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新誉佳高级中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真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 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 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 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的脔割……‎ 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 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 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 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么?‎ ‎1.下列对原文首段“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迁宋万的旧梁山派、晁盖集团、宋江集团等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 ‎ B.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尺走肉,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 ‎ C.宋江殚思竭虑地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最终却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惨毒的一生。‎ ‎ D.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 廷。‎ ‎ B.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利的博弈。‎ ‎ 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和《笑 傲江湖》的血腥王国的分别。‎ ‎ D.《水浒传》中也有人世间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 的忠诚等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梁山之外的那个大丛林世界,没有什么公义良心,只有什么是权力。‎ ‎ B.宋江喝下了御赐的毒酒后,怕自己死了李逵会造反生事,就让李逵也喝下了毒酒。‎ ‎ C.正是因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的不复存在,才导致了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 转瞬移位这样的现象。‎ ‎ D.十年砍柴所描写的一颗颗挚诚的心灵冲淡了梁山江湖漫无尽头的黑暗,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 儿 子 ‎“真是岂有此理!”警察局长温特狠狠地将当天的报纸扔在桌上。“三个星期以来,这已是第六起药房被盗案了,所有麻醉品又被偷了个精光!”他让人通知刑侦科科长埃默尔来见他。‎ ‎“什么,还是一点儿线索也没有,如果你认为你没法破这个案子,干脆就跟我直说,我会找人接替你的工作!”温特的脾气是有名的,他对着埃默尔大发雷霆。‎ 下班后,垂头丧气的埃默尔回到家。这段时间,埃默尔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大学毕业一年了,来城里找工作,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臭小子,又不见人影!”看着空空的家,埃默尔更多了几分烦恼。‎ 坐到桌旁,埃默尔沉下心来,把六起盗窃案的情况又从头至尾细细地回忆了一番。忽然,他想起,在第六家被盗药房的现场,曾发现一截超级帝国香烟的烟蒂,这种牌子的烟现在很少人抽了,而他的小儿子维尔讷,抽的就是这种……‎ 想到这,他不由得一哆嗦,目光落在桌上的那张全家福上。那上面有他的大儿子,一名优秀的警察,可惜年仅二十五岁就被犯罪分子杀害了。为此,他坚决反对热衷于侦探的小儿子再当警察,可现在……‎ 他不敢再往下想。一个儿子被罪犯杀害了,另一个儿子本身是一名罪犯,这会是真的吗?‎ 吃过晚饭,维尔讷进房间去了。埃默尔悄悄地把维尔讷用过的杯子收了起来,第二天,他把杯子拿到警察局去化验。结果令他几乎站立不住了:杯子上的指纹和现场找到的烟蒂上的指纹,是同一个人的。‎ 晚上,维尔讷吃过饭就匆匆出去了。满面愁容的埃默尔窜进了儿子的房间,意外地发现一张本市地图,上面用各色圆圈做满了记号,其中六个红圈被一条蓝线连起来。埃默尔仔细一看,这六个红圈代表的正是那六家被盗的药店!‎ ‎ 对于埃默尔来说,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时刻,他不得不相信,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维尔讷竟是一名罪犯。这真是他所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埃默尔是一名正直而又有原则的警官,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拨通了刑侦科的号码……接着,他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却发现手铐不翼而飞,一定是维尔讷! 但他顾不了这许多,出了门直奔阿德勒药房。‎ 天色阴沉沉的,在昏黄的街灯下,城里的建筑象一个个狰狞的大怪物。阿德勒药房的四周此刻已埋伏了好多警察,将这里团团围住,看着这一切,埃默尔心里一阵难过。“报告警官大人,刚才有人从后门翻进去,现在还没有出来,估计正在作案……”一名警察小声说。‎ ‎“跟我来!”埃默尔挥了挥手,几名警察在他的带领下,悄悄地进入了药房。药房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埃默尔等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着。忽然前面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似是有人在走动,埃默尔大吼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不然我开枪了!”几乎在同时,一名警察摸到了电灯开关,顿时一片通明。‎ ‎“不要开枪,爸爸,是我!”一名年轻的男子叫道,正是维尔讷。“你们怎么才来呀,我好不容易逮住了这家伙! 真对不起,爸爸,我拿了你的手铐。”‎ 埃默尔这才注意到,维尔讷身边蜷缩着一个沮丧的男子,双手被手铐铐着。这时,天色似乎清朗了很多,在路灯光的映照下,埃默尔忽然发现,自已的小儿子长高了,长帅了。‎ ‎“好了,我亲爱的埃默尔,”一小时后,警察局长温特亲切地对埃默尔说:“你难道还不同意维尔讷当警察吗? 让他来吧,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会和你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官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等作用,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向下发展。‎ B.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能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埃默尔的经历,暗线是维尔讷的行动。‎ C. 埃默尔在重重压力下理智地分析思考,找到破案的线索,在发现罪犯很可能是自己的小儿子时,果断地“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奔赴现场,他高大的形象和光辉的人性在这一系列举动中展露无遗。‎ D.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直接表现了埃默尔的尽忠职守,同时在开头两段还通过温特的暴躁,对比突出埃默尔的沉着冷静。‎ ‎5.‎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本文的结尾也有这些特点,那么请结合全文,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5分)‎ ‎6.本文的主人公是埃默尔还是维尔讷?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胡适:学术一代宗师 胡适对古典小说的考证,有很可观的成绩。他有5万多字的《水浒传》考证、后考,2万多字的《红楼梦》考证,2万多字的《西游记》考证,1万多字的《镜花缘》引证,还有洋洋洒洒《醒世姻缘》考证等等。