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三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三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感情真挚”是高考语文对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之一。在高考作文的评判中,阅卷老师也把文章能否做到“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依据。‎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要求文章中所表达的是对社会、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在感情真实基础上的升华,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贵在真挚,真情还是伪情是文章能否感动人的关键。只有发自作者肺腑的真情才是有感染力的,而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只会让人倒胃口。文学理论家刘勰曾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指出“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考生要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擦亮眼睛,观察高山流水,感知四季冷暖,体验世态人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从而获得高分。‎ ‎【技法点拨】 ‎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记叙中运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一、各种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女作家张晓风的《我喜欢》:‎ 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以及幽闲的素馨。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十字形的、斛形的、星形的、球形的。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万花的时候,赋给它们同样的尊荣。‎ 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当寒冷的早晨我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手套里的指头不再感觉发僵,空气里充满了和善。‎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大自然与温馨生活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触摸到一颗乐观阳光的心灵。‎ 7‎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接写情,绘景而不止于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景物描写的是“我”渐近故乡时在船上的所见。那“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活画出一幅死寂般的故乡冬景图。作者见这萧条、荒凉、沉寂的农村景色,因而生出悲凉之情,追其悲凉的根源,也就引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蹂躏下,农村日益衰败”这个主题。‎ ‎(3)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它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它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4)融情于事法 7‎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为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融为一体,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抒情要注意的问题 情要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 ‎【升格赏析】‎ ‎[病文呈现]‎ 印象最深的搭载 小时候,父亲在我眼中既是一位严父,也是一位慈父。(1)‎ 小学期间,上下学都是我和同伴结伴而行,(2)而当刮风下雨或上学快迟到时,父亲就会骑着单车接送我上下学。每当我坐在车后座,看到的都是父亲那宽阔的背影,就像是一座大山,可以挡住任何风雨而给我留下温暖。无论天气多么险恶,只要有父亲,似乎就可以化险为夷。在我的心中,父亲就像是一座大山。‎ 到了初中,我有了自己的车子,就几乎再也没有被父亲搭载过。‎ 大概是初二后的暑假,我有了一次不寻常的搭载经历。晚上父亲有外出散步的习惯,‎ 7‎ ‎(3)而那天晚上,我和父亲要去商店买表,父亲说走着去就可以,而我因为看着路途遥远,坚持要骑自行车,于是,父子二人,一辆自行车,微妙的关系显示出来。是推着自行车走还是骑着自行车?当然是骑自行车。然而是父亲带我还是我带父亲呢?当我还在思索时,父亲开口了:“你带我吧!”‎ 我的心轻轻地震了一下,因为我还没有做好接受这个答案的准备。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带过父亲,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载我的感觉。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个子已经超过了父亲,最起码我已经拥有了载父亲的力量。内心深处的我似乎有着载父亲的渴望却又似乎没有做好准备。‎ ‎“好的,我带您。”我终于鼓足了勇气说这句话。骑上了车子,我的心依旧不太平静,还有一些出乎意料,因为我没有想到父亲如此的轻,以致我骑起车子毫不费力。(4)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应该不会这么轻,因为他像山一样,稳重,靠得住,我也早做好了“载重的准备”,然而父亲却并没有那么重。‎ 凉风袭来,帮我冷静着有些混乱的大脑,我想到了当年的狂风暴雨,从小到大,父亲都在一直为我遮挡着生活中的暴风雨,在他的呵护下,我顺利地成长。但“暴风雨”却在父亲的额头上刻下了岁月的印记——不会被抹掉的皱纹。(5)‎ 父亲那高大如山的形象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只是我忽视了自己的成长,总有一天,我会代替“大山”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承担责任的男子汉。‎ 到达目的地,父亲笑了笑,道:“骑得还挺稳。”我也一笑:“呵呵,以后就让我带您吧!”‎ 是的,父亲,我会带着您,永远!(6)‎ ‎[病因分析] (1)“严父”“慈父”的表达与后文不对应。