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鄂南高中2020届高三十月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鄂州市鄂南高中2020届高三十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李慕云 陈俐含 朱锐 尤明飞 涂军 审题教师:高三语文组 考试时间:2019 年 10 月 17 日下午 14:30—17:00‎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在“五四”时期,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抗战时期,有艾青、田汉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产生了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也是诗人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国诗歌的复苏,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这个称呼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传统读者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朦胧诗的出现,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姿态,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老诗人重新回到文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大众生活、呼唤思想解放的诗篇。这种潮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主义形成并立潮流。到20世纪90年代,诗坛这种关注现实的诗歌发生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在诗坛没有缺席。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人敬重。‎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百年新诗发展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在新时代,创造中国新诗“高峰”的希望,仍将寄托在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身上。‎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创作大众化,就会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 B. 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紧密契合的必要性。‎ C. 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让诗歌与读者产生隔阂,引起争论,阻碍了诗歌的发展。‎ D. 坚守传统的姿态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诗人的天职和担当,重点参照中国新诗百年历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 文章主体部分采取并列式论证结构,侧重从诗歌的精神、题材和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证。‎ C. 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诗人的创作,主要论证新写实主义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的特点。‎ D. 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大众化,形成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国诗歌精神的迷失。‎ B. 中国新诗只有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担当的使命,才能产生无愧时代的伟大篇章。‎ C. 在传统读者眼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融合形成的朦胧诗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 D. 锤炼诗歌语言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让诗歌的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富有活力。‎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说法太绝对;原文只说,“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可见,“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只是个别现象;‎ C项,文中说,“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的出现,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但“阻碍了诗歌的发展”,于文无据;‎ D项,“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于文无据,原文说,“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人敬重”;‎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证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理解有误;原文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仔细分析。‎ A项,“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国诗歌精神的迷失”,于文无据;文中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可见作者对中国新诗大众化有肯定的一面;‎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脱贫攻坚战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2017年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近3年,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将十分艰巨。