胡适对旧小说的考证,主要兴趣放在版本、作者及小说演变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搜寻它们不同的版本,以便于校订出最好的本子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要找出著作者的历史背景和传记资料来,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望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胡适文集》397页)‎ 胡适将《水浒传》划为“历史小说”一类,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寻找版本,弄清了“水浒”由最初民间口头的小故事演变为章回体的大部小说的过程,曾经有过的各种版本和它的作者以及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删削和评点等各种情况。以《水浒传》为例,胡适向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范式。此后,他又运用这个范式对《西游记》《三侠五义》等进行了具体的考证。他的示范,为当时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真可以说是起到了“打开一条新道路”的作用。‎ 对于《红楼梦》,胡适将之归为“创作小说”的一类,他对该书的考证独具慧眼,开创了一个“新红学”派。在胡适之前,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附会猜测的阶段,有的说是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故事,有的说是写纳兰性德的家事,更有的说《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影射的是清朝统治。胡适考证《红楼梦》,指出他们走错了路,他从考证者的家世、身世入手,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胡适的这一研究成果,使红学走出了猜疑附会的索隐,进入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阶段。‎ 胡适把民主主义思想引入古典小说研究领域,对旧小说的思想精华和糟粕进行了清理批判,其许多大胆的见解,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胡适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学科的新局面。胡适在史料考证方面涉及面也较广,文章很多,其中,他耗费精力最多、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勘《水经注》一案。‎ 胡适重勘《水经注》一案是调查戴震(东原)注《水经》是否窃取了全祖望、赵一清的成果,为戴东原洗冤辩白。胡适人生十八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调查研究,寻找大量的材料,写了几十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以事实为准绳,为戴东原平反。认定戴东原没有看到赵的书,更没有看到全的书,无从抄袭;同时还指出,诬蔑戴东原抄袭,是思想史撬入学术史的结果,“因为戴东原是当时思想的一个叛徒,批评宋朝理学,批评程子、朱子”,故骂戴的人“动了正义的火气”(《胡适文集》178页)。‎ 总之,胡适在“整理国故”方面,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见解,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展示了解决具体学术课题的范例,因而胡适也就赢得了“一代宗师”的盛誉,在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哪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来与胡适交谊至深的傅斯年,原是北大国文部的学生、黄侃的高足,受同宿舍同学顾颉刚的邀请,去听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原本对胡适相当轻蔑的傅斯年,听了几次课后,感到受益匪浅,于是转变立场,从“黄门侍郎”改从胡适的门下,成为学生中新潮人物的代表。傅斯年终身服膺于胡适的学术范式,他在担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着力倡导史料考证的研究,将之作为史学的正宗。‎ 从整理国故中涌现的许多精英,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胡适的影响,如红学专家俞平伯、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明史专家吴晗等,胡适的学术范式也由此得到大力的拓展和广泛的认同。 ‎ ‎ (选自刘筱红著《胡适》,湖北教育出版社,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1891.12.17-1962.2.24),字适之。 安徽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红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诗文集》《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新版《辞海》)‎ ‎②顾颉刚表示,他的全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顾颉刚日记》,中华书局)‎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对古典小说的考证,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胡适把它的地位,最终提高到了与传统经学、史学平起平坐的同等位次。‎ B. 胡适将《水浒传》划为“历史小说”一类,将《红楼梦》归之为“创作小说”一类,说明不同类的小说研究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C. 胡适非常重视史料考证,他就是据此开创了新的古典小说研究方法的。‎ D. 顾颉刚邀请傅斯年去听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结果傅斯年改换门庭偷到胡适的门下,说明黄侃的学问存在问题。‎ E. 这篇传记语言通俗,虽然是记载传主进行古典小说、史料的考证,但表述时并不深奥难懂,所引用的胡适言论也直白平易。‎ ‎8.概括胡适在古典小说研究方面有哪些主要贡献。(4分)‎ ‎9.结合原文,谈谈胡适的治学方法与成就,它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 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 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 ”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4谓人曰:“若此蔚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 ‎ 开元四年,迁监察#卩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瓌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协,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肘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 虔瑙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 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 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 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千。自委居守, 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扁。慰跃怀也。” 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 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 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受。