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
文言实词 [学考真题试做] 1.(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允正传 [清]戴名世 杨允正,字子展,江南休宁人。允正父读书博洽,敦于孝友。当父在时,家稍稍落。于是允正客游四方,为计然之术,积累至赢余,而先业复振。居久之,允正客于外,忽心动,距家八百里,驰三日夜而归。父悲且喜曰:“儿归乎?”对曰:“儿恨不早归也。”父曰:“汝仲弟早卒,其子幼,汝抚之以有成。汝季弟读书,家事惟汝治,勿以繁剧累之。”允正遵父命唯谨。阅十余年,家人或欲折产,而仲弟之子及季弟所受,较父所遗辄多数倍,宗人皆贤允正,相与议醵金①为贺,且以劝来者,允正谢弗受也。先是仲弟为商于青阳,耗父赀且尽,困甚,冬月衣单衣,惧父怒不敢归。允正踪迹得之,衣以其衣,偕之归,百方为调释,父怒乃解。仲弟庶出也,而笃爱不异于同母,人以为难。 允正为人忠厚,遇凡可以利物者,无不竭力为之。性不喜畜奴婢,曰:“此辈质多愚劣,不善事主,何能不加笞詈,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吾故不多畜也。” 允正卒年六十有五。 赞曰: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②,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如杨翁之事,其义岂不高哉!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且请为之传焉,余是以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 ①醵金:凑钱饮酒。③素封: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财的富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稍稍落 落:衰落 B.性不喜畜奴婢 畜:购买 C.何能不加笞詈 詈:责骂 D.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 是:这样 B [B项,畜:畜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允正客于外 名词作状语 B.宗人皆贤允正 使动用法 C.冬月衣单衣 意动用法 D.且请为之传焉 名词作动词 D [A项,客:名词作动词,客居,寄居,旅居。B项,贤,意动用法,以……为贤。C项,衣,名词作动词,穿着。D项,传,名词作动词,立传,写传。] 参考译文: 杨允正,字子展,是江南休宁县(现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人。允正的父亲学识广博,孝顺父母,对兄弟友爱。父亲在世时,家境逐渐衰落。因此杨允正到各处旅居游历,寻求生财致富之道,逐渐积累了很多的财富,而家业再一次振兴。过了很长时间,杨允正旅居在外地,忽然有回家的想法,距离家乡有八百里远,骑马奔驰了三天三夜而回到家。父亲又悲又喜说:“是儿子回来了吗?”允正回答说:“我后悔不早点回来。”父亲说:“你二弟去世的早,他的孩子年幼,你要将他的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们将来有所作为。你三弟还处于读书的年纪,家事只有靠你来处理了,不要把家事多当成累赘啊。”允正恭敬地听从父亲的教导。过了十多年,家里有人想分家产,而他二弟的孩子和三弟所得到的家产,比他们父亲所留给他们的多好几倍,族里的人都认为允正贤能,族人商量凑钱饮酒,既是为他祝贺,也是为了勉励后来的人,允正推辞不接受。当初二弟在青阳做生意,把父亲资助的钱都花光了,非常困难,冬天还穿着单衣,担心父亲生气不敢回家。允正顺着行踪找到了他,把自己的衣服给二弟穿,和他一同回家,想方设法从中调解,父亲的怒气才消。二弟是父亲的妾所生,但是允正对他的爱护和同胞兄弟没什么两样,大家认为做到这样不容易。 允正为人忠诚厚道,遇到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没有不尽力去做的。生性不喜欢畜养奴婢,说:“她们本来大多愚蠢拙劣,不善于侍奉主人,怎么可能不加以鞭打责骂呢?她们也是父母的孩子,不忍心伤害她们,所以我不过多地畜养。”允正去世时65岁。 称赞说:安徽人一向善于营生,一向是从金钱地位都没有到拥有巨额财富的富人,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大多是有良好知识有深厚道德之人,大概这是他们商业这样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和他们一起,他们也不能成功。就像杨翁所做的事,他的情义难道不高吗?杨翁的儿子劻祖对我说了这样的话,并且请求我给父亲作传,于是我记下了这些。 2.(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 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选自清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 善:友好 C.与文正固争执 固:坚决 D.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 忤:违逆 B [B项,善:认为是好的。] 参考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储存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解题技法指导] 1.依形推义法 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来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分析法 把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3.语法分析法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4.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来推断词义。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5.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6.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附: 一、解释下列实词 (一) 1.故 2.会 3.相 4.数 5.间 6.度 7.复 8.适 自主校对1.仍旧/连词,所以 2.副词,当然/动词,举行盟会/副词,恰好/副词,必然/名词,机会 3.副词,互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名词,相貌/名词,丞相/动词,辅佐 4.副词,多次/名词,数量/名词,技艺/动词,计算/数词,几,表不确定的数目/动词,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5.动词,间隔/副词,断断续续地/动词,离间/副词,悄悄地/名词,中间 6.名词,标准,限度/动词,衡量/量词,次,回/动词,越过/动词,揣度 7.副词,又,再/形容词,双层的/动词,答复/动词,重叠,复杂 8.动词,出嫁/动词,适合,依照/副词,刚刚/动词,到……去/副词,恰好,正好 (二) 1.身 2.书 3.举 4.一 5.族 6.名 7.负 8.归 自主校对:1.身体,可译为“生命”/身孕/亲自 2.书信/写/文字/公文,文书 3.攻占/抬起/发动/举荐 4.统一/数词,一/副词,一旦/专一 5.众,群/灭族,杀尽/类/家族 6.名称/命名/名声/说出 7.支撑/凭借,倚仗/背着/辜负,对不起/打败仗 8.古代指女子出嫁/归依,归附/返回/送回/使返回 (三) 1.危 2.兵 3.去 4.女 5.道 6.绝 7.言 8.当 自主校对:1.形容词,高/形容词,危险/形容词,端正 2.名词,战争/名词,兵器/名词,士兵 3.动词,距离/动词,除掉/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 4.形容词,矮的/通“汝”,你/名词,女性/名词,女儿 5.名词,道路/名词,方法/名词,风尚/名词,道义/动词,取道/动词,述说、谈论 6.动词,越,渡/动词,停止/副词,很,极/动词,截断/动词,断绝/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 7.名词,话/名词,字/名词,著作/助词,无实义/动词,说 8.动词,把守着/动词,抵挡/动词,遮挡/动词,处在/副词,应当/副词,将要/介词,对着/动词,当作 (四) 1.遗 2.信 3.修 4.疾 5.过 6.师 7.亡 8.胜 9.致 自主校对:1.损失/遗失之物/遗留下来的/给予 2.诚实/信任/相信/副词,确实/副词,随意/通“伸”,伸张 3.修造,建造/修建/遵循/美好 4.憎恨/病/副词,快/疾苦/疾劲,大,强/同“嫉”,妒忌 5.过失,错误/责备/犯错误/访问 6.老师/以……为师/学习/从师/军队/乐官 7.损失/逃走的败兵/使……灭亡 8.副词,尽/忍受/超过/优美的 9.达到/情趣/招致/招致,招纳,吸引/副词,尽,极 (五) 1.置 2.因 3.坐 4.固 5.望 6.制 7.谢 8.辞 自主校对:1.放弃/放置/摆,设 2.沿袭/介词,趁着,趁机/介词,依据/连词,因为/通过、经由 3.坐下/座位/犯罪/介词,因为 4.使……牢固/固定/顽固/副词,本来/副词,必定,一定/副词,坚决,坚持/险要稳固的地势 5.怨恨/向远处看/盼望/声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6.制度/制作/制服/控制/指挥,统率/规模 7.道歉/谢罪/感谢/请问/告诉 8.致辞/辞退/语句/托辞,借口/古代的一种文体/推辞,拒绝 二、教材词类活用梳理(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一) 1.三岁食贫( )________ 2.千万不复全( )________ 3.足以荣汝身( )________ 4.便利此月内( )________ 5.二三其德( )________ 6.冬雷震震( )________ 7.夏雨雪( )________ 8.夙兴夜寐( )________ 9.卿当日胜贵( )________ 10.孔雀东南飞( )________ 11.逆以煎我怀( )________ 12.天下归心( )________ 自主校对:1.形容词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2.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荣华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吉利 5.