‎ 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随着贫困人口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2015年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填表报数和层层评估检查加重了基层负担。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绪与消极拖延现象都有,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并存,弄虚作假、数字脱贫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而激发内生动力不够。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乡村两级“微腐败”多发,资金闲置浪费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突出,还有个别地方打着脱贫攻坚旗号过度举债。‎ 摘编自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材料二:‎ 区域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 ‎2012年末 ‎2018年末 下降幅度 东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1367万人 ‎147万人 ‎89.2﹪‎ 农村贫困发生率 ‎3.9﹪‎ ‎0.4﹪‎ ‎3.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3446万人 ‎597万人 ‎82.7﹪‎ 农村贫困发生率 ‎10.5﹪‎ ‎1.8﹪‎ ‎8.7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5086万人 ‎916万人 ‎82.0﹪‎ 农村贫困发生率 ‎17.6﹪‎ ‎3.2﹪‎ ‎14.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网资讯》‎ 材料三:‎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宁夏将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实效,确保完成今年10万贫困人口脱贫、10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为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闽宁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范例,也为我国扶贫开发的深化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协作。‎ 生态移民是一项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宁夏把生态移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空间,对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迁出后,迁出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平衡,生态恢复修复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扶贫方式。宁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挖掘特色产业资源,宁夏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提升。‎ 金融扶贫是宁夏扶贫实践中的重头戏。一方面,宁夏以资金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精准发力,化解贷款难题;另一方面,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实现“企业+贫困户”的联动发展。‎ 摘编自《宁夏:咬定目标不动摇尽锐出战抓脱贫》(人民日报8月31日)‎ ‎4. 下列不属于脱贫攻坚中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共服务,补齐道路交通、通信等短板。‎ B. 科学调整脱贫标准,合理安排脱贫进度,遏制数字脱贫,贯彻精准扶贫政策。‎ C. 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区域扶贫整体提效。‎ D. 因地制宜地采取地区协作、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等方式,拓宽扶贫渠道。‎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必须解决区域不平衡,致贫不可控,脱贫不扎实等问题。‎ B. 不同区域的贫困基数不同,通过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横向比较能看出扶贫的力度和成效。‎ C. 脱贫到后期,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脱贫更加艰难,所以要落实好精准与可持续脱贫政策。‎ D. 宁夏脱贫攻坚工作有目标,有举措,将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到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面临哪些问题。‎ ‎【答案】4. C 5. B ‎ ‎6. 面临的问题:①没摘帽的贫困县发展滞后以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影响脱贫进度 ,而时 间不可等;②贫困群众思想陋习难以转变;③扶贫工作作风不够踏实;④扶贫标准不够科学; ⑤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⑥精准扶贫方略执行不到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 C项,“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是区域扶贫要达到的效果,而不是脱贫攻坚中具体措施;‎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不同区域的贫困基数不同,通过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横向比较并不能看出扶贫的力度和成效,根据“下降幅度”可以看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另外,在文中迅速找到题目设置的区间,仔细甄别,分点作答。