‎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 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 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 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 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 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瓚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 接受了莾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 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 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 受到皇上的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分)‎ (一)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目。‎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题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C.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D.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E.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15.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二)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白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归巢。‎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Ⅱ卷(表达题)‎ 一、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环保概念深得民心,新兴的环保产品洋洋大观,层出不穷。‎ 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令人乐不思蜀。‎ C.80年代,作家金庸就因《射雕英雄传》鼓噪一时,至今,他的武侠小说仍有广大的读者。‎ D.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燃眉之急的问题。‎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这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连翘等十几种草药配制而成的。‎ C.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D.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17. 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像涂老师这样体弱多病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稍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B.亲爱的先生,认识您十分荣幸,我们公司随时欢迎您大驾光临!‎ C.余老师刚退休,接到学生小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刻苦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 D.你中学时的绘画作品,还惠存在我家,我常拿出来欣赏。‎ 18. 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③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                           ‎ ‎②                           ‎ ‎③                           ‎ 15.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一、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国王得到一只漂亮威武的猎鹰,把它交给首席驯鹰师进行训练。为此,驯鹰师制订了详细而周密的训练计划。可几个月过去了,猎鹰一直待在枝头纹丝不动。无计可施的国王突然想到:也许我需要一个熟悉野外环境、对自然了解更多的人来帮我解决问题。于是找了一个农夫进宫。第二天早晨,国王看见那只不可救药的猎鹰,正盘旋在御花园的上空!他兴奋地对大臣说:“把那个创造奇迹的实干家给我带来!”‎ ‎“你到底用什么方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的?”国王问道。‎ ‎“陛下,我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砍断这只猎鹰抓着的树枝。”农夫回答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新誉佳高级中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1.D(林冲沦为阶下囚是发生在“梁山之外”的这个大丛林世界里发生的事情。)‎ ‎2.A(宋江并非“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临死时是因为无军马、兄弟,“无可奈何”。.)‎ ‎3.C(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4.A(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对选择项注意排查正误。A项,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不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分别渲染了压抑和轻快的气氛,同时也暗合了埃默尔当时的心境。)‎ ‎5.意料之外:‎ ‎①六起被盗案,没有其他一点线索,只有一个有维尔讷指纹的烟蒂。‎ ‎②维尔讷房间里的地图和标注,和案件完全吻合。‎ ‎③维尔讷晚饭后匆匆出去了,而埃默尔的手铐也不见了。‎ ‎④这一切,都把疑点指向维尔讷,然而,结尾揭示真相,维尔讷不是罪犯,而是很聪明的侦探者,实在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啊。(前3点中答对2点即得2分,第4点的解说答对得1分)‎ 情理之中:‎ ‎①维尔讷虽然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还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 ‎②维尔讷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而埃默尔因考虑到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坚决反对小儿子投身作警察。‎ ‎③维尔讷拿走的是用于缉捕的手铐,而不是用于攻击的手枪。‎ ‎④当结局出来时,对照以上这三个伏笔,读者便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维尔讷的那一系列疑点都是表相,真相是维尔讷在积极地参与破案,那么,他最终逮到罪犯就合情合理了。(前3点答对两点1分,第4点1分)‎ ‎【试题分析:答题关键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结合全文”,答题时联系文章内容从“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两点分析。】‎ 6. ‎【两种观点能够自圆其说,4点答对3点即6分,每点2分】‎ 埃默尔是主人公:‎ ‎①从视角上来说,全文是通过埃默尔的视角,来看到故事一步步展开的。‎ ‎②从主题来看,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埃默尔的尽忠职守,不徇私枉法来展现人性的光辉。‎ ‎③从情节来看,埃默尔的举动是串起全文情节的明线,他的行动直接牵引着读者更多的视野。④从主体内容来看,描写埃默尔的内容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篇幅,即使标题是“小儿子”,而小儿子既指人物,也指身份,标题中也有埃默尔的影子。‎ 维尔讷是主人公:‎ ‎①从整体构思来看,全文多处打下埋伏,设置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照应前文,技法可谓非常高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维尔讷的形象来设置的。‎ ‎②从主题来看,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尔讷是一个积极行动,聪明睿智,不畏危险的年轻人,他的身上同样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从情节来看,维尔讷的举动错落地穿插在全文中,构成故事发展的暗线,多处能引起读者疑惑并进一步思考,同时还决定着情节的走向。