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知春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统练语文试题 ‎(本套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面对前苏联、中国、欧洲、日本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美国可以少用“硬”而多用“软”,运用包括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在内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同化行为的权力,来继续维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今天,中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同样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一考量。从这一角度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创生力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在增强。‎ 费孝通先生曾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此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指的是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健康发展的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即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贵和持中,自强不息”。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本土化,须知本土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价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文化贸易和经济活动都面临一个和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问题,如果不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取材于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古代渐渐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 在当今中国,所有文化和社会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激烈的时期。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蜂拥而来、真假难辨,使中国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很难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健康发展。因此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没有价值判断标准、莫衷一事、不讲原则、不知取舍的民族和国家,势必浑浑噩噩、良莠不分、无真理正义可言,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赢得国际尊重。 ‎ ‎(取材于张国祚《学习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 材料三 通俗艺术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是以通俗艺术为资源的一种文化软实力。全球信息化的加速,公共广场的出现,使通俗艺术成为沟通世界的媒介。‎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标志与符号。然而,传统文化由于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性,其语言表达、价值观念、生活理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通俗艺术软实力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人们也许不熟悉小说《红楼梦》中那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但人们绝不缺乏对于林黛玉的想象,因为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的形象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再如,武侠类型电影使全世界公众看到中国功夫的神奇,同时功夫本身就传达着刚柔相济,内敛而不张扬,重修为品性、惩恶扬善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品德。从《少林寺》到《英雄》,从少林功夫到太极功夫,中国的功夫片从国内走到国外,也引起好莱坞的关注,美国梦工厂出品了动画巨制《功夫熊猫》系列,其主角“阿宝”是一个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他实现梦想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阿宝要成为“神龙大侠”并克敌制胜、拯救功夫的关键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这显然是对道家“至虚极,守静笃”的虚静①说的演绎。当阿宝静下心来,在水上做起左右抱球这一太极的经典动作时,中国文化便由中国的使者大熊猫呈现在全球公众面前。 ‎ ‎(取材于王一川《文化艺术与文化软实力》)‎ ‎【注】: ①虚静: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本质是以和谐的心态来创造和谐之美。‎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文化“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说法。‎ B. 文化软实力可以确立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C.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D. 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彰显的。‎ ‎2. 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指什么?‎ ‎3. 根据“材料二”,对当代中国“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包括仁、义、礼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B.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多。‎ C. 是确立共同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D.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有助于赢得国际尊重。‎ ‎4. “材料二”中的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时度势 B. 莫衷一事 C. 浑浑噩噩 D. 良莠不分 ‎5. “材料三”中《功夫熊猫》的主角阿宝做到了道家“虚静说”提倡的“内心平静”而成为“神龙大侠”,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是 A. “贵和持中”思想 B. “百度”搜索引擎 C. 电视剧《红楼梦》 D. 电影《功夫熊猫》‎ ‎7. 建构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8. 本大题的三则材料对你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帮助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 3. C 4. B 5. D 6. B ‎ ‎7. ①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需要,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积极影响。 ‎ ‎②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 ‎③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而且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文化)。 ‎ ‎8. 材料一告诉我们何为文化软实力;材料二告诉我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材料三具体解释了文化软实力中的通俗艺术。(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家“硬实力”而言的,国家“硬实力”指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B项,“可以确定”说法太绝对化,确定国际社会领导地位的不仅仅有软实力,还有硬实力。‎ D项,“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彰显的”表述错误,原文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文化自信指的是什么”的主要信息集中在材料一第3段,“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贵和持中,自强不息’。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本土化,须知本土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价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知,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创建未来新文化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本题要求分析当代中国“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即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A项,答非所问,没有回答“重要性”的问题;‎ B项,表述的是我国的现状;‎ D项,阐述的是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B项,“莫衷一事”应写作“莫衷一是”。字形的记忆要依据字义,本词中的“是”是“正确”的意思,可见不能写作“事”。‎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D项,“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表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回答本题要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贵和持中,自强不息”。A项,是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价值观;C、D项,是文化软实力中的通俗艺术软实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可以通过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一:“如果不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材料三:“公共广场的出现,使通俗艺术成为沟通世界的媒介。”“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标志与符号。”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通过三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文化软实力”。从材料一中可知,在国际中,少用硬实力,多用软实力,才能维持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从材料二中可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于建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三中可知,通俗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途径。解答时,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课内文言文。本大题共7小题,共16分。‎ 阅读《滕王阁序》(节选),完成各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9.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B. 披绣闼,俯雕甍 披:打开、推开 C.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D.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襟:上衣前面的部分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B. 潦水尽而寒潭清 纤歌凝而白云遏 C. 即冈峦之体势 觉宇宙之无穷 D. 访风景于崇阿 屈贾谊于长沙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典故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B.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谢灵运,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饮酒。‎ C.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D.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三国时的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 ‎1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句中的加点词语是怎样生动优美地描绘出深秋的景色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C 11. B ‎ ‎12.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应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项,放眼远望,胸襟顿时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襟:胸襟。‎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其: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两句用法相同。‎ B项,而:连词,表并列。两句用法相同。‎ 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独,不译。两句用法不同。‎ D项,于:介词,在。两句用法相同。‎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考查文言典故知识。‎ B项,“彭泽:指谢灵运”错误。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句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作答时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句子分析。‎ 本题可从“色彩或“对比”两个方面解说,最后指出画面的特点。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时值九月深秋,积水消尽,潭水清澈,云烟凝结在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深不见底、白鹤、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折回环之势,威严的宫殿,依照起伏的山峦而建。