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10)
高四第一学期第2次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金九银十”历来是楼市旺季,但进入九月以来,各大一线城市房地产业销售纷纷遭遇“滑铁卢”,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造成的。 C.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就已突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 “天宫一号”将会在升空一个月后和神舟八号进行对接试验,并将在两年内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这将为我国顺利地建立自己的国际空间站奠定基础。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蝉蜕于浊秽 ②臣具以表闻 ③邪曲之害公也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是秦昭王与楚婚 ⑦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⑧齐彭殇为妄作 A. 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B. ①④/③⑧/②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日前,省公安局与海关联合破获了一起特大的香烟制假贩假案件,摧毁了涉及10余个省的香烟制假贩假犯罪络和25名犯罪嫌疑人。 B. 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关于自己的谣言深恶痛绝,也会对关于他人、社会、国家的谣言坚决说不,这是微博良性发展的大气候。 C. 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D. 根据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两百七十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六项分别是:汉语、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十年前,他还是远近乡人口中的“二流子”,整天游手好闲,坑蒙拐骗,可如今他竟 ________,不仅有不错的工作,还是邻居们公认的好丈夫、好父亲。 ②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则是关键,我们都要拿出刮骨疗毒、________的决心和勇气来“洗洗澡”,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更不能敷衍塞责混过关。 ③四川的“田婆婆洗灸堂”因为伤害幼儿,早在2011年“3·15”晚会上就已经被曝光了。然而今天,“田婆婆洗灸堂”________,继续用“三无”药水毒害婴幼儿。 A. 脱胎换骨 改头换面 洗心革面 B. 洗心革面 改头换面 脱胎换骨 C. 改头换面 脱胎换骨 洗心革面 D. 脱胎换骨 洗心革面 改头换面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大师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而必须经由我们的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 ⑤③①④②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③⑤②④① 二、现代文阅读 6.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 亲 韦延才 父亲决定去一趟深圳。 父亲两个月前就想去深圳了。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深圳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觉得那个城市再好,也只能是别人的城市,他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他这一生就算是平稳了,也无憾了。 然而命运就是捉弄人,父亲晚年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意外打破了,确切地说那是他人生里的一个大悲痛----父亲的大儿子,我哥,他因病去世了。 大哥是在深圳去世的。大哥最后没能看一眼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父亲,也没能看到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就匆匆走了。这个噩耗从深圳传来,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父亲听了走回他的房间,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 大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大哥都要回来一趟,看看老父亲,每次大哥回来,都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说是给父亲补补身子。父亲对那些东西没有兴趣,每次都告诉大哥,下次回来,不要再带那些东西了,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他就高兴。但大哥每次回来,还是少不了孝敬父亲的礼物。 大哥今年春节回来的时候,还是带回很多的东西,有健身的酒,有补体的人参,有暖和的衣服。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说:工作不要那么拼命,干不下去就回来,家里还有两亩薄田呢。从父亲的话里,我发现大哥比去年消瘦了,估计在那里干得太累了吧。 大哥只是笑笑,说:没事儿。 想不到半年之后,大哥就走了。 大哥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大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对于大哥的不幸,有人说大哥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职业病,甚至有人说是死于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也产生了怀疑,怀疑大哥的死是不是真的跟他的工作有关。后来了解到的事情,使我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听说大哥在住院期间,他所在的公司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公司又发动员工捐款。可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大哥的生命了,大哥住进医院没多久就不治了——原因是大哥的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晚期的后期了。 那时候父亲是想亲自到深圳去处理大哥的后事的,但考虑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和他的身体状况,在我们的一再阻止下,父亲才没有去深圳。 两个月后,父亲决定要南下了。任我们一再劝说,父亲就是一个死理,非要到深圳去不可。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我们无法说服父亲,也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 我和父亲登上了南下的客车。父亲也看似平静,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涛滚滚。面对失去儿子的城市,面对太多猜不透的死因,刚强的父亲会做出些什么呢?我无法预测。 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才见着经理。经理对两个月前他公司失去的那名员工还隐隐有些印象。 经理安慰了父亲一番,然后就把他的秘书叫了来。 经理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块钱给我父亲。父亲听了,站了起来,摆了摆他那双有点干枯的手,说:经理,我来深圳不是向你要钱的。 经理看着我父亲,一时不知说什么。 这时,父亲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子,慢慢地解开。那是一沓崭新的票子。看着父亲的举动,我惊呆了。经理也愣愣地看着我的父亲。 父亲上前几步,把那沓票子递给经理:这是你们工人给我孩子治病捐的款子,现在用不着了,请你转给他们,并转达一个父亲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父亲说完,向经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看着父亲深深弯下的脊梁,我的心一颤,眼里饱含着泪水。 我们走吧。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而自己的儿子又在深圳打工,所以他就想到深圳去走一走看一看。 B.