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教”的伦理学基础因而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做到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对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摘编自《<论语>解读》)‎ ‎1. 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 “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 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 孝是学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 D. 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了孝的社会价值后,指出孝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B. 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大量的引用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C. 文章按伦理道德、伦理价值、最高含义顺序递进,论证孝与教的关系。‎ D. 文章区分了愚忠、愚孝、伪孝与本真的孝,指出孝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学校推行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孝心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 一个人只要不“恶于人”“慢于人”,就是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 C. 当前的应试教育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D. 从古至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C项,“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偷换概念,后一分句将文偷换为教,而学文并不是教的全部内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概括错误,文章从孝的伦理道德、孝与学文的关系、孝的最高含义三方面层层递进,论证孝与教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因果倒置,“孝心教育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是因,“一些学校推行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是果。‎ C项,混淆概念,将“应试教育”与“学文”等同看待。‎ D项,推论绝对,第四段关于“二十四孝图”的表述可以证明提倡孝并非“都是”“进步行为”。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 ‎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 宁儿: ‎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己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 ‎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 “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 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堆本色。‎ ‎5.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 ‎6.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 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题详解】‎ 本题涉及作品的标题作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B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第一步,找出题干的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第二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雅致、浪漫、睿智等。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可以找到关键词: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 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军人的冷峻,我们先应该明白军人的特点: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解答时,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 的好处”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应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磨勘: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每次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 B. 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认为应该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 苏轼路过金陵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 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 ‎【答案】7. C 8. C ‎ ‎9. (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 ‎(2)如今西边正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 句中,“在朝”与“在外”两句并列,“在外”前断开,排除AD两项。“耳”句末语气词,之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很让王安石生气”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王安石没生气,他们二人谈得很融洽。‎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河,河水;害,毁坏;且,暂且。‎ ‎(2)用兵,打仗;解,停战;狱,案件。‎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阅读及参考答案__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文章阅读及参考答案__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宴西楼①‎ 陆游 西楼②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③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④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⑤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②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③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④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⑤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0. 