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7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 提升解题技能(三)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通意畅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两步骤进行。 一、找准 3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这3个得分点在本专题“打牢文言基础”部分中已详细讲解,此处仅作简要说明。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 释宗诚罪。张浚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浚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1.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故”译为“已故、故去”;“抗节”译为“坚守节操”;“摈斥”译为“排斥”,“子孙”偏义复词,偏指“儿子”;“振”译为“振作”;“悯”译为“怜悯”。 (关键虚词)“其”,代词,他的;“之”,代词,他。 (文言句式)“摈斥至死”为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今其子孙不能自振”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今其子孙不能振自”。 (译文)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 2.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结”,症结;“观、察”,观察、察看;“私”,私心;“破”,消除;“主张”为古今异义词,译为“为……做主”;“善”,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好人”。 (关键虚词)“盖”发语词,不译;“缘”,介词,由于;“之”均为助词,译为“的”;“则”,连词,“那么”;“而”表承接的连词。 (文言句式)“勿为小人所惑”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不要被小人迷惑”。 (译文)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 3.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罢”,罢免;“复辟”为古今异义词,译为“恢复帝位”;“谓”,认为。 (关键虚词)“遽”,副词,立即;“以”,介词,因为;“岂”,副词,难道;“其”,代词,他;“之”均为助词,的。 (文言句式)“非一颐浩之力”为判断句,翻译时要译成带“是”字的语句。 (译文)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4.张浚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乞”,请求;“复”,恢复;“凌悖”,欺侮违背;“系”,拘禁。 (关键虚词)“其”,第一个为代词,他的;第二个为代词,那里。“之”,代词,指代士卒。 (文言句式)“令一卒持书瑞昌”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省略的谓语,“令一卒持书(之)瑞昌”;“彦参系之狱”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省略的介词,“彦参系之(于)狱”。 (译文)张浚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 参考译文: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绍兴元年,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刘光世驻守建康,因为私人恩怨想互相动用武力。常同上奏说:“从前汉朝诸侯王有过失,还责罚师傅,现在两军幕属辅助无功,请先加贬黜责罚。”皇帝把奏章给两军看。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常同论说他十件事情,并且说:“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吕颐浩的宰相职位被罢免。(常同上奏) 论说张浚损失军队、失守土地,于是皇帝下诏让张浚闲居福州。常同与辛炳在御史台好恶相同,皇帝都重用他们。伪齐宿迁县令张泽率领两千人脱身来归附宋,泗州太守徐宗诚接纳了他们,韩世忠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商议命令韩世忠赶走张泽等人,并押送徐宗诚到皇帝所在地。常同上奏,皇帝下诏把来归附的人安置在淮南,赦免了徐宗诚的罪过。张浚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张浚向朝廷申诉,朝廷命令罢免郭彦参,常同一并密封退还二命。 二、合理运用 6字诀——变考查点为得分点 通过“从3处着眼”,让我们找到了题目的命题点和翻译的采分点,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6字诀。运用6字诀翻译语句,并非是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6字诀,我们特地把6字诀分开详细讲解。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满分观摩] 考题 (2016·全国甲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答案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评注 文中的“副使”是官职名,“崔应麟”“登云”是人名,“雁”是物名,翻译时应该保留,有的学生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应用体验] 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 ,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广兴:地名。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填表) 保留词语 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玉、魏界 关键词语 征、安置、标、榜 关键句式 “为宋明帝所疑”(“为……所……”式被动句),“被征为黄门郎”(“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译文 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数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保留词语 魏、高帝、伯玉 关键词语 履、闻、占 关键句式 “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于)界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帝以(之)闻,(帝)犹惧不得留”(省略句) 译文 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 句③翻译采分点关注 保留词语 武帝、广兴、伯玉、高帝 关键词语 罢、与、驰、善 关键句式 “伯玉不与(之)”(省略句),“驰以(之)闻”(省略句) 译文 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 参考译文: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守淮阴,伯玉担任冠军刑狱参军。