筷,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以此解除曹操的疑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A项,“张飞大怒,拆下柳条痛打,打折柳条十几枝,然后把官印挂在督邮项上,”错误,是刘备把官印挂在督邮项上,而不是张飞。B项,“并说‘‎ 宁可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错误,应该是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C项,“又听从他的建议把都城迁移到了许都”错误,是董昭又向曹操建议把都城迁移到许都,而不是“荀彧”。故选D。‎ ‎【点睛】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11.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谋士荀攸遭疑投降曹操,献计劫屯粮重地乌巢。曹操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留主力进攻官渡,结果乌巢粮草被烧光。‎ B. 由于司马徽的推荐,刘关张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均无功而返,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相见。诸葛亮感其诚心动,答应出山。‎ C.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而逃,被关羽在华容道拦住去路。曹操无奈只好求关羽放他一马。关羽听了曹操哀告,心中不忍,于是勒马回头,令众军四面散开,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D. 张松奉刘璋之命来说和,绘西川地理图,欲献孙权,被乱棍赶出。张松怀愤离开,被刘备派部将迎入荆州大堂。张松感刘备的恩德,将地图献出,并劝刘备攻取益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A项,“谋士荀攸遭疑投降曹操”错误,应该是“谋士许攸”。B项,“由于司马徽的推荐”错误,应该是“徐庶的推荐”。D项,“欲献孙权”错误,应该是“欲献曹操”。故选C。‎ ‎【点睛】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一)课外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放翁家训(节选)‎ 陆游 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中:造谣中伤 B. 杜门穷经,不应举 杜:堵塞 C. 不以衰钝见鄙 鄙:轻视 D.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游:交往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 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 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 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作为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1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15. 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2. A 13. B ‎ ‎14. 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或译作“深交”),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 ‎15. 待人之道,避祸之策,交游之憾,育才之法。‎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选项“中:造谣中伤”错误,应该为“中:正好指出”。“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的意思是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满)。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无中生有。文段中的“不可强”意为“不可强求”。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但,只,只要;过,犯过错;贵达,达官显贵;亲厚,亲近; 则人之害己者少,定语后置句,“害己者”是“人”的定语。‎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本题要求概括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第一节陆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子孙要宽以待人,这是待人之道;第二节告诫子孙,有些祸可以避免,有些则不可以避免,只有躬耕务农,断绝做官(的念头),才可以远离祸患。这是避祸之策。第四节讲自己交了很我友,但好多却无缘再见,深感遗憾。这是交游之憾。最后一节讲如如教育后代。‎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一生不曾伤害他人。伤害我的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解我,有的是为了利益,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小心避开他们,就可以了。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满)。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我现在虽然很后悔,但已不能够追悔,以我为警醒,就行了。‎ 有些祸患不可逃避,逃避将会招致更大的祸患。既然不能退隐而要做官,那么小则受到斥责,大则招致死亡,自是难免。如果为了逃避斥责而苟且逢迎上司,那么逢迎上司的祸患就不仅是丢官。如果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失去为臣的节操,那么丧失节操的祸患就不仅仅是自身被杀了。人自然有懦弱的天性而不能慷慨赴难,(对此)固然不能勉强。只有躬耕务农,断绝做官(的念头),才可以远离祸患。‎ 如今世风正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不只是一件事,幸好我已年老将死了,即使不会马上死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只是想到子孙后代,不能不像老太婆一样(啰嗦几句)。我家本是农民,若再务农,是为上策。闭门读书,不应科举考试,不去做官,是为中策。安心做一个小官,不羡慕荣贵显达,是为下策。除此三种情况,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你们这些人今天听到我这些话,内心肯定不以为然,以后再考虑吧。空闲时和兄弟们一起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我年轻时交往的人,多是各地的名流,如今大多已经作古。后来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因为我年老迟钝而轻视我,常常与我相互往来,虽然未曾见过一面而且没有固定交往的人也很多,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和他们一一结识。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如今既然闭门不出,也就不会再有相逢的机会了。我对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唯独对此不能不感到遗憾。‎ 年轻人中才气过人的最容易变坏。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做父母兄长的应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以之为喜。一定要经常加以检查约束,令其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不这样的话,那些令人忧虑的事情就绝不只是一方面了。我说的这些,是后人的良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二) 课内文言文。‎ ‎16.把下列选自必修三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2)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3)(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交驰:往来频繁。谓:认为。纾:解除。(2)方:正。乘:趁着。噪:喊叫。(3)肆:扩大。阙:侵损。焉:哪里。‎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满庭芳①‎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17.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8.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4分。)‎ ‎① 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② 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抒发了作者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结尾的临别告语,奇峰突起,收束全篇,与上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片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感情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词的下片,深沉蕴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将惜别、依恋之情表现得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根不固而求木之长,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2)_____________,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 ‎(5)________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 ‎(6)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无衣》)‎ ‎(7)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 ‎(8)六朝旧事如流水,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答案】 (1). (1)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2). (2)有善始者实繁 (3).