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 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 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作者沉醉于宴乐的愉悦。‎ ‎11. 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表达了作者对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还有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与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简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透露出作者沉醉于宴乐的愉悦”分析错误,联系全诗内容来看,这里是作者故作放达,这一联所透露的便不是单纯的沉醉享乐,而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语轻而感深”是说用语较轻而情感深刻。这第二联两句诗意思是当时远行万里并未认真考虑,谁知竟成了久客;一年年飘忽而去,如今楼头又刮起了秋风。这里硕大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漂泊了许久,这里有对年华逝去,光阴虚度,岁月虚掷的感慨。“万里”指离家遥远,不仅是“客”而且是“久客”,说明漂泊异乡已经许久,神似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说的是自己万里作客,长期在外漂泊的愁苦。诗人一生为国为民,主张积极回复中原,但主张与当权之人相违,不受重用,此时更是被贬川蜀,自然生发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前四句通过描写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自己从军南郑的光荣历史。对仗俱极工稳,描绘有声有色,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后四句表达自己不甘老死乡里的悲愤心情。写得十分凄壮感人。尤其是颈联,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表现得很充分。‎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萧在半空”。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首句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锦绣笙箫。”描绘其豪华壮美、歌管竞逐,暗藏题内“宴”字;句末缀以“在半空”三字,则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宛然在目。‎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颔联从宴饮现境触发诗人久客无成的感慨。因循,这里有时日蹉跎,一事无成的意思。万里作客,光阴虚度,忽然又到了秋风萧飒的季节。陆游从1170年(乾道六年)入川,到写这首诗时,首尾已达五年,已是“万里”、“久客”了。这一联从表面看,只是抒写留滞异乡的客愁和时序更迭的悲叹,实际上所包蕴的内容要深广得多。陆游怀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到了南郑前线,但未到一年,就因王炎去职而离幕入川。此后几年,一直无所作为。蹉跎岁月,壮志销磨,这对于像他这样的爱国志士,精神上是最大的折磨。“因循”“容易”“成”“又”,感叹成分很浓。‎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颈联折归现境,续写西楼宴饮:烛光低低地映照着穿着盛装的女子,衬托得她们更加俏丽;酒晕渐渐扩散加深,使得她们的玉颊更加红艳。两句意境温馨旖旎。由于有颔联饱含悲慨的抒情在前,这一联所透露的便不是单纯的沉醉享乐,而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只不过是为了缓和精神的苦闷而已。‎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宴罢归途,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宴饮笙歌,驱散了心头的愁云惨雾,对此佳景,更生赏爱之情。至此,诗情振起,以写景作结。‎ ‎12.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自省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即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学不可以已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6). 小学而大遗 (7). 吾未见其明也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9).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参、省、遗、鉴。‎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表达(17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月球探测的每一个________、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充分展示了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的能力。‎ ‎②10月初,该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手机,这款手机的娱乐功能极强,同价位的其他手机________。‎ ‎③对于怎样消除金融监管空白、防范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这些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最终________。‎ A. 梦想 望尘莫及 各执一词 B. 设想 望其项背 各执一词 C. 梦想 望其项背 莫衷一是 D. 设想 望尘莫及 莫衷一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第一空,设想:①想象;假想。②着想。梦想:①幻想;妄想。②渴望。③梦想的事情。句子谈的是“月球探测”,后文又有“成功实施”一说,据此可确定第①句横线处应选填“设想”。‎ 第二空,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果能准确理解“望其项背”的含义,可确定第②句横线处应选填“望尘莫及”。‎ 第三空,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看法,不肯相让。句子强调的是“结果”,第③句横线处应选填“莫衷一是”。‎ 故选D。‎ ‎14.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水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等一系列世纪之谜休戚相关。‎ B. 宋词里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后学者应该不持偏见,兼收并蓄,才能真正把这份财富继承下来。