数词作动词 有时二,有时三,指经常改变 6.名词作动词 打雷 7.名词作动词 降雨 8.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10.名词作状语 向东南 1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煎熬 1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归服 (二)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________ 2.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 3.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 5.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 6.卒不忍独善其身( )________ 7.正襟危坐( )________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________ 9.顺流而东也( )________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 11.乳二世( )________ 1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________ 1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 14.辇来于秦( )________ 15.雨泽下注( )________ 16.前辟四窗( )________ 1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________ 1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 19.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 自主校对:1.动词作名词 收藏的东西;经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舞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4.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悲哀 5.形容词作动词 显出白色 6.形容词作动词 完善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端正 8.名词作动词 进攻 9.名词作动词 向东进发 10.名词作动词 打鱼;砍柴 11.名词作动词 喂奶,哺育 12.名词作动词 上朝 13.名词作动词 南行 14.名词作状语 乘辇 15.名词作状语 向下 16.名词作状语 从前方 17.名词作状语 亲手 18.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东 19.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 1.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________ 2.浔阳江头夜送客( )________ 3.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_ 4.赢得仓皇北顾( )________ 5.使人听此凋朱颜( )________ 6.砯崖转石万壑雷( )________ 7.雄飞雌从绕林间( )________ 8.商人重利轻别离( )________ 9.钿头银篦击节碎( )________ 10.江州司马青衫湿( )________ 11.青海长云暗雪山( )________ 12.艰难苦恨繁霜鬓( )________ 13.莲动下渔舟( )________ 14.砯崖转石万壑雷( )________ 15.歌以赠之( )________ 16.尚能饭否( )________ 17.遂命酒( )________ 18.都门帐饮无绪( )________ 19.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__ 20.庄生晓梦迷蝴蝶( )________ 21.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 2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________ 2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________ 24.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 自主校对:1.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晚上 2.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3.名词作状语 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4.名词作状语 向北 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失色 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滚动 7.形容词作名词 雄鸟;雌鸟 8.形容词作动词 看重;轻视 9.形容词作动词 敲碎 10.形容词作动词 浸湿 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变暗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增多 13.名词作动词 顺流而下 14.名词作动词 冲击 15.名词作动词 作歌 16.名词作动词 吃饭 17.名词作动词 设酒宴 18.名词作动词 设帐幕 19.名词作状语 向北 20.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21.名词作状语 向西 22.名词作状语 在上面 23.名词作状语 在下面 24.名词作状语 向西 (四)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________ 2.臣请死之( )_____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______ 4.人君当神器之重( )________ 5.谨庠序之教( )________ 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________ 7.惑而不从师( )________ 8.仓库少内( )________ 9.非利足也( )________ 10.会盟而谋弱秦( )________ 11.以愚黔首( )________ 12.必固其根本( )________ 13.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 14.耻学于师( )________ 15.王无罪岁( )________ 16.非能水也( )________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_ 18.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 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20.内立法度( )________ 21.于是明年上计( )________ 22.吾从而师之( )________ 23.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 24.以为轮( )________ 自主校对: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 3.形容词作名词 善行 4.形容词作名词 重要位置 5.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6.形容词作动词 变小,变弱 7.形容词作动词 有疑难问题 8.形容词作动词 减少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敏捷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削弱 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变得愚蠢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牢固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安宁 1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15.名词作动词 归罪 16.名词作动词 游水 17.名词作动词 控制、统治 18.名词作动词 踏,登上 19.名词作状语 每日 20.名词作状语 对内 21.名词作状语 向上 22.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2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 2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五) 1.则刘病日笃( )________ 2.手注善药( )________ 3.道芷阳间行( )________ 4.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 5.拔剑撞而破之( )________ 6.庄公寤生,惊姜氏( )________ 7.且勇者不必死节( )________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________ 9.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 11.若望仆不相师( )________ 12.籍吏民,封府库( )________ 13.范增数目项王( )________ 14.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 15.道芷阳间行( )________ 16.历职郎署( )________ 17.