‎ ‎④从内容侧重点来看,文章以“小儿子”为标题,标题统领全文,意蕴深远,而小儿子即是维尔讷,从中可见维尔讷在文中的重要地位。‎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主人公,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对于小说主人公的确立,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本题从情节、主旨、内容和拟题的角度四个角度答题。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判断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要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第一人称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2.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3.焦点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 6. BE(对一个3分,全对5分)‎ 7. ‎①对旧小说在版本、作者及小说演变上进行考证,向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范式。②使红学走出了猜疑附会的索隐,进入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阶段。③把民主主义思想引入古典小说研究领域,对旧小说中的思想精华和糟粕进行了清理批判。(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 ‎①从文中可以看出,胡适治学的方法就是考证。②他的《水浒传》研究、《红楼梦》研究、《水经注》研究等,无不是不断调查研究,寻找大量的史实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得来的。③从胡适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成就,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治学应该严谨、务实、小心求证、持之以恒。(每点1分)‎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最终提高了与传统经学、史学平起平坐的同等位次”原文是说“胡适本人认定”的,不是客观事实。C项“据此开创了新的古典小说研究方法”分析不当,他提出的研究方法只是依据这一点,还有其他方面。D项“说明黄侃的学问研究存在问题”分析概括不当,只能说明傅斯年对胡适的研究感兴趣,只是信仰或崇拜的问题。‎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提供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范式、使红学进入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阶段、把民主主义思想引入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角度进行概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胡适在古典小说研究方面有哪些主要贡献,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提供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范式、使红学进入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阶段、把民主主义思想引入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角度进行概括。 ‎ ‎9.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综合题目,首先答出方法就是考证,在分析成就:他的《水浒传》研究、《红楼梦》研究、《水经注》研究等,无不是不断调查研究,寻找大量的史实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得来的。最后谈启示:治学应该严谨、务实、小心求证、持之以恒。‎ ‎10.B ‎11.D ‎12.C ‎13.(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坐、下、宾语前置句、劝分别1分,句意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这句话的大意是: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太原尹”“暹”“蕃人”“安西副大都护”。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 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太原尹”“暹”“蕃人”“安西副大都护”。‎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误;“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迁”也要看具体语境,有“升官”、“调动”、“降职(贬官)”三个意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知识拓展】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再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元史•贾鲁传》:“延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孟子•万章上》:“天子荐人于天……”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 放:驱逐,流放。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 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汉书•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转、调、徙:调动官职。如:《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 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巡察、巡视的意思。例如: 知:如:《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行:如:《战国策•秦策四》:“行其田野,视其耕芸。” ‎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三段,文中是说“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可见“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3.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授”,被任命为;“以”,因为;“复以清节见知”被动句;“重”,器重。第二句中,“坐”,因……获罪;“下”,交给;“何以劝矣”宾语前置句;“劝”,勉励。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郑尉”“华州司马杨孚”“公事”“此尉”“公清之士”。‎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郑尉”“华州司马杨孚”“公事”“此尉”“公清之士”。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复以清节见知”被动句;“何以劝矣”宾语前置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了他们。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 ‎“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14. BD(答对一个3分,两个5分)‎ ‎【D“阁外有一深潭”错,滕王阁下临“赣江”。“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 B五六句并非以滕王阁为描写对象。末尾两句,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也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14. 