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5). (5)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 (6). (6)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7). (7)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8). (8)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覆”“懈怠”“荑”“戟”“箫”“衰”。‎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 ‎20. 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21. 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 ‎22. 本文题为“变奏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 ‎【答案】20. (1)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2)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 ‎ ‎21. (1)‎ 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4)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5)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 ‎ ‎22. (1)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乡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2)时代(或“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3)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开头叙述方式的作用,要从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本题小说的开头,“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 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在结构上又与下文形成对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可知造成了这种“崩塌”的因素是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由原文“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可知造成了这种“崩塌”的因素是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由原文“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可知造成了这种“崩塌”的因素是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由原文“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可知造成了这种“崩塌”的因素是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由原文“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可知造成了这种“崩塌”的因素是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由原文“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可知作者表达了地理意义上的乡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由原文“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可知作者表达了时代意义上的乡愁: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由原文“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可知作者表达了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请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的任一则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勇者不惧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植物是那么珍惜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生长,尽管它们也许长得并不茂盛,但这种毅力和勇气不得不让我佩服。‎ 我们人类也应该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再大的挫折都不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前段时间我就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大学生,家里很穷,国家帮助他上了大学,但他在学校因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跳楼自杀了。他这样做既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又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关心。连一粒种子都能不屈向上,推翻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石头,向上生长,他怎么就那么懦弱,不热爱生命呢?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不是有句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是他勇敢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果实。一个又一个挫折并没能弄垮他,他勇敢地直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开拓了人生之路。他的人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能勇敢面对挫折,是成功的开始,是人生的转机。‎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勇敢面对挫折,直面人生的。冼星海说: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苦雨,雪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的确,成功的基础是勇敢面对挫折,勇敢面对挫折的收获就是成功。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国破家亡,她的人生一路坎坷,颠沛流离。但她勇敢面对惨痛的人生,坚持创作,不仅在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还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逆境时人生的一些片段,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候。如果李清照不能勇敢面对那些逆境,被挫折绊倒了就一蹶不振,放弃创作,那么她在文学上有这么高的造诣吗?‎ 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要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面对挫折的。‎ 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风雨中昂首挺胸的花草,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像它们一样有勇气战胜困难,使生命充满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本题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所以如果以“知者不惑”为题,就要从“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来立意,以“仁者不忧”为题,就要从“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来立意,以“勇者不惧”为题,就要从“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来立意。‎ 立意:‎ ‎(1)通过学习来减少困惑 ‎(2)待人如己 ‎(3)勇敢的面对困难 ‎(4)勇敢的生活 素材:‎ ‎(1)伟大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2)数学家陈景润,身患重病,政治上饱受打击,生活、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这样的逆境中,他还勇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是一个勇于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典型。他以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一次一次地从挫折中奋起。‎ ‎(4)蒋敏是一位成都市的女警官,在地震期间,她的十位亲人都遇难了,但是她却一直站在抗灾的第一线,多么伟大的一位女强人啊!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 ‎(5)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在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今的爱因斯坦。全身多处患病的他用唯一能活动的两个手指敲击着键盘,做学术报告,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霍金的成功,难道不是因为他跨过了那道常人无法跨过的坎吗?‎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用树、草、种子的例子来说明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亮明了观点。文章接下来举了反面的例子,没有勇敢的面对困难,最后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文章下面列举了贝多芬勇敢的面对挫折,最终取得成功。接下来又列举了李清照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要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面对挫折。文章结尾点题:要有勇气战胜困难。‎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