晞一营大噪,尽甲( )________ 1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__ 19.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__ 20.隧而相见( )________ 21.吾得兄事之( )________ 22.常以身翼蔽沛公( )________ 23.头发上指( )________ 自主校对:1.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 2.名词作状语 亲手 3.名词作状语 由小路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 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破碎 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惊 7.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 8.形容词作动词 远离 9.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10.形容词作动词 达到尽头 11.名词作动词 听从,效法 12.名词作动词 登记 13.名词作动词 使眼色 14.名词作动词 惩罚,对……施刑 15.名词作动词 取道 16.名词作动词 担任……官职 17.名词作动词 披上铠甲 18.名词作动词 居住 19.名词作动词 命名 20.名词作动词 挖地道 21.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2.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3.名词作状语 向上 [当堂即时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不赂秦 义:(坚守)正义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存亡之理 理:命运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低下 D [D项,“下”指在六国之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D [D项,“生”是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 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交 C.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 籍:依靠 D [D项,籍:登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C [C项,际:交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这里指平民 B.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C.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抵罪:抵消罪行 D.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激动等情绪 C [C项,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鸷鸟之不群兮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项,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名词作动词,合群;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思知止以安人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A项,“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B项,“序”为名词作动词,“为……作序”;C项,“函”为名词作动词,“用棺材收殓”;D项,“礼”为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臣具以表闻 B.德合一君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意动用法。]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拔剑撞而破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始指异之 D.吾从而师之 A [B、C、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A项是使动用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乌鹊南飞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A、C、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耻师焉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泣孤舟之嫠妇 D.李牧连却之 A [B、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是意动用法。]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日与其徒上高山 D.以地事秦 C [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故为之文以志 C.予分当引决 D.去今之墓而葬焉 C [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A、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是意动用法。]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沛公军霸上 C.义不赂秦 D.怒发上冲冠 D [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名词作状语。]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师郯子 B.臣活之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李牧连却之 A [B、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虚词 [学考真题试做]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 [A、B、D三项解释为“的”;C项解释为“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吾属今为之虏矣 秦王为赵王击缶 D.未得与项羽相见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A [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被/介词,给;D项,介词,跟,和/连词,和。] [解题技法指导]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4.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几个考查频率较高的虚词的用法辨析 1.意义法、代入法辨析“而”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分析】 ①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而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答案:①A ②C ③B ④B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分析】 ①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②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答案: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2.替换法、搭配法辨析“以”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___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________,________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_______,________ 【分析】 ①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答案: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③连词,因为;④介词,把;⑤介词,因为。 3.位置法辨析“焉”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_______,__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_______,________ ⑥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答案:①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②助词,不译;③兼词,于此(之);④助词,不译;⑤兼词,于此(之);⑥兼词,于之;⑦代词,之。 4.删除法辨析“者”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法: A.代词 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分析】 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掉的是助词。 答案:①A ②A ③B ④B 5.