‎ 浏览全文,确定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面临的问题主要在材料一中:‎ ‎1.由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等地区”“ 2017年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 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将十分艰巨”,发现没摘帽的贫困县发展滞后以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影响脱贫进度,而时间不可等;‎ ‎2.由材料一第二自然段“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可以看出第二个难题,贫困群众思想陋习难以转变;‎ ‎3.由材料一第三自然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填表报数和层层评估检查加重了基层负担”,发现扶贫工作作风不够踏实;‎ ‎4. 由材料一第三自然段“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发现扶贫标准不够科学;‎ ‎5.由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发现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 ‎6.由材料一第三自然段“资金闲置浪费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突出”,可以发现精准扶贫方略执行不到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麻雀 徐建英 夕阳透过窗子,把他蜷缩在摇椅上的影子拉得老长,宽大的阳台上,留下摇椅的一串吱嘎声在回荡。那只灰色的老麻雀来了。如同每个平常的黄昏。它扑棱着翅膀飞向窗边,灰色的小身子颤了几下才在窗台站稳,抖了抖凌乱的羽毛,它小心地探出头,圆溜溜的小眼睛往窗内看,嘴里发出细微的啾啾声。‎ ‎“小东西,才来?”他轻骂一声,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走向内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把小米。可窗台边的老麻雀却不见了。窗外的围栏上,多了一群小麻雀,它们唧唧喳喳地叫,像在商量什么。‎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手里的小米,想了想,还是把手穿过窗格,将小米撒在地上,又摇晃着身子,慢慢吞吞地把自己落在摇椅上。‎ 他醒来的时候,夕阳已经落下。窗外地上的米粒不见了。看到站在窗前的他,围栏边的那群小麻雀又唧唧喳喳叫起来,细小的身子一齐弹向空中,留下一院的空旷。‎ 他扶着窗格,眯着眼睛吃力地向大院搜索。‎ 院外静静的。当他有些失望地收回目光时,意外地看到那只塌着翅膀的老麻雀立在草丛边。他眼睛一热,复进屋抓了把小米,嘴里发出“啾啾”的呼唤声。老麻雀似乎懂了,小眼睛望着他,嘴里细微的“啾啾”声像在回应一位多年的老友。它瘸着腿,扎煞着羽翅慢慢走近撒在地上的米粒,嘬一口,小心地回头向外望,再往前走一步,看着他,又低头嘬一口。‎ 老麻雀扎煞着羽翅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件旧事。‎ 他出生的村庄外有一排落叶槐,冬季的黄昏,落叶槐上落满了成群的麻雀。村里的孩子喜欢捕雀,捞捕的工具也极其地简单:大树下支一孔箩筛,在里面洒些小米苞谷,箩筛口支的小棍上系一根绳子,牵向一旁,躲在远处的人看到雀进来,只须轻拉绳头,雀们就罩进了箩筛。‎ 他是捕雀的高手。一筛子扑下,没有落空的。‎ 那个冬季与平常并无两样。他伏在离箩筛不远的一块坡地下,手里紧紧攒着绳头,一只青色的小麻雀走进了筛子里,又一只褐色的麻雀走进了筛子里,灰色的老麻雀左右观望,也慢慢靠近了筛口……‎ 他扑通拉下筛子的时候,筛口正好压着老麻雀的翅翼,他快步奔上前,想按着筛顶。就在这个时候,那只老麻雀扎煞着羽毛,拍打着翅膀,向他发出尖叫。他呆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老麻雀打翻了箩筛,一青一褐两只小麻雀在灰色老麻雀的带领下,扑腾着翅膀离去。‎ 那是他最后一次捕雀。在很长的日子里,他的脑袋里装着的都是那只扎煞着羽毛嘶声扑打着箩筛带走了稚雀的老麻雀。‎ 黄昏的时候,他的儿媳妇来了,拎着大包小包。‎ 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东拉西扯地攀了点关系,把儿子送去了现在的单位,待遇不错,只是常派外差。儿媳妇小云会在每个周末来一趟,为独居的他送来生活用品,再陪他吃餐饭。‎ 他心情大好,冲客厅喊了声:“小云,来啦!”儿媳妇边换鞋边“嗯嗯”地笑着与他打招呼。他挺了挺酸麻的腰,憋了一星期的话匣也打开了,“小云,我……”儿媳妇已匆匆进了厨房。‎ 吃了一周的面食,他感觉满嘴都是面条的腻歪味,硬生生吞回了另外的半截话,转成喃喃:“那,晚餐就随便点吃吧。”儿媳妇很灵敏地从厨房探出脑袋,“今天真得怠慢您,晚上单位加班,我得紧着走。”‎ 不多会厨房传来锅盆碗盖的撞击声。他在客厅来回走动,走了几步,忍不着还是朝厨房喊了一声:“小云,帮忙把米饭煮软点。”‎ 厨房里的声音停了。一会后,更用力的锅碗撞击声传来。‎ 他叹了口气,走向自己的内屋。‎ 再出来的时候,儿媳妇已经走了。餐桌上多了一碗红烧肉,一盘土豆丝。‎ 他摇晃着身子坐上餐桌,想了想,又站了起来,打开客厅的电视机,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把里面的画面调得热热闹闹的。米饭很软,很合他的胃口。只是土豆有点咸,肉咬了一口,硬。他放下碗筷,把电视机里那群蹦蹦跳跳的舞娘关进屏幕里,摇晃着身子,穿过空荡的客厅来到窗边。‎ 窗外的灯下,那只老麻雀已经没了踪影,院子里同样静悄悄的。‎ 他偻着腰转过身,把自己单薄的身子重新蜷缩在摇椅里,任那串吱嘎的声音划穿夜色……‎ 选自《活字纪》‎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老麻雀”为题,既是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也从侧面丰富了主人公“他”的形象特点。‎ B. 本文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如“蜷缩”“摇摇晃晃”“慢慢吞吞”等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C. 