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之学案二、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之学案二、三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之学案二、三 学案 学案二 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 课时跟踪练 ‎1.[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兵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答案:DE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考核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 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答案:CE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 ‎【双调】 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正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明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答案:CE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 岑 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 岑 参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答案:BD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再过金陵①‎ 包 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 答案:AD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6.[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有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答案:CD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7.[即事(景)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解析: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 答案:CD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自己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学案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课时跟踪练 一、题型对点练 ‎1.[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①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人物形象]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4.[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5.[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6.[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7.[景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8.[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但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9.[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蚕 于 泋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 蚕 刘 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二、高考综合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CE ‎(2)[景物形象]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解答本题,需要先从借景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本联内容与标题的关系。‎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 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答案:DE ‎(2)[景物形象]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