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019.5 ‎ 注意: ‎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4.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 ‎ Ⅰ卷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 ‎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 ‎ B.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 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 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②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 B.文章在第③、④、⑤、⑥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 C.第⑦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 D.第⑧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 ‎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 C.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木鱼周海亮 ‎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 ‎⑾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 ‎⑿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 ‎⒀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 ‎(选自《小说月刊》) ‎ ‎ ‎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5.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 ‎6.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6分) ‎ ‎ ‎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 ‎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 ‎ (选自《宋史·种谔传》) ‎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 ‎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 ‎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 ‎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 ‎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女的“字”是二十岁成人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 ‎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 ‎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 ‎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 ‎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 ‎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 ‎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 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5分) ‎ (2) 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5分) ‎ ‎11.课内翻译(5分)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 ‎13.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6分) ‎ ‎14.(1)子曰:“其恕乎! , 。”(《论语·卫灵公》) ‎ (2) 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青玉案·元夕》) ‎ (3)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 (《谏太宗十思疏》) ‎ ‎ ‎ Ⅱ卷 ‎ 四、文言知识(9分)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 B.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 C.程婴乃辞.诸大夫 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 ‎ D.愿枉车骑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以广.河间之地 ‎ B.公子从.车骑 左右欲刃.相如 ‎ C.朱亥袖.四十斤铁锤 门下有毛遂者,前. ‎ D.赵襄王郊.迎甘罗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 ‎ ‎17.下列各句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变徵声调有悲壮苍凉的韵味。 ‎ B.我国传统文化中,朝见时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所以廉颇不满意。古代车制以左为上,空着左边位置表示尊敬,因此称“虚左”。 ‎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 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为此 在所不辞。 ‎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飞天揽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航天工作者们 。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 ‎ 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 ,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 。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 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 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 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 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赴汤蹈火 苦心经营 饮鸩止渴 负重致远 ‎ B.赴汤蹈火 煞费苦心 急功近利 任重道远 ‎ C.冲锋陷阵 煞费苦心 饮鸩止渴 任重道远 ‎ D.冲锋陷阵 苦心经营 急功近利 负重致远 ‎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 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 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 ‎2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 ‎ ‎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 ‎ ‎③对他这样一个思想有些固执的人,家长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 ‎④“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簧, 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 ‎ ‎⑤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 ‎ ‎⑥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 B.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 100 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 30 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 ‎ C.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 ‎2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 A.③②⑤④①⑥ B.⑤①④③⑥② ‎ C.③⑥⑤①②④ D.⑤④③②①⑥ 六、作文(60分) ‎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 ‎《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 ‎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 ‎ ‎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答案 ‎1.答案A(“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与文中“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的内容不符。)‎ ‎2.答案B(文章第③段与第②段一样,都是论证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 ‎3.答案C(A“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错;B“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 ‎4.答案 C  (C项,“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与贫穷”“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可知,主要是因为贫穷与饥饿。)‎ ‎5.①“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②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看,小说先详细描写了冬子“吃”木鱼的过程,然后写木鱼在冬子人生中的影响,最后写冬子赠木鱼、收藏木鱼,木鱼贯穿了小说全篇,起到了线索作用。从主题表达来看,木鱼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作者却通过这个小物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群众心理的变化,以小见大,突出了主题。  ‎ ‎6.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可阅读相关段落,梳理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然后概括。第六段到第八段写冬子挨了打,受到乡里人的讥笑,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影子,多年以后仍是“充满羞愧”;第九段写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 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明他的心理有了变化,开始反思;第十段到结尾写冬子赠木鱼,收藏木鱼,最后将木鱼放在桌上让儿子吃,表明冬子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木鱼,完全放下了心理负担。 7.答案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8. 答案A(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9.答案C(3分)(“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10.(1)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㖫,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5分;关键词“所以”(“用来……话”“如何”)、“报”(“回复”“答复”)、“易”(交换)各1分,大意2分。]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   [5分;关键词“因”(于是,就)、“示”(给……看)、“南”(“南归”“南行”“向南去”)各1分,大意2分。]  11. 翻译: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诚”“见”“负”“间”,各1分,句意1分)‎ ‎12.B(“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13.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每点2分)‎ ‎14.(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5答案D(A延请/伸长 B给/帮助C 告别/言辞D拜访)‎ ‎16.答案C(A.形作名,轻锐的部队;形作动,扩大。B使动,使跟从;名作动,杀。C.名作动,袖藏;名作动,上前。D.名状,在郊外;意动)‎ ‎17.答案C (解析: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 答案D (A两句话的主语都是航天事业,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B.后面两句话都属于它蕴含的内容,所以应该先说其蕴含的是。C.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19. 答案B (“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结合语境“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该用“赴汤蹈火”,排除CD。“苦心经营”是指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结合语境“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该用“煞费苦心”,排除A。“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20. 答案C(上文说的是“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B;过去的数十年是为了强调太空探索时间久,故选C项。)‎ ‎21.答案C 【解析】① 句,“激浊扬清”指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该词只能充当谓语,不能充当定语,用在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错。②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用在此处正确。③句,“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这与前面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④句,“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出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多含贬义)。 ⑤句,“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可改为“相沿成俗”。 ⑥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用在此处正确。‎ 故答案为:C。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近30多页”语义矛盾。D.成分残缺,“择优录取”后加“原则”。故选 C。‎ ‎23、答案B【解析】本题是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可根据语境中“趣味性”“吸引力”“影响力”的顺序,将六个句子归类,如①⑤是讲“趣味性”; ③④是讲“吸引力”;②⑥是讲“影响力”,最后每两两排序,分出前后,通过这样分析,B项衔接最恰当。‎ ‎24.作文(1)材料含义: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 ‎(2)立意导引: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㖫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㖫。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㖫,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赶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事不会停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