文中的儿媳妇小云是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孝顺女性,每周陪老人吃饭,对老人有求必应。‎ D. 本文语言平易,节奏平缓,具有较为浓厚的抒情性,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读来余韵悠长。‎ ‎8. 本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9. 本文介绍了主人公在农村捕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C 8. ①年迈体衰。从他走路的吃力可以看出他年事已高,而且腿脚不便。②孤独寂寞。他孤身一人,只有麻雀为伴,看到媳妇到来心情大好都可以看出。③善良慈爱。他不仅喂养老麻雀,看到小麻雀也喂小米。千方百计为儿子找工作可以看出他是个尽职尽责的父亲。 ‎ ‎9. 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了主人公对麻雀友好的原因,使情节的展开更加合 理。②老人在捕雀时任由麻雀一家离去,体现了他的善良,丰富了人物形象③老麻雀竭力救走 小麻雀与下文主人公千方百计为儿子找工作形成类比,但老人最终未能得到所需的陪伴,深化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文中的儿媳妇小云是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孝顺女性”,说法错误;文中老人憋了一星期的话匣刚刚打开,儿媳妇已匆匆进了厨房;当老人让儿媳把米饭煮软点厨房里更用力的锅碗撞击声传来;儿媳做的菜土豆有点咸肉硬,这些都表明儿媳妇不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从他走路的吃力可以看出他年事已高,而且腿脚不便,是一个年迈体衰的老人;他只有麻雀为伴,看到媳妇到来心情大好都可以看出他的孤独寂寞;他不仅喂养老麻雀,看到小麻雀也喂小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慈祥有爱的老人;他千方百计为儿子找工作可以看出他是个尽职尽责的父亲,并且从不抱怨孩子们,自己默默忍受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插叙手法的作用。作答时,先概括总结补叙部分的内容,然后从情节上、人物、手法、主题等方面考虑作答。‎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主人公在农村捕雀的经历,从内容上说,老麻雀的倔强与对小麻雀的保护打动了主人公,这也是交代了主人公对麻雀友好的原因;从情节上说,使情节的展开更加合理,人们就不会诧异老人为什么会对麻雀好;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老人在捕雀时任由麻雀一家离去,体现了他的善良,丰富了人物形象,最后,从写作手法上看,老麻雀竭力救走小麻雀与下文主人公千方百计为儿子找工作形成类比;从主旨上看,老人最终未能得到所需的陪伴,深化了主题。答题时抓住内容、情节、人物、手法、主题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兼善弓马,遣人伏地著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初封东阳王,寻立为梁太子。及嗣位,上赐玺书曰:“彼之疆守,咫尺陈人,水潦之时,特宜警备。陈氏比日虽复朝聘相寻,疆埸之间犹未清肃,唯当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轻人而不设备。朕与梁国,积世相知,重以亲姻,情义弥厚。江陵之地,朝寄非轻,为国为民,深宜抑割,恒加饘粥,以礼自存。”又赐梁之大臣玺书,诚勉之。时琮年号广运,有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将奔走乎?”其年,琮遣大将军戚昕以舟师袭陈公安,不克而还。征琮叔父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因留不遣。复置江陵总管以监之。琮所署大将军许世武密以城召陈将宜黄侯陈纪,谋泄,琮诛之。后二岁,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师,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来朝,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之。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梁二主各给守墓十户。拜琮为柱国,赐爵莒国公。炀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见亲重。拜内史令,改封梁公。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琮性淡雅,不以职务自婴,退朝纵酒而已。内史令杨约与琮同列,帝令约宣旨诫励,约复以私情喻之。琮答曰:“琮若复事事,则何异于公哉!”约笑而退。约兄素,时为尚书令,见琮嫁从父妹于钳耳氏,因谓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陈氏,此复何疑!”素曰:“钳耳,羌也,侯莫陈,虏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虏优羌劣。琮曰:“以羌异虏,未之前闻。”素惭而止。琮虽羁旅,见北间豪贵,无所降下。尝与贺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诛,复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帝由是忌之,遂废于家,未几而卒。赠左光禄大夫。‎ ‎(选自《隋书·萧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B. 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废梁国 C. 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D. 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 B.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C.‎ ‎ 仆射,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汉代职权渐重,分左右仆射,魏晋后相当于宰相职位,南宋后废。‎ D. 缌麻,为中国旧制丧服名。古代以亲疏为标准分丧服为五个等级,缌麻是最重的一等,服用细熟麻布做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琮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他博学多才,让人趴在地上拿着箭靶,御马连射十发皆中,拿箭靶的人丝毫不害怕。‎ B. 