位置法辨析“其”的语气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________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________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 ④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________ 【分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答案:①表反问;②表推测;③表反问;④表委婉。 附:解释下列虚词 (一) 1.于 2.之 3.其 4.以 自主校对: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动词,到……去/音节助词,无意义 3.形容词词头/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些)/第三人称代词,“她的” 4.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二) 1.夫 2.焉 3.而 4.如 自主校对:1.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指示代词,那/男子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表停顿,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为什么/兼词,于之/代词,相当于“之” 3.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而且 4.往,去/像/连词,如果/介词,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比得上 (三) 则 自主校对:连词,表承接,那么/副词,就是/副词,只/动词,效法/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却 (四) 1.且 2.为 自主校对:1.连词,表让步,尚且/副词,将要/连词,又/连词,况且/副词,将近/表转折,相当于“而”/副词,暂且 2.介词,替/当作/担任/作为,引申为“恢复”/连词,因为/做/介词,被/语气助词,表反问 [当堂即时训练] 1.下列句中“其”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百忧感其心 B.忧其智之所不能 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D.其触于物也 C [A项,“其”是人称代词,指人,可译为“他”;B项,“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项,“其”为副词,表“可能”;D项,“其”作指示代词,可译为“它”。A、B、D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只有C项中的“其”作副词,故答案选C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死且不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B.盘盘焉囷囷焉 或师焉,或不焉 C.会于西河外渑池 将藏之于家 D.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A项,前者用作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后者用作副词,“将”。B项,前者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后者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C项,“于”都为介词,“在”。D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后者是连词,表转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臣以险衅 B.委身为贾人妇 何辞为 C.今君乃亡赵走燕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则秦之所大欲 D [A项,介词,用、拿/介词,因为;B项,动词,作/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C项,竟然/才、就;D项,结构助词,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扣舷而歌之 C.与战胜而得者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A项,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相当于“于”,对;B项,代词,这些/音节助词;C项,介词,和/动词,给予;D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托遗响于悲风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则与斗卮酒 D.不然,籍何以至此 使之然也 D [A项,介词,表示被动,受、被/给;B项,连词,表假设/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转折,就/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D项,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吾尝跂而望矣 B.不然,籍何以至此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去今之墓而葬焉 盘盘焉,囷囷焉 A [A项,连词,表修饰;B项,疑问代词,哪里、什么/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C项,与后面的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与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的地方”(人、东西)/表被动;D项,代词,相当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C.死生,昼夜事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敛赀财以送其行 B [A项,连词,表选择,还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项,尚且;C项,表示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D项,用、拿/表示目的关系,用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作《师说》以贻之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或师焉,或不焉 D.何以伐为 公为我献之 C [A项,连词,并且/连词,就;B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C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D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蒙故业,因遗策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位卑则足羞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A项,介词,趁着/动词,沿袭;B项,应当/暂且;C项,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就/连词,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今者有小人之言 报养刘之日短也 D [A项,按照/用;B项,对于/比;C项,表顺承/表转折;D项,助词,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越国以鄙远 以乱易整 C.不求闻达于诸侯 青,取之于蓝 D.河汉清且浅 臣死且不避 C [A项,治理/是;B项,连词/介词;C项,介词,在……中;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尚且。]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望复关 ②以我贿迁 B.①不思其反 ②反是不思 C.①静言思之 ②言既遂矣 D.①桑之未落 ②女之耽兮 A [A项,“以”,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13.下列句子中“相”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A [A项,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其他是起指代作用。] 1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相去复几许 ②一去三十年 B.①何以解忧 ②以我贿迁 C.①脉脉不得语 ②复得返自然 D.①少无适俗韵 ②始适还家门 C [A项,“去”,距离/离开;B项,“以”,介词,用/介词,把;C项,“得”,能够;D项,“适”,适合/女子出嫁。] 文言断句 [学考真题试做] (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B.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C.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 [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与言论若同辈”应为“与之言论若同辈”,“之”指代前句的“诸生贤者”,由此排除A、B两项。“去而人爱思之”句意完整,“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前面应断开,排除C项。] [解题技法指导] 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 一、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二、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三、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四、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句。 