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二)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通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二)语文试题

高中二年级语文四月周练 时间:2020.4.28 19:00-21:00 分值:12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 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宽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 ‎,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选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一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 “知识宽度”主要指注重知识的传承即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到广泛涉猎,厚积薄发。‎ C. “知识深度”主要指注重思维的锤炼即要有钻研的精神,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 D. 不同于以往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知识宽度和深度关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B. 文章指出当今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是为了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D. 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传承和见识培育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后者更为关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为重要。‎ C.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 学生如果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就应该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 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 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 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说明国家疫情防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6. (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宵 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一捆干柴,从屋里走了出来。那男子的注意力全在那堆火上,根本没发现杨福亭师徒二人。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 阿世从没见过师父有如此狼狈的神色,就算面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师父都是那样从容不迫,怎么见了庙里的这个男人,却害怕成这样?因此一到外面,阿世便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 杨福亭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我不认识,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就这样,阿世稀里糊涂地被师父拉下了山,然而那庙里的男人,还有师父反常的举止,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几天后,他们采来的药材眼看就要用完,而杨福亭因为诊务缠身,又走不开,阿世便自告奋勇地提出由他去采药。杨福亭点点头,又叮嘱道:“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 阿世重新来到了浮螺山,不过他没心思采药,因为他想先到山顶的那座庙里去看看。还没走到庙中,一股香味便已扑鼻而来。进去一看,原来是庙里的那个男人在烤野兔。阿世也没理他,自顾自地往里走,先在庙中供奉的神像前磕了几个头,接着便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不时看着那男人的动静。‎ 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阿世浑身一激灵,回道:“你怎么知道的?”‎ 男人笑了笑说:“不是大夫,背着药筐干吗?”阿世不服气地说:“也有可能是采药夫啊。”‎ 男人笑道:“采药夫可没你这么细皮嫩肉的。”‎ 阿世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干吗的?怎么一直在这庙里住着?”‎ 男人苦笑道:“我从外地来,想去南塘县。因为翻过浮螺山后,从杨桥县进入南塘县,是最近的道路,便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之所以在这里住下嘛,是因为我身上一文钱也没了,只好先在浮螺山采几天药,等卖药赚了钱,再继续赶路。”‎ 阿世点点头,劝道:“那你可要小心点,杨桥县正闹瘟疫呢。”‎ 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你真的是大夫吗?”‎ 阿世有些生气道:“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之所以来杨桥县,就是为了消灭这场瘟疫的。”‎ 男人一拍大腿道:“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听着,我现在有一条发财的好门路,你走不走?”阿世坦白道:“谁不想发财?到底是什么门路,你说来听听?”‎ 男人小声地说,他想跟阿世合作,让阿世利用大夫的身份,在治疗瘟疫的药中做手脚,使得瘟疫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他呢,因为认识某位道教宗师,所以可以从宗师那里弄到一批符咒。等到符咒一到手,他就去杨桥县附近的各府县兜售。他相信,到时那些府县一定陷入了瘟疫蔓延的恐慌之中,那么,号称有驱邪消灾作用的道家符咒,定能卖出高价,绝对可以狠狠发一笔横财。而阿世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过早使用有疗效的方子罢了。最后所得的钱财,两人一概平分。‎ 男人说完了他的计划,得意地看着阿世,问阿世意下如何。阿世气得脸都红了,当场表示自己做不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来,并警告对方,小心天打雷劈。说完,他起身想走,不料却被男人叫住了。‎ 男人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嬉皮笑脸地说:“‎ 你装什么清高?这年头谁不爱钱?我问你,你可听说过南塘县的名医杨福亭啊?”.‎ 阿世心中一惊,不知男人提到师父作甚,便含糊道:“杨福亭的大名自然听过,怎么了?”