萧琮深受皇恩,极为器重。登上梁国王位后,隋炀帝特意写信给他,提醒他要居思安危,提高对陈国的防备。‎ C. 萧琮性情淡泊,不喜朝务。退朝后放纵饮酒,皇上下召让杨约告诫他,杨约以私人感情规劝他,却被萧琮婉拒。‎ D. 萧琮平等待人,生性豁达。杨素认为胡虏属于优等,羌族属于劣等,萧琮却回答从未听闻,让杨素感到羞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 ‎(2)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人不流着眼泪说:“我们的国君恐怕不会回来了!”‎ ‎(2 )你是帝王之族,家族身望很高,亲戚有名气,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遂引陈人至城下”的主语是“琮叔父岩及弟瓛等”,他们因为害怕“弘度掩袭之”,所以主动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弘度掩袭之”,是害怕的宾语,排除AB;“城下”是“至”的宾语;“虏居民而叛”,意思是掳走居民而反叛,排除D;‎ 句子译为:军队到鄀州,萧琮叔父萧岩和萧琮弟弟萧谳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隋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缌麻是最重的一等”,错误;缌麻应是最轻的一等,服期三个月;‎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隋炀帝特意写信给他”,说法错误;“炀帝嗣位”是在下文出现的,说明特意写信给他的是隋文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注意:陨,落,流着;涕,眼泪;其,表示揣摩语气,恐怕;反,通“返”,返回,回来。译为: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人不流着眼泪说:“我们的国君恐怕不会回来了!”‎ 第二句注意:公,表示对对方的敬称;“公,帝王之族”,判断句;望,名望;何乃,怎能,为何;适,嫁。译为:你是帝王之族,家族身望很高,亲戚有名气,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参考:‎ 萧琮字温文,生性宽容仁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又善骑马又会射箭,令人伏在地上举起帖子,萧琮飞马而射,能十发十中,举帖的人也不害怕。萧琮起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梁国太子。‎ 到继承梁帝位时,隋文帝给萧琮玺书说:“你承担着栋梁之任,事关重大,虽然忧劳,也必须自我努力。应内外和睦,亲近任用德才兼备之人,这就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你的疆域,与陈国离得很近,水涨之时,应该特别警备。陈人虽然连日反复派使节来我朝问候,但边境上还没有清平安宁,只是因为我朝的缘故陈人还不敢冒犯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他们而不设防备。我和你们梁国,几代相好,加上姻亲,情义更加深厚。为国为民,对自己要多限制,对百姓多施恩惠,用礼来治国安邦。”当时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见识的人说:“运字从军从走,我们的国君将逃走吗?”‎ 这年,萧琮派遣戚昕率领水军偷袭陈国的公安县,没有攻下而归。隋文帝征召萧琮叔父萧岑入朝,封怀义公,于是留在京都不放回。又设置江陵总管以便监视。又过了二年,隋文帝召萧琮上朝,萧琮率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师朝见,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他们说:“我们的国君将不会回来了!”文帝因萧琮等来朝拜,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戍守江陵,军队到鄀州,萧琮叔父萧岩和萧琮弟弟萧谳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隋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拜萧琮为上柱国,封为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因为萧皇后的缘故,萧琮很受炀帝亲近器重。拜为内史令,后改封为梁公。萧琮性情淡泊高雅,不被职务缠绕自己,退朝后只是放纵饮酒罢了。内史令杨约与萧琮同居朝班,隋炀帝让杨约向萧琮转达自己告诫勉励的意思,杨约又以私人感情开导萧琮。萧琮说:“我如果像以前那样管事,和你还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退出。杨约的兄长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堂妹嫁给钳耳氏,于是对萧琮说:“你是帝王之族,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萧琮回答说:“先前已经把妹子嫁给侯莫陈氏,这回儿还有什么疑问!”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人,侯莫陈氏是胡虏,怎么能相比!”杨素心意里认为胡虏优而羌人劣。萧琮说:“认为羌人与胡虏有什么不同,先前没有听说过这话。”杨素惭愧得无话可说。萧琮曾和贺若弼交情很深,贺若弼因事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梁家又要兴盛了。”隋炀帝由此忌恨他,于是废掉萧琮而为庶民,不久萧琮去世。‎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①‎ ‎【南朝•梁】何逊 缘沟绿草蔓,扶楥②杂华舒。‎ 轻烟澹柳色,重霞映日余。‎ 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 我心怀硕德③,思欲命轻车。‎ 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④。‎ 注:①此诗写于何逊“州举秀才”之后,诗人于落日前立村落所望,其时范云任广州刺史。②楥:篱笆。③硕德:美德。④“畋渔”,种田、捕鱼的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杂”描绘了青草绵延,碧绿如茵;野花开放,杂乱无序的画面,让景物鲜活灵动。‎ B. “澹”将轻烟、垂柳、夕阳和余晖融合,描绘了一幅春野夕照图,富有诗意美。‎ C. 前四句描写黄昏眺望所见春野景致,优美宁静,触动诗人情绪,乐景衬哀情。‎ D. 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遥遥长路远”是诗人览物所感,为下文抒情作转笔。