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东北师大附中 重庆一中 长春十一高中 吉林一中 四平一中 松原实验中学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以网络为基础而生成的各种文艺新形态吞噬、解构经典文艺的现象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以消费为视角来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当代文学不仅可以在传统文学的研究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还可为文艺研究者提供难以察觉的更高维度的理解层次。‎ 在互联网媒介霸权的逻辑中,流量为上的理念始终是困囿着所有传播内容的首要问题。即便是文学作品这样更加依赖内容取胜的文艺形式,同样需要流量的支撑来进一步提升传播效率、扩展传播范围,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不断涌现的文化产品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流量理念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基,而这也正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 当然,除了流量至上的理念之外,互联网的媒介霸权还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将一切元素都处理成为消费品的物化逻辑方式,当互联网以难以估量的海量数据淹没所有用户时,文学所带给受众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 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第一,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文学文本的电子版本的普及和被接受,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堪与纸质文本相匹敌的阅读方式。尽管有学者认为“纸质阅读却并未因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面萎缩,而是在经历了一段发展困境后涅槃重生”,但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却是难以争辩的事实,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数字化变革,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因此文学消费的欲望也就被大大增强。‎ - 31 -‎ 互联网所带来的移动支付也从侧面加剧了文学消费心理的变革,传统的支付方式多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移动支付的短暂思考时间决定了其更多是在想象的瞬间便已无意识完成了支付行为,这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也更具隐蔽性。‎ 第二,在消费目的上,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已经超出了满足个人审美趣味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审美已经在受众需求中居于次要地位。受众在关涉人生、世界、内心、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上的耐心和追求正在日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娱乐的狂热追逐,而后者显然对受众的文化水准要求更低,也更易获得关注和流量。‎ 互联网媒介在改变了文学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消费化处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文学为母体的文化资源的衰微和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泛滥。首先,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使得严肃文学式微并进而导致文学资源走向衰减。在当代文学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中,身依写作、日常呓语抑或是对于某些奇诡题材的狂热追捧使得能够触及生命与灵魂的严肃文学日渐式微,这最终导致了当代文学严重的同质化与娱乐化倾向。不仅如此,当代文学的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令文学创作成为剽窃者的文字游戏。‎ 其次,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滥觞。这种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互联网时代的强制阐释更多地指向了迎合受众心理欲望和视觉需求的唯利是图,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受众,完成消费。‎ ‎(摘编自王传岭《论互联网时代当代文学消费范式的转向》)‎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这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 B. 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强,因为文学消费的成本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 C. 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对于娱乐的狂热追逐正日渐取代读者在关涉人生、世界、内心、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上的耐心和追求。‎ D. 互联网背景下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已经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媒介霸权对于文学消费的影响,由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方式与目的的变化,以及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变迁。‎ B.‎ - 31 -‎ ‎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媒介霸权:流量为上的理念,将一切元素都处理成为消费品的物化逻辑方式。前者是主要体现。‎ C. 文章论述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闻释的泛滥与严肃文学对文学本直的坚守,成为互联网媒介对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进行消费化处理的主要表现。‎ D. 本文在论述移动支付加剧了文学消费心理的变革时,将传统支付方式与移动支付进行比较,使说理更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某图书网站上,电子版《白鹿原》的价格仅为六元,相比于纸质版本动辄几十元的“高价”,电子图书的消费门槛的确要低很多,可见,将文络结合,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问题。‎ B. 2017年第11届作家榜中,尽管余华等作家凭借《活着》入选榜单,但是与网络作家作品相比,消费状况仍难望其项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使得严肃文学式微的表现。‎ C. 近几年网络文学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热门作品纷纷被指抄袭,但仍难阻止它们成为攫取巨额经济效益的商业利器,这是当代文学的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令文学创作成为剽窃者的文字游戏的表现。‎ D. 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等要么过于强调孙悟空的爱情纠葛,要么完全戏谑神圣且艰难的取经之途,是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表现。