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1月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卷(Word版)
苏州市2018年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 二 语 文 2018.1 注意:本卷共 6页,20小题,满分 16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近代的文史大家都有 ▲ 的记忆力,先生也是多部文学典籍烂熟于心。但我那时 ▲ ,听不进劝告,还自以为志当存高远。在后来的两年里,背的是牛津字典,而不是 文史典故,我要为我新的人生梦想准备一块 ▲ 。 A.耳熟能详 心浮气躁 试金石 B.过目不忘 心浮气躁 敲门砖 C.耳熟能详 诚心正意 敲门砖 D.过目不忘 诚心正意 试金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工艺上看,官窑器的规整严谨,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僵化,阻碍了工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民窑器, ▲ , ▲ 。 ▲ , ▲ , ▲ , ▲ ,因此人物、 动物、花卉与景致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成了时风流变的真实印记。 ①烧制时不太讲究章法和规矩 ②构图与笔触无不融入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③表现的审美意识也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 ④民间工匠在描绘图案纹饰时师法自然 ⑤透露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⑥甚至不怎么在乎可能会产生某些瑕疵 A.③⑥①②⑤④ B.⑤⑥③①④② C.⑤③④②①⑥ D.③④①②⑥⑤ 4.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祝恩师节日快乐! B.同窗三载,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惠存。 C.老师您好!小文已遵嘱修改完成,发来请您哂正。 D.这些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5.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是以见放 B.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彼且奚适也/其李将军之谓也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题。 表医者郭常 沈亚之 1.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得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贾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常因舍之,先以针火杂治,导其血关;然后辅以奇药,诫曰:“第无橐虑。”块居月余,贾称愈。欲归常所许财,常不听。贾曰:“先生以为寡欤?”常曰:“不也,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而所受非任,反祸耳。”卒不内。 2.人以常为诈而责常。常曰:“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计量于毫铢之间,所入不能补其望。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则必追吝,郁惋宁能离其心?且药加于人,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治而告我,我幸免之,因利其财,又使其死,是独不畏不仁而神可欺者?吾何敢欺?” 3.沈亚之曰:仲尼盖言“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而从学之徒未闻明好恶也。其言之愤,不足畏耶?今世或有为邦有土之臣,专心聚敛,残割饥民之食,以资所欲,忍其死而不愧,受刑辱而无耻,是亦不仁甚矣。若郭常之贱而行之,又焉得不称于当时哉? (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因舍之 舍:让……住 B.然后辅以奇药,诫曰 诫:警告 C.卒不内 内:接受 D.自内而伐 伐:夸耀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病且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B.人以常为诈而责常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C.因利其财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列传》) D.以资所欲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4分) (2)若郭常之贱而行之,又焉得不称于当时哉?(4分) 9.请简要概括郭常的形象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题。 望太湖 苏舜钦 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 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①。 [注]①楚吟,指吟诵《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的诗句。 10.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11.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2)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3) ▲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4)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5)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 (6)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7)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题。 哎呀斑鸠 冯世则 (1)暮春时节,紫藤花谢了。晚饭桌上,女儿说,紫藤架顶飞来一对斑鸠,正在那里咕咕地絮窝。饭后,女儿领着我轻手轻脚地去架下仰面观看,老眼昏花,终于看不明白。随后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听说,它们在那里产卵、抱窝,从春到夏养大了一窝咕咕的鸠雏。 (2)有了如此可喜的房客,超出一向的奢望,忽然想起名叫乔伊斯·基尔默的美国人的诗:“一棵树啊,她也许会在长夏,戴一窝旅鸫,妆扮她的鬓发。”我们的紫藤架如今居然也有了如此的盛装,真是高兴事。 (3)三月里,紫藤开始吐芽舒蔓。到五月,已经枝繁叶茂,疯长起来。柔韧的藤蔓带着浅绿色的嫩芽争先恐后攀上L形的藤架,再覆盖上屋顶,就成了绿色的巨幔。枝柯交错,层层叠叠,竟有一二尺厚。阳光撒不下来,目光也透不上去。一对斑鸠就落户在这一片深深浅浅、明暗掩映的绿色藤萝丛中。我跟着女儿去到紫藤架下,她指指点点,我仰头这看那看,但见深绿浅绿迷离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最多无非有一团绿色特别浓郁而发黑罢,但我确实知道那儿真有一对斑鸠安居。稍后,每逢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时,我夹着笔记本去紫藤架下写字,偶或听见它们的咕咕啼声,有时还听见扇动翅翼的声音。女儿说,是鸠爸鸠妈在轮流外出觅食,喂养它们的鸠儿鸠女。 (4)城里的儿童天然一桩不利之处,是未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斑鸠却是我童年所知不多的鸟儿中的一种。小学国文课上,先生曾细解《卫风·氓》里的两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什么“无食”?先生解释说,桑葚糖分高,甜,尤其是盛夏烂熟的桑葚,斑鸠特别贪吃。