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北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慧,一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读。比如,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对“律令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将我国古代法仅仅归纳为“律令体制”“律令法系”,“律令”并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有早期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礼典也应纳入法律范畴。汉代就有《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道德规范。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以其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其代表作是《唐律疏议》。此外,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发达。实际上,只要存在民间活动,相应的规范就会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作为一种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识,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不同规范形式有其各自作用领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研究中,要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为全面准确,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摘自《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取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华是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的前提。 B.在我国古代,只要国家统一“律令”, 就能通过法律刚性规范功能来处理权利义务关系。 C.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中央法和地方法等。 D.“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彰显传统社会治理特有智慧,其核心是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文章列举《傍章》《唐律疏议》 等,论证我国古代的礼典、礼俗习惯法也应纳入法律范畴。 C.文章第四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论证我国古代民事法律关系依赖礼俗习惯法维系而不乱。 D.文章第六段主要从法律形式和层级分类论述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种“律令体制”,“律 令”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中华传统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 B.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经历了礼法初创期、律令发轫期,到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C.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传统社会治理的特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财富。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汲取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中的智慧,不能简单裁剪比附现代的概念和范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秩序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具有“门槛低、风险低和价格 低”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就业压力,无疑是“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的一个有效举措。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就业受到了一些冲击。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 1-3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减少95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9%,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6%,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只是城市未给予完全的合法化,是处于一种边缘经济。在全国各地,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和城管这对“天生冤家”已经“斗智斗勇”了几十年,从“猫捉老鼠”到暴力对抗,一幕幕市井短剧,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眼光中不断上演。 今年3月份,成都率先发布《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允许商家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占道经营。成都放开地摊经济效果明显,截止5月底,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现在一些旅游企业推行的“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理念就是要引导旅游者通过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来更深刻观察、体验、领会地方文化魅力。而地摊经济无论是餐饮还是休闲,或其他类别的形态都是能够集中展示、易于集中体验当地“老百姓”真实生活样法的形式,这样的百姓文化、市井文化、道路文化自然也是文旅融合的要素,“地摊”自然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空间和舞台。地摊经济蕴含着旅游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旅游发展蓬勃活力的重要来源。 摊主经营费用低,没有转手费,没有装修费,没有租金压力,没有雇员工资压力,不用交税,运营成本如此低下的情况下,贩卖与正规商店同等质量的产品,就算价格比商场便宜,仍有利可图。 购买相同质量的产品,消费者肯定倾向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地摊的产品琳琅满目,从衣服裤子,手包,水果,日常用品,化妆品,首饰等等类别都有涉及,满足了许多消费者的需 求。而且,地摊特别适应低收入者阶层的需要,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正规的大商场贩卖的东西往往价格偏高,在目前形势下,低收入者需要的一般是质量不高、价格实在的产品。