‎ 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华美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叹。房屋密集,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照。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放眼远望,心胸顿时舒畅,兴致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了清风,柔缓的歌声令白云陶醉,像在睢园竹林的聚会,宴会上的人酒量超过陶渊明,像在邺水赞咏莲花,席上人的文采胜过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千载难逢。向天空中远眺,在假日里尽享欢娱,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想到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东看吴会,陆地的尽头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跨越,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心系朝廷,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去侍奉君王呢?‎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文段,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3. 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死后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审查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兴)‎ D.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14. 下面加点字“其”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其孰能讥之乎 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那些人”‎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C.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15. 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此余之所得也 D.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答案】13. B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相:帮助,辅助。‎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译文: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判断句。‎ B项,译文: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判断句。‎ C项,译文: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判断句。‎ D项,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没有特殊句式。‎ 故选D。‎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16.下列对文学名著《红楼梦》部分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空空道人抄录下一块无才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上面所写的故事,这就是《石头记》。‎ B.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母的女儿,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妈薛姨妈的女儿。‎ C. 金钏儿与贾宝玉说笑,王夫人打了金钏儿一个嘴巴,撵了出去,后金钏儿投井身亡。‎ D. 贾宝玉的雀金裘被炭火烧了一个洞,林黛玉抱病补好雀金裘,表达了对宝玉的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D项,“林黛玉抱病补好雀金裘”错误,是晴雯抱病补好雀金裘。‎ 故选D。‎ ‎17.当诗人甘果瓦即将被绞死时,是谁解救了他?‎ A. 爱丝梅那达 B. 弗比斯 C. 克洛德 D. 乞丐王国国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甘果瓦误闯“奇迹王朝”,按当地规定,他将被绞死,除非这里的人愿意嫁给他。爱斯梅拉达出入意料地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甘果瓦获获救后,爱斯梅拉达只供他食宿,不准他近身。‎ 故选A。‎ ‎18.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① 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_______(人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小说《红楼梦》的故事主线之一。‎ ‎②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_______(人名),精明的探春,孤僻的_______(人名),取“_______”之意。‎ ‎③《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________(人名)的代表作,作品中的敲钟人______________(人名)是一个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人。‎ ‎【答案】 (1). ①贾敏 (2). ②迎春 (3). 惜春 (4). “原应叹息” (5). ③雨果 (6). 卡西莫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和《巴黎圣母院》两篇名著相关人物的常识知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午元旦①‎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19. 《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 A.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B.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D.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20. 下列诗句与《甲午元旦》一诗中尾联所表达情感最相近一项是 A.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B.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C.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D. 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21. 下列对联不适合作“春联”的一项是 A.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 家居光天化日下,人在春风和气中 C.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D. 百福尽随新节至 ,千祥俱自早春来 ‎22. 