父亲听说大儿子去世的消息后,走回他的房间,沉默了整整一晚上,才出来,这里虽然没有写父亲的具体表现,但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巨大的痛苦。 C.大哥从深圳回家,带回来很多东西,而父亲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这说明父亲看重的是亲情是家人的健康,不是钱财。 D.大哥的经理见到“我”父亲后,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元钱给他,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大哥肯定是死于安全事故,经理的做法反映了他的心虚 E.小说中的“我”多次出现,是全文的一条线索。从行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出,“我”对父亲的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 (2)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简要分析 (4)读完这篇小说后,你对文中“父亲”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在叮咚声中关上门,车厢里的人挤作一团。手机不在手上,你开始默不作声地观察周围的人。这个符合审美的多看几眼;那个不敢恭维的就此作别。前方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大概是要迟到了。短短几站,你感觉自己已经观察过了车上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却对你一无所知。 别被这美好的感觉骗了—— 其实别人也一样在观察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最近,耶鲁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仿佛他们在挤地铁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都是穿着隐形斗篷在看别人。 我看你,我看他,你们却不看我? 研究者艾莉卡·布斯比等人做了六个实验来证明这“隐形斗篷错觉”的存在。他们先从上招募被试,让他们在完成一个无关测试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你会多常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或“一个普通人会多常观察他周围的人?”这样的问题。结果表明,被试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常观察别人,而觉得随机某个人对自己的观察会较少。 这种效应并不只存在于想象的场景当中。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地点更加生活化——耶鲁大学一个大受欢迎的食堂门口。刚吃完饭的学生们被要求回忆自己刚结束的午餐,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观察别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提交答卷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学生们发糖作为酬劳。 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在对诸如餐桌这样的物体上投入的关注度没什么差别,但96%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餐厅里看别人的次数要比别人看自己来得多。后续实验发现,哪怕这个“别人”不是某个陌生人而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也是一致的。甚至,就算只有两个人共处一室,这种错觉也还是存在。 【上图】:隐形斗篷错觉示意图。箭头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观察量从少到多。研究显示,被试(自己)相信他或她观察他人最多(路径a),他人观察自己最少(路径b),而他人之间的相互观察介于两者之间(路径c)。但自己和他人对非社交物体的观察大致等同(路径d、e、f)。 更显尴尬的是,就算出现了两人目光相接的情形——你都看到对方在看你了——也还是只有24%的人相信这是有人观察自己被自己发现了,而剩下的76%都认为那应该是自己在偷偷观察别人然后被对方发现了。不得不说,这真是无药可救的谜之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表示,隐形斗篷错觉体现了人类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基洛维奇自己也发现过类似的偏见:当他让学生穿上图案令人尴尬的T恤时,他们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关注变得高于平时(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偏见叫做“聚光灯效应”。 乍看之下,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描述的心理似乎恰恰相反呀?但实际上,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最后的实验中,布斯比等人召集被试两两会面,一人负责看对方,另一人负责被看。当被看的人穿上一件正面印有巨大人脸的长袖T恤时,他们会显著高估对方对T恤的关注,尽管对方其实不在乎他或她穿的是什么。然而,当评价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时,他们又会低估了对方。换言之,他们显眼的T恤触发了聚光灯效应,却没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引人注目起来——隐形斗篷错觉得以同时存在。 【上表】:在目标穿着自己的衣服或实验室提供的特殊衣服这两种状况下,研究者调查了观察者观察、注意及想到目标(图a)或目标的衣服(图b)的频繁程度,以及目标认为对方投入这些关注的程度。评价通过一个7分量表进行,1表示从未关注,7表示很多关注。 为什么这个错觉看起来如此稳固?研究者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观察别人,却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这加剧了偏见本身。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察言观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及态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研究者指出,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获得了更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而非相反。这种“掌控世界”而不被世界掌控的感觉,可能给人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能成为人们愿意躲在隐形斗篷错觉中生活的动机之一。 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我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停止观察别人的(因为这实在是有趣),那么,你会愿意沉浸在隐形斗篷错觉中获取一些虚无的掌控感,还是面对现实,接受观察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 ——摘自果壳,有删改 7.“隐形斗篷错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聚光灯效应”的相关信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自己的观察。 B.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总是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因而更加剧了偏见。 C. 当自己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但别人或许并不会像自己那样关注自己。 D. 为了克服聚光灯效应,个人应该更多关注观察他人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及态度。 9.下列对材料信息、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示意图和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和易懂,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B. 文章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入实验者的调查,这样循序渐进,符合读者认知过程。 C. “每天坐地铁都在偷偷摸摸观察人家?别人也望着你呢”可作为本篇文章的标题。 D. 文章的结尾以类似对话的方式引发了读者阅读思考,有利于文章表达写作目的。 