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江北区等七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江北区等七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江北区等七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 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D.“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B.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聚焦中国,职教成就令世界瞩目。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放眼全球,发展职业教育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目前,全世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为数众多,仅年轻女性就有7300万人之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如何推动青年从学习阶段顺利进入工作阶段,降低失业率?对此,中国正在默默贡献自己的努力,正在为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实践证明,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门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拥有一个技工,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一个国家而言,当大量劳动力拥有了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消除贫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作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减贫脱贫,保护弱势群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这一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1日05版)‎ 材料二:‎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 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9日05版)‎ 材料三:‎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成单一制与分层制两种。单一制不会太早为学生选择职业路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方式较适合通才和天才的培养,当然也让相当多学生错过了培养“一技之长”的最好时光。单一制的代表国家是瑞典和美国(以及类近的英国)。分层制的特点是结合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职业教育,很早就为学生选择职业发展的路径。典型的例子是以庞大的高端工程师群体和实体经济见称的德国。‎ 从这种比较中不难看明白,以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接近德国式的分层制,以服务国家的工业化为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各大系统直接下辖职业教育,如邮电系统管理邮电学校,煤炭系统管理煤炭学校。在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这种系统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完全拆解,现在职业学校或者在高等教育层级的专业学院,均纷纷放权给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管理。可以说我们的职业教育已经与计划经济脱了钩。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下需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重新挂钩。‎ ‎(中新网‎2015年1‎‎2月10日)‎ ‎4.下列对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状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一个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就能够谋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 B.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职教升级版”,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需求,更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C.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和沈阳中德新松两校的做法,是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而采取的行动。‎ D.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职业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与计划经济脱钩之后,如何走向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挂钩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世界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B.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所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C.西方教育体制无论是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单一制,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层制,都难以 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职业教育中。‎ D.广州某制衣厂以高工资招工遭冷遇,四川成都的“火锅厨师”的例子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针对本地区需要。‎ ‎6.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说明。(6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父吟①‎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 ‎“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 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有删改)‎ ‎【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标题为“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用典巧妙,意蕴丰富而含蓄,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B.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气氛。‎ C.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 D.本文借朴公与雷委员的对白托出大部分情节,在对话中朴公感叹“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表现出他对老友刚直性格的责怪。‎ ‎8.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 ‎,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 C.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作为理想。‎ D.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 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13.把文中画横级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②佗曰:“广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子由”是苏辙的字;“渑池”是地名,课文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可为佐证。‎ B.“雪泥”说的是落在地上的雪将溶而未溶的泥泞状态。诗中用它来比喻人生经历飘忽不定,表现诗人的伤感。‎ C.“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说鸿雁飞走,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就消失了,无法从中估计鸿雁飞去的方向是东还是西。‎ D.“坏壁”是残破的墙壁;因为老僧已经亡故,僧舍的墙壁损坏了,所以写在上面的旧日诗词题跋也就看不到了。‎ ‎15.