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言浅意浓,请以“竟”“催”“倾”中的一词为例,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答案】19. D 20. B 21. C ‎ ‎22. ①“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岁终究无法入睡”,一个简单的“竟”字将作者辞官后的百无聊赖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②“催”是“催促,催赶”的意思,“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好像催促着时间赶紧过去,我慢慢的喝着酒,仿佛有人在催赶着我喝干这夜酒”,除夕之夜纵然是美好的,可以让人暂且忘记现实的烦忧,然而这快乐的时光却是短暂的,一个“催”字赋予时间以人的意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暗含着作者对美好时光匆匆易逝的无限感慨。‎ ‎③“倾”是“倾尽,倾空”的意思,“我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让他们当做买春钱”,一个“倾”字使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他倾尽的既是身上的钱财,更是过去一年所有的负担与烦扰。‎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春节的文化常识,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通读《甲午元旦》可知,诗歌主要写了春节期间除夕夜守岁(守岁围炉竟废眠)、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倾囊分遍买春钱)、燃放爆竹(听烧爆竹童心在)、贴春联(看抉桃符老兴偏)、拜年(五更欢笑拜新年)等习俗。‎ A项,选项诗句出自范成大的《爆竹行》,句意为“儿童站在一边避开鞭炮爆炸的范围,鞭炮在街道上炸开声音如雷霆一般”,主要描写了儿童在春节期间观看燃放爆竹的场景,故A项表现了春节习俗。‎ B项,选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句意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主要描写了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的场景,故B项表现了春节习俗。‎ C项,选项诗句出自钱谦益的《丁卯元日》,句意为“用一杯新年的酒在庭院拜礼,有幼小的儿子牵着衣角安慰着我的隐居生活”,主要描写了春节期间人们相互拜年的场景,故C项表现了春节习俗。‎ D项,选项诗句出自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句意为“天空中明月皎洁映照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佳节”,主要描写了元宵节人们看花灯的场景,故D项没有表现春节习俗。‎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甲午元旦》尾联句意为“四周人们敲锣打鼓的声音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表达了诗人辞旧迎新之际的欢欣愉悦之情。‎ A项,选项诗句出自陈宪章的《元旦试笔(二首)》,表达了诗人坚信新的一年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的感情,洋溢着乐观豪迈之情,即诗句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远大志向与豪迈之情,故A项与尾联不相近。‎ B项,选项诗句出自杜审言的《除夜有怀》,表达了诗人新春佳节、辞旧迎新之际的欢欣愉悦之情,故B项与尾联相近。‎ C项,选项诗句出自钱谦益的《丁卯元日》,表达了诗人对于新春之际家人团圆的满足之情,即诗句侧重于表达诗人对新春之际家人能相聚一堂的满足之情,故C项与尾联不相近。‎ D 项,选项诗句出自陆游的《己未新岁》,表达了诗人在春节期间因钱财不足而倍感窘迫但又深感于新春之喜的矛盾心情,即诗句侧重于表达诗人在新春之际纵使现实生活万般窘迫仍满足于佳节的欢乐的情绪,故D项与尾联不相近。‎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理解。考生平时应加强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解答时要结合诗句的理解。‎ C项,“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虽是写除夕,但“忧患”内容不适合做春联。‎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首先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语言特点赏析。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同时要注意结合作者写作此诗背景,再结合具体诗句,围绕“朴素平实、言浅意浓”的语言特点展开赏析即可。写作此诗时,诗人已辞官归隐。全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诗句中隐约透露着作者的消极情绪。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诗人的旷达、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诗人一颗赤诚的童心。通过全诗,反映出诗人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作答时注意将词语放到诗歌具体语境中分析,语言准确晓畅。首先解释词的语境义,然后结合诗句,紧扣词语“言浅意浓”的特点进行赏析即可。‎ ‎【点睛】解答炼字题“四看”:一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二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三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四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元 旦 应 酬 作 苦 且 阅 岁 渐 深 韶 光 渐 短 添 得 一 番 甲 子 增 得 一 番 感 慨 庄 子 曰 大 块 劳 我 以 生 此 之 谓 乎 吾 所 取 者 淑 气 临 门 和 风 拂 面 ‎;东郊农事,举趾有期。江梅堤柳,装点春工;晴雪条风,消融腊气。山居之士,负暄而坐,顿觉化日舒长,为人生一快耳。 ‎ ‎(取材于卫泳《闲赏·元旦》)‎ ‎【答案】元旦//应酬作苦/且阅岁渐深/韶光渐短/添得一番甲子/增得一番感慨/庄子曰/大块劳我以生/此之谓乎/吾所取者/淑气临门/和风拂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段,了解段落大意。其次逐句分析,寻找断点的标志词,常见如下: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等;②句末语气词“矣、耶、焉、兮、耳、而已”等;③句首关联词,如“苟”“纵”“是故”“纵使”“然则”等;④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既而”“俄而”等;⑤序数词,如“一、二、三”等。根据修辞技巧断句(比喻、排比、重复、对偶等)。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如:“……者……也”、“非……则(必、即)……”、“如(奈、若)……何”等。根据句子构成断句,句子一般是由“主+谓+宾”或“谓+宾”或“谓语动词”构成。最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整理断句。‎ 文段译文:春节期间,交际来往令人苦恼,况且随着年龄一点点地增长,美好时光一点点地减少,(每)增长些年龄,(就)多了一份感慨。庄子说:“我活着的时候,天地让我辛苦劳累。”说的就是这些啊!我所享受的(是):温暖的气息来到家门,和畅的春风吹拂面庞。“元旦”为时间副词,因其较短,可断可不断;“且”为副词,表示递进,故“且”为一断句点;“阅岁渐深”与“韶光渐短”,“添得一番甲子”与“增得一番感慨”是结构相同的句子,故“深”、“短”、“甲子”、“感慨”都可作为断句点;“曰”之后为“庄子”所说的内容,属于直接引用的部分,故“曰”为一断句点;“大块劳我以生”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块以生劳我”,句子结构完整,故“生”为一断句点;“乎”为句末语气词,为一断句点;“淑气临门”与“和风拂面”是结构相同的句子,故“淑气”、“和风”都可作为断句点。‎ ‎24.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 酒,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与忧愁相伴。