此处应该加上抒情的文字。‎ ‎(2)情节枝蔓,不能很好地表现父爱的美。‎ ‎(3)这个交代没有必要。‎ ‎(4)仅仅用叙述无法生动地表现父亲付出的巨大,不利于感情的抒发。可以加入细节描写,如“我用力将车子骑起来。‘您怎么还不上来?’‘我早坐上来了’”,来表现父亲的体重之轻,进行间接抒情。‎ ‎(5)抒情与原文有些脱节。‎ ‎(6)结尾应该照应开头来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可添加上“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您的‘大山’”这样的抒情语句,使前后呼应,以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升格佳作]‎ 印象最深的搭载 小时候,父亲就是我眼中的大山。‎ 小学期间,上下学都是父亲接送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父亲都把车骑得稳稳的,稳稳的。坐在车后座,我看到的全是父亲那宽阔的背,那背就像是一座大山,可以为我遮挡住任何风雨。让我感觉仿佛只要有父亲在,一切都可以化险为夷。‎ 到了初中,我就开始自己骑车上学,不再需要父亲的搭载。‎ 7‎ 初二的暑假,我要父亲陪我去商店买表,父亲自然而然地推出了自行车。于是,父子二人,一辆自行车,微妙的关系显示出来:是推着自行车走,还是骑着自行车?当我决定并准备坐上自行车后座时,父亲开口了:“这次换你带我吧!”‎ 我的心轻轻地震了一下,因为我完全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还从来没有带过父亲,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载我的感觉。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个子已经超过了父亲,最起码我已经拥有了搭载父亲的力量,只是在内心深处我还没有载父亲的渴望。‎ ‎“好吧,我带您。”鼓足了勇气,我用力将车子骑起来。‎ ‎“您怎么还不上来?”‎ ‎“我早坐上来了。”‎ 什么?我的心剧烈地颤动起来!不可能,我的父亲不会如此的轻!因为他像山一样,稳重,靠得住!‎ 凉风袭来,帮我冷静着有些混乱的大脑,我想到了从小到大,父亲一直都在为我挡着生活中的暴风雨,在他的呵护下,我才能顺利地成长,但岁月的暴风雨却把父亲的身体吹打得这样轻,这样轻。父亲那高大如山的形象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只是,我忽视了自己的成长。‎ 到达目的地,父亲笑了笑,说:“骑得还挺稳。”我也一笑:“呵呵,以后都让我带您吧!”‎ 是的,父亲,我会带着您,永远!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您的“大山”!‎ ‎【运用演练】 ‎ ‎1.指出下列语段或诗句所使用的抒情方式。‎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1)     (2)     (3)    ‎ 答案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触景抒情 ‎2.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常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抒情文字。‎ 答: ‎ 答案 ‎ 7‎ ‎(示例)正值深秋,偶尔欣赏一下黄昏的暮色也是件愉快的事。有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况且又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哪有欣赏可言?如果这样想的话,你一定没真正看清楚黄昏。悄悄的,黄昏来了。每次他来总不会空手而来,他总是会带来些世上罕见的色彩,把万里苍穹染得绚丽多彩。那轮残阳,哦不,应该是艳阳,他也来凑热闹了,看他那样子,一定是喝了不少酒,脸涨得通红,酒气熏天,把周围的几朵云都熏醉了,他们东倒西歪、剧烈翻腾,真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折腾了一会儿,太阳也累了,摇摇欲坠,临走时还不忘给人们留下一份大礼,他释放出最后的光辉。这时天空红了,大地红了,世界万物也红了。我不禁感叹,一轮残阳竟有如此之盛势,可敬啊。夕阳正是在黄昏才爆发出他毕生的光辉,虽然不比骄阳的耀眼夺目,但夕阳普照大地却比骄阳更为壮美。谁说秋日的黄昏特别凄凉?浓浓的秋意更会衬托出黄昏的温暖。可是黄昏再美终要变黑夜,于是他又毫无保留地消耗着自己,照亮了大地,最后无奈地离去。人生的暮年好比黄昏,有人平淡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点,而有人却不甘平凡,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轰轰烈烈。暮年的曹操依旧壮心不已,还想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此来对待他的暮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报国杀敌。这些人的暮年肯定不会因为临近死亡而变得悲凉,相反的,会在他们生命的尽头刻下一个浓重的惊叹号!黄昏的魅力正是在于临近黑夜,抓住这美丽而神圣的瞬间吧。哦,黄昏,等等我。‎ ‎3.请以“站在老屋的门口”为题,记叙经历,展开想象,抒发真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最先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正如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叹息,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奶奶想守着它。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往事,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奶奶孤零零地倚着门,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奶奶是笑着走的,她大概是想能够跟爷爷团聚了罢。‎ 7‎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爸大概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往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点评]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散文。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特、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感人至深。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立象以尽意,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