10.文章第段能否删去?试判断并说明理由。 11.第段“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结合本文,谈谈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及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 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 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 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B. 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 C. 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 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 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 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 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16.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四、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琵琶行》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是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五、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命题作文 19.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感动了我们,是源于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有位成功人士也说过:“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生活中,你有哪些类似的经历?有过怎样的反思?请以“勇气·胸怀·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DABDD 6.(1)BC (2)朴实、本分,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就没有遗憾。(2)重亲情不重钱财,对大儿子带回家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顿饭就高兴。(3)关爱孩子,劝告儿子工作不要太辛苦。(4)刚强,得知儿子去世,能够强忍痛苦,并想亲自去处理儿子的后事。(5)善良无私,知恩图报。儿子死后,父亲不但没有趁此机会向儿子所在的公司要求补偿,反而归还了工人们的捐款。注:答对三条即得满分6分。 (3) (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也可)如“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去世后,父亲“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表现出父亲内心的巨大悲痛和强忍痛苦的坚强。(2)对比手法。如文中用“我”对“大哥”死因的猜测,“经理”对“父亲”的误解等,与“父亲”一定要到深圳归还捐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出“父亲”这一形象的高尚人格。注:此题答出两个方面,准确并且分析正确即可得6分。 (4) 第一种观点: 赞成父亲的做法。①儿子去世对父亲是个打击,但面对这个打击,父亲想的不是自己。②父亲想的更远,他想办法要归还工人们为儿子捐的款。这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和纯朴。现今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多用自己的善良去理解宽容他人。 第二种观点:不赞成父亲的做法。①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他不去追究,这是懦弱。②父亲不但不追究,反而去感谢,这反映了他的愚昧不懂法。③现今社会,正是这些老实人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嚣张地为非作歹,是他们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 7.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 8.C 9.C 10.不能。第(10)段较详细地分析了隐形斗篷错觉产生者的心理状态(原因),是对 第(9)段原因推测的进一步有力补充,删去后不仅减少了结构的严密性,而且使得(9)(11) 段衔接不太自然。 11.我会选择面对现实,接受自己也被他人观察的事实。在公共场合的察言观色对 在社会上生存有点帮助,但我们不能过度依赖隐形斗篷错觉带来的“掌控感”,应该跳出自 我中心主义,放下心理包袱,以免造成自我不必要的纠结和困扰。 12.C 13.D 14.B 15.(1)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2)(他)却不知道(竹这种)能够医治庸俗的东西,也能够医治瘦弱,只是有已成竹和未成竹的区分罢了。 16.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解析】 17.答案:(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8.(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19.勇气、胸怀、智慧 成功,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生活中的我们,有谁不想成功,有谁不想展现自己,从而得到一点点的满足与自信?但是,成功不是说一说就行的。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是惊叹它盛开时那一刻灿烂,然而它萌芽时却浸透了艰辛的汗水。” 所以,要想成功,勇 气是基础。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勇气,遇挫则退、遇败则馁。你说,这样的人还能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勇气,说来轻巧,到底什么是勇气?和同学闹矛盾时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大大一场?不,这不是勇气,这是意气用事。那什么才是勇气呢?霍金面对病魔时对生活的不放弃是勇气;鲁滨孙独自在孤岛生活二十多年是勇气;中国在抗日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也是勇气。这些就是勇气,你具备了吗? 胸怀是条件。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说的就是胸怀。胸怀宽广的人受到爱戴,胸怀狭窄受到鄙夷。要想成功,胸怀很重要。生活中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在受到别人指责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当别人犯了错时,我们不要一昧的去追究,而应该要学会宽容的对待。你知道刘邦吗?当他还是一个亭长的时候倍受别人的唾骂、嘲笑,当时的他只是笑笑,并没有理采。然而他称王后也没有追究那些曾经嘲笑他,玷污他的人,这就是胸怀。但想成功这样就可以了吗?不。 智慧是成功的关键。 其实每一个人都拥有智慧,但有些人做了智慧的傀儡,而有一些人则做了智慧的主人。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你平时耍耍小聪明,智慧是一个人善于观察和发现、勤于动脑去思考的结晶。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智慧;爱迪生的电灯是智慧;孔子的《论语》也是智慧。仅仅拥有勇气与胸怀的人并不能成功,你说: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会成功吗?况且当今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没有智慧的人会被社会所淘汰。 回首想想,从古至今,成功的人士哪一位不具备勇气、胸怀与智慧呢?比如刘邦,他从一个小亭长开始时就胸怀大志,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不退缩,这就是勇气;面对别人的污辱和嗤笑时的一笑而过,拥有权力时的不追究,这是胸怀;当面对强大的对手仍旧成为了关中王,这就是智慧。 勇气、胸怀、智慧你都具备吗?如果你都具备的话,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是成功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