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之句,蕴含着国破家亡、天涯沦落中万般难抑的愁戚;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有“_______,_______,化作相思泪”之句,借酒抒发相思之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低吟着“_______,_______”,将自己的苦闷与释然都融在这一杯酒里。当然,也不乏以酒助兴的作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天气晴朗时“登斯楼”就会产生“把酒临风,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者矣”的超脱通达的态度。‎ ‎【答案】 (1). 三杯两盏淡酒 (2). 怎敌他晚来风急 (3). 明月楼高休独倚 (4). ‎ 酒入愁肠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7). 则有心旷神怡 (8). 宠辱偕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盏、独倚、愁肠、尊、酹、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黄河在咆哮 周 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甲)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红色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1997年的那个冬天,我站在壶口瀑布的山坡上,一边吟诵着《黄河大合唱》,一边眺望着蜿蜒东去的黄河。‎ 啊,雪落黄河,黄河竟成一片冰天雪地;河床不见了,水流无声了,那平日奔腾咆哮的瀑布也无声无影了。冰雪覆盖了大河上下,黄河突然变为茫茫无际的银色世界。听说,因为在腊月黄河突然涨了一次大水,接着又下了场大雪,多年不遇的黄河冰冻就形成了,这是难得遇到的奇观呢。‎ 为了探听黄河水流,我俯身趴在河床的冰雪上,倾听那冰下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母亲河的温暖与强大生命力。忽然间,我仿佛听到远方传来激越的《黄河大合唱》,仿佛看见了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的身影。他笔下的“黄河”意象,让我们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好像就在眼前,在耳边呼啸。‎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春节后我返回北京。带着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去看望时已84岁高龄的光未然先生。我向他谈起这次壶口之行,以及看到的黄河冰雪奇景,还带了几张黄河雪景的照片给他看。老人家一张一张仔细地看,不断地询问,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壶口瀑布,哪里是当年船夫的渡口……‎ 他深情地回忆说,1938年冬天,由他率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壶口是黄河有名的险峡之一,汹涌奔腾的怒涛狂澜,常常使渡客望而却步。然而他们抗敌演剧队的热血青年们,个个英姿勃勃,勇闯险滩,在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船夫的嘹亮号子声中,渡过了惊心动魄的黄河。这次渡河给他和演剧队战友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作的念头。‎ 恰巧第二年元月,演剧队第三队奉命开赴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军途中,他不慎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到达延安后便被送进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疗病伤,成了他酝酿诗作的时机。当时由于治疗,自己不能执笔,便躺在炕上口授,由战友笔录。(乙)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酝酿已久的诗词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5天,就在病床边完稿。‎ 于是,1939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说到此,老人家笑笑说:“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呢!《黄河大合唱》完稿后,我先是在延安窑洞里一个小型晚会上,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朗诵:‘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当我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时,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抢过诗稿,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谱成好曲子!’” ‎ 果然,冼星海在桥儿沟鲁艺窑洞里的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一个星期后《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回响在延水河畔宝塔山下。‎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第一次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的音效由脸盆敲击、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合成的……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全部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他们才猛醒过来。观看这场演出的毛泽东主席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鼓掌,连声说:“好!好!”‎ 晚年的光未然依然对黄河久久感念。‎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不辞辛苦,从青海黄河源头走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处,一路观察,体验生活,一路执笔速写,辛勤创作,用了几年工夫,精心创作了黄河系列组画。他很希望光未然能为之题词。我便将他的创作情况向光未然先生作了汇报,因为黄河,老人家他很痛快地应允了。几天后,我去他家里,真叫人高兴,字不但写了,而且意味深长:黄河远上接天宇,诗里黄河画里多。‎ 不久后,我的画家朋友到了北京,我们相约去看望老人家。老人见到我的朋友后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是画黄河,我是写黄河,咱们都是在歌颂黄河啊!”‎ 老人家曾几次告诉我,自从1939年在延安写出《黄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没有去过黄河,去过壶口,到过延安。他要我找机会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给西安的朋友说过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而且我们还暗地里谋划,等到了激发他当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的源头——壶口后,就请他提笔写几段《黄河大合唱》的诗句,镌刻在壶口渡口的山石上,作为永久纪念。然而,这一切却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2002年初春,老人家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 光未然走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天空激扬回荡。(丙)“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25.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与第二段画曲线的部分意境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 ‎26. 