‎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这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表述错误,原文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流量理念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基,而这也正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从语法上分析“这”是主要体现,往前推“这”指代“流量理念”,可见互联网媒介霸权主要体现在流量理念上而非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B项,“文学消费的成本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说法绝对,原文为“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可见选项中缺少了“几乎”,造成说法过于绝对;‎ - 31 -‎ C项,正确;‎ D项,“互联网背景下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已经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范围扩大,原文为“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滥觞。这种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可见原文中的“这种阐释”指对当代文学的强制性阐释。选项中缺少了“强制性”,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A项,“由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方式与目的的变化”,因果不当,原文为“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可知导致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发生变化的,不是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而是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可见,将文络结合,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问题”,无中生有,原文为“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文学文本的电子版本的普及和被接受,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堪与纸质文本相匹敌的阅读方式”“ 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却是难以争辨的事实,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数字化变革,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因此文学消费的欲望也就被大大增强”,可见数字化阅读使得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同时也增强了文学消费的欲望。但不能证明将文络结合,便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的问题。‎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31 -‎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出门、洗澡、如厕……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家里有无无障碍设施,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残疾人家庭有强烈的无障碍改造需求。针对肢残人、盲人、聋人等不同残疾人群,改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具体来说,肢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门口建设无障碍坡道,房间内实现无障碍通行;卫生间安装抓杆、扶手;改造浴室,加装浴凳,浴室门便于轮椅通行;卧室沿墙及床头安装扶手;低位灶台。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闪光门铃,配备闪光开水壶和振动闹钟等聋人无障碍产品。盲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楼梯口、门口铺设盲道系统,安装语音对讲门铃,灶台有煤气泄需报警装置。‎ ‎(摘自长城网《关爱残疾人一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材料二:‎ - 31 -‎ 无障碍电影,是针对视障群体,把“看不到”的画面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实现“可视化”,让视障者也能“看”的电影。但要实现“无障碍”,先要获得影片版权方授权。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中国残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人民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共同践行文化助残理念,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无障碍版权。日前,我国有1700万盲人,他们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无障碍影视作品让盲人能够通过“听”来“看”影视节目,成为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通过此次捐赠,《这里是中国》能够被更多国内外残障人士“看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 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国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残疾人在精神层面会有更多需求,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 ‎(摘自央广网《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材料三:‎ ‎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无障碍的未来”,号召所有人参与创造一个不再有人因健康原因在生活中受限的无障碍的未来。信息无障碍,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一直以来,人们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样通过智能手机社交、获取新闻资讯、点外卖、网购……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但无障碍功能的普及率并不高,普及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 如今,全社会处在一个被AI技术改变的历史节点。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比如,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虽然无法描述每个细节,但至少可以让视障者大概知道图片的内容。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体验提升,AI的到来,将让视障人士“看”到图片。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如果视障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AI智能硬件,调用到高精地图,再配合AI视觉识别的技术,说不定视障者就可以也像普通人一样,到大街上很轻松地逛街,去餐厅吃饭,拿纸质菜单点菜,甚至是自己去游乐园游玩。