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3分,感慨3分)‎ ‎【诗歌鉴赏】‎ 滕王阁诗 ‎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参考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 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 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 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 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此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全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 ‎,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14. ‎(1)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落霞与孤鹜齐飞 15. A【解析】(B是贬义词。应为“流连忘返”。C是贬义词,应为“名噪一时”。D应为“迫在眉睫”)‎ 16. C【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建立”的并与中心语“制度”;B,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与“是……配制而成的”杂糅;D表意不明,“180多家”表述歧义。‎ 17. B【解析】A项“稍尽绵薄”,谦词,指稍尽自己薄弱的能力;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C项“离我而去”“音容宛在”多用于敬爱的人去世。D项“惠存”,敬词,指向人赠物,请其保存,所陈述的对象是对方。‎ ‎ ‎ 18. ‎(每句2分,全对5分)‎ ‎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 ‎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③不良的社会影响。‎ ‎【解析】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答案没有固定的,只要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 ‎21.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能力层次E级。本题首先要审题,把春游活动构思框架转化为一段话,要分析图表信息间的关系。本图表是“树”形结构,要从下面开始分析。信息概括要全面,表述要准确,语言要联贯,要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作文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个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故事围绕“猎鹰的飞翔”展开,然而“猎鹰”并不是一直飞翔的。从猎鹰待在枝头到飞上天空这一过程,给人很多联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角度。‎ 从猎鹰的角度,探究猎鹰飞翔背后的原因,可得出如下立意:‎ ‎1.动力来源于压力;‎ ‎2.斩断束缚的“枝条”;‎ ‎3.抛弃惰性,自由飞翔等。‎ 从农夫的角度,分析农夫让猎鹰上天的原因,可得出如下立意:‎ ‎1.奇迹源于实干;‎ ‎2.变换思维,收获成功;‎ ‎3.最好的办法往往也是最简单的;‎ ‎4.简单最美等。‎ 从驯鹰师的角度,他制订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几个月过去,猎鹰却没有飞起来,因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1.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 ‎2.要善于转换思路等。‎ 具体写作中,围绕一点展开即可。‎ 点睛:‎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 它具有三个特点即:‎ 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 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寓言类材料的审题 (1) 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2) 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 (3) 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此题注意从猎鹰、农夫、驯鹰师的角度进行立意。‎ ‎【范文】放飞翅膀 ‎“关在院子里的马永远不会成为千里马,栽在花盆里的植物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唯有放飞翅膀,脱离自我的依赖,突破环境的束缚,方能享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我奇迹。‎ 放飞翅膀,需要打破对原有环境的依赖,这样才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也才能激发潜能,创造奇迹。‎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打仗的策略,更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无论是越王勾践还是楚王项羽,他们在面对绝境时,没有随遇而安,没有等待援助,而是选择将自己摆在死亡的边缘上,突破自我的束缚。卧薪尝胆,勾践最终获得越国的复兴;破釜沉舟,项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他们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放飞翅膀,需要打破欲望,突破阻碍,勇往直前,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永不放弃。‎ 幼年的老鹰被母亲推下高山,它在绝境中改变自己,突破樊篱,成就飞翔的梦想。河流被推下高山,它在绝境中改变自己,突破樊篱,成就瀑布一泻千里的美丽。星星脱离引力,它在意外中调整自我,战胜恐惧,成就流星的壮观与美丽……‎ 放飞翅膀,需要非凡的勇气与力量,需要执着与信心,这样才能一往无前,走向成功。‎ 刘伟被誉为“中国达人”,没有双臂的他,克服了重重险阻,没有依靠,没有支持,他用“无形的手”锻造了放飞的翅膀,用勇气与力量缔造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将自己摆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用执着与信心书写自己的传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飞翅膀,源于自我的改变,源于爱的呵护,爱可以超越人世间的一切困难险阻,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因爱而挑战自我,因爱而战胜自我,爱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敢于面对人生的挑战。高中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同时它又是最难熬的时期。此时点点滴滴的爱成为渴望,成为鼓励,成为支持。携手共渡难关,拉手相互勉励。是关爱让我们的心充满温暖,也是关爱让我们脱离束缚与依赖,扬起人生的斗志,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遨游。用爱去浇灌理想,用爱去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放飞翅膀,到达理想的彼岸。‎ 放飞翅膀,突破欲望的束缚,用执着去挑战,用关爱去呵护,我们必能像鹰一样,脱离树枝,自由盘旋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点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文章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从内容上看,观点鲜明,开篇即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以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并有丰富的事例。从表达方式看,行文的重点在于议论,对事例的表述则点到即止,没有展开描写,这样使得论述比较深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