请你简要分析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所表达的深层含义。(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 ”的豪情。‎ ‎(2)王之涣曾写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路”诗句,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40年来,北碚M中学和着改革的强音、伴着时代的节拍、踩着发展的鼓点、迈着铿锵的步伐,用智慧书写学校发展的壮丽史诗。40载风雨兼程,这众多的成就和辉煌绝不是 的,而是每一位M中人兢兢业业、 的结果。M中学秉承“行己有耻”的校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负重爬坡,奋进拼搏,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40年同舟共济,40年薪火相传,40年春华秋实,40年桃李芬芳。近年来,M中学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如今,‎ M中学已成为了北碚人民茶余饭后 的必选项,成为了北碚人的骄傲,更是成为了重庆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回眸过去,(  )‎ 巍巍缙云山“见证”了M中学的奋斗历程,悠悠嘉陵江“目睹”了M中学的辉煌成就。四十年的砥砺奋进,如今的M中学桃李满园,办学环境日益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未来,M中学将以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奋力谱写重庆教育发展新篇章!M中学的美好未来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蹴而就 殚精力竭 娓娓而谈 计日程功 B.一蹴而就 心劳日拙 款款而谈 倚马可待 C.一挥而就 心劳日拙 娓娓而谈 倚马可待 D.一挥而就 殚精力竭 款款而谈 计日程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近年来,M中学的高考成绩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B.近年来,M中学的高考成绩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C.近年来,M中学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D.近年来,M中学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M中学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 B.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M中学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C.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M中学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D.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M中学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熔断机制”下一个定义,要求不超过50字。(6分)‎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形式多样,但都是以人为地设置价格限制和中断交易为特征。在金融期货发展之初,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出熔断制度作为其一项重要的风险管理制度,目的是更好地控制风险。熔断机制的设立为市场交易 提供了一个“减震器”,其实质就是在涨跌停板制度启用前设置一道过渡性闸门,给市场一定的冷静期,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熔断机制对于股指期货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都是非常有效的。‎ ‎21.阅读长征中学“复学后一日流程”会议讨论草案,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阅读表格,请你在“复学第一课上”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学校如何开展“一日四检”,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二(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 ‎2.B ‎ ‎3.A ‎4.B ‎ ‎5.D ‎6.①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②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③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 ‎7.B ‎8.①使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②使人物更立体: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 ‎9.①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②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家国同构: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④文化情怀: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B ‎ ‎11.A ‎ ‎12.D ‎13.①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 ‎②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14.B ‎15.①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作者由这一意象的组合出发,探讨对人生的理解,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鸿雁飞向无定,爪痕容易消失,正如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诗中形象生动且寄意深沉的比喻,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A ‎ ‎18.B ‎ ‎19.C ‎20.熔断机制是在金融期货交易中为了控制交易风险人为地设置价格限制和中断交易的一种风险管理制度。‎ ‎21.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复学后一日流程。要求介绍“一日四检”,根据图表可知,检查分:所有学生家检;1、晨检;4、午检和最后面的晚检。其中,家检是所有学生上学前在家检测。晨检学生在6:30-7:30之间,包含:测温、读卡、喷药。午检是12:10-12:20教室内,内容为测温。晚检住校生通校生分别在校内家中分别进行,内容是测温。‎ 故答案为:学生上学前家内自检测温。住校生通校生6:30-7:30分地点晨检(测温、读卡、喷药)。全体学生12:10教室内午检(测温),住校生通校生分别在校内家中分别晚检(测温)。‎ ‎22.【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这道作文命题,选用新华网刊发的两张图片“最萌鞠躬礼”照片与一百年前的医患互相鞠躬的老照片,然后设置命题情境,并提供了师生的模拟对话,这个材料情境的内涵并不复杂,然而把对话情境与照片结合起来,还挺有意思,也颇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考生写作时从“生甲”“生乙”“生丙”的角度立意切入,进行写作,都可以。考生写作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医患之间都要心存敬畏,患者对医生,医生对患者,都是值得尊敬的社会公民,人与人之间就是相互支撑的结构关系。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对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思考,每一个人都要有人类共命运的新思维,极端个人主义不仅害人,而且还会害“个人”。有学生问:写作时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心意相通,领导与下属之间要互敬互尊来写,行不行?笔者认为,可以联系一下,可以从人心、人道、仁爱的高度说理,但不可扯得太远,要注意侧重医患关系方面的分析写作,毕竟放置到医患关系的层面分析写作是最好的。 参考立意:从生甲角度考虑:小患者的鞠躬让人很感动,立意可谓患者要懂得感恩、敬重医者,尤其在这次人类战“疫”战争中,白衣天使们为了人民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因此,我们更应感恩大爱,应该牢记医者的付出与大爱。 从生乙的角度立意:护士和院长的举动带给我们启发,医者仁心,尊重患者,谦卑懂礼,心有敬畏。医生的职责即是治病救人,对待病人,要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把爱心献给患者,把尊重献给每一个生命,这也是医患关系改善重要一面。 从生丙的角度立意:相隔百年的两幅照片值得人们深思,美好医患关系的延续在中华民族有悠久的传统,这样传统的医患关系是人类之福,理应发扬光大。 从“……”角度考虑,这是要表明还有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达观点,但写作时要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