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 4‎ 汲取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含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以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正因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解析:A项原文中是“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并不是“仁”。C项我们要转化和发展的是“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D项以偏概全,“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只是原因之一。‎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C.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中,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D.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解析:“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曲解文意,目的应是论证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而非突出中西方哪个更优越。‎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得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更有意义。‎ 解析:曲解文意,孟子所说的亲人之爱、人类之爱、万物之爱并没有等级差别。‎ 4‎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近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 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4‎ B.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解析:A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C项“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3段结尾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而不在推进城镇化。D项“只要……就……”关系错,原文为“唯有如此,才能……”。‎ 答案:B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解析:引用《汉书》中的名言,是为了点明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解析:“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多数来自农村”。‎ 答案:B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