‎ 男人冷笑道:“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 阿世彻底震惊了,也终于知道师父为什么害怕见庙里的这个男人了,原来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男人见阿世迟迟不动弹,便催促道:“怎么样,考虑清楚了吗?”‎ 阿世不屑地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去找杨福亭要钱吧,他就在杨桥县。我就不奉陪了。”说完,阿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刚一出门,却迎头撞见了杨福亭。阿世也不打招呼,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径自往前走,直到杨福亭喊了声“站住”,他才停下脚步。‎ 杨福亭淡淡地问:“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阿世没好气地答道:“如果一个人品行不良,那么,就不要把技艺传给他。”‎ 杨福亭微笑着说:“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11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段写杨桥县县令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出山帮忙消灭瘟疫,这不只是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侧面烘托了杨福亭高超的医术,对人物形象的勾勒极为细腻精当。‎ B. 杨福亭看见庙里的男人之后一系列反常的神态举止引起了阿世的好奇心,接着作者却迟迟不揭示原因,这种引而不发的写法能成功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庙里的男人动员阿世在药里做手脚,先是晓之以“利”,遭严词拒绝后,又动之以“例”‎ 用杨福亭举例来诱惑他。在这里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颇为引人入胜。‎ D. 小说在最后写到“庙里的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就戛然而止了,阿世通过了杨福亭的考验成为其传人,这不是开放式的结尾。‎ ‎8. (删。6分)‎ ‎9. (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B.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 廉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衰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烧尾,是指唐代大臣新授宫时向皇帝献食,亦可指唐代士子新登第或升迁的庆贺宴席。文中即是第一个意思。‎ D.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 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 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 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 “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 “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虚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实写。‎ D. 作者通过对春回大地的景色,及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来表情达意。‎ ‎15. (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北固亭望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______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_______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正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千方百计 不可言传 无与伦比 窃窃私语 B 处心积虑 不可言传 妙不可言 窃窃私议 C. 千方百计 秘而不宣 无与伦比 窃窃私议 D. 处心积虑 秘而不宣 妙不可言 窃窃私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B.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C.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D.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20.(删。6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育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控烟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34. 4%下降到4. 9%。③不过,各地监督违法吸烟仍主要以依靠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为主。④为了弥补传统控烟手段的不足,⑤近日,深圳启动“电子眼”控烟试点。⑥深圳市控烟办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吸烟行为。⑦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环境监测器是一种“控烟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⑧从提升城市文明、捍卫法制公信、保护公众健康等角度来说,各地都应采用“电子眼”控烟措施。‎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不知始于何处却在武汉爆发的疫情席卷了世界。中国曾有四万多名医护人员从全国赶赴湖北,其中几千名感染,一些医生和护士为此献出生命.....‎ 今天,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人们已急不可耐地走出家门,赶集、逛商场,坐露天茶馆;诸多企业陷入困境,纠结着怎么复工;毕业班家长和学生焦急万分,期待着早日开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学校纷纷大搞网络授课。我们不去多想疫情为何而来,却急切盼望疫情赶快结束,恢复忙碌和急切的生活。也许藉由这场大疫,我们真该“停课不停学”,学着去重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当你终于走出家门,重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校园,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愿望会是什么?请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1. D 2.B 3. D ‎【解析】‎ ‎【1题详解】‎ D项,“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可知以往的时代也具有天下观,新时代只是更需要。‎ 故选D。