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分析综合学案(江苏专用)
考点4 分析综合 技法1__如何解答内容分析概括客观题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题型。它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准确、快捷地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设误类型: ①无中生有; ②张冠李戴; ③关系错乱; ④以偏概全; ⑤时序错位; ⑥曲解文意。 针对这种命题特点,可以巧用比对法解题。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1.比对信息有无,识破“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因此,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1.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试题选项】 《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原文写鲁班与墨子的攻守,是墨子劝楚王不要发动有损道义的战争。 2.比对人物事迹,识破“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试题选项】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不是苏轼。 3.比对句间关系,识破“关系错乱” 命题者常在选项中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行施加因果关系,造成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或将因果、条件、并列等关系互换。解题时,应注意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辨析句间关系是否正确。 3.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 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试题选项】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4.比对事物范围,识破“以偏概全” 命题者常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有关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4.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试题选项】 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从原文“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可知,并不是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当涂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但没有能力修葺州学。所以,该选项故意以偏概全,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5.比对时间词语,识破“时序错位” 命题者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或者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答题时,应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某事的先后过程,辨析是否有时序错位的陷阱。 5.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导学号:54012080】 【原文片段】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试题选项】 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参考译文】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6.比对评价词语,识破“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传主的品行,从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考生在解读文言文时常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做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解题时,应立足文本,依据原文中对传主的评价,辨析选项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陷阱。 6.请比对“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官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试题选项】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比对辨析: 【答案】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犯颜直谏”错误,刘敞是通过阅读典籍和历史故事来“ 讽谏”(委婉劝谏)的。 【参考译文】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舜有孝亲友爱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百姓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技法2__怎样解答内容分析概括主观题 一、掌握审题答题要求 1.审题 (1)审出概括分析的关键词语,对此作准确理解,同时要依据这个关键词语去锁定答案区域。 (2)注意“概括”“分析”“理解”等指令性词语。 2.答题 (1)准确,全面。准确,即要注意表述的准确,如主语对象是谁,对象发出的动作是什么;全面,即不要遗漏要点,注意多角度思考,如不同人物角度,同一人物的不同角度等。 (2)分条陈述,注意因分赋点,力求简明有序。 二、掌握主要题型答题要点 1.原因筛选概括题 题干给出结果,要求筛选概括出具体原因,据果溯因是江苏卷首考主观简答题时采用的题型。答这类题,注意“一果多因”,要找出各种原因,有人物自身原因,有他人原因,还有社会环境原因等;答好后可用“因果检验”法来检视答案是否正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81】 广原州蛮侬智高以其众叛,所至杀吏民,纵略,东南大骇。仁宗忧之,遂遣枢密副使狄青为宣抚使,率众击之。翰林学士曾公亮问青所以为方略者,青初不肯言,公亮固问之,青乃曰:“立军制、明赏罚而已。”公亮又问:“贼之标牌殆不可当,如何?”青曰:“此易耳。标牌,步兵也,当骑兵则不能施矣。” 青之受命,有因贵望求从青行者,青延见,谓之曰:“君欲从青行,此青之所求也,何必因人言乎?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能击贼有功,朝廷有厚赏,青不敢不为之请也。若往而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青不敢私也。君其思之。”于是闻者大骇,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其所辟取,皆青之素所与,以为可用者,人望固已归之矣。 及行,立行伍,明约束,军行止皆成行列,至于荷钟赢粮持守御之备,皆有区处。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之以徇。方青之未至,诸将屡走,皆以为常。至是,知桂州崇仪使陈曙、知英州供备库使苏缄与贼战,复败走如常时。青至宾州,悉召陈与裨校凡三十二人,数其罪,按军法斩之。