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强化训练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强化训练10

‎10 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考点专练)+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 ‎(时间:60分钟 分值:7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3分)‎ A.内陆城市群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竟相发展,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 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迫切要求。‎ B.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 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 C.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老师讲话时却唯唯诺诺,甚至禁若寒蝉。‎ D.既使横在我面前的是一条没有渡口的江河,只要能穿过晨雾眺望一下对岸 风光,我就不会感到沮丧。‎ 解析 A.竟—竞;C.禁—噤;D.既—即。‎ 答案 B ‎2.(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次诊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 处寻觅,真令人唏嘘不已。‎ B.少数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不好,就是标点符 号的使用也有很多问题,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C.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 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D.我们认为,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 各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和磋商,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解析 A.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B.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C.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D.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答案 D ‎3.(2013·黄冈3月质检)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使在中东穿梭访问,敦促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对 话是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因为这不仅符合世界各国的愿望,而且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B.在高考前夕的体检中,一半的老师和学生查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让“阳 光体育”系列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强身健体的平台。‎ C.黄冈市本着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为总体原则,向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冲刺。‎ D.把远东地区大片土地长期出租给外国商人,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俄 罗斯政府正在认真、谨慎地掂量着。‎ 解析 A.语序不当,“世界各国的愿望”和“双方的共同利益”应对调;B.表意不明,“一半”指“老师”还是“老师和学生”不明确;C.句式杂糅,应为“本着……的总体原则”或“以……为总体原则”。‎ 答案 D ‎4.(2013·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皇台城”的位置、形状、护坡墙 体的主要特点。(6分)‎ ‎ 新华网西安2012年12月21日专电 考古工作者在今年的陕西省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考古过程中,首次确认目前所见全国范围内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是由外城、内城和俗称的“皇台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 ‎ 调查发现,俗称的“皇台城”位于石峁城址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是一座四面包砌着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台城”没有明显的石墙,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 ‎ 石峁遗址的内城将“皇台城”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外城则利用了内城东南部分墙体,是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紧扣题意准确筛选有效信息,介绍“皇台城”位置、形状的内容在第二段第一句中,介绍其护坡墙体的内容在第二段第二句中。‎ 答案 (1)位置:石峁城址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2)形状:大致呈方形但转角处为圆形。(3)护坡墙体:堑山砌筑。(意思答对即可)‎ 二、考点专练:诗歌鉴赏(30分)‎ ‎(2013·湖北八校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5.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 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是诗人对友人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秋日登高远眺以望旧友,情思毕现。起首四句,交代友人隐居之地,诗人由思而望,由望而登高。五、六句点明时间是秋天,七、八句写出所见之人,九、十句描绘所望之景,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全诗情景交融,景中蕴情。诗作“淡而有味”,值得玩味处颇多,如“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句,动景静景结合,远景近景互衬,相得益彰。“树若荠”“洲如月”,诗人将自己看到的远景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引发读者想象,让读者在想象之中感悟,实在是精妙之极。‎ 答案 ‎ ‎5.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6.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照应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 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中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诗人与友人真挚的友情。‎ ‎(2013·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 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7.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答案 “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8.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答案 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 ‎),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2013·东北三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9~10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 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9.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注意指出景物特点。颔联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每当边草白大雪飘的时候,雁群尚知远离边塞向南飞去,可自己面对黄榆悲笳,却只能坐等衰老而已。此联既凝练地描绘了边塞的典型风光,又含蓄地抒写了自己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特有心情。“夜夜笳”与“落月斜”,既点明了“夜”之题意,也暗示诗人夜夜都难以成眠。‎ 答案 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草”“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10.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应结合注释理解写作背景,从抒情的角度理解“空相寄”‎ 的原因。妻子寄来春装也是白费,这种风狂沙卷、春风不度的苦寒之地,即使有春衣也白搭,因为这里没有春天!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思的疼惜,又极写了他所在之地出奇的寒冷和荒凉。‎ 答案 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三、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王维《滕王阁序》)‎ 赂秦而力亏,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人生代代无穷已 ‎(2)云销雨霁 破灭之道也 (3)如今有谁堪摘 恨晨光之熹微 (4)唯见江心秋月白 都护在燕然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2013·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诸葛亮论 苏 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 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同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2.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     牧:统治。‎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捐献。‎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竦动:震动。‎ 解析 捐:舍弃。‎ 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乃始治兵振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解析 A.‎ 介词,趁着;动词,接着。C.介词,和;动词,赞同。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答案 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 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 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 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 武力来夺取天下。‎ 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 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 解析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答案 B ‎15.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注意“特”“威劫”“臣之”的翻译。(2)句注意“奋”“绝”“手足”“宜”的翻译。‎ 答案 (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 ‎【参考译文】‎ 凭仁义取得天下,又用仁义来固守它的,是周。凭欺诈和武力取得天下,又用欺诈和武力来固守它的,是秦。凭秦取得天下的办法来取天下,用周固守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的,是汉。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这就是孔明失败的原因。‎ 曹操乘着汉末国运衰危,得以实现他的阴谋,孔明以像他那样做为耻,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在这个时候,曹公的威名震动四方,往东据有许州、兖州,往南统治着荆州、豫州,孔明倚仗着要来胜过他的,只是凭着他小小的忠义仁信,自以为有激励天下人心的办法罢了。而天下激昂慷慨愿为忠义而死的士人,本来也不是真心服膺曹氏,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是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这样,即使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天下却本来就为他所用了。再说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得天下却有不去做的,而后天下的忠臣义士就乐于为他卖命出力。刘表新丧的时候,先主在荆州,孔明想要袭击杀死他的遗孤,先主不忍心这样做。那以后刘璋满怀好意迎接他们到蜀地,才过没几个月,就扼住他的喉咙,击打他的后背,而夺了他的封地。这时他们的行径跟曹操的差异已经几乎少得很了。曹氏、刘氏并不势均力敌,这是天下众所周知的。孔明放逐刘璋,就已经让天下义士大失所望,这时才开始整治军旅,集合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进,而希望得到天下的响应,恐怕也难了。‎ 曹操已死,他的儿子曹丕取而代之,在这个时候,是可以用计谋瓦解他们的。为什么呢?曹操临终时,招来曹丕而把曹植嘱托给他,但曹丕最终还是那样残害曹植。这就是他们父子兄弟之间尚且如同仇敌,又凭什么去收服天下英雄之心呢!这就有了可以离间的机会,不过是舍弃数十万金钱,让他们大臣和兄弟骨肉之间内部自相残杀,如此之后再兴兵讨伐他们,这就是汉高祖消灭项籍时用的办法。诸葛亮却既不能完全保存他的忠信仁义,来收服天下的人心,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之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又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 所以敌人有可离间的情势而不去离间他们,汤、武这样做叫做“大义”,不是汤、武却这样做叫做“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的大祸患。而且宣扬说:“如果曹氏善待你们我也会侍奉他,曹氏损害你们我就诛灭他。”不知道蜀国跟魏国相比,果真有什么大大好过他们的地方吗?如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而且在事实上又是绝无可能去侍奉魏国的,那么天下之人又怎么会因为几句空话就震动呢?唉!这只不过是书生的言论,只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