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十三)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 来 了 蒋春光 冬天是缓慢的。它的灰色的身躯庞大臃肿,在大地和天空之间踯躅着,不肯前行。山间雾霭重重,田野一片沉寂。田里的水,堰塘的水,因为少雨,都长了苔,蒙了垢,呈现出灰白的颜色。植物仿佛停止了生长,茎叶老得发黑。村庄隐藏在竹林里,静悄悄的,鸟声零落,鸡打盹,狗酣眠。人呢,几乎不见影子。 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细雨下过,雪花飘过,细心的人们发现了外面的变化。雾轻了,薄了,天空开朗起来,阳光明亮了一些。鸟声渐渐稠密,鸡的小脸红红的,颈子一扬又一扬,在自家的小院里歌唱:狗在田坎上东闻西嗅,一路小跑。路上的人也多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村里飘来阵阵松枝燃烧的清香。 大地是被农家门楣上的红色闹醒的。那一抹春联的红,是白色雪地里一声清亮的小号,由此奏响了年的序曲。先是一家,而后是很多家,都红起来。在这红色之上,是一串一串的橙黄,那是刚刚熏制好的腊肉。雪开始融化。阳光透出云层,照在大地上,亮闪闪的。先前不见的嫩绿,又出现了,比先前更多了。麦苗一天一个样,越长越青葱。胡豆苗的茎秆上,出现了紫色的蓓蕾。农家屋前的空地,支起几根竹竿,上面晾晒着刚浆洗过的床单被套,花花绿绿,像是一面面年的旗帜,昭示着那个年,是越来越近了。 孩子们出现了。平时村子里很少看见他们,在学校念书呢。现在放了寒假。先听到他们欢乐而稚嫩的童声,那么清新悦耳,苍老的村庄因为这些童声而变得年轻。然后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像一个个滚动着的彩色皮球。现在是孩子们游戏和等待的日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着过年的最美好的想象。而最让他们向往的,是母亲和父亲,就要从远方回来了。父母将给他们最温暖的拥抱,他要亲眼看见父母从那个脏兮兮的编织袋或牛仔包里,摸出早就承诺过的玩具、衣服、书本。他们的记忆里,最为深刻的是父母身上的气味:那种混合着汗味、化妆品味以及远方都市味的气味。这种气味亲切无比。现在,他们急切地盼望着再一次闻到这种气味。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粟。 留守村里的妇女们,也露面了。她们过惯了床冷心枯的日子,说话硬,做事缓。匆匆三餐食,草草一宿眠。日复一日。麻将桌前混时光。冬季的漫天大雾让她们愁肠百结,思绪烦乱。现在,她们变了。麻将不打了,改照镜子了。镜子前一站,至少半小时。头发挽过去挽过来,拿不定梳成什么样儿。脸部肌肉松一松,做几个表情,眨两下眼。和人说话,声音婉转,像屋后竹林里的画眉叫。脸蛋儿润了,亮了,眼晴里有雾了,唇红齿白。衣服从柜子里翻出来,试了这件试那件。走在路上,东张而西望,身段婀娜。 他们回来了。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青年人中年人,千里迢迢,岁末重返故乡。这些游子身体结实,表情老练,穿着跟城里人一样挺括的衣服,皮鞋锃亮,很响地踢着自家院子里的晒坝。香烟刷刷地递一圈。钱夹摸出来,全是红票子。狗不大认得以前的主人了,见了这阵势,怯怯地叫一声,夹起尾巴跑得远远的。他们大声武气,说南道北,就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口音大变,跟电视里的差不多了。老人们很眼生地看着他们,笑得皱纹全往上翘,积攒了一年的幸福快乐,从缺了牙的嘴里呼噜噜地冒出来。 这些青年人中年人,是过年最重大的主题。乡村因他们的回来而充满生机和力量,往日死寂的气氛被一扫而空。 年是除夕这天到来的,这一天也是年的高潮。家家户户放起鞭炮,其间夹着孩子们尖锐的惊叫声。酒菜飘香,人声鼎沸,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时刻正式亮相。所有人为这一天,辛苦了一年。现在他们围坐桌前,端起酒杯,心静神安。亲情和乡情,烈烈的,暖暖的,像酒杯里的酒。 外面是浓重的夜色,大地阒寂无声,万物悄悄生长。 也是在这一天,冬天开始撤离,春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我们走来。 (《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4日14版)) (1)简要分析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本段描写了冬天乡村沉寂压抑的环境,与下文春天到来的生机萌动形成对比反差,(2分)为“年来了”的文章主体做了铺垫。(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年来了”的? (4分) 【答案】①从季节环境的时间变化上,写出了从隆冬沉寂到“年来”春至的生机萌动;②写留守儿童、妇女盼望亲人回归的细节,写出“年来”的亲情;③正面写“游子”回乡的情景,写出“年来”的幸福快乐;④写除夕的隆重场面,渲染了“年来” 的意义。(一点1分,共4分) 【解析】文章在时间上从隆冬写到除夕也就是立春;在人情上,从儿童(孩子们放假了)到妇女(“留守村里的妇女们,也露面了”)再到游子(“他们回来了。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青年人中年人,千里迢迢,岁末重返故乡。”),主题也随着叙述的深入而层层渗透,渐渐深入。本题是一道梳理全文内容的信息概括题,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分层次分条目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意筛选概括题目,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首先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从哪些方面写‘年来了’的”,然后通读全文,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句,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分条作答。 (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4分) ①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栗。 ②脸蛋儿润了,亮了,眼睛里有雾了,唇红齿白。 【答案】(1)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也可),写出了儿童“年来”之际盼望父母早日归来的激动心情;(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2)运用白描手法,(排比句式、短句)写出了妇女们“年来”之前的外貌到心情的变化,表现了她们对丈夫即将归来的喜悦、幸福。(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4)“年来了”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年来了”三字,运用口语,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吸引读者阅读;② 文章主要写年节到来之前的乡村风貌,文题一致,扣合紧密;③文章按照冬尽春“来”的时间顺序,写了“年来”时儿童、妇女、游子的种种活动变化,可以说“年来了”正是文章的写作线索;④“年来了”是充满亲情、乡情,也表现着乡村的时代变化的特殊时间和环境,以此为题,能引发读者深思。(以上四点,任答出其中3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年来了”三字如同脱口而出,很有感染力,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属于口语特点。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这个题目和文章的主题内容一致。从结构上来看,“来”字本身有时间上由远及近的推进感,作者巧妙结构,既表现了时间上的“来”也表现了人们的各种行动变化的“来”,从而完成对主题的挖掘,也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感。回答标题好处一类的问题,要从结构上的文题照应、内容上的暗示扣合、主题上的表现深化等方面思考。