‎ C.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有人甚至认为是男士的“足球”、女士的“巧克力”,我嘴上虽然没有否定,心里却不以为意。‎ D. 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该词使用的对象是人,此处对象错误。‎ B项,兼收并蓄,意思是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东西都吸收进来。此处不同流派的词作精华都要吸收,继承。使用正确。‎ C项,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此处望文生义,应改为“不以为然”形近误用。‎ 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适用于人群,此处对象错误。‎ 故选B。‎ ‎【点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 B. 班长提出利用寒假组织尊师活动,大家纷纷附和。‎ C. 虽然他们在寻找革命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许多痛苦、挫折,但始终信心百倍,老而弥坚。‎ D. 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主客体颠倒,“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应为“我国观众对墨西哥的电影并不陌生”。‎ B项,褒贬失当,此处“附和”改为“赞成”。‎ C项,语序不当,复句中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后,“虽然”应放在“他们”后面。‎ 故选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故乡,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日久弥坚。‎ B. 虽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C. 不过,这个悲剧的原因,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造成的。‎ D.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B项,语序不当,应把“我”放到“虽然”的前面。‎ C项,句式杂糅,“是由于”“造成的”取其一。‎ D项,不合逻辑,应为“无时无刻不惦念”。‎ 故选A。‎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17.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多个不恰当之处,请指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大家必须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答案】‎ ‎①“当务之急的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②“率先垂范”应改为“从我做起”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③“号召”应改为“建议”或“呼吁”或“倡议”;④“家人亲朋”应改为“亲朋”或“亲友”或“家人朋友”或“亲人朋友”;⑤“必须”应改为“可以”或“应该”;⑥“避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①“当务之急的大事”语意重复累赘,“当务之急”表示的就是“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 ‎②“率先垂范”使用不当,“率先垂范”只能针对部分人,不能针对全体,应改为“从我做起”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 ‎③“号召”用词不当,对“家人亲友远离危险水域”应使用“建议”或“呼吁”或“倡议”;‎ ‎④ “必须”语气强硬,不得体,应改为“可以”或“应该”;‎ ‎⑤“避免……不再发生”表意错误,滥用否定词,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作文(45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水者。‎ 材料二“大眼睛”姑娘苏明娟是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曾得到好多好心人的帮助;长大后,她将爱心传递。2005年参加工作后,她将人生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从未间断。‎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后,世界上多个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疫情爆发成为全球态势后,中国用时向多国提供援助。‎ ‎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得作。‎ ‎【答案】例文:‎ 给善举发“红包”,给爱一份奖励 昨天我们赞美无私奉献,现在我们要歌颂回报和传递爱。无论是溺者、“大眼睛”还是疫情中的中国,都是获得帮助的一方,同时也是回报善意传递爱的一方。面对善意,我们需要接受和回馈;面对爱,我们需要奖励和传递。 ‎ 回报善良和奖励爱,是为了给“完成时”的善举与爱留下痕迹。善良和爱不应该成为道德枷锁下的囚徒。每逢灾难,多少名人和普通人受到逼捐,甚器的舆论和异样的眼光压迫着人。现在大多数的人眼里,为母则刚,能者多劳,科学家就得安贫乐道。可是凭什么?其实并不是善良在功利化,而是人的观念在道德化。我们看到的善意越来越少,而对善意的指摘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了收缩和隐藏自己的善意,却习惯了挑剔和非议别人的善意。有人没捐款不是因为他不爱国,可能是他已经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样想来,那些用自己的方式善良着和用自己方式爱其他人的人,是不是比道德绑架的人值得尊重呢。 ‎ 回报善良和奖励爱,是为了让“现在进行时”的善良和爱被看见,被保护,被尊重。对善良和爱的回报是给它们鼓励,也是给它们动力。有一位经济学教授曾经说:“发红包”就是为了让做好事,规范有保障。现在社会上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服务型工作,他们的工作其实也是在为我们做好事。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所有的善意都不需要回报,我们就不会存在物质的交换,甚至不需要交流,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还能够正常生存和生活吗?其实不去回报善意,也会有人去做好事;但是回报善意和奖励爱会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群体。 ‎ 回报善良和奖励爱,是为了给“将来时”的善良与爱埋下种子。回报善良和奖励爱一方面是促进善意和爱的传递,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都说大人在做,孩子在看。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人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留个心眼,别太老实,容易被骗。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善举都是单方向付出,甚至真诚行善反遭议论。孩子是真正的未来,当他们从小知道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他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当他们的思想境界取得了进步,这个世界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 人是有超越物质追求的,我说要奖励善良和鼓励爱,并不是局限于物质回报,一句“谢谢”和一个友善的微笑,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也是最大的回报和奖励。