‎ ‎【2题详解】‎ B项,“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错误,第三段最后一句,“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可知最终是为了说明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故选C。‎ ‎【3题详解】‎ A项,不是人们,是专业人士。‎ B项,“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错误,“只有……才……”绝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 C项,“只能靠自己”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可知和“只能靠自己”无关。‎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案】4. B 5. D ‎ ‎6. 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弥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B项,“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说法有误。材料一写古代防疫措施,材料二写现代防疫措施,应该是前两则材料形成对比。‎ 故选D。‎ ‎【6题详解】‎ 回答政府尚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需从材料三中概括答案。结合原文关键语句“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保留有效信息,分点作答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7. A 8. ①凸显反常。描写杨福亭的反常言行,却迟迟不揭示原因,产生了悬念。②描写神态。庙里的男人说话的神情渲染了神秘感,加强了悬念。③插叙故事。阿世准备离开时,庙里的男人又插叙与杨福亭的“纠葛”,把悬念推向高潮。④卒章突转。最后杨福亭揭示庙里的男人的真实身份,解开了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9. 我认为主人公是杨福亭。①情节发展上:小说主要讲述杨福亭设计考验徒弟医德的故事。②人物塑造上:他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的结局是他通过了考验。③主题表达上:小说借他表达了“医德最重要”‎ 这一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A项,“对人物形象的勾勒极为细腻精当”错误,应该是简练精当。‎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我不认识,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可见凸显反常;“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可见庙里的男人说话的神情渲染了神秘感,加强了悬念;“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可见庙里的男人插叙与杨福亭的“纠葛”,把悬念推向高潮;“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可见最后杨福亭揭示庙里的男人的真实身份,解开了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开放,但实际主人公是杨福亭无疑,不能因此以为主人公的定义是随意的。比如我认为认为主人公是杨福亭。情节发展上:“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小说主要讲述杨福亭设计考验徒弟医德的故事;人物塑造上,“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他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主题表达上,“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小说借他表达了“医德最重要”这一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文言文阅读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2)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其中,“浩广”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严重”,不可断开,排除BD项;“民产日殚”意思完整,“日殚”是“民产”的谓语,不可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衰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襄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错。“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是指和尚,而本文中是指佛寺。‎ 故选A。‎ ‎【12题详解】‎ B项,“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错,文中“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武后只是认为他说的很好,并未提到“减少修建数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关键词有:(1)叱,叱退;忝,谦词,担任;(州牧,州官;)体,规格;句意2分。(2)诏,诏令;(治,追究;)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争,力争;(依违,犹豫);句意2分。(括号内的放到句意得分点中去)‎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雅州武功人,隋朝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敛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于是没有打开那些书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进谏说:“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歧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是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他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 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修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连续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独不进献。到侍实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 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最终削除相王辅政的制度。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赐溢为“文贞”。‎ 诗歌阅读 ‎【答案】14.C 15. 