相信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落地,也将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独自出行的可能。‎ ‎(摘自新浪网《AI与善:国际残疾人日特别策划》)‎ ‎4.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助于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但改造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 31 -‎ B. 无障碍影视作品是能够通过“听”来“看”的影视节目,要实现“无障碍”首先要获得授权,授权后还需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才能实现“可视化”。‎ C.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 D. 信息无障得,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AI技术的到来有望帮助残疾人实现“无障碍的未来”。‎ ‎5. 依据材料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一项是 A. 智能手机加装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 B.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图片里的主要信息 C. 使用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智能设备 D. 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后帮助残障人士独自出行 ‎6. 如何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析。‎ ‎【答案】4. C 5. A ‎ ‎6. ①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有针对性、差异性地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人面临的洗澡、如厕等现实难题;‎ ‎②文化单位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支持。如无障碍影视作品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 ‎③科技公司借助AI等技术研发更多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产品。借助科技手段使残疾人能够无障碍的获取利用信息,甚至像健全人一样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张冠李戴,依据原文“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国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可知产生“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这一影响的,应是“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这件事,而非“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 故选C。‎ - 31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智能手机加装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曲解文意,依据原文“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比如,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可知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早在AI技术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表现。‎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一“出门、洗澡、如厕……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家里有无无障碍设施,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残疾人家庭有强烈的无障碍改造需求。针对肢残人、盲人、聋人等不同残疾人群,改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可知要想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需要在残疾人家庭安装无障碍设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现实难题;‎ 依据材料二“他们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无障碍影视作品让盲人能够通过‘听’来‘看’影视节目,成为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 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残疾人在精神层面会有更多需求,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可知为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化单位应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如无障碍影视作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支持。‎ - 31 -‎ 依据材料三“人们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样通过智能手机社交、获取新闻资讯、点外卖、网购……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可知科技公司要借助AI等技术研发更多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产品,使残疾人能够像健全人一样无障碍地生活。‎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达①村的老屋 老赵头拎着两瓶小烧走在前街的路上。‎ 已经是晚饭的时候,夕阳融化在西边的天幕上,一层一层地暗淡下去,家家户户的烟筒里涌出白色的炊烟。到园子里拔葱的东家的儿媳妇隔着矮墙和西家的老丫头闲扯皮。从地里劳作回来的人骑着车,一边和人打着招呼,一边抽着烟。安达村的傍晚一如往常的宁静,在黑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忙碌于各自的生活,就如他们的千百年前的祖先。‎ 但是老赵头忙碌着的却不完全是自己的事。今天晚上他要请从乡里开会回来的支书赵三哥吃饭,为他正照管着的那间老屋。‎ 街里的人们都知道那间老屋,清朝初年时那是一个将军府下正五品章京②的府邸,那是五进院的雕梁画栋、青砖青瓦的大宅子,高大的屋檐下绘画着长白山的风景和仙女佛库伦③的传说。但是年久失修的老屋渐渐在关东的繁霜重雪下坍圮,只剩下最后的正房和一排厢屋。‎ 老赵头是老屋的看护者。但他只能看着老屋气派的青瓦被荒草覆盖,檐下生动的彩绘被尘烟模糊。三年里他和村支书说过不知多少次申请经费修缮老屋的事儿,但一直到今天一切还只是停留在申请的层面。‎ 当那条三斤重大胖头鱼头变成一堆骨头的时候,两瓶小烧也见了底,但三哥和老赵头的话头还正盛。‎ 赵三哥说,新来的刘乡长一看就是干大事儿的,咱们乡的公路要重铺了。‎ 老赵头说,老哥啊,咱们这个老屋的事儿得抓紧啊,前儿我去归拢④房子的时候,差点被掉下来的瓦片打到。‎ - 31 -‎ 赵三哥说,刘乡长打算拿杨树村东边的那块山坡地儿招商办个药厂,咱们村的小子们守家带地就能打着工了。‎ 老赵头说,能不能先整点钱儿过来,至少把檐儿底下的画儿描描啊,都开始掉碎渣了,老祖宗留下的多好的画儿啊,看着心疼。‎ 赵三哥说,你看你,我和乡里说这个事儿了,刘乡长跟我说,乡里现在有大规划,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咱这老房子再挺挺,没事儿。‎ 老赵头便没再说话了。‎ 转过年的六月份,宋家崴子那边儿的一个公园落成了,用了500多顷地儿,一水的仿古式建筑,白墙红柱琉璃瓦。建成当天,县里要办典礼,说是市里的电视台都要来录像,于是各村都组织了节目,要办一台农民联欢。