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铅山一中、弋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课改班)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入学联考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 150分 出卷人: 审卷人: (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至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战国时的兵家著作《尉缭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末期道家的《十大经》把知人事作为知天时、地利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荀子在《天论》中写下了一段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文字:“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认为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有充分的养生之资,并按照季节开展农事,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农业生产本身的法则而行动,天也不能使人遭到祸患。可见,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文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孙子兵法》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这表明我国对“天”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有思想家开始重人事而轻天道。 B.“人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战国时孟子的论述中,另外,在兵家著作《尉缭子》、道家的《十大经》中也能够得到验证。 C.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道理阐发得深刻清晰,指出人对于自然的作用。 D.宋、元、明、清时期,荀子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其理论内涵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变换了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论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之学认识的历史。 B.文章分析了孟子对“人和”的理解,重点论述了荀子的天人之学的理念。 C.文章列举儒家、兵家、道家的观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理透彻。 D.文章引用《天论》中相关语句,目的在于论证荀子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起初是更倾向于“天”的作用;后来,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不是空想的产物,因此,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C.只是祈求天的恩赐,但却看不到人的作用,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而能认识了天人之分的人,才是了不起的。 D.中华文化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产生了天人之学,其中荀子的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影响深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2020年春节后至今,“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正成为学生们的“新常态”。由此,线上教育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从以前的“配菜”变为疫情期间的“主菜”。 线上教育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快速发展势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疫情终将过去,退潮之后谁在裸泳是关键。能否抓住疫情窗口期巩固流量红利带来的客户数量、培育和打造自己稳定的盈利模式是每个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为长期发展,线上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正道。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固然会吸引眼球、引发关注,但不求质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不仅没法留住新客户,还可能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久之会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而作为线上教育的另一大基石——服务器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支付高昂的广告费,一方面却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种发展很难可持续发展。 线上线下结合是发展的趋势。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仍将回归原有的位置。要进一步发展,线下平台必须尽快提升线上能力,线上线下更好地融合,这样也会增强用户黏性。而专攻线上教育的平台,也要及时调整定位,疫情结束后要从主打“学生上课时间”转向“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这要求其推出精品化课程,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留住人。 (摘编自张钦晨《在线教育热退潮后如何更好发展》) 材料二: 从讲台转入视频,实际上就是从空间相对自由的现实场景转入非常拘束的方寸屏幕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由此对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一是空间展示束缚。在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有很大展示空间。面对屏幕,肢体语言就非常受限制,甚至手势表达都困难,教师主要是“露脸”了。二是时间节奏束缚。我们的实体课堂,一节课45分钟。考虑视频受众听课的“时间耐力”,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就要采用10分钟为单元限制的“香肠节奏”。这就是说,为了有效接受,一个视频教学单元要以10分钟为上限。这对于文科教学来说,就要求把原来一以贯之的讲课方式片段化,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尤其是录播要控制在八九分钟;而直播则要有意识调整讲解节奏,增加对学生有“提神强心”的互动。特别是文科课程,要把教学手段中有限的视频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关注度和接受兴趣;第三,视频教学最大的问题,由于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语言要更加简明扼要准确。实体课堂中,如果有些唠叨,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板书和肢体语言等形式接受教学内容,但是视频效果不同,实体课程的随兴所至到了屏幕面前,线上听众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 (摘编自舒晋瑜《学者“抗疫”丛谈》 材料三: 教育部2020年1月29日下发通知,宣布延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不少学校通过QQ群、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推出了线上授课计划。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在江苏南通市,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不过儿子上网课的第一天却和王女士企业复工撞了车,王女士说,“家长如果在家还好一点,不在家,可能还得给小孩备个手机,或者家里有打印机要打印出来,不然小孩怎么知道怎么学?如果小孩自主能力、自觉性差,对于他来说是没有效果的。”时不时出现的网络卡顿等尴尬,也让线上课程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此外,学生上网课精神不集中;部分老师对网络直播不熟悉,授课负担重等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 当城市学校基本都选择开设网络课堂之时,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些孩子可能并没有条件上网课。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从2月17日,就是下周一开始,中国教育电视台第四频道将通过直播卫星平台向全国用户传授有关课程学习资源,将覆盖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网络信号比较弱和有线电视没有通达的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问题。” (节选自《“停课不停学”多地推出线上授课计划如何提高网络课堂教学效率?》)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线上教育在2020年春节后的一段时期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线上教育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 B.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线上教育自身的优势才是线上教育企业最有力的生存方式。 C.