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2)‎ 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考点名称、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答卷时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3.本试卷共12页,其中试题8 页,答题纸4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层进式为主的论证结构,针对“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逐一呈现和展示。‎ B.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C.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阐释和论述,并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D.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桂冠”归属的纷争在于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声韵、立意、情感等。‎ B.“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尽管历代诗评对“唐诗桂冠”持有异议,但这种探究本身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潘夫妇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这样生活,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毫无惊喜亦毫无新意可言。‎ 一度,我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这种心境,直到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之后,才有了改变。‎ 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远离亲人故土、在外地摆个小吃摊,辛苦是肯定的,每天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寒暑不避;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社会,努力劳作,没有抱怨。‎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 那一刻,我被她感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段中“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失望与愤怒。‎ B. 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了老潘夫妇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饱满、丰富。‎ C. 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 小说通过写老潘夫妇为生活打拼从而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蕴味的人生道理:热爱生活,别失去希望。‎ ‎5. 小说开篇为什么要写“我”对生活的厌倦?(3分)‎ ‎6. 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老潘夫妇身上有何优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 “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 ‎(2)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暗含“思家”。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1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的意思是“‎ 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在《离骚》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 , ”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 ,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70年 ,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闯出 的改革之路,张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 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历史充分证明,(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资料统计,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B.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 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D.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中国人民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B.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C. 不仅中国共产党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中国人民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D.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是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推波助澜 一贫如洗 ‎ B. 翻天覆地 风雨兼程 推波助澜 一穷二白 ‎ C. 翻天覆地 风雨同舟 波澜壮阔 一贫如洗 ‎ D. 沧海桑田 风雨兼程 波澜壮阔 一穷二白 ‎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据近期一项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文化元素”有:国学古籍、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笔墨纸砚、微信QQ、汉服唐装、书法、中国风歌曲、破洞牛仔裤、打赏刷礼物、卷裤腿露脚踝。‎ 请从中选择三四个“文化元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帮助 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要求选好“文化元素”,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2)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19分)‎ ‎ (一)(9分,每小题3分)‎ ‎1.(3分)D 2.(3分)A 3.(3分)C ‎(二)(10分)‎ ‎4. (3分)B ‎5. (3分)①衬托人物。用“我”对生活的厌倦凸显老潘夫妇的乐观态度;②推进情节。为下文情节发展及“我”的思想改变做铺垫;③强化主题。是老潘夫妇教会“我”要热爱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每点1分,共3分)‎ ‎6.(4分) ①勤劳持家努力打拼。开板面铺起早贪黑却从不抱怨;②生活艰难坦然面对。妻子身有残疾却心态阳光;③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买不起车先考驾照,生活有奔头。(答出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4分,共4分)‎ 二、(32分)‎ ‎(一)(19分)‎ ‎7.(3分)B 8.(3分)B 9.(3分)A ‎10.(10分)‎ ‎(1)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定不会让大水冲塌城墙。(大意2分,“是’、决”、“败”三处各1分)‎ ‎(2) 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大意2分,“谠论’、挺挺”、“右”三处各1分 )‎ ‎(二)(7分)‎ ‎11. (3分)D ‎12.(4分)诗人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写“落笔对面、对写法、虚写”也可给分),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手法2分,情感2分)‎ ‎(三)(6分)‎ ‎13.(6分)‎ ‎(1)(2分)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2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2分)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三、(9分)‎ ‎14.(3分)C 15.(3分)B 16.(3分)D 四、(40分)‎ ‎18.(40分)作文 ‎(按照下面《等级评分标准》阅卷评分)‎ 等级评分标准 类 别 内 容 语 言 结 构 一类文 ‎35-40分 中心突出,立意新颖,‎ 选材精当,内容生动具体 生动流畅,基本无语病(病句不超过2个),能用议论、抒情等手法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二类文 ‎29-34分 中心明确,立意较新颖,‎ 选材适当,内容具体 生动通顺,偶有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2个)‎ 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详略处理得当 三类文 ‎23-28分 有较为明确的中心,立意一般,选材尚可,内容较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3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处理较恰当 四类文 ‎16-22分 基本上有一个中心,选材一般,内容不够具体 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明显的病句不多于5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详略处理欠恰当 五类文 ‎15分以下 无中心,内容空洞或题材荒诞不经 文理不通,辞不达意,病句太多 结构不完整,没有条理,不会分段 部分答案解析:‎ 1.