‎ 老赵头早早地就被支书安排去了会场当观众,远远地看着陪在市县领导身边的刘乡长的背影,颇为惊讶于他的年轻。老赵头身边的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说起这个公园是刘乡长拍板修建的,打算把这个地方收拾成一个春天赏花、夏秋钓鱼、冬天滑雪的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为此特意向市里申请了贷款,花了不少钱。‎ 听着这些话,老赵头又想起老屋。看着公园里色彩鲜艳的连廊,老赵头心里有了个念头,他打算自己掏点钱,去请隔壁蓝旗屯的那个木匠把式⑤,让他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个色。老赵头心里想,那个老把式是个能耐人,年轻的时候能给人打结婚的家具,在上面画“高山流水”“竹开富贵”的画,估计这个活他能拿得下来。‎ 说干就干,老赵头当天晚上就跑到木匠家,软磨硬泡谈好了1000元钱外加两包烟,只描屋檐下的画。‎ 开工当天,左右邻居都跑来看热闹,木匠用小铲子将画上的泥污铲去,已经褪色的历史在大家眼前幔慢呈现,那边画的是代表福气的蝙蝠,这边画的是象征长寿的青竹,九天的仙女飘落在雪山间的天池畔,佛库伦似乎正对着她的子孙扬起微笑的脸庞。‎ 接下来的两天,木匠一笔一画地给檐画上色,各种颃色一层一层地糊在上面,远远望去却也鲜艳夺日。老赵头虽然感觉描完的画似乎有点不一样,但是他想,刚剪的头还看不习惯呢,看看就好了。‎ 大功告成的时候,老赵头高兴得喝了半斤小烧,围着老屋转了两圈,喜滋滋地抬头看画,不提防从台阶上摔了下去……‎ - 31 -‎ 老赵头死后的又一年,省博物馆的一支文物排查小组来到了安达村,工作组的成员惊讶且愤怒地看到了老屋檐下鲜艳的色彩,于是老屋终于出名了,成群的专家来到这里,商讨如何进行文物抢救,刘乡长也顺带着露了一把脸,他在全乡的工作会议上严肃批评了文化站的同志,认为他们没能尽到责任,没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基层农民对文物的破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吸取教训,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刘乡长问支书赵三哥,那个瞎胡闹给文物上色的农民哪去了?‎ 赵三哥说,他去年就死了。‎ ‎【注释】①安达:满语,伙伴。②章京:清代官名。③佛库伦:传说中的满族的祖先。④归拢:整理收拾。⑤把式:老师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乡长的形象不是扁平的,他有着关注百姓民生的执政意识,但也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导致了文物损坏的结果。‎ B.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C. 老赵头感觉“描完的画似乎有点不一样”,是因为不专业的修补破坏了原画的韵味,而老赵头因为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明白这个道理。‎ D. 小说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在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中使用了一些关东方言,使小说充满了地方特色。‎ ‎8. 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老赵头的人物形象。‎ ‎9. 本文采取了双线索叙事的结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案】7. A 8. 老赵头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关心老屋、关心祖宗留下的文物,有着保护文物的朴实的责任感;但他也愚昧无知,最终好心办了坏事,使文物遭到了破坏。 ‎ ‎9. 本文以老赵头修缮老屋为明线,以刘乡长修建公园为暗线,采用双线索使得情节集中、紧凑,也更丰富;便于塑造老赵头和刘乡长的人物形象;使得主题更多元,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他有着关注百姓民生的执政意识”错,结合原文 - 31 -‎ ‎ “建成当天,县里要办典礼,说是市里的电视台都要来录像”“远远地看着陪在市县领导身边的刘乡长的背影,颇为惊讶于他的年轻”可见,刘乡长之所以要建公园,其实是为了捞政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点作答。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还要做必要的解释。‎ 依据原文“听着这些话,老赵头又想起老屋。看着公园里色彩鲜艳的连廊,老赵头心里有了个念头,他打算自己掏点钱,去请隔壁蓝旗屯的那个木匠把式,让他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个色”“ 说干就干,老赵头当天晚上就跑到木匠家,软磨硬泡谈好了1000元钱外加两包烟,只描屋檐下的画”,老赵头一心想着修缮老屋,在向乡里申请经费失败后,不惜自己掏钱。可知老赵头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 依据原文“老赵头是老屋的看护者。但他只能看着老屋气派的青瓦被荒草覆盖,檐下生动的彩绘被尘烟模糊。三年里他和村支书说过不知多少次申请经费修缮老屋的事儿”“老赵头说,能不能先整点钱儿过来,至少把檐儿底下的画儿描描啊,都开始掉碎渣了,老祖宗留下的多好的画儿啊,看着心疼”,可知他关心老屋、关心祖宗留下的文物,有着保护文物的朴实的责任感;‎ 依据原文“他打算自己掏点钱,去请隔壁蓝旗屯的那个木匠把式,让他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个色。老赵头心里想,那个老把式是个能耐人,年轻的时候能给人打结婚的家具,在上面画‘高山流水’‘竹开富贵’的画,估计这个活他能拿得下来”“ 接下来的两天,木匠一笔一画地给檐画上色,各种颃色一层一层地糊在上面,远远望去却也鲜艳夺日。老赵头虽然感觉描完的画似乎有点不一样,但是他想,刚剪的头还看不习惯呢,看看就好了”, 老赵头不懂得文物保护的方法,找了一个木匠把式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色,结果反而破坏了文物,这表现出了他的愚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双线索叙事结构的好处。解答此类题目,要分别找出两条线索是什么,然后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一般可从情节的作用、人物的作用、主题的作用以及双线索本身的效果几个角度回答。‎ - 31 -‎ 本题中,明线是老赵头为了修缮老屋去找村支书赵三哥喝酒,老赵头从公园里色彩鲜艳的连廊受到启发、找了一位木匠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色、结果反而破坏了文物;暗线是刘乡长招商引资办药厂、修公园,陪同县长参观公园,得知老屋被破坏后批评文化站的同志没有尽到保护文物的责任等。‎ 采用双线索从情节上能够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使情节更丰富;也能使情节更紧凑,避免分支过多;‎ 双线索分别以老赵头和刘乡长为主要人物,便于塑造各自的形象特点。更能展现老赵头朴实、关心老屋但又不得方法的特征,也塑造了刘乡长更在乎面子工程,并不关心文物保护的特点;‎ 双线索也使得主题更多元,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文物被破坏,究竟是该责怪老赵头,还是该让刘乡长负责?如果刘乡长能够听从老赵头的建议,能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许就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民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与》,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 31 -‎ ‎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于弱,大封同姓,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是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遣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是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故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干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共宗,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B.