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虚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实写”错,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至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名句名篇默写 ‎16.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填入“千方百计”。‎ 第二组,秘而不宣:指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不可言传: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修饰“韵律”,填入“不可言传”。‎ 第三组,无与伦比:指事情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东西;妙不可言:形容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修饰“语言搭配”,填入“无与伦比”。‎ 第四组,窃窃私语:指两人在一起小声说话;窃窃私议:指背地里小声议论。根据语境“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填入“窃窃私语”。‎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主语同为“他们”,关联词在主语后,排除B、D项,根据“今人”句的语境,落点在“凝固”。‎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蜕变”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变化,多用于褒义;“蜕化”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多用于贬义。另外作为“蜕变”的主语“我们”比“生命”更合适。‎ 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 【答案】 (1). 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 (2). 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 (3). 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的能力。可结合语段句子,结合上下文,并按照句首提示词语逐一排查即可得出答案。​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第一个空根据“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填入“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第二个空根据“当然,从某种层面也能看出,国人的文明意识正不断增强”“甚至上升到国家集体层面”,填入“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第三个空根据“但个人行为属个人行为”,填入“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21.【答案】(1)第①句“加强”改为“加大”;(2)第②句“根据”和“显示”删掉其一;(3)第③句“主要”与“以……为主”杂糅;(4)第⑦句在“防止”后添加“烟民”;(5)第⑧句将“保护公众健康”放在“提升城市文明”前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语言运用中的得体角度,这类题较之选择题有一定难度,除了会判断语病,还得修改好,需要综合能力。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1)第①句中“力度”和“加强” ,搭配不当;(2)第②句中“根据”和“显示”‎ 用在同一句中造成句式杂糅结构混乱;(3)第③句“主要”和“以……为主”杂糅;(4)第⑦句缺少必要的语法成分——主语和宾语 “防止”缺少宾语,“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缺少主语,可以让“烟民”作兼语;(5)第⑧句语序不当,三个角度缺乏逻辑性。‎ ‎【点睛】本题属于语言表达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换言之就是以表达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 常见的病句六种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常见问题表现为:(1)词序颠倒 (2)前后矛盾 (3)成分残缺 (4)指代不明 (5)标点错误 (6)关联词用错 (7)重复啰嗦 (8)否定失当(9)归类有误 (10)不符合事实等。‎ ‎22.作文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一场大疫,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教育以巨大的冲击,相信,众志成城,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但是,继2003年的“非典”,又爆发此疫。所谓“多难兴邦”,但多难并不必然兴邦,灾难就是灾难;除非我们能从灾难中反思、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文化、人性,才不至愧对那些在这场战役中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英雄。材料第一段提供了疫情来源、爆发等相关介绍,第二段先描述了疫情接近尾声时的各种场景,一句“我们不去多想疫情为何而来,却急切盼望疫情赶快结束,恢复忙碌和急切的生活”作小结,并过渡引出下面有关写作任务的关键句:“我们真该‘停课不停学’,学着去重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句话提供了多个写作角度。这里的不停学,显然不能局限于学文化知识,而应学会与自然相处、与社会融合,也学会重新认识人生,这个范畴是很广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并结合材料来写,就基本不会偏离题意。还特别注意这句话:“当你终于走出家门,重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校园,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愿望会是什么?”它提供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写作应注意这个“节点”提示,不是紧绷神经防疫,不是如火如荼抗疫,而是在相对舒缓、轻松的氛围里,更冷静、更深切地反思这场大疫带给我们的诸多领域的冲击与改变,也寻求疫后社会复工、学校复课、家园恢复、心灵重建等过程中更好的表现。总而言之,我们要在灾难后反思我们的文化和人性,改善我们的制度,在这个姗姗来迟的春天,对未来葆有不灭的希望与美好的愿望,才对得起这场战疫中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英雄,才能让我们的国家负重前行,始终向好,实现真正的“多难兴邦”。‎ ‎【答案】例文】‎ 不负芳华,且行且珍惜 ‎ 疫情突袭,城市按下暂停键,忙碌的人们也只得“宅家做贡献”。时隔70多天,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竟有失而复得之感。老师说过,疫情本身就是一节需要铭记在心的课堂。于我而言,对“珍惜”一词的深刻理解,也许是疫情给我上的最深刻的一课。 ‎ 珍惜人生每分每秒。