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王昌龄《出塞(其二)》……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意即《出塞(其二)》最佳。 ‎ 2. A【解析】本题考查论述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A项错误,“层进式”结构张冠李戴,应为“并列式”;B项正确,全文共七段,其中第二段到第五段详细地阐释了“唯一第一”和“多元第一”,第六、七两段分别简要地说明了“分期第一”和“无第一”;C项正确,文章主体部分即第二段到第七段列举了不同的观点,并在第七段后半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D项正确,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用大量的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对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3.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推断能力。A项推断正确,原文第二段“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第五段提到“神骨声调”、“气概”等,都是评论者评价诗歌的标准;B项推断正确,对于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这个问题虽然文中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上都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唐代诗歌的佳作集中在律诗和绝句中,可以推断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C项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D项推断正确,通过探究本身,使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启迪”,并使自己“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这就是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4.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中“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有误。小说没有用到心理描写。‎ ‎7.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意名词、动词、对称性结构、虚词等。‎ ‎8.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左迁”、“徙”表降职和调动。‎ ‎9.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 ‎“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11. (3分)D(责怪和愧疚表现不出来)‎ 14.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显示”句式杂糅,排除B、D选项,再根据事物逻辑顺序,应选C项。‎ 15.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关系及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可判断B项正确。‎ 16.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翻天覆地一般形容短时间的变化,沧海桑田一般寓意时间过去很久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应使用沧海桑田。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风雨兼程: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此处没有强调艰辛,故使用风雨兼程。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属贬义词。改革之路是美好事物故用波澜壮阔。一穷二白 :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一贫如洗 :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此处强调基础差。‎ 作文立意分析 十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有文化元素,它们之间既存在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多样而立体的文化。而且搭配组合方式多样,可达三十多种,但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传统文化:国学古籍、笔墨纸砚、书法;②科技文化: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打赏刷礼物、微信QQ;③服饰文化:汉服唐装、破洞牛仔裤、卷裤腿露脚踝;④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音乐文化:中国风歌曲。‎ 也可以根据(标签印象)分为两类:①传统标签:国学古籍、笔墨纸砚、书法、汉服唐装;②现代标签: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打赏刷礼物、微信QQ、破洞牛仔裤、卷裤腿露脚踝。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风歌曲。‎ 题目要求选择三四个“文化元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这里面其实有多种组合方式,不同的组合呈现不同的文化,导向不同的立意。‎ 比如:①③④呈现传统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呈现有问题的文化;(范文有分析)②③④呈现现代的文化,便捷的文化,流行的文化;等等。完成组合,找出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之后,接下来需要提炼主题,展示思考的广度和辩证思维的深度。‎ 附:优秀作文 承古纳新,莫忘初心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芒耀眼;巍巍华夏,新时代文化推陈出新。在世界文化走向兼容并包、你中有我的当下,古老的中华文化并未显得衰败残破,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 ‎ 中华文化是浩如烟海的国学古籍,底蕴悠远,意味深长。在古籍中,可以看到辛弃疾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可以看到林教头花枪一抖,杀敌一片;更可以看到英雄隐忍的悲凉,司马迁身受宫刑心志不改,韩信胯下受辱,心怀大度;还可以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丽;倾听“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安逸……这些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国学典籍不胜枚举,于此文化消费,来体味中华文化之美,实为正确文化消费。‎ ‎ 也许有青少年会说,古老的中华文化是否过于陈旧?其实不然。中国文化在“承古”之中并非胶柱鼓瑟,一成不变;它依然注重“纳新”‎ ‎。中国风歌曲正是其靓丽的风景。一曲《青花瓷》响彻大街小巷,那优美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配上传统的乐器演奏,那古风韵味沁人心脾。还有《兰亭集序》、《本草纲目》等等,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谁又能说这不是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有力证据?传统文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弥新,于此文化消费,体味中华文化之新,必为正确文化消费。‎ 然而,由于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许多不良文化消费现象纷至沓来,“卷裤腿露脚踝”即为一例。在寒冷冬季,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要风度不要温度”,把裤腿卷起,露出脚踝,看似消费着新奇的“韩流”文化,让自己紧跟时尚潮流,殊不知寒风侵蚀内里,让自己的身体遭罪,落得个腿脚行动不便。这种盲目从众及猎奇的心理要不得。我要说,青少年们,别让“韩流”变“寒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这种爱美有伤大雅,不要也罢。‎ 好学求进,这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这也是中华文化;青少年朋友们,切莫盲目从众,承古纳新,莫忘初心,在正确的文化引领之下,塑造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也让中华文化再续辉煌!‎ 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没过多久,母亲去世。五年,调福昌担任主簿。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 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子有害于百姓,便废除了。‎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毁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于是)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调任黄州知州,朝廷用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