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2018届期中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应将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填涂在规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客观题填涂使用2B铅笔,主观题作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 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可折叠、污损、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贴)、胶带纸等,不得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或做标记。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B.第1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 C. 第3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对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 D. 第4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 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 年4 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阶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 《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比创业时机的选择更为重要。 B.材料一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商机和为了梦想是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动机,这说明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 C.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D.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会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B. 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 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许多新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其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大学生要进行创业,自身应具备哪些条件?(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渊,字伯源。性温雅寡欲,敦尚学业。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任秘书令、始平王师。又迁散骑常侍。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及车驾南伐①,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会萧昭业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乃以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前锋诸军径赴樊邓。渊面辞曰:"臣本儒生,颇闻俎豆,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惟陛下裁之。"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②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诏渊取南阳。渊以兵少粮乏,表求先攻赭阳,以近叶仓故也。高祖许焉,乃进攻赭阳。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渊素无将略,为贼所败,坐免官爵为民。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谥曰懿。 (节选自《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欲伐萧赜。②周鲂:三国时期名将,足智多谋,曾断发诱敌。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B.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C.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D.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典属国:来源于秦汉,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北魏时复置,主管外交事务。 B.旬:有多种含义。十年为一旬,如年满“七旬”;十天为一旬,如文中的“三旬”。 C.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迁奖励。 D.禄:俸禄,古代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渊性格刚直,坚持己见。高祖想立已逝太后的侄女为后,就此事事先询问他的意见,他表示反对;在群臣商议时,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 B.卢渊为官仁厚,宽恕叛贼。泾州的羌人发动叛乱,他平定叛乱后,只将首犯悬头示众,而宽恕了其余的叛贼。 C.卢渊一介儒生,不谙军事。高祖命他带兵前往樊邓受降,他以未学军事为由推辞;他进攻赭阳,因为没有为将的谋略,被敌人打败。 D.卢渊恪尽职守,颇得民心。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长史时,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他决定。他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5分) (2)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4—15题。 鹊踏枝 冯延巳·南唐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玉楼春 刘因·元 未开常探花开未。又恐开时风雨至。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 百年枉作千年计。今日不知明日事。春风欲劝座中人,一片落红当眼坠。 14.下面对两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词之初起原为歌筵酒席间之艳词,本无鲜明个性及深刻之意境可言。冯延巳这首词,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B.冯词开端“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虽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句中“ 闲情”应作“男女恋情”解。 C.刘词“百年枉作千年计”句,运化乐府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句意,流露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 D.冯词“河畔青芜堤上柳”以年年河畔草青、堤边柳绿衬托出愁情的绵远纤柔。 E.刘词“春风欲劝座中人”句,用拟人手法,“春风欲劝”实则词人劝勉众人:人生短促,应及时奋进,建立功业。 15.冯词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与刘词中“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虽均写花前醉酒,但情致各异,请结合词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3)李煜《虞美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遥想故国、不忍追忆的沉痛情感。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改革开放初期,受利益驱使,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②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③互联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⑥在一些城市,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仍蔚然成风,但由于取证困难,交警部门的管理和处罚往往无从下手。 A.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2016年4月4日,在第53届国际儿童书展上揭晓的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花落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C.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D.记者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19.下面是小萱给即将过四十岁生日的姑姑写的一封信,信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①明天是您四十周岁诞辰,我特别想去给您过生日,可是我现在功课特别忙,②无法拔冗前往,我感到非常遗憾。爸爸、妈妈明天送上午会专程去给您过生日,③我顺便请他们把这封信带给您,④托他们把我最衷心的祝福献给您,祝我亲爱的姑姑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A.① B.② C.③ D.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 ① ,我们的思想就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 ②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理想和奢望。人们劳动之余,通常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③ ,使得阅读也得到了普及,从而拉开了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序幕。 