‎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本诗作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日落黄昏之景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眺望所见春 野图景,诗歌 前两句选取春草,野花,轻烟云霞与夕照等意象进行描绘。②诗人感到路遥人疏、无人与归的寂寞情怀。“遥 遥”“寂寂”抒发了路遥人疏的寂寞情感,又隐寓长路漫漫,无人与归的感叹。③对前辈的思念仰慕之情。“硕德”表达了对范云大德的景仰与怀恋,“命轻车”是欲驱车投其门下,可见向往之情的急切。④诗人希望能得到范氏举荐,又觉身卑名微的复杂情感。最后一联,作者以“畋渔”自谦,表现出范氏德望太高,其门下胜友如云,恐怕无人理会像自己一样寒微的鄙野之人的复杂心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野花开放,杂乱无序的画面”,说法错误;“杂”字本有一种动意,用在这里给人以错杂成采之感;‎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方法一般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诗歌首联写了一幅日落黄昏之景,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这幅优美而宁静的夕景,诗人心中不禁撩起一股淡淡的愁绪,颔联“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流露出寂寞惆怅的情怀。路遥人疏的寂寞,是诗人此时的览物所感,又隐寓长路漫漫,吾谁与归之慨。颈联和尾联抒写思慕范云之情。先说自己对对方大德的景仰与怀恋,欲驱车径投其门下。言“命轻车”,见向往之情的急切。忽又转言欲行还止,原因是范氏德望太高,其门下胜友如云,恐怕无人会理会像自己这样一个寒微的鄙野之人,尾联中的“畋渔”,指种田、捕鱼的人,这是诗人自谦的说法。这几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想攀范氏高门,又转觉身卑名微,因有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情。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人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含有八层意思,寓指 八层悲伤,层层推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浔阳城当地虽有乡土音 乐但难以入耳。‎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月抒怀,表达对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岂无山歌与村笛 (4). 呕哑嘲哳难为听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作客,呕哑嘲哳,尊,还酹。‎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样的飞跃,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一个_____的制度,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_________凝结而成的 “中 国方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从_______思想束缚到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再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________;从被围堵孤立到融入世界,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 ,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发 生了 翻天 覆地 的变 化, 都是 感天 动地 的一 部奋 斗史 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 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优秀 未雨绸缪 突破 新格局 B. 优越 未雨绸缪 突破 新形势 C. 优越 厚积薄发 冲破 新格局 D. 优秀 厚积薄发 冲破 新形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 B. 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C.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 D. 不断更新中国发展方位的时代坐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史诗。‎ B. 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是感天动地的一部奋斗 史诗。‎ C. 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感天动地的一部奋斗 史诗。‎ D. 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史诗。‎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优秀:指品行、学问、质量、成绩等非常好;优越 :优胜,优良。第一个空修饰的对 象是“制度”,暗含不同制度之间比较的意思,故选用“优越”;‎ ‎2.厚积薄发:厚积,指 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喷薄而出。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未雨绸缪: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第二个空与后文“凝结”相关, 重在强调积累,故选用“厚积薄发”;‎ ‎3.突破:打破(困难、限制等);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第三个空,“冲破”在时间上较长,强调过程;“突破” 在时间上往往是一瞬间,强调结果。与“束缚”相关故选“冲破”。‎ ‎4.格局:结构和格式;形势:事物发展的状况。第四个空,填“格局”,与前面的“形成”搭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历史车轮”与“时代坐标”分别领起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结构整齐,保持一致,排除 A、D,先从大范围陈述历史向前推进,再陈述中国的发展,排除B;‎ 故选 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无论……都”搭配,先陈述中国发展的状况,再陈述发展带来的意义,意义层面按照 先“中华民族”再“世界”的逻辑,意义范围不断扩大,排除 ‎ A、B。