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C.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D.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31 -‎ B. “煮海”,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相传此法始于黄帝之臣夙沙氏。《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 C. “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 “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封地,此举招致诸侯们的反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B. 景帝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懊悔。‎ C. 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D. 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晁错经常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次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法令大多是晁错修订的。‎ ‎(2)晁错的父亲看到了,在困厄之境自杀,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能保全他的宗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使”,在句中是派遣的意思,对 - 31 -‎ 应的主语是太常。如果在“使”之前断开,那么主语就是皇帝了,因此“使”前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受”,本意为接受,在这里可译为学习。在句中对应的主语是晁错。如果在“受”之前断开,那么主语就变成太常了,因此“受”前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尚书》后省略了“于”,状语后置句,意思为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的住处学习《尚书》。这是一个完整的语句,因此在“所”后断开,故排除C项。‎ 故选B。‎ 译文: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的住处学习《尚书》。晁错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尚书》予以说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错,依据原文“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可知晁父是怕受到晁错的牵连而自杀。‎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数”:多次;“间”:单独;“辄”:副词,总,都;“倾”:超过。‎ - 31 -‎ ‎(2)“睹”:看到;“刭”:自杀;“沟渎”:比喻困厄之境;“刭于沟渎”: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沟渎刭”,在困厄之境自杀;“亡”:同“无”,没有;“亡益救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救败亡益”;“全”:保全。‎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尚书》予以说明。‎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內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杀死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 31 -‎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劝说景帝说:“从前高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弱小,就大大赐封同行的人,分封齐王、楚王、吴王这三个人,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现今吴王因以前有儿子被打死的嫌隙,假称生病不肯入京朝见,依照古法应杀,文帝不忍心,就赏他几杖。对他的恩德非常优厚,本当改过自新,却更加骄横过度。近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谋划叛乱。现在削减他也是造反,不削减他也是造反。削减他,反得快,灾祸小;不削减他,反得晚,灾祸大。”‎ 诸侯近来受到削减土地得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吴王首先起兵作乱,诸侯于是合力向西进兵。吴王派使者送给诸侯的信上说:“因为汉朝有奸臣,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的土地,不用诸侯王的礼仪对待刘氏骨肉同胞,抛开先帝的功臣,进用坏人,惑乱天下,想要危害国家。皇帝体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我想要起兵诛讨他们,我恭敬听从各位指教。”‎ 七国反叛的书信报知天子后,皇帝问袁盎说:“你曾做过吴王的丞相,知道吴国臣子田禄伯的为人吗?现在吴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袁盎回答说:“吴楚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恢复了原来封地就会罢兵。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那么就能够不必血染兵器而战事全部结束。” 十多天后,晁错在东市被杀。于是皇帝派袁盎出使告知吴王。吴王听说袁盎来了,也知道他要说服自己,笑着回答说:“我已经成为东帝,还跪拜谁呢?”‎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能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 白居易 - 31 -‎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①此诗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 “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 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 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月”“蝉”等意象,营造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气氛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15. 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起洛阳的家,蝉的作用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 故选C。‎ ‎【15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找到题干所提示的意象所在的句子,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将其放入整首诗的背景中去分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写蝉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结合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可见,这次写蝉,主要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第二次写蝉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表达了病中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从反面阐述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的道理。