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出卷人:李正蕻 审卷人:邓国芳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同D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正确答案是B。‎ 点睛: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特别注意考察各项表述中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A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B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D项表述是针对全问的,表述正确。C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点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如果某选项表述只涉及文本部分内容,就先迅速读完文本的有关部分;如果某选项表述关系全部文本,就要提高观察角度进行整体分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察其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中“正在兴起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注重稳定功能”,对应该项表述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正确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的正确。正确不当选。D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正确。只有A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因此此项是正确答案。‎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更在于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正确分析。由于考场中的紧张情绪,考生应尽量平心静气,对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整合,注意各项表述在文本中是否能找到根据。‎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4.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蓊(wěng)蓊郁郁 梵婀玲 宵衣旰食 弄(nòng)堂 B. 妖童媛(yuán)女 陆蠡(lǐ)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qiú)‎ C. 含情脉(mò)脉 无福消受 义愤填赝 敛裾(jū)‎ D. 鹢(yì)首徐回 叶落知秋 纤腰束素 猗(yī)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要求选出“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考生既要关注字音,还考关注字形,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根据字义和字形辨析字音,还要注意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等。‎ A项,“弄堂”“弄”读lòng,小巷,胡同;‎ B项,“妖童媛女”的“媛”读yuàn,指美丽的女子;‎ C项,“义愤填赝”的“赝”应为“膺”,指的是内心。‎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觉得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但他却能安之若素。‎ B.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 他唱罢,又喝了一大口酒,伏案长歌当哭起来,放浪形骸,竟浑然不在意周围百十双惊恐疑惧的眼神注视着。‎ D. 评论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评论中隔靴搔痒的现象就难免要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理解成语的意思,把握成语的用法和感情色彩,最后看和语境是否相合。‎ A项,“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退休后的生活”本不是异常情况,但语境中有“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这一前提,可见对于很难适应者来说,这属于“异常情况”,故符合语境;‎ B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句中形容科技工作者用尽心力工作,符合语境;‎ C项,“长歌当哭”,用写文章代替哭泣。“唱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从语境“唱罢”“放浪形骸,竟浑然不在意周围百十双惊恐疑惧的眼神注视着”等信息来看,该处把“长歌当哭”理解成“哭泣”,望文生义,错误;‎ D项,“隔靴搔痒”,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句中是说评论家如不深入生活,就可能出现不贴切的评论,符合语境。‎ 故选C。‎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 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搭配不当,属于主宾不搭配,句子的主语是“尤瓦尔•赫拉利”,而“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和“蝉联榜首长达100周”的应该是《人类简史》一书,应把“了”改成“的”,让《人类简史》做主语;‎ B项,“……的原因,仰赖的就是……”结构混乱,选项把“……的原因,是……”和“……,仰赖的就是……”两句杂糅到一起;‎ C项,“观众……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是“观众”,而“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主语不是观众,而是这档节目,属于偷换主语。‎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三、古代诗文阅读(5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长乐王回深父 D. 令将军与臣有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今日往而不反者”中“反”同“返”,返回;‎ C项,“长乐王回深父”中“父”通“甫”;‎ D项,“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是通假字,“郤”通“隙”,隔阂、嫌怨 B项,“朝济而夕设版焉”中没有通假字。‎ 故选B。‎ ‎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比好游戏者尚不能十一 D.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画横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把该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如能讲得通,则不是古今异义,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 A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C项,“比好游戏者尚不能十一”中“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数字;‎ D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天下”古今意思一致。