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新增的劳动力,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更有不少在职的员工在下班后也会去摆卖地摊,为的就是帮补收入。这种自发的、非正规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不仅有了充足的存在依据,更存在积极的意义。 (根据百度、中商情报网等网络资料整理) 材料四: “地摊经济”,并不局限于游街串巷、在路边练摊的小买卖。往深层说,它是一种“放水养鱼”的经济,让百姓都能干点小买卖、小营生,赚取薄利聊补家用。说白了,是一种“民生经济”“草根经济”。 “地摊经济”要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各部门应加强联动,耐心宣传加上公益性服务。比如,城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归行纳市方法以便管理;环保部门可以让各摊位备齐装污水的水桶、垃圾袋( 箱),定时回收并广泛宣传不乱扔、乱丢、乱吐;疾控部门可以强化对饮食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食品安全部门可以监管食材进货渠道及加工卫生等。 (摘编自《地摊经济:必须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4.下列对地摊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一直影响市容环境秩序,其合法性长期未予认可。 B.地摊经济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特点,是一种“放水养鱼”的经济,也是一种“民生经济”“草根经济”。 C.地摊经济是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就业较往年更加严峻的形势,提出的“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的一项新举措。 D.“地摊经济”要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需要各部门加强联动,耐心宣传政策,并为摊主提供公益服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不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有利于繁荣地摊经济。 B.放开地摊经济,这种自发的、非正规的就业方式就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C.地摊经济蕴含着旅游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来源。 D.地摊经济就是要让普通百姓都能干点小买卖、小营生,赚取薄利聊补家用。 6.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地摊经济”有哪些存在依据?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方 豪·路·博尔赫斯 胡安·达尔曼,是科尔多瓦街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阿根廷人。他的祖父是福音会的牧师,他的外祖父是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死亡的家世。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原是外祖父家族的,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也许是琐碎的事务,也许是懒散,将他一直羁留在城市。年复一年,他满足于以抽象的观念占有这个庄园,确信他在平原的家在等他归去。 一天下午,达尔曼买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便匆匆走上楼梯,却不想谁油漆了窗子,忘了关上,害他划破了头。高烧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千零一夜》里的插图在他恶梦中频频出现。大夫把他送到厄瓜多尔街的一家疗养院拍X光片,他坚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大夫告诉他,败血症几乎让他送命时,达尔曼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休养。 达尔曼踏上了去南方的火车。列车启动后,他取出《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册,这部书同他不幸的遭遇密切相连,他带这部书出门就是要表明不幸已经勾销,是对被挫败的邪恶力量一次暗自得意的挑战。明天早晨我就在庄园里醒来了,他想道,他有一身而为二人的感觉:一个人是秋日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进,另一个给关在疗养院里,忍受着有条不紊的摆布。 列车吃力地停住了,没有停在惯常的车站,而是停在达尔曼几乎不认识的稍前面的一个车站,周围几乎是一片荒野,站长告诉他远处的一家铺子里也许能找到一辆车。 达尔曼步行前去杂货铺,太阳的余辉把深切阒静的平原映照得更辉煌。店主说可以送他,为了消磨等车的时光,达尔曼决定在这里吃晚饭。一张桌子旁有几个雇工又吃又喝,闹闹嚷嚷;一个非常老的男人背靠柜台蹲在地下,达尔曼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心想像这样的高乔人除了南方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达尔曼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就着菜喝了几杯红葡萄酒,突然觉得脸上有什么东西擦过,是一个用面包心搓成的小球,显然是有人故意朝他扔的。另一张桌子旁的人仿佛并没有注意他。达尔曼有点纳闷,但什么也没有发生,打开《一千零一夜》,似乎要掩盖现实。几分钟后,另一个小球打中了他,这次那几个雇工笑了。达尔曼对自己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他大病初愈,被几个陌生人卷进一场斗殴未免荒唐。他决定离开,刚站起身,店主便过来,声调惊慌地央求他: “达尔曼先生,那些小伙子醉了,别理他们。” 达尔曼觉得这些排解的话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起初,雇工的寻衅只针对一个陌生人,也可以说谁也不是;现在却针对他,针对他的姓氏,闹得无人不知。 那个长相粗鲁的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满口脏话,掏出长匕首胁迫达尔曼同他打斗。店主声音颤抖反对说,达尔曼没有武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 蹲在角落里出神的那个老高乔人,朝他扔出一把亮晃晃的匕首,正好落在他脚下。仿佛南方的风气决定达尔曼应当接受挑战。达尔曼弯腰捡起匕首,这一几乎出于本能的举动使他有进无退,非打斗不可。然而,这件武器在他手里非但起不了防护作用,反而给人杀死他的理由。像所有的男人一样,他生平也玩过刀子,但他只知道刺杀时刀刃应该冲里面,刀子应该从下往上挑。疗养院里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落到我头上,他想道。 “咱们到外面去。”对方说。 他们出了店门,如果说达尔曼没有希望,他至少也没有恐惧。他跨过门槛时心想,在疗养院的第一晚,当他们把注射针头扎进他胳臂时,如果他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是欢乐。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 《一千零一夜》孤独地平摊在酒桌上,庄园在稍前面一站远等他归去。达尔曼手里紧紧地握着匕首,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出了门,向草原走去。 (王永年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胡安达尔曼在两个家世之间的选择,并最终选择了浪漫主义死亡的家世,为其最后选择赴死的决斗作了铺垫。 B.达尔曼患败血症几乎送命时的失声痛哭显示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在南方酒店里他却因境遇逼迫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 C.达尔曼在现实中是庸碌的小职员,勉强保住外祖父的产业,性格温和、理性、内心顽强,是一位天性中隐含着反抗现实的悲剧英雄。 D.本文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一边用详尽的笔墨描写现实细节,一边用梦幻手法构建文字迷宫,让人在梦幻和现实之间犹疑不定。 8.文章多次提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请结合小说的标题,探究文章的主旨。(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好兵,庄公使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 而州吁求与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陈,详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宣公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B.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C.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D.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弟,古汉语中是一个词,妹妹的意思,文中陈女妹妹被庄公宠幸生子名完。 B.庶子,妾所生之子,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也能承奉祖庙祭祀和承袭父祖地位。 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文中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 D.旄,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12.下列对材料有 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公不听进谏。庄公不听石腊劝谏,派州吁做军队的将领,结果祸乱从此兴起。 B.州吁终得恶报。州吁弑君并自立为国君,最后却在濮地被石蜡与陈侯谋划杀害。 C.兄弟争死相让。太子与子寿、子朔为异母兄弟,兄弟三人互相推让,争着去死。 D.太子谨遵父命。太子仍不愿“逆父命求生”,被宣公暗中命令的边界大盗所杀。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5 分) 译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拂拭残碑 文征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①、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②?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③亦何能?逢其欲。 【注】①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宋高宗曾赐岳飞“精忠岳飞”以示褒奖。②徽钦辱,1125年 (宣和七年),金兵南侵,直逼宋都汴京,宋徽宗赵佶见事不可为,急忙传位给赵桓。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黴宗、钦宗二帝北还,徽钦受尽凌辱。③桧,指秦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从叙事写起,引出以下直至终篇的慷慨。残碑的发掘出土,以铁的事实证明高宗当年褒奖岳飞千真万确。 B.上阕略叙事实,深致感叹,于感叹中连发三层疑议,层层紧逼,引起无限激愤,自然引出下片对事理的分析。 C.“千载”两句承上句“此身何属”(自己将处在什么地位呢),进而申言赵构的心迹,无心抗金,更怕收复了中原。 D.“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结尾二句归结岳飞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乃一代奸相秦桧对岳飞的构陷。 15.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写滕王阁秋日特有的清寒之景,表现色彩变化之美。 (2)李白《越中览古》中用“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由“ ”和“ ”勾起作者的故国之思。 (3)杜牧在《阿房宫赋》借秦的灭亡向统治者敲响警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揭示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误解最深的制度大概也是科举。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 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 。古代一些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 (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 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纪晓岚、林则徐等成千,上万进士 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懦弱无能 从善如流 屡试屡败 出身 B.因循守旧 择善而从 屡试屡败 出身 C.因循守旧 从善如流 屡试不爽 出生 D.懦弱无能 择善而从 屡试不爽 出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误解最深的制度大概也是科举。 B.然而,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C.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误解最深的制度大概也是科举。 D.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对科举的肯定多于否定 B.对科举的肯定都多于否定 C.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 D.但本身都没有否定科举制 20.下面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中游行业市场集中度分布图,请将该图表提供的信息转述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不超过120字。(6分) 21.下面一段文字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请指出划横线处的人物是谁,并从手法的角度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不超过30字。(5分)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马到中军。 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 (1)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 (2)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②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③2019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青春中国凯歌高奏,新时代青年宣誓“强国有我”。 ④2020年,新冠病毒肆掠武汉,荆州封城封路,公安县95后护士甘如意,毅然骑自行车,冒雨辗转四天三夜,行程300多公里,回武汉抗击疫情。 ⑤新时代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项,颠倒前提和结果。B项,原文第五段“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C项,原文第六段。D项,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彰显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是指“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发挥礼仪道德的教化作用”和“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三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也没有强调“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是其“核心”。) 2.B(A项,考查文章结构。B项,考查论证方法和意图,列举《傍章》是为了论证“礼典也应纳入法律范畴”;《唐律疏议》,是颁布的正式法典,论证我国古代的律典,而非“礼俗习惯法”。C项,考查论证方法,第四段先指出“民事法律不发达”观点是错误的,接着阐述“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D项,考查局部论证主题的分析,见原文第六段。) 3.A(A项,“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是“学者”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 4.C(“新举措”不对,材料一中说地摊经济是“一个有效举措”,材料三说“地摊经济由来已久”。) 5.B(“就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6.①经营成本较低。地摊摊主经营没有转手费、装修费、租金压力、雇员工资压力等,还不用交税,同质情况下价格低于正规商店,但仍然有利可图。 ②满足消费者需求。低收入者需要的一般是质量不高、价格实在的产品,地摊正适应了这一阶层的需要。 ③缓解就业压力(吸纳就业人口)。地摊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让不少在职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摆卖地摊,赚取薄利聊补家用。 ④间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地摊”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搭建了舞台,是旅游发展蓬勃活力的重要来源。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如能从材料中概括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7.B(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B项说“因境遇逼迫”概括不全面。达尔曼“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也有性格的因素,文中写到“出于本能的举动使他有进无退,非打斗不可”,可见他的天性中隐含反抗现实的浪漫主义情结,向往外祖父一脉的家世,为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以生命为代价追寻自我理想中的人生。) 8.①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②在情节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正是因为迫不及待翻看《一千零一夜》而碰伤了脑袋,不得不去南方的庄园休养,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③在形象上,多次写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也衬托了胡安·达尔曼性格天性中的浪漫情怀、反叛性格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每点2分,共6分。如能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南方”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达尔曼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之地。小说开头写达尔曼经常回忆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小说标题暗示这是一个归乡的传奇故事,揭示了达尔曼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 ②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南方”从抽象意义上讲,是人渴望追求与到达的理想之境,表达了达尔曼对庸常人生的反叛,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 ③对不容侵犯的尊严的捍卫。“南方”也代表了不畏生死的血性,达尔曼想如果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也是幸福的,欢乐的;面对“针对他的姓氏”的挑战没有“希望”但也没有“恐惧”,但为了捍卫不容侵犯的尊严,为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 ④对把控自我命运的渴望。达尔曼选择“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外祖父留在“南方”的庄园,也表现了人对自我命运选择与把控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生的呼唤。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如能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参考译文: 庄公即位第五年,娶齐国女为夫人,齐女貌美但无子。庄公便又娶陈国女子为夫人,陈女生了个儿子,夭折了。陈女的妹妹亦被庄公宠幸,生了个儿子取名完。完的母亲去世后,庄公让夫人齐女抚养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了个儿子名州吁。庄公十八年,州吁长大成人,喜好军事,庄公便派他做军队的将领。卫国的上卿石碏好心进谏庄公说:“妾生的儿子喜好军事,您便让他做将领,祸乱将从此兴起。”庄公不听,二十三年,庄公逝世,太子完立为国君,这就是桓公。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淫逸,桓公罢黜了他,州吁逃到国外。十三年,郑伯之弟段攻击哥哥,未能取胜,也逃走,州吁请求与他结为友好。十六年,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州吁自己立为卫国国君。因郑伯之弟段要讨伐郑国,州吁请求宋、陈、蔡共同支持段,三国都答应了这一请求。州吁刚刚即位,因喜好军事、杀死桓公,卫人都厌恶他。石碏因桓公母亲家在陈国,佯装与州吁友善,卫国军队行至郑国国都的郊野,石碏与陈侯共谋计策,派右宰丑向州吁进献食品,借机在濮击杀州吁,而从邢地把桓公弟晋迎回卫国立为国君,这就是宣公。 宣公十八年,当初,宣公所宠爱的夫人夷姜生了儿子取名伋,伋被立为太子。宣公派右公子教导他。