‎ ‎(2)屈原在《离骚》中表示:别人不理解就算了,只要自己本心确实美好就够了,并在此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在的衣服佩饰来表明自己志向坚定。‎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间早晚晦明变化的景致,游赏之乐溢于言表。‎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6).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运用比喻,从反面阐述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的道理”是提示,同时注意“鳝”“螯”的书写;(2)“用外在的衣服佩饰来表明自己志向坚定”是提示,同时注意“岌”“长”的书写;(3)“描绘了山间早晚晦明变化的景致”是提示,同时注意“霏”“暝”的书写。‎ - 31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考察调研北京市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创造, 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到头来只能是 。‎ ‎ 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的生活靠奋斗来创造,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全社会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 起来的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希望 泥菩萨过河难自保 五光十色 荟聚 B. 盼望 火烧眉毛顾眼前 万紫千红 会聚 C. 奢望 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彩斑斓 汇聚 D. 企望 鲁班门前弄大刀 琳琅满目 聚集 ‎18.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 B.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D.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 ‎19.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B.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C.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 31 -‎ D.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希望”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奢望”指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贬义词;“盼望”指殷切地期望或急切地期望;“企望”在含义上与“盼望”相同,语义上比后者重。依据后文“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可知这些都是逃避劳动,试图不劳而获的想法,最终难以实现。所以此处应选“奢望”。‎ ‎“泥菩萨过河难自保”强调连自己都保不住,更顾不上别人;“火烧眉毛顾眼前”比喻只顾眼前或事到眼前,非常急迫;“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鲁班门前弄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文段强调的是“脱离劳动创造,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的想法最终不会实现,所以此处应选“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多用于形容发光的东西;“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依据后文“擦亮了……的价值底色”,可知此处强调色彩丰富,所以此处应选“五彩斑斓”。‎ ‎“荟聚”指杰出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会聚”指成群地聚集;“汇聚”指累积起来,聚到一起;“聚集”指会合,集中。结合前后语句“全社会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可知文段强调将应社会中所有人的逐梦力量累积起来,聚到一起,共同推进社会更快进步。所以此处应选“汇聚”。‎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A项,应把引号去掉,同时将“美好生活”加上引号,该项错误。‎ B项,正确。‎ - 31 -‎ C项,应将问号放在引号里,该项错误。‎ D项,应将第一个分句末尾的逗号放在引号里,该项错误。‎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两个错误,应将“推崇和赞许”改为“赞许和推崇”,“擦亮”与“价值”搭配不当,应将“底色价值”改为“价值底色”,使“擦亮”与“底色”搭配。‎ A项,两处错误均没有进行修改,该项错误。‎ B项,“填补”与“底色”,搭配不当,应将“填补”改为“擦亮”。该项错误。‎ C项,“推崇和赞许”,语序不当,应改为“赞许和推崇”;“填补……价值”,搭配不当,应改为“擦亮……底色”。该项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引号”使用方法:‎ ‎1、引号是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2、引号分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 主要用法:‎ ‎1、标明文章引用的部分。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说的话、书上的话或写人物对话等,要用引号标出来,以便把引用的话和写文章人的话区别开来。引用可以引局部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引全部。‎ ‎2、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要用引号。‎ ‎3、把表示否定、反义、借用或讽刺的词语用引号引起来。‎ ‎4、文章中的简称要用引号。‎ ‎5、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事件用数字标示的部分要用引号。‎ ‎6、象声词、音译词要用引号标示。‎ ‎7、文中的绰号要标引号。‎ ‎8、需要强调的专有名词要用引号。‎ - 31 -‎ 需要注意:‎ ‎1、引号分双引号和单引号。只用一个引号的用双引号,双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的就用单引 号。双引号里面已用单引号,单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的又用双引号。‎ ‎2、用在引文末尾的标点有讲究。使用引号时,若引文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要写在后引号内;若引文独立而不完整,只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则引文末尾的标点应去掉,而视整个句子的需要选用标点。‎ ‎(1)完整的引原话,而引文又单独使用,最后的点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2)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有点号(问号、叹号除外)。至于后引号后如要用点号,要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定。‎ ‎ (3)后引号前,必须用的点号不能少。‎ ‎3、转述别人的话的意思不用引号。