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文章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B.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 C.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公无渡河》)‎ ‎2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题目“黄河在咆哮”一语双关,既指黄河的奔腾轰鸣,也指抗日军民的愤怒吼声。‎ B. 文章写光未然东渡黄河赴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的往事,表现了他对黄河的依恋之情。‎ C.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第一次演出的场面,反映出这部作品具有震撼、鼓舞人心的力量。‎ D. 作者通过对《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的叙述,表达了对黄河精神由衷的赞美之情。‎ ‎28. 一部《黄河大合唱》贯穿全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画横线的歌词(朗诵词)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9. 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 摘出本诗的韵脚。 ‎ ‎② 确定朗诵的感情基调。‎ ‎③ 写出画线诗句中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光未然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 ‎①本诗韵脚 ‎②感情基调 ‎③重音处理 应重读的词语是:‎ 理由:‎ ‎【答案】25. (1). 千里冰封 (2). 惟余莽莽 (3). 顿失滔滔 26. C 27. B ‎ ‎28. 甲: 引发读者对黄河船夫与险恶的黄河英勇搏斗情景的想象,激发读者对黄河船夫战胜艰险的大无畏精神的体悟。‎ 乙: 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光未然如奔腾咆哮的黄河般澎湃的创作激情以及他对黄河所象征的中华儿女顽强抗争精神的热情讴歌。‎ 丙:作者借歌词表达黄河精神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念,高度赞美《黄河大合唱》和民族精神伟大、不朽。 ‎ ‎29. (1)本诗韵脚 杰、铁 血 烈 ‎(2)感情基调 深情赞美,热烈讴歌(意思对即可)‎ ‎(3)重音处理 标出重音: ‎ 理由:与诗歌表达的情感基调相符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和诗文意境理解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名篇名句的记忆。‎ ‎《沁园春雪》是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的作品。全诗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葬。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北方的风光,塞冰封冻干里,万里飘扬着雪花。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滔滔水势也趋于平静。故与划线部分意境相近的诗句为“干里冰封”、“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通读全文,本文的黄河是磅礴雄伟的。‎ C项,句意为“西岳华山是何等的高峻雄伟,黄河像游丝一样从天际蜿蜒而来”,通过游丝一样的黄河,反村了视野之宽广,整体景象之宏伟,选项黄河意象特点与文章不同。‎ 故选C。‎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B项,“表现了他对黄河的依恋之情”错误。见于文章第(6)段,由“他深情地回忆说,1938‎ 年冬天,由他率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可知,文章写未然东渡黄河赴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的往事,表现了他对黄河之景的震撼以及对黄河及黄河精神的赞美之情。选项分析不恰当。‎ 故选B。‎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可知,本文紧紧围绕黄河这一意向展开叙述。写“我”见黄河时的震撼,带着对黄河的眷恋拜访了光未然先生,听他讲述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对黄河的赞美贯穿全文,表达了对黄河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甲处画线歌词见于文章第(1)段“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句歌词是疑问句,读者读此不由顺着这一发问去展开想象,船夫搏浪正是黄河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对于搏浪画面的想象、了解能让读者对船夫战胜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有更深刻的感悟。‎ 乙处画线歌词见于文章第(7)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弈腾叫嘯,使人肝胆破裂”,这句歌词描绘了黄河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景象。是光未然骨折卧病在床,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诗句。由“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5天,就在病床边完稿”可知,光未然对黄河的热爱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黄河奔腾咆哮的景象,是他内心激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对黄河精神,对像黄河一样奋勇抗争,顽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的热情讴歌。‎ 丙出画线歌词见于文章第(17)段“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是作者在得知光未然的死讯之后的心理活动的体现。由“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可知,尽管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光未然先生去世了、“我”仍然坚信,黄河仍然是“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黄河大合唱》还在,黄河精神还在,中华民族还在,都将像黄河一样不朽。将这句气贯长虹的歌词放在结尾,将本文的感情推向了一个高潮。‎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本文答案。‎ ‎【29题详解】‎ 本文考查理解诗歌朗读的常识知识。解答此题,要了解并掌握诗歌的主要特点,以及朗诵的基本知识。‎ ‎(1)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通读全诗可知,韵脚为“杰、铁、血烈”,押“ie”韵。‎ ‎(2)由全诗内容可知,诗歌描绘了“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酒尽他们的热血”的感人画面,赞美了同胞的团结,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气节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豪杰。由此可知全诗的基调是深情赞美,热烈讴歌。‎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1.语法重音。2.强调重音。3.感情重音。本题标注重音,只要与诗歌表达的情感基调相符合,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3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50字左右。