21.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下图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个字。(5分) 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结论:① ②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2018届期中考 语文答案 1.答案:C C项,文中的风雪描写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没有林冲情感的投射。 2.答案:B B项,结合文本内容“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可知,“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们赋予他们的,最终也不能说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3.答案:A (A项以偏概全。) 4.B(A“意在……重要作用”错 C“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 D“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 5、(1)开头首先借“奔走的大树”引出对小时候村里“不走”的大树的回忆。(2 分)(2)其次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2分)(3)最后总结全文,告诉人们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1分) 6. (1)“奔走的大树”指的是大树被人们从乡村移到了城市。(2分) (2)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2分) (3)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2分) 7. A (材料一中指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可见两者同样重要) 8.B、D (A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C项:“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表明被访问者的乐观态度有所保留。 E项:材料三没有呈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 9.答案要点:(1)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2)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3)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4)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10. 答案:A 11. 答案:C 考课的目的在于清明吏治,考核的结果是对官员进行升降赏罚的依据,选项“予以升迁奖励”片面。根据原文语境“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亦可推知。 12. 答案:C 卢渊被敌人打败,除了不谙军事的原因,还有兵力过少,寡不敌众的原因(原文: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 13(1)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 13(2)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并赦免了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参考翻译: 卢渊,字伯源。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崇尚学业。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又升任散骑常侍。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准备召集朝中大臣讨论此事。高祖先问卢渊:“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说:“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慎重的,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改变选择。”高祖说:“(册立)先后(已故冯太后)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卢渊说:“虽然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实有未尽之意(即有想法)。”等到朝臣聚集讨论,卢渊仍像以前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 等到皇帝车驾亲征,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军事,皇帝下诏加授卢渊为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节”是信物,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 使命完成后归还)、安南将军,为副都督,统领七万兵马准备从子午出击。不久因萧颐去世,停止南征。当时泾州羌人叛逆,攻城掠地,卢渊率领六千骑步兵,号称三万,慢慢向前开进。不到一个月,叛贼便纷纷逃散,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杀了首恶,其他人的罪行一律不追究。没多久,朝廷任命卢渊为仪曹尚书。魏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夺除他常侍的俸禄一年。不久任他为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恰逢萧昭业的雍州刺史曹虎派使者前来请求投降,朝廷便派卢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领前锋各路军马奔赴樊邓。卢渊到高祖驾前辞谢说:“臣是一介儒生,稍微知道祭祀之类的事情,带兵征战之事,从未学过。望陛下定夺。”行军日期已经逼近,高祖不同意换人。卢渊说:“臣只是担心曹虎又成为另一个周鲂啊,陛下应谨慎从事。”曹虎果然诈降。卢渊到叶城,详细询问曹虎诈降之事,兼陈述其利害关系。魏帝下诏让卢渊攻打南阳。卢渊因为兵少缺粮,上表请求先攻打赭阳,因它靠近叶城粮仓的缘故。高祖同意了,于是卢渊便进攻赭阳。萧鸾派将领垣历生前来救援,卢渊素无将略,被敌人打败了,被免去官爵,贬为平民。 不久卢渊遭母丧,魏高祖派使者前往卢宅宣慰吊问。服丧期满后,卢渊兼任太尉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元愉年纪很小,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卢渊决定。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此事,朝廷也不采纳他的意见。沈陵后来果然杀了身边的将领及佐吏,胁迫宿豫的军队叛逃(南方)。沿淮各戍地,由于有防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暗中勾结的人员很多,南徐、宿豫二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并赦免了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监。二年(501)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赠他为安北将军,谥称懿。 14.答案:BE(B项“闲情”也作“闲愁”,此词中不只为“男女恋情”。E项,应是劝勉众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惟及时行乐。) 15.参考答案: 刘词开头两句,说长探花信,希望花开,但又恐风雨相妨。接下来却忽然一转,说即便有风雨,也不妨害花开,既然花开了,为何不可以来“花下醉”呢?表现出一种万物各有定理,无需因而忧喜的旷达胸襟。 冯词,本已闲愁难抛,加以面对易落的春花,这愁可谓无计可消,怎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前用“不辞”二字,则表达出一种决心一意承担负荷,殉身无悔的情意,显出情感之境界。(评卷要点灵活处理) 16.(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7. 答案:D(①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 ②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又比喻善于控制自己。使用错误。③登高自卑 :释义: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使用正确。④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使用错误。⑤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使用正确。⑥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一般指好的风气。 18.答案:B (A项主宾不搭配,“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国家”, C不和逻辑,“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 D项成分残缺,“问题”后加“的担忧”。) 19.答案:D。第1句“四十周岁诞辰”不当,“诞辰”一词用于非常庄重、正式的场合;第2句“拔冗”一词使用不当,“拔冗”是客套话,指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一般用于邀请他人;第3句“顺便”一词过于随意,可改为“特意”。 20 ①如果没有阅读 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③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 21、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答对一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5分。差异图一般从同与异两个方面比较。) 22. 参考立意(上找的) 论点:因不同而碰撞,因碰撞而精彩。无论是物、人还是文化„„ 碰撞是什么: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 碰撞,也可以是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陈寅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