‎ ‎4、前后都是引述的同一个人的话,中间不能用冒号,只能用逗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①______,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②_________,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③_________,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答案】 (1). 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 (2). 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3). 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所以后文中的“他们”指代法律与人情,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空的主语也应为法律与人情。依据后文“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可知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所以此空可填: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第二空:分号前后的语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同时根据“有法无情者冷酷”“‎ - 31 -‎ ‎ 有情无法者优柔”,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依据前文“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可知此空应强调只考虑人情不顾及法律。所以此空可填: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第三空:依据后文“才”,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此空应以“只有”开头;后文“使冰冷的法律软化”“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这些都是将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21.问读下面一段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可以说市域社会治理做得怎么样,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不适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加快构建适应社会治理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立足实际对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有助于高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各类问题,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答案】国家重视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文段的主要事件是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对应的主体是国家。文段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角度谈论国家重视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原因。相对于事件,原因属于次要信息,所以可以概括为:国家重视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22.某校高三组织了一次唐诗品鉴活动,这是从一首唐代五言律诗中抽取出来的颔联和颈联,请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 残云归太华,__________。‎ - 31 -‎ ‎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河声 疏雨 树色 随关迥 过中条 入海遥 ‎【答案】 (1). 疏雨过中条 (2). 树色随关迥 (3). 河声入海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句式。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题中所给的是颔联的第一句,要求写出颔联的下一句以及颈联。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标准。‎ ‎“残云”为零散的云朵。“疏雨”指稀疏的雨点。且二者均为偏正结构,所以“残云”对应“疏雨”。“太华”与“中天”均为山,二者相对应。所以第二句应为“疏雨过中条”。‎ 从词性上看,“河声”“树色”均为名词,二者相对应;从结构上看,“入海遥”“随关迥”均为介宾短语,二者相对应;从含义上看,“河声”与“入海遥”相联系,意思为河水咆哮着流入大海。所以组合后应为“河声入海遥”“树色随关迥”。其中“遥”属二声为平,“迥”属三声为仄。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顺序应为“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所以第三句应为“树色随关迥”,第四句应为“河声入海遥”。‎ ‎【点睛】对联式仿写的一些规则有:(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开播近两年以来,先后走访了全国各地18个贫困县,68名“零片酬”明星和企业家参与其中,通过深入贫国县下乡选品、研发包装、订货推广等步骤,切实帮助贫困村村民寻找脱贫致富道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据调查,曾一度被市民吐槽“苦不堪言”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以来,已有七成以上的市民表示能欣然接受并自觉履行,正如那句公益广告语所言“以行动号召行动,人人都是志愿者”。‎ - 31 -‎ ‎“我太难了”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源自于“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的一个小视频。“我太难了”的走红,从某个层面上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凤遨九天凭其翼,跬步成君万里行。世间诸般难事,只要矢志不渝地践行下去,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英国诗人萨松曾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事实上,这世上从来不缺少心有猛虎之人,只是能做到细嗅蔷薇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在日复一日的混沌中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曾几何时,一句“我太难了”爆红网络,沙哑的声音、疲惫的语调,引发了千万观者内心的共鸣。漫漫岁月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境,压力也在所难免。在黑暗里诅咒黑暗是弱者的行为,我们要做自己的光,用勇敢与毅力踏破夤夜。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组帮助贫困村村民寻找脱贫致富道路,曾让人无比头疼的垃圾分类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难题都在践行与坚持中得到了完美的答案。天下无难事,只要用心践行,则坚冰可破、高楼可成。恰如习总书记所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天下难事作于细,则难事不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家国天下,无不在细微积累中成就基业。