‎ 故选D。‎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火尚足以明也 C.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D. 范增数目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A项,“鄙”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封”是使动用法,使……成为封邑;‎ B项,“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明”,形容词作动词,照亮;‎ D项,“目”,名词作动词,示意,使眼色,“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C项,“北”和“函”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北”“用匣子”。‎ 故选C。‎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 C. 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C项,第一个“以”,连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 D项,第一个“为”,动词,干,做,第二个“为”,动词,给予。‎ 故选A。‎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令张良留谢 谢:道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D.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乃令张良留谢”中“谢”解释为“道歉”错误,该句源自《鸿门宴》,从文中来看,刘邦没有和项羽告辞就要先行离开,他把张良留下来辞谢,此处的“谢”应解释为“辞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故选A。‎ ‎1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 大王来何操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再根据句式的特点进行选择。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A项,“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是宾语前置句,“不自意”应为“不意自”;‎ B项,“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来操何”;‎ C项,“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D项,“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是被动句,“见”是标志。‎ 故选D。‎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以及十表。‎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王文公。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D.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其余三大刺客分别为专诸、聂政、要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说法有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错误,不是“断代史”,而是“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A。‎ ‎14.翻译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1)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的,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嘲笑他吗?‎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尽”,用尽;“志”,此处指主观努力;“而”,转折连词,却;“至”,到达,达到;“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孰”,谁。(2)中,“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以”,介词,用;“易”,代替;“……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判断句。(3‎ ‎)中,“卒”同“猝”,突然;“意”,意料;“度”,常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 “万颗匀圆讶许同” 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16.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数回细写愁仍破”,“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等全面解读。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17.名篇名句默写 ‎(1)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在《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用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渴慕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达治学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氓》第三章中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常见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 常在于险远 (3). ‎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 舞幽壑之潜蛟 (7). 泣孤舟之嫠妇 (8). 寄蜉蝣于天地 (9). 渺沧海之一粟 (10). 风萧萧兮易水寒 (1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2). 桑之未落 (13). 其叶沃若 (14). 狗吠深巷中 (15).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瑰、衿、悠、壑、嫠、蜉蝣、渺、沧、粟、萧、沃若、吠。‎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枝叶,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气候恶劣的状况和现场恐怖的气氛。‎ B.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19.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8. B 19.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 ‎20.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并不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他们之所以能够调动起所有能量救助敲门人,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门外有一个需要救助的弱者,面对肆虐的风沙,他们不能见死不救,正是这样的信念与意志,使得他们调动起所有的力量去救助了送瓜人。