【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六、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文言断句客观题解题“2步骤” [当堂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A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 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组成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霍笃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A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 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 [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选C项。] 参考译文: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文言文分析综合 [学考真题试做] 1.(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杨允正常年在外经商,后来回到家乡,对自己不能早点回家感到遗憾。 B.杨允正分家之后,族人商量凑钱饮酒,既是为他祝贺,也是为了勉励后来的人。 C.杨允正找到经商失败的二弟,在父亲面前为其辩解,他像对待同胞兄弟一样关爱他。 D.杨允正不喜欢畜奴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多素质不高,侍奉时不能令主人满意。 D [杨允正不喜欢畜奴婢的主要原因是“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不忍心伤害她们。] 2.(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正和文襄二公对朱竹君从《永乐大典》中搜寻古书的奏言持不同意见。 B.文襄公对朱竹君态度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后者不攀附、不阿谀的性格。 C.因为朱竹君的称赞和爱护,不少后学之辈得到了好名声。 D.朱竹君因交友广泛而见识广博,且酒量很好,才气纵横。 D [D项,文中“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的意思是“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酒量很好”属无中生有。] [解题技法指导] 这种试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各自阐述或解说、评价某一个方面,要求判断其正误。命题人在设置本考点题目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陷阱”, 干扰考生的思维。“陷阱”一般有以下几种:时空错位、故意曲解、表述笼统、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望文生义、过于绝对。答题关键在于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 答题的几个步骤: ①分清类别,有的放矢。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这样答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阅读人物传记或记事散文类材料,要注意记叙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所写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读准题干,明确要求。阅读题目时,切不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必须明确要求,把握命题者考查的意图。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答题时要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相关句、段进行比较对照,弄清楚干扰形式,这样往往能够发现不正确选项的错误原因。考生在做归纳要点题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没有理解原文中相应句子或词语的意思。不能判断选项中出现的以偏概全、夸大事实、时空倒置、曲解词义、混淆是非、望文生义等错误。 ④对照原文,仔细核对。做出判断选择后,应该回到原文相应语句中核查一遍,看所选答案或所组织的答案是否有理有据。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审讯)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困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 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因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富民”蒙冤终被洗刷冤情的故事。 B.知州是一个办事急躁草率、居功自傲的人。 C.钱若水是一个办事严谨认真、为人宽宏大量的人。 D.录事是一个利用职权公报私仇、诬陷无辜的卑鄙小人。 B [“居功自傲”错,原文无据。] 文言句式和翻译 [学考真题试做] 1.(2017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① 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③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删改) 【注】 ①七略:书目名。②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内府藏书。③通籍:指做官。④素蟫:蛀蚀书籍的蠱虫,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判断句。 B.“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是定语后置句。 C.“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表示被动关系。 D.“为一说,使与书俱”,“使”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C [试题是从原文中选出四个句子,并对它们的句式特点进行判断,本题答案为C,“为”在这里是“是”的意思,所以这个句子是判断句。要做好这道题目,必须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参考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富贵人家的书,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忧虑恐惧,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说:“今天存放着,明天就要离开,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姑且等到以后再看吧”如此这样罢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丰富。(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感觉是那样的迫切。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会记下。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蠹虫灰丝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而年少时的时间是值得珍惜的。如今读书人黄允修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张生的吝啬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张生,而黄允修本来幸运遇到我吗?(黄允修)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文章,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允修)。 2.(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督”“过”的翻译。(2)注意“未几”“卒”“重”的翻译。 答案:(1)监督安徽学政,因犯错误而降级,又重新担任编修。 (2)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 3.(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1) 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生”、“素封”“货殖”的翻译。 答案:安徽人一向善于营生,一向是从金钱地位都没有到拥有巨额财富的富人,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大多是有良好知识有深厚道德之人,大概这是他们商业这样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和他们一起,他们也不能成功。 [解题技法指导]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1.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 2.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在考试时才能迅速做出判断。 3.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弄懂大意。 4.抓标志进行判断。如“为……所……”表被动,“……者,……也”表判断。 