将汴京城的市井百态绘制于一画间貌似艰难,可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做到了;成就一代帝王霸业貌似艰难,可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做到了;穷五十年之时间研究甲骨文、成为“甲骨学四堂之首”貌似艰难,可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做到了。‎ 伟业丰功皆在细微处的心血积淀,只要你用心书写,时间会给你最满意的答卷。‎ 天下难事作于心,则难事不难。‎ 不要总是埋怨生活枯燥、学习无聊,当你对身边的一切心怀热爱时,破解难题也将成为一种享受。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曾遇到一个棘手的案子:一人借钱买绸布做了扇子,结果当年夏天阴雨绵绵、全无燥热,那些做好的扇子不仅没卖出去,还发了霉。面对债主,他有心还钱却无力卖扇。苏东坡知道后责令取来折扇,以其精湛的书画技艺在折扇上作画题字,转眼间折扇便倾售一空。苏东坡始终心怀对生活无比的热爱,无论是贬黜黄州,还是放逐南荒,都泰然处之,从未抱怨。‎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那对文墨的热爱、对山水的热爱、对百姓乃至全部生活的热爱,跨越千年的历史烟云,依然触手生温。‎ - 31 -‎ 天下难事作于久,则难事不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东坡在一生的颠沛中始终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东山再起也好,花甲流放也罢,他从未放下最初的坚守。他在《范增论》中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如果自己的精神世界轰然崩塌,那么外物的侵蚀也会趁虚而入,恰如哲学上所说的“外因必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说才华是天赋,那么能在混沌的岁月里保守初心则是一种选择,后者要远胜于前者。‎ 坚持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成了绝大多数人难以跨越的黎明到来前的那段漫漫黑夜。‎ 从细微处去积累,热爱你所选择的事业,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多少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平凡的岁月也会熠熠生辉。我们可以笑着自嘲“我太难了”,却不能真的沮丧颓废。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青葱岁月,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个承诺,心有猛虎,也要细嗅蔷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则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将几则材料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本题中,三则材料看似相对独立,但有着内在的关联。第一则材料讲扶贫,并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点题,可知扶贫之路不难;第二则材料讲垃圾分类,并以“以行动号召行动,人人都是志愿者”点题,可知垃圾分类不难;第三则材料讲“我太难了”成为网络流行语,单看本则材料,的确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即人们在生活困境面前产生焦虑和无力感,但结合前两则材料,我们会发现这是从反面点出作文主题: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践行,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本篇作文在立意上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只从一则材料进行分析,很容易偏离主题,如直接选择第二则材料写垃圾分类,得出保护环境重要性的主题,便离题十万里了。‎ 立意:‎ ‎1.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可移 ‎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4.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 素材:‎ - 31 -‎ ‎1.勤奋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坚持是事业成功的基石。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看孙敬悬梁刺股勤学苦练,学勾践卧薪尝胆终成伟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勤奋最终会化腐朽为神奇。‎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4.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先秦《荀子·劝学》‎ ‎6.当今社会中,有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们怀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为梦想拼搏。当这些离开了校园、离开家长庇护,犹如刚脱壳的雏鸟的青年们目睹了社会竞争的现实与残酷后,开始怀疑理想,对理想的忠贞也随之变质。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虚浮、焦躁的青年在妄想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理想”下,一个个摔得粉身碎骨;他们一个个言辞犀利如剑,行动软弱无泥;一个个勇敢向“前”看,却全然不顾脚下是否是万丈深渊……‎ ‎7.霍英东,发家的第一桶金来自起早贪黑的苦力工作---买沙子;比尔盖茨,从哈佛肄业后仔细观摩、了解市场,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劣势,制定详细的策略和实施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最后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务实、勤奋、努力,才能铸就成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31 -‎ ‎8.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年轻人用一枚回形针换回一幢别墅的故事。这位年轻人在网上看到一则换购别墅的消息,他很喜欢那幢别墅,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暂时没有这个能力。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在确定目标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方针,开始选用一枚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大块头的回形针,用它换回了一支铅笔,又用铅笔换回了一个夹子,再用夹子换回一根蜡烛……就这样,每次置换后他都努力使手中的资本增多一些。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获利就收,而是依旧坚持不懈的置换下去,白菜、汽车……一步步向自己既定的目标靠近,终于,他成功的置换到了那幢心仪的别墅。可见,只要不放弃你手上的任何机会,只要不心急贪大,坚持不懈,每次进步一点点,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终有成功的一天。‎ 行文结构:‎ 首先,以诗人萨松的名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标题。然后开头部分引出标题,同时点明观点:世间诸般难事,只要矢志不渝地践行下去,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进一步强调观点:天下无难事,只要用心践行,则坚冰可破、高楼可成。然后,以小标题的形式分述“天下难事作于细,则难事不难”“天下难事作于心,则难事不难”“天下难事作于久,则难事不难”。最后,紧扣材料,强调观点,并照应标题。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严谨。‎ ‎ ‎ - 31 -‎ ‎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