疫情肆虐的湖北,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地在死神手里争抢生命;做为高三学子,大考在即的我们焦急万分,期盼能立马返校;为响应“停课不停学”,老师们开始网上授课;即使在家中,没有老师的时刻监督,即使身处困境,没有窗明几净和高大上的教学设备,学生们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分秒必争吸收着新的知识——有患病学子在病房里奋笔疾书;有乡村的学童借着微弱的灯光席地而坐……在紧张焦虑的外界环境下,也不乏很多沉浸于学习把握时间的心在为自己点亮人生的远方。疫情是劫难亦是试金石,只有扛过懒散走向自律的人才会获得未来的奖励。 ‎ 珍惜天地间的生命。白衣天使,逆光而行,担起国家的希望。看到他们与病痛顽强抗争,看到他们脸上头上的压痕和剪短的青丝,我潸然泪下。更何况,有些人的白衣却真实地化作羽翼,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无比脆弱,人类从未比其它的生物来得更有价值,我们也没有权利扼杀其他的生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再次强有力地警醒我们不可试图征服它。“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疫情的祸源是否是因为食用野生动物而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该明白,野生动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善待与尊敬。经此一役,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应成为我们的重要关注点。 ‎ 珍惜逆行者的奉献。当国家的一级警报拉响,全社会好似愈拧愈紧的绳,从各省各地到五湖四海,散落在每个角落的炎黄子孙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持抗疫,成吨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湖北。国家紧急招工,很多人害怕病痛而选择躲避甚至逃离,越是如此,我们越是对奔赴一线的战士们充满敬意。四万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火神雷神山医院建造之际,更有劳动者们丢下年夜饭上得饭碗,穿着睡衣赶来工地;无数志愿者、快递小哥不愿留名,穿梭在各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每一天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上演。‎ 窗外,学校的樱花自顾自地开得烂漫无比,仿佛一切只是一场虚幻的梦。武汉亦是美景一番,“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愿景马上要实现。对于“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特殊一代,我们在成人之际接受了疫情的洗礼,使我对未来、生命、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更显珍贵。未来,我愿自己能用无尽的热血,拥抱六月的璀璨;余生,我愿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间。愿所有人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你我,且行且珍惜。‎ ‎【立意】春天里的凝思疫后沉思真正的“不停学”;疫情之下,我们到底该学什么;疫情,是一本深刻的大书,我们何以告慰英雄;反思比赞歌更重要;一堂宝贵的生命教育课;既然不能重启,那请努力继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又到春天播种时;重温城市的烟火味 ‎ ‎;关不住的满国春色;但愿一切能如初;请眼中有笑,心中有暖。‎ ‎【结构】标题就是观点《不负芳华,且行且珍惜》,首段进口题干要求,“时隔70多天,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竟有失而复得之感”。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珍惜人生每分每秒”,因为“疫情是劫难亦是试金石,只有扛过懒散走向自律的人才会获得未来的奖励”;“珍惜天地间的生命”,包括野生动物;“珍惜逆行者的奉献”。最后一段是美好的愿望,“未来,我愿自己能用无尽的热血,拥抱六月的璀璨;余生,我愿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间。愿所有人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你我,且行且珍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素材】1. 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你我生活节奏——黯淡了灯红酒绿,远去了知己相聚,便捷的生活突然“停电”。如今生活再次“来电”,我们重回熙攘街头,但“停电”岁月的记忆,有可能正渐渐褪去。真该如此吗?不,我想疫情这场灾难的使命还远未结束。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告诉我们——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倘若我们能从中反思出些什么,它便被赋予了意义。是的,我们疫情结束了,但影响不该结束——我们要用反思,将“停电”岁月化为不竭能源,为未来“充电”。‎ ‎2. 用“停电”为我们“充电”,以教会我们珍惜此刻的生活。经历了一星期囤一次食物,以及许久吃不到绿色蔬菜的困境,会发现食堂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标语是那样真切;经历了线上学习的疲惫,会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课堂显得那样弥足珍贵;长久地闷在家中,会发现能出去散一散步,看晴空鹤飞,听风来疏竹,是那样美好……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物质缺匮乏的一代,而这次疫情,也许让我们对“生存”这个词有了第一次真切的触碰。生存从来不是易事,我们太久太久,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当我们由此学会珍惜、学会正视、学会感恩,我想,万恶的疫情,不也被我们赋予了意义,成为了我们价值传递的课堂吗?‎ ‎3. 让“停电”为我们“充电”,来促进人类整体的进步。人类历史上大疫周而复始,科学家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快消灭疫情?《切尔诺贝利》、《鼠疫》中人性的弱点仍会出现,国家顶层设计者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民情迅速得到反映?灾难中谣言迭起,人心惶惶,媒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给舆论场一颗定心丸……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思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有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的确,我们必须明晰疫情与你我息息相关,明晰我们要为人类整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是否理解了疫情数据的严肃性?假如你是商人,你是否看见疫情背后未来社会需求?假如你是学生,你是否明白自己要走出象牙之塔——学习是为了更好承担责任?‎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