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的,这将会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 D.有些线上教育企业宁愿支付高昂的广告费也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将影响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要以“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为主,因此从事线上教育的平台应着力于推出精品化课程及有针对性的服务。 B.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应尽量以10分钟为单元限制,因为这样有利于视频受众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从而实现有效接受。 C.视频教学中的教学空间不如实体课堂教学自由,视频教学受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要求视频教学人员语言必须简明扼要准确。 D.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会受到硬性条件的限制,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们,上网课的条件受到限制。 6.同样是对线上教育的报道,材料二、三在报道内容上各有怎样的侧重?是怎样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给猫留门(节选) 黄咏梅 “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来爷爷家了。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觉?她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沈小安跟老沈的话从来不多,顶多来一句:“跟爷爷说再见。”老沈已经想不起来,儿子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认真真跟自己说过一句“再见”。 雅雅迷恋那只猫,沈小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小孩子总是有一段时间喜欢小动物。他小时候从街上抱回过一只大黄猫,每天上学都恨不得把它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他并不讨厌豆包,但也谈不上多么喜欢,已经过了那个年龄,而在那个年龄,以及那个年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老沈充满了怨愤,认为老沈不会当爸爸。从前那只大黄猫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揪出来,还没完全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就被丢出了家门。这个梦魇一样的情节,以及那种窝在被子里装睡的无助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沈小安总是会想起,并且,像一根导火索,成年之后他一直跟老沈怄气,时常想到这个细节,他并不会那么快原谅父亲。 他不知道怎么跟老沈独处。内心深处,他觉得老沈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朋友,他们只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因果关系。好在有了雅雅,老沈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她身上,后来又有了豆包,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些话题。 “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总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 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 “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 “不怕狂犬病?” “对,疫苗是要给它打的。”老沈忽然尴尬起来,停了一下,又问,“你还记得你那只大黄猫?” “记得啊,那只胖胖的大黄猫。”他拉长了躯体,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我听你妈说,让你把大黄猫丢出去那天,你抱着它坐在楼梯口足足哭了一个中午,下午都没去补习。” “不会吧?”沈小安夸张地笑了几声,“要是雅雅知道,肯定会笑死的。” 沈小安站起来,把豆包装进旅行包里,带到宠物店去给它打疫苗。 走下拐角楼梯的第一级,坐下来,回头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他以为,那个中午,门里边的人根本没有探头出来看到他,他哭得那么伤心,仿佛要被丢掉的不是猫而是他自己。 (原载于《中国作家》文学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表面上是写沈家三代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祖孙亲情。 B.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得”“小时候”等词,使过去和现在自由切换。 C.小说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用尽吃奶的力气”“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D.小说结尾写丢掉大黄猫后少年沈小安悲痛欲绝,照应了前文为何他如此怨恨老沈。 8.小说中老沈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6分) 9.小说标题“给猫留门”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清白)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D.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1.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王击轲,被八创。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2、 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3分 A. 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 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 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D.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1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5分) (2)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伫倚危楼”,采用叙事的表达方式,勾勒出一个久久地立在高楼之上的主人公形象。 B.“草色烟光残照里”,这一句中“残照”点明时间,已是黄昏,主人公却还不忍离去;又给景色增添一份感伤。 C.最后两句点破诗歌主旨,为何难以摆脱“春愁”,只因“为伊”的相思。这一佳句后来被王国维视为治学的第一境界。 D.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15.本词中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请写出并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 , ”。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荀子•劝学》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帝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 ,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让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中。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有两成。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 的路上! 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但是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 的星也就那么几颗。( )。身为家长,如果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快马加鞭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屡见不鲜 B. 揠苗助长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屡见不鲜 C. 快马加鞭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层出不穷 D.揠苗助长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层出不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有两成。 B.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仅有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C.据研究机构调查: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有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而仅有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就是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 B.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对孩子人格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C.