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2018-02)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 “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 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 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 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它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唯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账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否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呢?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Z#X#X#K]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都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构成了一个富有象征色彩的意境 B.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小巷中铺子里小二的忙碌仿佛也激不起一丝尘屑,写人去楼空的房屋徒让人遐想,从而突出雨巷的宁静与古老。 C.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江南小巷让人超脱于浮躁的现实。 D.通过全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无可奈何,因而惆怅不已。 5.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6.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实践、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编自2017年6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去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凸显了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上午,文化部对外发布了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口号和重点内容,并就遗产日非遗活动特点进行介绍。 (摘编自2017年5月23日中国新闻)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在民间还保留着浓厚的文化基因,在人们的记忆里还流淌着先人的祖训,有着传承的动力和保护的基础。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非遗保护传承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络传播工具,广泛尝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编自2017年6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首先,互联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 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2016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材料一论述了保护非遗的最根本内容和理念,并由此指出传承人的具体责任。 B.材料二跟材料一相比,所阐述的理论内容较少,更具有新闻报道的特点。 C.中国传统节俗跟剪纸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属于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D.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并行线索,“保护”是自上而下,“传承”则是自下而上。 E.文章分析了西方圣诞活动的事例,目的是说明一些商业活动也能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时代非遗“与时俱进”值得尝试的形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田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呆,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田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通史氏,《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 ,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B.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C.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D.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后汉书 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上书乞骸 骨,征拜尚书”。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传说是左丘明所写,用来解释《秋》 的一部史书。 C.客,一般指客人;文中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说客、政客之流。 D. 太尉,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后渐变为加官,无实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看见田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让军中将卒十分信赖田季安。[] B.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C.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D.田弘正遭遇兵乱,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镇州三军的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5分) (2)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1)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2)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3)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注】 ⑴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的住宅。(2)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3)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首联“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出“早发”之意。 B.颔联“一身”即亲自,而“万里”则表示焉耆距离家乡非常遥远,两者互相对照,描写了诗人刚从家乡出发的实景。 C.颔联用“虏云”和“胡天”来写塞外,又用“外”和“西”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 D.颈联“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从诗人的所见所闻角度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征战的豪情。 E.尾联可谓匠心独运,诗人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蕴含深情。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6.名句名篇默写(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技压京城、艳盖群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异曲同工,都表达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抒发自己忠心一片,想永垂史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新一轮采购部风清弊绝,业绩斐然,在这里工作一两年,就能买到车或房,这使得其他许多部门的员工都羡慕不已。 ②歌唱家帕瓦罗蒂有很高的天赋,他的嗓音穿云裂石,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音调均能迸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 ③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如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全抛出去。 ④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与宫廷舞相比,它是人们喜欢观赏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休戚相关的生产生活。 ⑤“君子慎其独也”,是说在情势还未显露,人所不知而己独知的时候,就要慎独慎微,充分体现了古人在修身上临深履薄的谨慎态度。 ⑥“海水稻”的试种成功表明未来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为米粮仓,袁隆平对人类粮食的贡献真可谓空前绝后。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等部门共计300多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B.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C.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D.无论在哪个城市,共享单车均面临着停车难、停车乱,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很可能“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将变成“阻挡最后五十米交通”。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次在北京开会的时候遇到您的舍侄,我俩聊了很长时间,很投缘。 B.老李没上过几年学,是个老粗,你与其听他的,不如自己想一想该怎么办。 C.头发花白的退休老教师说:“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此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D.院长说:“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方向,小李提出了刍议,大家的意见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古代以多支竹简写长文时,须先编联成册。编绳多数为麻绳,它的专门名称叫“书绳”,讲究的简册用丝绳编联。根据书写的内容不同,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最长的三尺简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汉人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说法。书写儒家经典要用汉尺二尺四寸的简。皇帝的策书长二尺。用简作为书写材料,竹木可以就地取材,供应充足,缺点是太笨重。古人虽然也有用帛代替竹简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汉时当过济北相的崔瑗有一部书要送人,犹自称“贫不及素”。这些情况促使我国发明了纸。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有些媒体曾经报道过主持人董卿、钢琴大师郎朗的成功经历,两人的成功均得益于他们父亲“虎爸式”的教育。可见只要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就能保证孩子的成功;而在家庭教育中,决定孩子成功的重要人物是父亲;若每位爸爸都能像两位“大咖”的父亲一样,对孩子严加管教,那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董卿、郎朗式的人物。 ①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成功。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1 D (解析)A.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错,原文是说“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提供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不能等同于“直接引发” B.以偏概全,“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长期”不等同于“一直” C.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根据原文,儒家讲仁爱,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这些特质并非儒、道两家所共有。 2.B 混淆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论述时,是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顺序并非“儒、佛、道” 3、B 强加因果。由原文第2段可知,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引发的是“仁者爱人”等理论及“为天地立命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D “因而惆怅不已”分析有误,原文第6段中,作者提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有落寞之感,但之后作者却说“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第9、10段强调“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审美的态度来欣赏江南雨巷的古老,并认为它可以给我们躁动的心带来宁静,并无惆怅不已。 5.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3分)[] 6、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3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3分) 7、C 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剪纸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可以推知,非遗名录的收录依据并不是历史遗留作品。 8、BE(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A、“指出传承人的具体责任”于文无据 C、“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说法有误,应是“剪纸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D、对两条线索的概括有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自下而上的线索指的是应是民间的传承动力和保护基础,自上而下的线索指的是国家政策、资金的保障和支持。 9、①建立络销售平台 ②开展民间工艺线上推广③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0、D 11、B“纪传体著作”错,《左传》是编年体著作。[][] 12、A“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让军中将卒十分信赖田季安。” 错,应该是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田季安,军中将卒十分信赖田弘正。 13、 (1)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译出大意给2分;“假”“请告”“无能为”三处,一处1分) (2)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总共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译出大意给2分;“时”“固”“不报”三处,一处1分) 14、B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B、“一身”即“亲自”错,“一身”应为“孤身一人”;“描写了诗人刚从家乡出发的实景”错,根据诗歌题目中“怀终南别业”可以推知,诗人已经离开家乡很久,从出发时有“秋冰”也可推知诗人不是从故乡出发,而是从寒冷的边地出发。 D、“反映了诗人对征战的豪情”错,全诗感情应落脚在诗题中的“怀”上,终南别业是隐居之地,故诗人对战争的情绪应是厌倦,而非满怀豪情。 15、(1)思乡之情。行旅中的笛声,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怀念。(2)孤寂之情。诗人形单影只行役于遥远的边塞,感到孤寂。 16、(1)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留取丹心照汗青 17、C 18、C A搭配不当,“物色”与“人力”不搭配,应将“人力”改为“人才” 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移到“诈骗分子”之前。 D成分残缺,应在“均面临着停车难、停车乱”后加上“的问题” 19、C A. “舍侄”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侄子。 B.“老粗”指没有文化的人(多用作谦辞) D.“刍议”是谦辞,称自己的议论,不能用于别人。 20、(1)简的长度也有区别 (2)书写法律条文用的 (3)但帛的价格昂贵 21、(2)决定孩子成功的人物不一定是父亲 (3)“虎爸式”的教育不一定能让孩子成为董卿、郎朗式的人物 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给5分[] 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