右公子为太子娶齐国美女,美女还未与伋拜堂成婚,宣公看见将要做太子伋媳妇的女子很美,非常喜欢并自娶此女,另外改娶别的女子给太子。宣公得到齐女后,齐女生了儿子子寿、子朔,宣公派左公子教导他们。太子伋母亲去世后,宣公正夫人与子朔共同在宣公面前中伤诬陷太子伋。宣公原本就因自己抢夺太子之妻而讨厌太子,早想把他废掉。等到听说太子的坏话后,怒气冲天,就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暗中命令大盗在边境线上拦截击杀伋。宣公给太子白旄使节,告诫边境线上的大盗一见手持白旄使节的人就把他杀掉。太子 伋将要启程前往齐国,子朔的哥哥子寿,即太子的异母弟,深知子朔憎恨太子与君王欲除掉太子之事,就对太子说:“边界上的大盗只要见到太子你手持白旄使节,就会杀死你,太子千万不要去!”太子说:“违背父辈之命保全自己,这绝对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前往齐国。子寿见太子不听劝告,只好偷取他的白旄使节先于太子驾车赶到边界。大盗见事先的约定应验了,就杀死了他。子寿被杀后,太子伋又赶到,对大盗说:“应当杀死的是我呀!”大盗于是又杀死太子伋,回报了宣公。宣公就立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逝世,太子朔立为国君,这就是惠公。 10.C(本题的难点在于“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的理解,应翻译为“可是宣公看见将要做太子伋媳妇的女子很美”,中间不能断开。) 11.B(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12.C(从“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可知“兄弟三人互相推让”错。) 13.(1)因郑伯之弟段想要讨伐郑国,州吁请求宋、陈、蔡共同(支持段),三国都答应了州吁的请求。(为,因为。俱,一起,共同,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支持段”。许,答应。每点1分,大意2分。) (2)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并且有智与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吗?(第二个“于”,表被动,翻译成“被”;智勇,形容词做名词,翻译为“有智有勇的人”;岂,表反问,翻译为“难道”。每点1分,大意2分。) 14.D(“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几句话说明,岳飞悲剧出于君相的罪恶默契,不仅仅是秦桧的构陷:秦桧能有何能耐,他之所以肆意构陷,杀害岳飞,力主屈辱苟安,只不过是迎合宋高宗赵构的心意罢了。) (本题考查载体选自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与网络上的有几处不一样。) 15.①对岳飞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词人举古来不合理之事相对照;“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末二句归结到“后来何酷”的事实,都足见岳飞之冤,岳飞死之惨酷,寄予了词人深切的同情。 ②对宋高宗虚伪自私真面目的批判。“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可以置中原及徽钦二帝生死于不顾,令人愤慨。 ③对宋高宗、秦桧等人罪行的挞伐。宋高宗、秦桧等人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却残害忠良岳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岳飞一贯主张抗金,当时中原恢复有望,再发展下去,势必直接危及高宗帝位;秦桧“逢其欲”,为一己之私利而杀害忠良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罪行令人发指。 (每点2分,共6分。如能从其他角度回答,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6.(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春花秋月(何时了)(“何时了”不作评分要求) 小楼昨夜又东风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B(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儒弱无能:形容胆小怕事,缺乏才能。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屡试屡败:文中指吴敬梓、蒲松龄科举考试屡次失败。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出身:文中指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出生:胎儿从母体中生出来,泛排一切生命的产生。) 18.D 19.C(上文阐述古代学者“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举朱熹、顾炎武的例子来支撑这一观点,所以A、B项“肯定多于否定”错误;C、D项“本身”是指自身,结合上文,可以理解为古代学者“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而没有批判科举制度本身,而非古代学者自身。故选C项。) 20.答案示例一:我国冷链物流中游行业由包括干线运输和配送的运输环节、包括仓储和装卸的仓储环节以及包装、分拣、贴标等增值服务等其他环节构成,其中运输环节占整个产业的40%,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平分秋色,各占30%。 答案示例二:在我国冷链物流中游行业中,仓储环节占30%,包括仓储和装卸;运输环节占40%,包括干线运输和配送;其他环节占30%包括包装、分拣、贴标等增值服务。 答案示例三:我国冷链物流中游行业由运输环节(包括干线运输和配送)、仓储环节(包括仓储和装卸)以及其他环节(包装、分拣、贴标等增值服务)构成,其中运输环节所产生的价值最高,占整个产业价值的40%,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平分秋色,各占价值链条的30%。 (三个构成要素(仓储环节、运输环节、其他环节)及所占比例,每点1分,共6分。) 21.(1)云长(关云长、关羽、关公)(2分) (2)答案示例: 通过描写战争气氛,烘托渲染表现人物(关羽)的神威。 写关外鼓声、喊声,用夸张(比喻)手法极写战争场面之激烈。 写“众皆失惊”,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关羽)英勇无比。 通过“提”“掷”等动作描写,正面表现人物(关羽)的神勇。 用斩华雄“其酒尚温”来衬托人物(关羽)武艺高强。 (答案要点:手法及作用(对场面描写或刻画人物的作用)。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3分。) 22.写作 材料解读: 1.前三则材料分别概述了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中,青年的使命和担当,材料四列举了本埠青年敢于担当、尽职尽责的行为。这四则材料重点突出青年的行为。材料五引用习总书记的话重申材料核心,使审题指向明确。 2.审题时要注意这些表述:“新时代青年”、“担当”、“历练”和“青春绽放”等关键词,所以立意应为“担当时代使命,绽放绚丽青春”。 3.如果只抓前三则材料,从立志报国的角度写,虽基本符合题意,但理解有些偏颇;如果只抓材料四,完全写抗击疫情的行为,则为视角局限了。 4.任务指令中要求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所以不能空谈道理,论据和个人感受也应切合材料指向的观点。 参考立意: 青春因担当闪光 不负韶华,勇于担当 担当时代使命,绽放绚丽青春 珍惜青春年华,敢于担当作为 胸藏家国情怀,展现青春担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