“一部”是数量词,应该放在表示性质特点的“感天动地”前面,排除 C 项。‎ 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对于一个接受移植的器官来说,除了发挥生命功能的外来细胞是核心之外,①___________。“单一外来细胞移植不易成活,也不‘合群’”,必须为器官提供细胞载体与结构支架,这就需要用到生物材料。通俗地说,生物材料是要为移植的功能细胞搭个“家”,连“家”一起搬过去, ②___________,进而成活下来。由于要植入体内,甚至是人体内的核心部位,因此对于生物材料的选择,③___________,如可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以及一定的空间结构、孔隙率、降解速率等特性。‎ ‎【答案】 (1). ①生物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 ②让外来的细胞有个支撑和依靠 (3). ③有很多苛刻的要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第一空:依据前面的“除了发挥生命功能的外来细胞是核心之外”,说明第一空形式上应填“什么也很重要”,依据后文出现的“这就需要用到生物材料”,第一空应填写:生物材料也是也很重要,或生物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空:首先确定后句“进而成活下来”的主语是外来的细胞;前面说“生物材料是要为移植的功能细胞搭个家”,家的作用是什么,是依靠,是保护,是支撑,从而让外来的细胞成活下来;依据这些思路第二空应该填写:让外来的细胞有个支撑和依靠。‎ 第三空:依据后句“可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以及一定的空间结构、孔隙率、降解速率等特性”,一系列苛刻要求,第三空应该填写对生物材料的要求的苛刻性。大致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1.黄庭坚 57‎ ‎ 岁结束四川六年贬谪生活,从贬所东归,途经咸宁,留诗一首: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请 发挥想象将诗句“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所描写的画面,扩展成一段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 60 个字。‎ ‎【答案】示例:雨下的时间太长,道路与野地的积水流入田中,稻田中的水池涨满了,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那田间的鸠鸟着急地呼唤着,天气放晴了,鸠妇啊,快快回家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依据诗文想象扩写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读懂诗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方向;审清题意,题干中要求发挥想象,扩展成一段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60个字。‎ 黄庭坚57岁结束四川六年贬谪生活,从贬所东归,恰逢雨水连绵, 山行之时每每被雨水打湿衣服,直至到了黄龙山,天才放晴,站在幕阜峰的对面看那天空中落日的余晖。这个时候的黄庭坚面对苦雨新晴,想到自己被贬结束,即将归家,他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有思家之情,有放晴的喜悦,更有结束贬谪的喜悦,所以,他的情感一定在“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诗句中有所体现,抓住这些,按照题目要求作答。示例:雨下的时间太长,道路与野地的积水流入田中,稻田中的水池涨满了,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那田间的鸠鸟着急地呼唤着,天气放晴了,鸠妇啊,快快回家吧。‎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自首次参加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今,中国已参加了八届奥运会,七届奖牌数位居前五,其中最近四届奖牌数稳居前三。‎ ‎②2018年江苏省大一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为78.78%,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调查还显示,高考成绩高的学生体测成绩也较好。‎ ‎③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体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可见,体育关乎国民素质,关乎国家未来。虽然我国奥运会上奖牌获得数目不少,然而据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却在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体育运动首先给我们一个健康的体魄。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不行,我们有多大的才学可能也施展不出去,好比翅膀受伤的老鹰,即使想翱翔蓝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世界上最持久的力量是精神力量,最难以战胜的力量也是精神力量;具备强大精神的国家,才是真正强国。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事业,也是强化意志、提升精神的事业。没有奋斗难有进步,没有拼搏难有发展。拼搏精神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国家强盛的内生动力。体育运动孕育产生体育精神。