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1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1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4.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 鹤 韦 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 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 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污香泉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 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BE [B项,后诗没有以溪涧为背景烘托。E项,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5.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①‎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②,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③,羞为献纳臣④。‎ ‎【注】 ①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②《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江东”。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 B.颔联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诗人刻画了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形象,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忍,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E.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AD [A项,“不得意”,点明“落第”。D项,于“羞”中寓愤。]‎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6.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民族和睦友好往来的向往。‎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水调歌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DE [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 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7.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BC [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进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