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数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要动身前去,而明帝果然有诏恢复太祖本任官职,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玉跟随高帝回到京都,被授官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高帝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武帝离开 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满分观摩] 考题 (2014·山东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答案 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评注 文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孰谓”“是”“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乃”“赦”应换成双音节词。翻译语句时有的学生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光宗即位,差(陆九渊)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①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②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替换词语 其、涉、毁、厚、训、置 关键句式 “始置之法”(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 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替换词语 捕、讯、伏辜、宥、自新 关键句式 “使捕至”“讯之伏辜”“且宥其罪使自新”(均为省略句) 译文 (陆九渊)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他们偷盗来的财物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 参考译文: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去管理荆门军。老百姓有告状的,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上诉者亲自持状子追索被告,为他们立下期限,大家都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劝开了许多人。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对自己境内官吏的贪污或廉洁,民俗风尚的好坏,陆九渊一向了如指掌。有人控告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说:“不至于如此。”等到追查清楚,其子果然无恙。有人控告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的名字,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了他们偷盗来的物品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有人控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于是加以追查处置,那个属吏十分惊异,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陆九渊还申令严格遵守保伍之法,盗贼有时生事,抓住他们不漏掉一人,群盗因而消失。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满分观摩] 考题 (2015·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注 文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有的学生该调不调,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浚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①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②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③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悉、殄灭、莫、震慑 调整句式 “殄灭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 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善、使、白、暗、事机、慎、咎 调整句式 “必不我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 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句③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克、以、济、受、节度、要、则、夺、受、命、辞 调整句式 “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 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参考译文: 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满分观摩] 考题 (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评注 “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 墨者有钜子①腹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①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②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的称谓。