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章的结构、主旨、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从全文的情节分析,结合“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等分析可知,主要围绕“渴”来安排,最开始是科考队员受困受渴,他们希望有水可以送来,渴望被救,最后因救助他人,得瓜解渴,“渴”这一中心就成为了小说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从人物形象来说,受渴受困的科考队员在自身生命安全尚不被保障的时候,还去救助敲门人,体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科考人员受困受渴,说明他们工作的地方环境艰苦,但他们在这里进行着了不起的科考工作,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从文章主旨来说,正是科考人员口渴,需要水,而被救助的人刚好有一个西瓜,科考人员因此得以解渴的巧合,揭示了文章主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的结尾的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认真研读文本,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读者感受等角度入手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结合“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分析,送瓜人到底怎么来到这里,是一个未解之谜,虽然结构上不够完整,但它给本文的故事情节留下了一个可以想象的缺口,引发读者的想象。从文章主旨来看,这个“美好的谜”的美好在于虽然大家互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但因为彼此帮助,就可以在这风沙肆虐之地,延续生命,突出了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旨。因为听不懂蒙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迷,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从读者的体验来看,惯有的思维模式会引领读者想到后文会揭秘送瓜人是如何到来的,但结尾说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听懂,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谜”,这就使得故事结尾出现了反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戏剧张力。‎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 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尊重每一份灵魂 文王定邦,以成宗法,列序陈次,杀伐遂起。唯贤者墨翟,兼相爱,层尚贤,以成仁治,其人虽没,其魂犹存,今之吾辈,当承先贤遗志,兼相爱,无差等,尊重每一份灵魂。‎ 杭州图书馆允许流浪者进馆阅读,传为美谈,究其根本,乃在尊重。馆长尊重每一道渴求知识的目光,尊重每一份赤诚的灵魂,每每念起,唏嘘不已!‎ 尊重每一份拼搏的灵魂,才能成就百炼的英才。‎ 耶和华说:你来,亲吻我,在我面前,所有的罪都被宽恕,我视你们,如视我子,因而皆无分别。‎ 三国时期的名将许诸,既无出身兵权,出身农家,不谙世事,然而当他投奔曹营时,曹操却并不像其他人一般看轻他,相反,无比尊重此人,并将其送至军中历练,许诸方有成就武痴功名的机会。希腊时期的学院,并无贵贱之分,导师们平等对待每一位求学之人,尽力培养,于是英杰辈出,古典时代来临。孔子曾有云:有教无类,大概此理。来者不问出处,功名君可自取,尊重每一份拼搏的灵魂,于是我们所仰望的星空,群星闪耀。‎ 尊重每一份向上的灵魂,邦国方有繁盛的未来。‎ 一国之兴,在于其政,政之所得,在于其人,人之所系,即国之有治,等而视之,兴而不灭。‎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自诞生之初便发挥了巨大的功用,其核心便在于尊重,与世官制只看出身或察举制唯问世家不同,科举制尊重每一阶层每一个人向上的灵魂,于是春蚕食叶,天下英雄尽入吾帐中,第二帝国从东方再起。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却已是苟延残喘,因为固执的贵族掌权,使上层社会迅速腐化,固化的阶级带来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国将不国。由此观之,国家与政府尊重每一份向上的灵魂,政治才有民主,国家才有富强。‎ 尊重差异的灵魂,尊重不同的目光,无论人种,无论贵贱,无论高下,才是文明得以长存的理由。‎ 或许我们曾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但马丁.路德金高喊:我们不需要匍匐在教皇的脚下,当我们望向上帝,就会得救;或许我们曾生活在以财取人的社会,但王尔德轻笑:迷人的不是财富,而是非凡的人;或许我们曾生活在充满歧视的社会,但林肯用政令证明:请给每一个生命以生命;或许我们曾生活在殖民压迫下,但孙文先生怒斥笔戟:中国之国民政府,乃一切国人之政府,乃独立之政府!‎ 或许我们仍然生活在不平等,有歧视的世界。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在,万隆会议的精神在,启蒙之理性在,孔孟之仪范在,墨者之先训在,基督之义佛道之理伊斯兰的古兰在,文明便不会走远。‎ 尊重每一份赤诚的灵魂,尊重每一道向善的目光,尊重每一双期许的手,尊重每一个活着的人,请用尊重,给文明以存在的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考生应找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如馆长,如杭州图书馆,如入馆阅读的拾荒者、无业游民,如其他读者,分析这些对象做法背后传达出的信息,抓住这些信息进行理解。‎ ‎【审题】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陈述事件,指出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的原因;第二段是有些读者对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或流浪汉进馆读书表达看法以及馆长对此的回应。从材料来看,杭州图书馆的做法是温暖人心的,因为知识面前,人无尊卑,所有人都有阅读的权利,而杭州图书馆对于拾荒者阅读的要求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对知识的尊重;而有些读者的反应在无形中包含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这是不应该。考生可以从这些对象的角度进行立意。如着眼于有些读者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有些读者认为“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这些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而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由此角度来看,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要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若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拾荒者、无业游民”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思”,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公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全民。