‎ 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①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游、杨二人久立等待程先生的场景进行描绘。‎ ‎②很多人认为,游酢、杨时二人虚心受教,值得提倡。但也有人认为二人的做法死板、效率低下,实不可取。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 ‎③请你给你的一位老师编写一则短信,表达你的问候以及对老师三年来的付出的感谢。(可以写诗歌)‎ ‎【答案】示例1:一日,杨时、游酢又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杨时刚要迈步跨进大门,却又轻轻地收起脚退了出来,原来,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呢。他回头轻声地对游酢说:“老师正在打瞌睡呢,我们别惊扰了他老人家。”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只见雪花漫天飞舞,两个人站在门外,浑身上下不多时就披满了雪花。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过去,老师终于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门外,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怎么不进来?快,快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示例2:游酢、杨时二人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老师程颐的尊重,是谦虚受教的具体表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游酢、杨时二人雪中等待老师,应该值得我们提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它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它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个典范,影响激励着后世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他们学习先贤的这种精神,尊重老师、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示例3:敬爱的老师:分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们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们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们心田,时光荏苒,也许我们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恭祝您平安如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明确题干要求,并通过解读要求明确考查方向和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去回答。‎ 小题1:这是一道场景描述题,写作的时候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语段所给的是一段文言文,讲的是“程门立雪”的故事,题目要求对游、杨二人久立等待程先生的场景进行描绘,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游酢与时侍立不去”这一点,挖掘出二人在等候时的情景,突出二人尊师的美好品质,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致入微,内容别致巧妙。‎ 小题2‎ ‎:这是一道评论题,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题目要求进行把握,游酢、杨时二人对老师程颐的等待,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如认为二人虚心受教,值得提倡,可以从践行尊师重教的传统等角度分析;如认为二人的做法死板、效率低下,实不可取,可以从下次再来,没必要死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拟写微信,要根据微信特点,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之情。短信要表达对自己老师的感谢,内容上要涉及老师的无私付出,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点睛】“微写作”大致有如下要求:1.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2.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论说有理,自然得体;3.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4.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论、抒情皆可,文体不限,诗歌亦可。‎ ‎3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50字。‎ ‎① 日前,《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心声。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 ‎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了很多人们所熟知的动物——鹦鹉、鸡、犬、猫等,寄托了自己丰富的人生感悟;法国作家布封笔下的马豪迈而剽悍,驯良不亚于勇毅,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现代派文学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让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由此上演了荒诞人生的悲喜剧……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常把目光投向各种动物,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 请你以某一动物为书写对象,或记录现实生活或进行想象虚构,并以此抒发你的情感或传达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答案】例文:‎ 呼唤成熟的赤子之心 近日,一群不愿长大的年轻人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这群年轻人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其实也是对善良和纯真的呼唤,值得肯定认同。‎ 年轻人“不想长大”体现了其对童年时无虑优越环境的依恋,是人之常情。孩子有着家庭环境的经济支持,不必步入社会争名夺利;孩子有周围环境的关怀,享受着社会舆论价值取向的偏袒。从古语“童言无忌”,到法律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权利的捍卫,无不体现社会对孩子、未成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怀。因此,年轻人不想离开温室,拒绝长大投入社会,情有可原。‎ ‎“拒绝成长”表现了现代年轻人对残酷社会环境的抗争,对纯真赤子之心的捍卫。当今社会竞争使年轻人不得不迅速学会与人交往处事圆滑,学会虚伪与你欺我诈。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将孩童时的纯真打得粉碎。对责任的承担也并非要以消耗人本性中的善作为代价。“小悦悦事件”中一位母亲阻止孩子上前施救的一拉令人心寒,小学生为环卫工人送水被指作秀令人心酸--在社会的催化下,儿时的善良被利用,儿时的纯真被指责。这群年轻人拒绝成长,是对“生命纯真地开始,庸俗地结束”的有力反抗;是拒绝生命成为一个个罐头,拒绝变得势利自私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善良之心苏醒的呼唤。‎ 然而,“拒绝成长”呼唤善良只是美好的幻想,完善社会体制,给予人们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才是万全之策。