②腹: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删削词语 也(第一个)、夫 关键词语 所以、禁 译文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删削词语 之 关键词语 私、忍、行、公 译文 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参考译文: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满分观摩] 考题 (2016·江苏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答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评注 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语“题”,“及”后省略了宾语“题”,“辄塞耳不敢听”省略了主语“他”,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语意不明。 [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②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而听。 (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增补词语 (牛)伏食如故、(曲调)不合其耳也 关键词语 为、伏、合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增补词语 (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关键词语 为、即、奋耳、蹀躞 译文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 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满分观摩] 考题 (2015·安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答案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评注 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而有的学生该变不变,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畅,语意表达不清楚。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②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变通词语 长揖 译文 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变通词语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 译文 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 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 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特别提示: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翻译题”验收达标练 一、“翻译题”语段对点练 (一)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译文: 参考答案: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关键点:“治”“能”“帅”“党”)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译文: 参考答案: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关键点:“公之遭诬”“以为”“退而贫”“为”)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二)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3.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译文: 参考答案: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关键点:“数”“走”“以”“教授”) 4.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译文: 参考答案: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关键点:“附”“为……所……”) 5.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译文: 参考答案: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关键点:“谒”“因为”“乃”)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三)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 6.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 译文: 参考答案: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关键点:“辟”“见”“礼遇”) 7.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 译文: 参考答案: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关键点: “辅政”“不之任”“迁”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 8.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译文: 参考答案: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关键点:“垢秽”“方便”“楚”及省略句) 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邪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助养活她。 世祖下诏推选人才,竟陵王萧子良举荐了王思远及吴郡的顾暠之。王思远和顾暠之很友好。暠之死后家中贫困,王思远把他的儿子接来,照顾得非常周到。邵陵王萧子贞为政吴郡,世祖任命王思远为吴郡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舆论都认为他是最适当人选。(思远)后因病辞职,还京任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便据实弹劾,高宗和思远堂兄王晏以及昭略叔父沈文季都请他别这样做,思远不从,依然像以前一样调查此事。 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虽然如此,此人走后,他还要让二个仆人用笤帚反复清扫那人的坐处。皇上的从祖弟弟萧季敞性情豪纵,皇上心里不满,就对他说:“你可以多去拜访王思远几次。” 永元二年(思远)去世,当时四十九岁。 (四)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9.