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是否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焚 书 取 暖 白落梅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一场漫长的战争让整个中国都被灼伤,而那些被烟熏火燎过的人都需要好好地疗伤。多少人用生命换取了如今的盛世太平,可只有那些活着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等风流时序。人之出生的年代,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许多的磨砺,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卧病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徽因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病到形销骨立,也依然不肯丢下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加充实。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的梦想。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瑕,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亦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感,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交集。所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找个清静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同年五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更是不能悠闲自在,林徽因应了《新观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如此成果,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沛的力量,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 人 生 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蜂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现在我死了,/你,—— /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她的诗并没有显露消极之意。在她的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而她却是那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她写诗,是为了让灵魂自由舒展,给乏味枯燥的人生描上色彩,同时也是为了打发寂寥的光阴。 所以无论在多困难多纷乱的时候,林徽因始终没有停止过她的笔,这种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默契。也许我们的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思。然而与文字的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 (节选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1945年日本投降,林徽因在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她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怕林徽因害怕而没有把实情告诉她。 B.在患病之后,林徽因在世间存活了十年,这短暂而漫长的光阴,给予了林徽因人生上的充实:事业上有更多成就,文学上出了更多作品。 C.林徽因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在病魔的折磨下,她不允许自己生命提前凋零,稍有好转,就开始奔走和投入事业之中。 D.文章引用了林徽因写的小诗《人生》,其目的是说明林徽因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E.文章在叙述林徽因的事情上,以评述为主,表达了对林徽因其人的喜爱和崇敬之情。文辞雅丽,情感真挚。 【答案】选CE。(C2分E3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ABC考核内容,选项DE考核手法。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了日本投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多年动乱得以平息,灼伤的中国人需要好好地疗伤。②引出下文林徽因患病将不久于人世,及其带病投入建设事业的叙述。(每点3分) 【解析】首先明确第一段的内容,交代背景,然后分析作用,分析时结合文章的开头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3)林徽因是一个热爱事业与文字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拜会西南联大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②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③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④翻译和撰写建筑类论文;⑤写了许多有灵思的诗。(1点1分,答对5点得6分)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建筑方面的建议、参与的建筑设计和文学的著作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热爱事业与文字的体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建筑方面的建议、参与的建筑设计和文学的著作的角度进行概括。 (4)文章中说“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为什么所有的人愿意为林徽因“折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有优雅的气韵,骨子里透着竖定。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错过生活中每一件美好的事。③热爱国家,为国家建设奉献生命。④有性情,有才情,写诗让灵魂得到自由舒展。⑤重友情,有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众多好友。(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祈 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答案】C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 ②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 【答案】(1)运用了神态描写。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 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不赞成。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所以“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涉及到标题的探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一般,尽量赞成原文标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