惟苏缄在某所,使械击上闻。于是军中人人奋励,有死战之心。 是时智高还守邕州,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下令宾州具五日粮,休士卒,贼谍知不为备。是夜大风雨,青率众半夜时度昆仑关。既度,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彼谓夜半风雨时吾不敢来,吾来,所以出其不意也。”已近邕州,贼方觉,逆于归仁庙。青登高望之,贼据坡上,我军薄之,裨将孙节中流矢死,青急麾军进,人人皆殊死战。先是,青已纵蕃落马军二千人出贼后。至是,前后合击。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遂大败智高,果焚城遁去。 青先为公亮言,皆如其所料。青坐堂户上,以论数千里之外,辞约而虑明,虽古之名将何以加此,岂特一时武人崛起者乎? [选自《曾巩文集·杂识二首(之二)》]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狄青取胜的原因。 【答案】 严格军制(严格选将);严明赏罚;善于谋略(准备马军、半夜渡昆仑关);善抓战机(战场指挥,当机立断)。 【参考译文】 广原州南蛮(蛮人)侬智高率众叛乱,所到之处杀死官民,大肆抢掠,东南各地十分惊惧(害怕)。仁宗为此心忧,就派遣枢密副使狄青任宣抚使,率军攻打(征讨)侬智高。翰林学士曾公亮询问狄青讨伐的策略,狄青开始不肯说,曾公亮坚持问他,狄青才说:“严立军制,严明赏罚罢了。”曾公亮又问:“贼寇的标牌兵几乎不能抵挡,怎么办?”狄青说:“这容易办。标牌兵是步兵,面对骑兵就不能发挥战斗力(施展)了。” 狄青接受朝廷命令后,有人通过权贵请求跟随狄青出征,狄青接见了他,对他说:“您想要跟随我出征,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何必还要通过他人来说呢?可是侬智高只是个小毛贼,现在派我去征讨,可见情势紧急。跟随我出征的人,如果能杀贼立功,朝廷一定会有重赏,我不敢不替他请功。如果去了却不能够杀贼,那么军法严厉,我也不敢偏私。您还是再想一想吧。”于是听说这种情况的人十分害怕,没有人再敢说请求跟随狄青出征了。狄青所选取的,都是狄青平时所称许的、认为可以任用的人,已经是众望所归了(人心都已归向他了)。 到出征时,整肃部队,严明军纪,军队行动都队伍整齐,至于携带粮食、防守装备,都有筹划安排。有在驻地抢了老百姓一把菜的士兵,立即被(狄青)处斩示众。当狄青未到的时候,诸将常常败逃,都把这当作很平常的事。到这个时候,主管桂州的崇仪使陈曙、主管英州的供备库使苏缄与贼寇作战,仍像平时一样败逃。狄青到了宾州,将陈曙以及副将、校尉等总共三十二人都召集起来,列举他们的罪行,按军法处斩他们。只有苏缄在某处,派人拘系杖责并上报朝廷。于是军中人人激励振奋,都有拼死作战的决心。 这时侬智高退守邕州,狄青担心地势险恶的昆仑关被他占据,就下令宾州县准备五天的军粮,让士卒休整,贼寇秘密探察知道这种情况因而未作防备。这夜大风大雨,狄青率军夜半时分越过昆仑关。过了昆仑关后,高兴地说:“贼寇不知道据守这个地方,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了。他们认为半夜大风大雨时我们不敢来,我们来了,为的是出其不意啊。”已经靠近邕州,贼寇才发觉,在归仁庙迎战。狄青登高远望,贼寇占据坡上,我军迫近贼寇,副将孙节中了流箭而死,狄青赶紧指挥军队前进,人人都殊死作战。在这之前,狄青已经安排蕃落马军两千人埋伏在贼寇背后。到这个时候,前后夹击。贼寇的标牌兵被马军冲袭,都不能停留,于是大败侬智高,侬智高将城烧毁而逃跑。 狄青先前对曾公亮所说,结果都像他所预料的一样。狄青坐在堂户之上,谈论几千里外的事情,言辞简约而思考明晰,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这,(狄青)难道只是一时突然成长起来的将帅吗(又何止是一时兴起的将帅啊)? 2.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概括题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它也司空见惯,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就是一道人物行为特点概括题。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运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文中谢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概括。 【答案】 安贫乐道,持家有方;善于辅佐丈夫;秉性明慧,懂得事理。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他)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都是当时闻名的人,家世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能愉快地对待这一切,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说不上丰富,但一定做得有味、收拾得精美;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官舍虽然低矮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日常说话形貌举止,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时不时和我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叹息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重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突然出现,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如此严重。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得到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大多像这样懂道理。唉!她活着时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的可贵;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可以用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能够弥补我的悲痛。这就是我向您这么频繁地请求(为谢氏)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这篇墓志铭吗? 3.提炼作者观点题 对于议论性散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在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82】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节选自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在回答“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试作概括。 【答案】 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们;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作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作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一定要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能者不是别人,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者的文章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