着眼于馆长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作文。‎ 参考立意: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共享创造和谐;社会呼唤人文关怀;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行文结构安排:‎ 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尊重每一份灵魂”。然后开篇结合古人事例和本次作文材料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尊重每一份赤诚的灵魂。正文主体部分围绕“尊重每一份拼搏的灵魂,才能成就百炼的英才”“尊重每一份向上的灵魂,邦国方有繁盛的未来”“尊重差异的灵魂,尊重不同的目光,无论人种,无论贵贱,无论高下,才是文明得以长存的理由”三个方面论证“尊重每一份灵魂”的意义。结尾总结全篇,呼应标题,结构清晰圆合。‎ 素材:‎ 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目此常有气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棺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在知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自学者还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知识分子,都应是谦虚的学生。‎ 阅读乃众生之权 杭州图书馆接受拾荒者、无业游民前来阅读,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条件并且一坚持便是十余年,有不满者也被馆长智慧而犀利地回应。‎ 我对此行为十分赞同,不禁感慨:阅读乃众生之权,圣神而不可犯。‎ 我们要意识到并尊重爱护自己的阅读之权。‎ 书籍是人类进步 阶梯,每个人都有进步和提高的权利,因而每个人都有权阅读。中国有句俗语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多少年了,又有多少人为这样的思想所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所以,在我们看到祝英台为了学习而女扮男装是才会那么动容,在我们看到《小城三月》中翠姨为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坚持要上私塾是才会感到敬畏。‎ 杭州图书馆接纳拾荒者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固然令我感动,但更令我感触的是,十余年来有那么多的流浪者在生活窘迫,孤苦不堪的境地,仍没有放弃对阅读的追求。当我们看见他们手捧书本,在书香缭绕中默默阅读之时怎能不感到敬畏,反观当今哪些虚度光阴的低头族们,又怎不令人汗颜?‎ 古有宋濂借书“手自笔录”而习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求学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还有对阅读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如今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不也该如此吗?‎ 除了尊重自己的阅读权,我们更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这一点,是我对馆长行为的感悟。“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一句简短有力而富有智慧,令人无法反驳的同时又发人深思。那些认为允许流浪者进入图书馆是对自己不尊重的人们,是否是在维护自己那一点卑微的优越感?他们又是否尊重了别人,尊重了知识呢?‎ 曾看到一张图片,一位行人看到一个流浪者在翻阅一本破旧的书,于是把自己的kindle送给了他。图片下有一行文字:这里面有很多书,应该可以供你看一些时候了。我相信,世间还有很多这样温暖人心的时刻,我们都渴望被他人尊重,那为何不先学会尊重他人呢?‎ 我想,宋濂在为自己刻苦的求学经历所感动时,也会感念到那些曾借予他书的人吧。愿我们在人生路上能做一位“抄书人”,做一位“读书人”,更可以做一位“借书人”。‎ 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 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8日,该馆馆长褚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馆长有北大遗风。记者连线褚馆长,他却婉言谢绝了采访。该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直以来,对于流浪乞讨者,除极端寒冷天气会受到政府统一救助外,也总有不少民间人士向他们伸出援手(如美女喂老乞丐吃面条、温州的“施粥棚”等),主流人群一以贯之地关注弱势群体、扶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动人情形,既温暖着这些落魄者的身心,也给其他公众的心灵以莫大慰藉。‎ 但类似于杭州图书馆这样以政府事业单位身份,自2003年起就开始对包括乞丐在内 所有读者免费开放的善举,委实太少。所以,听闻褚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番令人感佩的告白,自然心头一热。‎ 如果说上述真情告白算是一家公立图书馆如何对待落魄乞丐,如何给予这个特殊读者群应有的一种态度的话,那办公室主任随后对记者的追访表露出的惊讶,则无疑是对馆长告白的升华,因为在主任看来,公立图书馆对包括乞丐在内的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这再正常不过。难怪这种表态会引来众多网友如潮夸赞,比如,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位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学者熊培云也为此感叹:杭州真是一个美好城市。风景与人文以及生活的情趣,北京、上海都比不了。‎ 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更美好,更有尊严,这些不仅载入了宪法和法律,进入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规划,也更是每一个人的憧憬。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文理念,这种法治社会起码的人文与制度关怀,却每每流于形式,或只挂在一些管理者嘴上,每遇创卫达标、检查验收或城市举办的节会,这些平时少有人关注的流浪乞讨者总是首当其冲,或被劝离城市,或被集体输送到荒郊野外一“扔”了之。‎ 也许,囿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许多现实桎梏,还无法让每一个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的这个庞大群体都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也无法进行像许多国家那样规划的关注流浪乞讨者的制度安排(如政要一年抽一天慰问他们;又如市长或候选人也要混入乞丐群中亲身体验生活)。但正如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靠着许多人共同努力与推动的,要改善和提高包括乞丐在内的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福祉,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成员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我始终觉得,每天能有一盏温暖的灯火为人点亮的地方才叫家。同理,能为乞丐打开一扇门的城市,把乞丐当人,对其基本的生存权、公民权以应有尊重和起码保障的城市,也才有资格叫“天堂”。‎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