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 D.对孩子人格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 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主体部分,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我校将于10月20日举行诗歌朗诵大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比赛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音乐文件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概不接待。 21. 修改下面两个划线的句子,使之与所给的上联或下联构成两副完整的对联。(6分) (1)上联:心中塞外,依山楼榭尽白日 下联:在睡梦里游江南,临绿水的轩斋点染轻轻烟雾 下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太平湖,碧波粼光闪烁,碧绿的湖水荡漾 下联:齐云山,峻岭绵绵,青山起伏 上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G20峰会中指出:“没有人会直接给你荣华富贵,只有送你机会和平台,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像鹰一样的眼光,像狼一样的精神,像熊一样的胆量,像豹一样的速度。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2017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及了相似的内容。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开学联考语文答案 1. 1.D (“其理论内涵没有什么变化”理解有误,原文说“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既然“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必然会有所变化。另外“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也不够准确) 2.C (“对比论证”错。) 3.B (因果倒置。应为“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天时地利人和思想不是空想的产物”。) 4.C(原文强调的意思是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而不求质量且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而不是“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的”) 5. B(“因为这样有利于视频受众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说法错误,“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应是视频教学中文科教学者) 6.内容上的侧重:①材料二侧重报道线上教育对教师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②材料三侧重报道线上教育中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何突出:①材料二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突出报道重点。 ②材料三主要通过实例来突出报道重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7.B (“倒叙”错误,应为“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8.①讨厌并阻止儿子养猫,并在深夜里把沈小安心爱的大黄猫从被窝里揪出,后来又让沈小安把大黄猫丢出家门; ②为孙女能常来看他并讨好孙女而养猫,并把猫当成自己的伴儿,对儿子提出的“不想养就别养”的意见不置可否。(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斟情给分) 9.①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概括故事情节。为阻止儿子养猫而没有“给猫留门”,为了能和儿子、孙女一家团聚而坚持“给猫留门”。 ③突出主题。父母在关爱孩子时要多关注他的内心世界,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成长中某一阶段的心灵寄托。④具有象征意义。“给猫留门”实际上也是告诫每一个人要给爱和亲情留一个位置,让家庭关系更融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斛情给分) 10.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句式对称。本句中还要注意一些名词,如“新沐者”“新浴者”等即可作出判断。 11.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①“见”,相当于“我”;②“见”,被;③“被”,遭受;④“被”,通“披”,披散。所以选A项。 12. D 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错在“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项,错在“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项,错在“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3. (1)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 (2)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立”,即位;“咎”,抱怨;“以”,因为。第二句得分点:“醴”,甜酒;“怀瑾握瑜”, 喻指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见放”, 被放逐。采分点各1分,句意2分。 14.(3分)C(这句被王国维视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15.(6分)①“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1分),②这一句化抽象为具象(或比拟1分),把抽象的愁情写成可以看见其生长(升起,漫延)的物体(2分),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愁”之多之浓重。(2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16.(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17. D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应用“揠苗助长”。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是就两个事物而言,偏重于彼此距离越来越远;“南辕北辙”是就同一事物而言,偏重于行动和目的恰恰相反。由此可知应用“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结合前面的“银河星布”可知,此处应用“璀璨夺目”。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根据语境,应用“层出不穷”。) 18. A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二是“超过七成多”成分赘余,可删去“多”或“超过”;三是“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成分残缺,应在“科学家”前加“以”。) 19. B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C项,将句子的状语“在孩子塑造人格及‘三观’时”放在句末不恰当,可排除。A项和D项,句子的重点在“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而不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与文段表达的重点不太吻合,可排除。) 20.[答案示例]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概不接待”删除。(5分) 21.(1)下联:梦里江南,临水轩斋染轻烟(2)上联:太平湖,碧波粼粼,绿水荡漾 【解析】试题分析:(1),“心中塞外,依山楼榭尽白日”,“心中塞外”点明地点,由“在睡梦里游江南”可以概括出与之对应的“梦里江南”;“依山楼榭尽白日”可以断为“依山/楼榭/尽白日”,由“临绿水的轩斋点染轻轻烟雾”可以概括出“临水轩斋染轻烟”。(2),“齐云山,峻岭绵绵,青山起伏”,“齐云山”与“太平湖”相对,这个不用改,“峻岭绵绵”是主谓结构,且“绵绵”是叠词,由“粼光闪烁”可以概括为“粼粼”,“青山起伏”也是主谓结构,“碧绿的湖水荡漾”中“碧绿的湖水”可以概括为“绿水”。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修改。 22.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G20峰会中的一段讲话。材料中的“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是写作立意的关键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提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学习提升自己,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伍。 从“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1)有为青年应善于抓住机遇;(2)该出手时就出手;(3)机会不等人;(4)机不可失;(5)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6)要勇于挑战。 从“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1)立志于不懈学习;(2)学不可以已;(3)提升专业,与时俱进;(4)知识改变命运;(5)活到老学到老。 综合两句话立意,可从如何抓住机遇,抓住机遇后应该怎么做;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坚持学习等角度立意。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