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蜀道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目标 蜀 道 难 1. 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内容转换和 韵律变化 的规律,背诵这首诗。 2. 把握这首七言古诗的句式特点,品味其韵律美,理解 诗歌 内容和主旨。 3. 把握本诗想象、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体会李白诗的 浪漫主义 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 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 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 美。 难点 鉴赏 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一、扫除生字 噫 吁嚱 ( yī xū xī ) 鱼 凫 ( fú ) 秦 塞 ( sài ) 猿 猱 ( náo ) 扪参 ( mén shēn ) 石 栈 ( zhàn ) 抚 膺 ( yīnɡ ) 巉 ( chán )岩 飞 湍 ( tuān ) 喧 豗 ( huī ) 砯 ( pīng )崖 峥嵘 ( zhēnɡ rónɡ ) 崔嵬 ( cuī wéi ) 吮 ( shǔn )血 咨嗟 ( zī jiē ) 萦 ( yíng )岩峦 万 壑 ( hè )雷 豺 ( chái )狼 课前预习 二、阅读思考 1. 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 2. 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3.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 李白( 701— 762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有“ 诗仙 ” 之誉。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与杜甫并称“ 李杜 ”。杜甫评价他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现存 诗歌 900 多首,有 《 李太白全集 》 。为人熟知的作品有 《 蜀道难 》《 将进酒 》《 行路难 》 等。 作者简介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蜀中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对此而言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天宝初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有他同时期的作品 《 剑阁赋 》 和 《 送友人入蜀 》 为证;有人说仅是一个虚拟对象,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还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 写作背景 蜀 道 难 是 古乐府 《 相和歌辞 • 瑟调曲 》 旧题, 多写蜀 道的 艰难和行旅的辛苦 。李白 《 蜀道难 》 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 道,蜀中的道路,是唐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 道地势 险要,道路难以行走,常用作难以行走的道路的代名词。 知识卡片 古体诗 也 叫“ 古诗 ”“ 古风 ”,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指 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 《 诗经 》 )、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 把唐 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 的体式 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 格律自由 , 不拘对仗、平仄 , 押韵较宽 , 篇幅 长短 不限 ,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 一、赏析第一段 1. 诗歌 开篇一句有什么作用 ? 未语先嗟,直抒情怀 。诗人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蜀道之高峻、艰险,为全诗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同时点出蜀道的特点 —— 高险 。 课文探究 2. 引用 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 ① 蚕丛、鱼凫传说 :蜀国历史久远,但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衬托蜀道艰险难行。 ② 五丁开山传说 :通过想象、夸张写蜀道来由,突出了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为蜀道之难点染了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 3. “ 上有六龙回日 …… 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 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① 点面结合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② 以 虚衬实 :“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 写 —— 蜀 道的高危。 ③ 夸张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 二、赏析第二段 1. 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起到了这一作用,是诗人此时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承前文山之高,启下文山之险。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 凋朱颜” 。 2. 这 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人的愁思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连峰”四句先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转动,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景,渲染惊心动魄的氛围,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和难行,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 三、赏析第三段 1. 诗人 为什么写到“剑阁”?有什么作用 ? 剑阁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是互文,以“猛虎”“长蛇”比喻作乱为祸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形象地表现战祸之惨烈。四个短句,迷离恍惚,亦实亦虚,让人不寒而栗,可总归为“凶险”二字 。 2. 诗歌 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 特点: 结尾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表达了诗人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安危的深深忧虑。又与开头、诗中相照应,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势。 妙处: 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1. 通假释义 所守或 匪 亲 (“匪”通“非”,不是) 2. 一词多义 危 乎 高哉 (形容词,高) 危 危 如累卵 (形容词,危险) 邦 有道, 危 言危行 (形容词,正直,端正) 知识梳理 3. 其他 重要实词和 虚词 蜀 道之难,难 于 上青天 (介词,比) 扪 参历井仰胁息 (动词,摸) 以 手抚膺 坐 长叹 (副词,徒,空) 但 见 悲鸟号古木 (副词,只) 连 峰 去 天不 盈 尺 (动词,距离;动词,满、足) 所 守 或 匪亲 (连词,倘若) 4. 词类 活用 ( 1 )名词 的活用 问君 西 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侧身 西 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朝 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 2 )动词 的活用 上有六龙 回 日之高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回转) 猿猱欲度 愁 攀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 发愁) 使人听此 凋 朱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凋谢,句中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砯崖 转 石万壑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滚动) 5. 文言 句式 ( 1 )状语 后置 句 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应为“蜀道之难,于上青天难”) ( 2 )宾语 前置 句 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应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哉”) ( 3 )省略句 但见 悲鸟号古木 (“号”后省略介词“于”) 又 闻子规啼夜月 (“啼”后省略介词“于”) 6. 文化 知识 ① 参、井 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诗中是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② 子规 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③ 锦城 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蜀道难 叹 高难行 险可畏 祸可悲 蜀道 来历 蜀 道高峻 景物 凄清 山水 险恶 剑阁 险要 战祸 惨烈 开辟难 攀越难 安居难 忧 患 意 识 内容小结 这 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编者取其一说:本诗的 主旨 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古乐府旧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本 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 逶迤 、高峻、崎岖的面貌,认为可能发生叛乱,表达了对友人 旅途艰险 的忧虑和含蓄的惜别之情。 主题归纳 1.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原因 :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诗人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作用 : 从结构上看,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似一条红线将诗中之景、诗里之情、诗内之意紧密联系起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 ——“ 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第二次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流露。第三次出现,写国情之险恶,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深入探究 2.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难。 ( 1 ) 运用夸张 。 诗人以“尔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以“百步九折萦岩峦”夸张描写山路的曲折盘桓,以“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描写山高壁险。 ( 2 ) 引用传说 。 诗人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六龙回日”的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这些传说给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3 ) 运用反衬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愁攀援”,生动地暗示出了行人入蜀的艰难。 ( 4 ) 摹写神情、动作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通过人们的动作和无可奈何的神态描写,渲染出蜀道之高危。 ( 5 ) 借景抒情 。 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苍凉空寂的环境,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6 ) 虚实结合 。 第一段主要是虚写,引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传说,把自然力加以“神化”。第二段是实写,以蜀道的山水特点来展示蜀道的险要情景。最后一段“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则亦实亦虚,令人不寒而栗,警惕战乱之祸。 3. 本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请具体说说本诗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 ( 1 ) 大胆 的夸张 。 如 “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黄鹤”“猿猱”来说明蜀道的难行,夸张处不着痕迹,诵读时又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 2 ) 奇特 的想象 。 借助 奇特的想象,诗人把适合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以及黄鹤之飞、猿猱攀援等自然之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诗歌雄浑阔大的气势。 ( 3 ) 多样 的句式和节奏 。 句式 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如:“噫吁嚱,危乎 / 高哉!”以感情强烈的短句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上有 / 六龙回日 / 之高标,下有 / 冲波逆折 / 之回川”,对称句式从正面描写蜀道的险峻高危。 ( 4 ) 激情 的浪漫主义 。 丰富 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把峥嵘、险峻、高入天际的蜀道做了艺术的描绘,让我们领略到富有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4. 关于 《 蜀道难 》 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是对友人的关怀和劝慰。 从 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诗句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之情,劝慰友人早日归来。 观点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唐代 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蜀中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此,诗歌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 观点三:是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作。 比如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暗示了诗人仕途的坎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暗示了仕途的险恶。 观点四: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 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之难”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1. 下列 对句子 中加色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西 当 太 白有鸟道 当 : 面对 B . 连峰 去 天 不盈尺 去 : 距离 C . 危 乎 高哉 危 : 危险 D. 可以 横 绝 峨 眉巅 绝 :越过 课堂训练 答案: C 解析: “危” ,高。 2. 下列 对句 中加色虚词 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蜀 道之难, 难 于 上 青天 于 :介词, 比 B . 以 手 抚膺坐长叹 以 :介词,用 C. 但 见 悲鸟号古木 但: 副词, 只 D. 锦 城 虽 云 乐,不如早还家 虽 :连词,即使 答案: D 解析 : “虽”,连词,虽然。 3. 下列 对 《 蜀道难 》 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从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途愁苦 ,以 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 悲凄 的境界。 B .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 感情色彩 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途愁苦和蜀道上苍凉 空寂 的环境气氛。 C .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 风光 :“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 倚绝壁 ”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 . 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 雷鸣的 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答案: C 解析: “运用 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应为 运用夸张 、衬托的手法。 4. 下列 对 《 蜀道难 》 中有关知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化用了古代有名的 “五丁开山”的 神话传说。 B.“ 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 步九 折”是说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 扪 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 与 《 赤壁赋 》 里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 的“斗” “牛”一样,都是古人对星宿的分野。 D.“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 花重 锦官城”中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答案: B 解析: “百” “九”是虚数,不是实指。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 蜀道难 》 中引用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 ( 2 ) 《 蜀道难 》 中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善攀的猿猴都很难越过的两句是:“ , 。” ( 3 ) 《 蜀道难 》 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景象的两句是:“ , 。” ( 4 ) 《 蜀道难 》 中借“悲鸟号”“子规啼”来渲染旅愁和蜀道上苍凉空寂的环境的诗句是:“ , 。 , 。” ( 5 ) 《 蜀道难 》 中,写山高入天,令行人无奈、惶悚的两句诗是:“ , 。” ( 6 ) 《 蜀道难 》 中,写剑阁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的诗句是:“ , , 。” 答案: (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 (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 雷 ( 4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 山 (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 长叹 ( 6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 请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 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 《 蜀道难 》 以示之读未竟称叹 者数 四 ,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 是称誉 光赫。 课后作业 答案: 贺 监知章闻其名 / 首访之 / 既奇其姿 / 复请所为文 / 出 《 蜀道难 》 以示之 / 读未竟 / 称叹者数四 解析 : 首先 ,通读全文,了解文意,本选段主要讲的是李白初到京师,贺知章前去拜访的经过,明确画线部分的主语为“贺监知章”;然后根据名词、代词多做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做谓语的规律,结合文意,确定断句位置。注意:谓语后一般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 太白峰 ① 李 白 西 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 白 ② 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 乘泠风 ③ 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 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 别武功 ④ 去,何时复更还? 【 注 】① 太白峰:在今陕西眉县东南,高矗入云,终年积雪。② 太白:这里指太白星。③ 泠( línɡ )风:和风。④ 武功:这里指武功山。 ( 1 )太 白峰高峻, 《 蜀道难 》 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首诗又是如何描绘太白峰的?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 2 )晚唐 诗人皮日休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言出天地外, 思出 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 ,真 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意思是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充满 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这首诗,对李白的这种创作风格加以分析 。 答案: ( 1 )这 首诗主要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描绘太白峰的。开头两句写诗人直到夕阳残照时才登上峰顶,从侧面写出了太白峰之高;后又从太白星与诗人悄语密话、诗人举手可接近月亮等处侧面写出了太白峰之高。 ( 2 )这 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太白星和他交谈,为他打开天门,诗人愿乘风归去,举手可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忽而回首人间,一旦别武功山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呢?结构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以及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