它们不知道夏日炎炎,地表湿热,高糖分的桑葚掉到地上就会发酵成酒,斑鸠个子小,“饮少辄醉”,不用吃多少就会像醉鬼一样东倒西歪,遭到捕食。“桑树林,那地方你们去过的,就有人去捕捉斑鸠……” (5)“逮它们干嘛?” (6)“杀肉吃。” (7)“哎呀——”好几个同学齐齐惊呼。 (8)先生举眼看看我们,接着说:“‘哎呀’说对了。‘于嗟’就是‘哎呀’的意思:‘哎 呀鸠呀,别去吃桑葚了!’可惜,斑鸠听不懂诗人的劝告,还是会去吃桑葚的,它们饥饿,而且它们不知道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忍饥挨饿,会像它们那样熬不住饥饿,更不懂得人有机心……” (9)为酩酊的斑鸠叹息和担忧,是童年时期的事,相去已经太遥远。至于诗经记录的那一声长叹,就更早。而今的世道可不同了,还会有人捕捉酩酊的斑鸠么? (10)有啊!而且同样地意外而残酷,尽管华北没有发酵的桑葚,鸠也并不酩酊。 (11)秋日一天,我出门走不多远,便望见左侧列道树丛中异常的律动。心中一动,赶紧快步上前。是一张粘鸟的丝网张在那里,一只斑鸠已然落网,正在拼命挣扎,羽毛凌乱,不复常态。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托起了它,想用右手帮它解脱,但那网丝如此之细,秋阳之下这一段闪闪发光,那一段却全然无形,我根本看不见。也就在这一瞬间,它婴儿高烧似的体温和急如鼓点的心跳都传到我手上,还有它的眼睛,惊恐而且绝望。它没有向我求救,它只是奋力挣扎,但它显然已经开始脱力…… (12)怎么办? (13)忽然有了主意,我朝小区门卫室小跑:当值的保安应当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河北汉子都是当地人,各自的一亩三分耕地和宅基地都让给了开发商,成了无地农民,住进了开发商给他们修建的七层楼房,少数几个幸运儿还当上了保安,在小区值班看门。张网粘鸟只能是他们干的事。 (14)当值的保安从远处看着我小跑过来,此前大约也已看见了我想要解脱小鸟而未果,明白我的来意。“那网……”我气喘嘘嘘,一时还说不清楚,他就笑着接口了,“是我粘着玩的。”笑容带三分羞涩,三分尴尬。 (15)“放了罢,行么?” (16)他点点头,随即快步过去,我跟在后面,他背朝我,我看不见他的动作,也赶不上他的脚步。等我走到跟前,斑鸠已经握在他手里,举手向空一掷。 (17)请求保安释放斑鸠,是十月间的事。秋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么?果然,现在已经是严冬。紫藤不常绿,一岁一枯荣,冬天里的枯枝败叶不再能提供庇护,即使一切平安,我们的小小的房客一家子也该迁居了。而即使下一个春天如期而至,藤萝再次转绿,它们还敢再来这里营巢、与我们结邻么,既然遭遇了今秋那样的凶险? (18)恐怕不会了。 (19)但也未必。“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如今张着罗网的岂止北山?不来,又往哪里去? (20)于嗟鸠兮,于嗟人兮! (有删改) 13.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1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5.文章第(7)段中“齐齐惊呼”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4分) 16.请探究文章结尾“于嗟人兮!”的情感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题。 个性主义与人性尊严 摩罗 ①“个性解放”是五四时代的强音之一,虽然就整个时代而言,当时对“个性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少数代表人物(比如鲁迅)那里,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还是在人生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②但在后五四时代,个性主义的血脉渐渐消隐,也许这不难找到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内太缺乏个性主义的基因,社会的急剧动荡又不能为此提供温床。可是,在如此漫长的精神受难之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非人的折磨之后,文化学术界仍然对个性主义如此漠视,如此无动于衷,这叫人有点想不通。 ③这里说“漠视”,也许有点夸张。实际上,在所谓新时期中,有不少学人涉及到了个性主义问题。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家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使用,至多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追究,而没有把它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如果“个性主义”只是我们用来描述异域文明、研究历史人物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作为我们的文化目标,如果它只是我们用来建设学术文化的一件材料,而不是作为我们的精神尺度的价值标准,那怎么能说我们拥有了个性“主义”呢? ④有人说,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个性主义。那么,个性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尊严意识。我们缺乏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根子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多少年来,任何别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唯有人不但不重要,而且是肮脏的,所以必须用别的东西来压倒人,讨伐人。有时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漠视人的态度,比如为了战争的胜利,或社会的稳定,或家庭的延续等。可这样时间一长,竟然培养起一种“瘾”,对人的恐惧成了我们的基本心态,摧毁人折磨人成了我们的嗜好。我们既然对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怀有敌意,自然也会仇恨这种属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于是,我们不但丧失了对于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尊重,还形成一种反人道反人性的文化气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要谈什么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似乎难免有点不着边际。 ⑤可是,如果放弃了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人类还需要什么?还能拥有什么?我认为,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的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理性状态。 ⑥张扬个性和捍卫尊严本来不应该成为思潮,因为它不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题,而是贯穿于一切时代的文化精神。我期待这样的思潮,只是为了借思潮的声势,来扫清一切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为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 (选自《悲悯情怀》,有删节) 17.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8.为什么我们难以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我期待这样的思潮”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在十七八岁这样的年龄,生活没有撞疼我们,悔恨也不能损伤我们,我们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 也有人说,年轻人要学会成熟,要稳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轻易冒险,以免碰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