文言文翻译的技法 一、落实关键实词 句子翻译的得分点主要在关键实词上,翻译句子时,首先要圈出关键实词。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1)用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二、处理好关键虚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不译。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不译。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 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不译。 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不译。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需译出的必须要译出,不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体现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附: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一) 1.为仲卿母所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于城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鸡鸣桑树颠。(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狗吠深巷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1.被动句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 3.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鸡(在)桑树顶部打鸣。 5.判断句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 6.判断句 不是我织布织得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啊! 7.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中吠叫。 8.省略句 (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 (二)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纵一苇之所如。(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盘根错节之既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而今安在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1.状语后置句 使得负载屋梁的大柱,比田野的农夫还多。 2.状语后置句 在堂上地面低洼处倒一杯水。 3.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主谓倒装句 天下人有几家能够做到称心如意的? 5.判断句 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 6.省略句 五步(有)一座楼台,十步(有)一座亭阁。 7.省略句 (苏子与客)任凭像苇叶一样的小船漂流。 8.被动句 复杂的事物已经被揭穿。 9.宾语前置句 但是现在在哪儿呢? (三)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见悲鸟号古木。(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快弹数曲。(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感斯人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1.状语后置句 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奏琵琶。 2.状语后置句 蜀地的道路艰险难走,比上青天还难! 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凄厉地悲鸣。 4.省略句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 5.被动句 被此人的话深深地感动。 6.被动句 演出歌舞的楼台连同那无数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7.宾语前置句 唉,你远方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8.宾语前置句 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 (四) 1.何以伐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铸以为金人十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1.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宾语前置句 不晓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3.状语后置句 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蓝草更青。 4.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 5.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6.主谓倒装句 你治理的东阿很好啊! 7.判断句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省略句 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这)穿丝织衣服了。 9.省略句 用(它们)铸成十二个金人。 10.被动句 生命断送在他人手中,而被天下人嘲笑,为什么呢? (五)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王来何操?(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臣亡国贱俘。(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碑仆道。(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属皆且为所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1.被动句 屈原被放逐,于是写了《离骚》。 2.宾语前置句 大王临来时拿了什么? 3.状语后置句 州里的官员到家门上来催促,比流 星的坠落还要急迫。 4.状语后置句 唐代僧人慧褒当初在他的山脚下筑舍定居。 5.判断句 这就是读书人(对传闻的材料)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6.判断句 如今我是一个亡国的、受人轻贱的俘虏。 7.省略句 有块碑倒(在)道上。 8.被动句 你们这一伙人都将被俘虏! [当堂即时训练]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而君幸于赵王 D [D项是被动句,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D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是判断句。]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请罪于母,母不许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D [A、B、C三项都是省略句,分别在两个“以”和“与”后省略了代词“之”,D项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大王来何操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夫晋,何厌之有 A [A项,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歌以赠之 D.得复见将军于此 D [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因击沛公于坐 C.以勇气闻于诸侯 D.夫晋,何厌之有 D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本图宦达 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而今安在哉 B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判断句。]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此小大之辩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A、B、C三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赵尝五战于秦 C.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A、C、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 (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 (2)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形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2)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有多少次了!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2)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