如果每个人都不成长,满足于眼前的舒适,谁去关怀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政治家厌倦外交辞令,企业巨头厌倦利益往来,“不成长”辞职不干--谁去维护我们的利益与社会国家安全?在“拒绝成长”之下呼唤的是成熟的善良纯真:既能看到社会黑白,也能承担起责任,维护内心善良,看到弱者会帮扶,看到不公会反抗,这才是真正的公民,真正的赤子之心。而这又需要社会保障人们的权益,不让任何人被社会抛弃,才能使人不畏惧成长,不拒绝成长。 ‎ ‎“不想成长”可以看到社会的残忍过去,也可看到呼之欲出的真善未来。真诚呼唤成熟的赤子之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二选一的作文,考生应认真分析两个作文题目的特点,选择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题目完成写作。‎ 题目1: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现象,即不少80、90后不想长大,第二部分分析原因,理解者认为“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者认为“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立意时,要找准问题的核心,我们要明确出题人到底需要我们关注怎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般而言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不会是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结合我们以前说的关键词,这个题目的核心问题是“不想长大”。要找出类似的现象,为什么要先找类似现象?这是为我们进行评价和找材料做准备。这个时候不要急于评价,主要是现象要尽可能和题目材料中的现象接近,要尽可能多找找全。我们可以想到“啃老族”; ‎ 一些青年人语言服饰上追求低幼化,拒绝按成人的习惯来行事;热衷于收藏玩具……进行评价,这一步很关键。是非对错一定要鲜明,这里的鲜明不是单纯指事情本身的对错(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更多情况是有着不同的角度,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要鲜明,你从哪个角度肯定或者否定。辩证可不可以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的写作中,辩证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对错很鲜明的,辩证只是用来排除某一方面过分绝对的情况。对于这个题目,我们想到了哪些现象,就决定了我们选择哪个角度。从否定角度来看,不想长大是依赖症,是一种软弱。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贡献,甚至成为他人与社会的负担。成长必然要面对困难烦恼挫折,但成长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直面困难的人才有资格体味收获的喜悦。从肯定角度来看,不想长大是渴望纯真。不想失去儿时的简单、纯粹等等美好的东西。保持纯真不能依靠外在的东西,而应该由内而外的去做。保持一份善良,保持一份真诚,保持一份纯粹,你也能够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拥有一份难得的童真与幸福。很多人长大了失去了幼时的纯粹,沉溺于世俗名利的追逐中;对于自己的世故圆滑而沾沾自喜;失去了对理想的执着,在琐碎小事中消磨。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1、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2、保留心底的一份童真;‎ ‎3、守护心中的孩子;‎ ‎4、成长无畏。‎ 题目2:本题要求写记叙文,通过生活实录或想象与某一动物亲密接触的故事,表达对动物的热爱。学生记叙中要注意故事情节要跌宕,情感真实丰富,语言富有文采。通过写以动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但此类作文要与写动物的说明文区分开来。说明文只是单纯地对动物作说明,外观、习性、特点、作用等。而本文动物只是一个载体,目的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情怀。此类文章平时出现的较多,如写蚂蚁,通过观察小小的蚂蚁,去驮一个大于它身体几倍的事物,来表现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参考立意:1、由动物的世界,反应人类的世界,歌颂什么或者批判什么;2、发现、挖掘动物身上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值得人类学习的精神。‎ 参考素材:‎ ‎1、凡生育过母亲都知道,孩子长大必定要断奶这一过程,当孩子真正脱离母体,学会自己吃饭时,才是孩子真正成长的时候,断奶,势在必行。‎ ‎2、然而现如今,“断奶”族却不止于妈妈怀里的小宝贝,却也成为那样一群明明已长大却不愿独自面对社会的80、90‎ 后年轻人的标签。他们表面上喜欢卖萌,喜欢小孩子的玩具和动画片,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一种人存在的多种状态罢了,但他们略带幼龄化的行为却展现出对离开家庭呵护的畏惧和对现实社会责任的逃避,他们自以为的“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误判和对未来的恐惧感;而他们怀念小时候美其名曰的“不想长大”,其实也只是害怕走出作为小孩子安全舒适的环境后无法应对社会上的压力和独自面对万千世界的不安与迷茫。说到底,他们是一群不想长大,不愿“断奶”的成人。‎ ‎3、这样的群体越来越壮大时,人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其特征:不愿结婚生子成家承担长辈责任;毕业后不愿脱离父母供给选择啃老;遇到挫折不迎难而上反而找家庭去解决……当这样现象越来越多后,人们开始一味指责那些“断奶族”们,却不愿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不愿长大的成年人呢?这与其成长的背景密切相关。80、90后大多成长在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在本身已经和平经济发展的年代,他们不必向父辈那样艰苦拼搏以获得学习的机会,甚至是活命的机会,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时代优越感使得青年们从小便不具有危机感;一旦长大要跳出那份安逸,便如未经世的花朵瑟瑟发抖了,这也难怪,时代的安逸造就不愿离开安逸的群体,也定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八岁小儿便期盼快快长大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念。‎ ‎4、那么,这就一味将责任推卸给社会吗?其实,若没有家庭、父母的过度宠爱和呵护,成长在安逸下的青年们依然可以磨砺品性,具备坚毅执着不怕困苦的个性。而似新闻中报道的那样孩子上课外班,便出动房车供孩子休息保姆当街做饭的事情就不应发生。父母的过度宠爱和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禁风雨,又怎能企图孩子在成人后立即有所担当,成为“男子汉”呢?所以说,“断奶族”的出现有其时代性,也有其家庭性,这样在温室中培育的花朵即便再娇艳,终究也只是弱小的,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更有担当,敢在纷杂的社会勇敢拼搏像太阳花一样的青年人,而这,需要社会,需要家庭的政策支持与鼓励,也需要我们自身的觉醒与成长。‎ 结构示例:《呼唤成熟的赤子之心》,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明确观点:这群年轻人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其实也是对善良和纯真的呼唤,值得肯定认同。首先分析原因,肯定年轻人“不想长大”体现了其对童年时无虑优越环境的依恋,是人之常情;然后分析本质,“拒绝成长”表现了现代年轻人对残酷社会环境的抗争,对纯真赤子之心的捍卫;最后指出解决的办法,“拒绝成长”呼唤善良只是美好的幻想,完善社会体制,给予人们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才是万全之策。‎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