给善举发“红包”,给爱一份奖励,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六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该作文的原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 材料一是个文言小片段,在材料作文中加入文言文,2019年江苏卷出现过,显得厚重有底蕴。这则名为“子路拯溺”的小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微》。意在鼓励乐于助人的人。此处意在倡导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第一则:善行需要激励,行善者当有善报。‎ 材料二的主人公苏明娟是中国希望工程标志性人物,她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当年无数人为她献爱心,成就了她如今的锦鲤人生,她心怀感恩,并力尽所能将爱心传递下去。第二则:善行需要传递,受善者理应扬善。‎ 材料三和2020年最大事件“抗疫”有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疫情爆发,世界援助中国。中国的上半场,世界的下半场。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中国心怀感恩开始海外支援,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第三则:善行不分民族国界,世界需要爱与感谢 三则材料综合来看,无论古代、现代,不管国内国外,从个人到集体都推崇善行,践行善举。正所谓,岁月不居,善道永存;灾难不止,爱心不灭;善是古今社会最温暖的砝码,爱是人类世界都通用的语言……‎ 作文的情境限制和驱动是“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并未要求综合立意,可以从一则材料立意也可以综合考量,自由空间比较大。优秀标题举例《爱出者爱返》《拥抱爱勇敢爱》《善行需要激励》《受善者理应扬善》《世界需要爱与感谢》《岁月不居善道永存》《人类不歇爱心不灭》《善是社会最暖的砝码》《爱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参考立意: ‎ ‎(1)受善者理应扬善; ‎ ‎(2)爱出者爱返,“爱心”需要回报和传递; ‎ ‎(3)善是社会最暖的砝码; ‎ ‎(4)投桃报李,让爱心延续。‎ 参考素材:‎ ‎1.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那么爱心就是温暖小屋火炉;倘若世界是一棵大树, 那么爱心就是滋润大树的养料;倘若世界是一根蜡烛, 那么爱心就是点亮蜡烛的火柴。‎ ‎2.爱心是困难中不求回报的一点帮助;爱心是痛苦中情意浓浓的一声安慰;爱心是病痛中无微不至的一点照顾。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金钱帮助,你若不能借出,那么你给予她一个微笑, 给予她一点希望,让她振作起来,那何尝不是一种爱心? 你若不能给予她帮助,那么你在心中默默祈祷,那何尝不是一种爱心?‎ ‎3.爱心的定义不仅是你要付出多少,而是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可以让别人感受到爱,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爱心的定义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要得到多少回报,而是不求回报、无私的付出。‎ ‎4.我想,假如你给予别人爱心,那么你自己的内心也会非常充实、非常幸福的。捐款是为了奉献爱心,你捐不了数额多的钱,那你所捐的一块钱也是一份心意, 倘若每个人捐1元钱,那全校就又捐出多少钱?所以团结起来的爱心更有力量!‎ ‎5.爱心,使冰消融化,爱心是画中绚丽的色彩。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心, 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美好?让爱从这里起航吧!传递爱心!‎ ‎6.世上有样东西,不染纤尘而又熠熠生辉;世上有样东西,玲珑剔透而又等量齐观。那就是爱心。爱心是人间最美的传递,是彼此依偎的暖意。传递爱心,奏一曲人间绝唱,让我神州大地,铺上阳光的金亮。‎ ‎7.这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并非贪名好利之辈。虽然出身贫寒,却愿意捐赠;虽然家财万贯,却愿意施舍。因为他从贫寒中来,知晓人间疾苦,更愿意用自己的财富,传递彼此的爱心。‎ ‎8.是谁不忍村民病苦,上山采药编纂医书? 是谁不惧前途艰险,毅然从医施药传递爱心?纵使高山巍峨磨破了他的草鞋,纵使枝叶的交错纵横了他单薄的衣襟。为了村民,试问他如何能够放弃?李时珍, -代医师,成就一本《本草纲目》,传递救死扶伤的爱心,将医师仁爱之美德,弘扬于世,奏人间之绝唱。‎ ‎9.是谁献血筹钱,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殿堂?是谁舍己为人,情愿用不被磨蚀的热情,传递世间最美的爱心?他是郭明义,他触碰了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琴弦。‎ ‎10.是谁开着保时捷风光无限地在都市中穿梭?是谁一腔热血, 在烈火中救援十数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他是年仅25岁的周江疆,被人视作“富二代”的人物。可是,他用最质朴的爱心,在狰狞的火活间创造了最美的奇迹,人间绝唱。‎ ‎11.孔子曾说“仁者爱人”,是的,一个怀着仁爱之心的人当然愿意给予,愿意传递自己的爱心。这句话跨越千年而光芒不减,纵跃滚滚红尘却屡试不爽。是的,我们需要一个彼此给与, 彼此传递爱心的世界,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正能量间找到自己的存在。‎ ‎12.反观当下,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存在多少难能可贵的爱心? “良心油条哥”刘洪安的走红,却侧面揭露了社会冷漠的本质。“我不过是做了 大家都该做的事”。刘洪安的淡然令人汗颜。一系列的“最美”令人咋舌,最美这个,最美那个,却都是许多人性的基本美啊! “最美”,其实不需要 ‎13.仰视,它就在你周围,就在你心间。拷问自己,你的爱心还有多少,你还愿意给予多少,传递多少?传递爱心,有时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那是给予。传递爱心,有时仅是一句话的内容,那是关怀。传递爱心,人人有责,莫让“不以恶小而为之”成为底线,要将传递爱心的上线提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便是- -曲荡气回肠的人间绝唱了。‎ ‎14.爱心,传递,它是人间最美的祝福。或许我们没有富翁腰缠万贯的家产,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所能传递的爱,还有很多。‎ 结构层次: ‎ 文章开篇总揽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面对善意,我们需要接受和回馈;面对爱,我们需要奖励和传递。”然后从社会现象入手,罗列种种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意见,再予以驳斥,既对第一段中心论点给予有力支撑,又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作者以“时态”为出发点提出分论点,列举世俗同类的系列例子,引发议论,既联系现实,又着眼未来。然后以事例佐证“回报善良和奖励爱”的合理性,再以精神超越物质来论证“回报善良和奖励爱”的必要性。最后收束全文,发出号召,回应中心论点,简洁有力。‎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