竞技场上强手云集,成绩不仅在于能否拿到奖牌,更在于是否体现出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体育能够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1917年,一位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的年轻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文中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个年轻人就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他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然而,江苏省大一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为78.78%,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全民体育运动刻不容缓,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当今少年体质下降,怎不令人担忧?‎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轻视体育的民族,是难以强盛的民族;体育落后的国家,是难以真正强大的国家。体育兴则民族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体育是能量,强壮体质,野蛮身体;体育是火炬,振奋精神,照亮前程。‎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命题。三则材料同时指向了“体育”,第一则在说中国大型体育赛中奖牌数目增多;第二则通过抽测检查,指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降;第三则是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体育对我国的重要性。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看,一是在说体育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体质的担忧,说明全民健身刻不容缓。当然,材料中还说,“高考成绩高的学生体测成绩也较好”,这句话也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成绩好体测成绩也好,我们当今的学生体测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考生抓住这些,可以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立意:‎ ‎1.中国需要体育精神 ‎2.全民健身刻不容缓 ‎3.强壮体质,野蛮身体 ‎4.体育是强国的火炬 素材:‎ ‎1. 1917年,一位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的年轻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文中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个年轻人就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他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1953年底,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党中央在批转这个报告时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2. “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么不干,只要干,就要干好。”这就是许海峰的人生哲学。从小立志成为神枪手的许海峰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最终成为从玩弹弓中的玩出大名堂的传奇人物。1984年的洛杉矶,许海峰成为当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在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的同时,许海峰的名字也永远被载入中国体育的史册。从教后的许海峰培养出多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也完成了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的人生转变。‎ ‎3. 她身高1米91,弹跳力强,摸高3米17,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着称;她是光芒万丈的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她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她就是有“铁榔头”之称的郎平。如果说“铁榔头”的一锤定音是力者果敢的展现,那么作为教练的郎平则更多体现的是智者的谋略。虽然作为主教练的她没有世界冠军的荣耀,但她能将当时实力平平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带到了96年和08年奥运会的亚军,就足以证明她是位神奇而出色的智者。力者与智者的完美结合,郎平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排坛的传奇。‎ ‎4. 赛场上的李宁,并不高大,但他的青春,他的潇洒,他的当年不但空前且几乎绝后的世界体操神话,为他赢得“体操王子”的美誉。商海中的李宁,青春不在,潇洒依然,更多了些自信和成熟。本着“源于体育,用于体育”的精神,李宁一直积极地支持着国内外的体育事业,并不断用自己的品牌传递着“运动让人更加自信,敢于表现,不断发掘潜能、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点燃08北京奥运火炬的李宁再次证明:因为“人有无限潜能”,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结构层次:‎ 本文的题目是《体育强则国家强》,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引用了三则材料,提出体育关乎国民素质,关乎国家未来的观点。接下来作者从两个并列的方面阐述体育的重要性,一个是体育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二是体育与民族精神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完毕之后,文章运用事例,以毛主席对体育的重视,来呼吁我们应该重视体育的发展。文章联系现实状况,指出当今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令人担忧,最后作者点题,体育兴则民族兴;体育强则国家强,呼吁当今人们强壮体质,野蛮身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