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专题)-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专题)-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2017年高考考纲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 ‎2016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难点剖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 ‎【方法技巧】‎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 二、事物形象 ‎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方法技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 三、景物形象 ‎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 三、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 四、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 ‎2.答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 五、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 ‎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 ‎1.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等。‎ ‎(1)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2)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3)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 ‎2.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方法与技巧。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2)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利用上述知识,分析都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3]是分析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点睛句。 ‎ ‎2.答题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手法类题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基本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试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 ‎【题型示例】‎ 题型一 诗的鉴赏 例1.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 ‎【解析】‎ ‎【举一反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 “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 “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2)“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 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举一反三】【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记 ‎【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残春旅舍 唐]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中“拂拭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 ‎2.(2015·新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唐]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景物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之分。《白雪歌送 ‎3.(2015·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的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出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之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的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樊笼累”正是暗用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回归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4.(2015·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某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应从主观(诗人自己)‎ ‎5.(2015·安徽卷,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摇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在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解题时要先把握全诗的大体意思,了解作者主要写者要表达的感情上来。‎ ‎6.(2015·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宋]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而显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7.(2015·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郞。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的能力。回答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可结合诗歌中描写雨后景象的诗句逐一筛选、提炼、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予的感情。‎ ‎8.(2015·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从中可看出诗人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情。‎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具体说来是炼字。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该句中的含义,找出是否含有修辞手法;②回放原句,描绘景象。③写出该字的作用与好处,烘托……意境,表达……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标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要联系整首诗,具体分析,还要联系情感,注意小注。‎ ‎9.(2015·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10.(2015·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生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然。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深,从而给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 题型二 词曲鉴赏 例2.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1)“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变式探究】(2015·浙江卷,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②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紧扣“浔阳……月色”,在《琵琶行》诗中找与之题的难点在于对词内容本身的理解。‎ ‎【变式探究】(2015·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宋]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片写景,‎ ‎【变式探究】(2015·重庆卷,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高卧”“仰看”等词表现作者的悠闲情态。答题步骤:首先点明“休闲”“悠闲”所传达的情感;然后点明“插”字所体现的陡峭、挺拔的形象。(2)本题从词语的角度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回答问题时先写出词语本身的意义(多指字典本义),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解说词语所在诗句的含意,再写出词语在诗歌表达的内容、情感上的作用。‎ ‎【变式探究】(2015·北京卷,16~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的能力。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 不准确。‎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的能力。题干已告诉我们“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即用一种声音表现另外一种声音。A项,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B项,是用笛声的商声表现羽声,是同一种声音;C项,用蜂和蝉来写琴声;D项,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等寄情山水的名句。(2分)‎ ‎【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种语境式默也,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会运用于具体语境。注意字不要写错了。‎ ‎(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