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译文: 参考答案: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 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关键点:“卓荦倜傥”“利器”“见”及“未之识”句式) 10.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译文: 参考答案: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关键点:“黜”“具”“经画”)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两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永安末,庄帝谋杀尔朱荣,恐事不果,请计于元徽。徽曰:“以生太子为辞,荣必入朝,因以毙之。”庄帝曰:“后怀孕未十月,今始九月,可尔以不?”徽曰:“妇人生产,有延月者,有少月者,不足为怪。”帝纳其谋,遂唱生太子。遣徽特至太原王第,告云皇储诞育。值荣与上党王天穆博戏,徽脱荣帽,欢舞盘旋。徽素大度量,喜怒不形于色,绕殿内外欢叫,荣遂信之,与穆并入朝。庄帝闻荣来,不觉失色。中书舍人温子昇曰:“陛下色变!”帝连索酒饮之,然后行事。荣穆既诛,拜徽太师司马,余官如故,典统禁兵,偏被委任。及尔朱兆擒庄帝,徽投前洛阳令寇祖仁。祖仁一门刺史,皆是徽之将校,以有旧恩,故往投之。祖仁谓子弟等曰:“时闻尔朱兆募城阳王甚重,擒获者千户侯。今日富贵至矣!”遂斩送之。徽初投祖仁家,金一百斤、马五十疋,祖仁利其财货,故行此事。所得金马,缌亲之内均分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信矣。兆得徽首,亦不勋赏祖仁。兆忽梦徽云:“我有黄金二百斤、马一百疋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悟觉,即自思量:城阳禄位隆重,未闻清贫,常自入其家采掠,本无金银,此梦或真。至晓掩祖仁,征其金马。祖仁谓人密告,望风款服,云实得金一百斤、马五十疋。兆疑其藏隐,依梦征之。祖仁诸房素有金三十斤、马三十疋,尽送致兆,犹不充数。兆乃发怒捉祖仁,悬首高树 ,大石坠足,鞭捶之以及于死。时人以为交报。杨衒之曰:“崇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祸之门,殃所毕集。祖仁负恩反噬,贪货杀徽,徽即托梦增金、马,假手于兆,还以毙之。使祖仁备经楚挞,穷其涂炭,虽魏其侯之笞田蚡,秦主之刺姚苌,以此论之,不能加也!” (选自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唱生太子 唱:宣扬 B.值荣与上党王天穆博戏 值:恰逢 C.偏被委任 偏:部属 D.兆悟觉,即自思量 悟觉:顿悟,明白 解析:选D “悟觉”在这里是“睡醒”的意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 A项,介词,向;介词,比。B项,介词,拿,用;介词,因为。C项,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D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帝封元徽为太师司马,让他管理皇宫的禁卫部队, 一方面是因为元徽在除掉尔朱荣的行动中立了大功,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庄帝对元徽的信任。 B.元徽足智多谋,但他后来却死在了寇祖仁手中,这与元徽对寇祖仁人品不够了解,不知道他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无耻小人是分不开的。 C.尔朱兆不但没有按原先承诺的那样封寇祖仁为千户 侯,而且逮捕了他,这是因为尔朱兆对寇祖仁贪财、不 讲人情杀死投奔他的元徽有看法。 D.作者杨衒之在文章结尾对寇祖仁杀死元徽,本想飞黄 腾达结果落得可悲下场的评论,虽带有因果报应的迷 信色彩,但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解析:选C “这是因为尔朱兆对寇祖仁贪财、不讲人情杀死投奔他的元徽有看法”不合文意。由原文可知,尔朱兆是在元徽托梦之后才逮捕寇祖仁的,即:逮捕寇祖仁的主要原因是元徽托梦,而非对寇祖仁有看法。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徽素大度量,喜怒不形于色,绕殿内外欢叫,荣遂信之,与穆并入朝。 译文: (2)徽初投祖仁家,金一百斤、马五十疋,祖仁利其财货,故行此事。 译文: 参考答案:(1)元徽一向度量很大,高兴或发怒都不会表现在脸上,他绕着殿堂内外欢呼大叫,尔朱荣就相信了这件事,和元天穆一起入朝。 (2)元徽起初投奔到寇祖仁家时,带去一百斤黄金、五十匹马,寇祖仁贪图他的财物,所以做了这样的事情。 参考译文: 永安末年,孝庄帝谋划杀掉尔朱荣,恐怕事情不能成功,就向元徽请教计谋。元徽说:“用皇后生太子作为理由,尔朱荣一定会入朝,(那时)趁机杀死他。”孝庄帝说:“皇后怀孕不满十个月,现在才九个月,可以用这个作为理由吗?”元徽说:“妇女生孩子,有超过十个月的,也有少于十个月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孝庄帝采纳了他的计策,于是宣扬皇后生太子了。孝庄帝特意派遣元徽到太原王尔朱荣府中,告诉尔朱荣说皇太子诞生了。恰逢尔朱荣与上党王元天穆赌博,元徽摘下尔朱荣的帽子,高兴地旋转跳舞。元徽一向度量很大,高兴或发怒都不会表现在脸上,他绕着殿堂内外欢呼大叫,尔朱荣就相信了这件事,和元天穆一起入朝。孝庄帝听说尔朱荣来了,不禁紧张得变了脸色。中书舍人温子昇说:“陛下您的脸色变了!”孝庄帝连忙要来酒喝,然后按原计划行动。尔朱荣和元天穆被杀后,孝庄帝就封元徽为太师司马,其他官职照旧,让他管理皇宫的禁卫部队,元徽的部属都被委以重任。等到尔朱兆擒获孝庄帝之后,元徽投奔前洛阳县令寇祖仁。寇祖仁一家当刺史的人,原先都是元徽的部下,因为有旧日的恩情,所以元徽才去投奔他。寇祖仁对子弟们说:“听说尔朱兆招募缉拿城阳王元徽的人,奖赏很厚重,捉住他的将被封为千户侯。现在荣华富贵到了!”于是砍下元徽的头,送呈尔朱兆。元徽起初投奔到寇祖仁家时,带去一百斤黄金、五十匹马,寇祖仁贪图他的财物,所以做了这样的事情。所获得的黄金马匹,五服之内的亲戚都分到了。这真是“人没有罪,藏了玉璧就是罪”,这话说得的确不错!尔朱兆得到元徽的首级,也没有加封奖赏寇祖仁。(有一次,)尔朱兆忽然梦见元徽对他说:“我有二百斤黄金、一百匹马,放在寇祖仁家里,你可以去拿。”尔朱兆醒来之后,就自己暗暗思量:城阳王元徽位高禄厚,并没听说过他家境清贫,曾经亲自到元徽家里抄掠抢劫,也没发现有什么金银,元徽托梦所说的或许是真的。(第二天)一早尔朱兆就逮捕了寇祖仁,向他索要元徽的黄金马匹。寇祖仁以为有人告密,看到这种形势就服罪了,说实际上只得到元徽的一百斤黄金、五十匹马。尔朱兆怀疑寇祖仁私藏隐瞒,就依照梦里元徽说的数目向他索取。寇祖仁家中本来就有三十斤黄金、三十匹马,也全部送呈尔朱兆,还不够数。尔朱兆于是十分生气,把寇祖仁抓起来,吊在高树上,用大石头坠在他的脚上,用鞭子鞭打他,直到活活打死。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寇祖仁遭到报应了。杨衒之说:“崇尚善的人家,一定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积累祸端的人家,灾殃都会集中到他家里。寇祖仁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贪图财物,杀害元徽,元徽就托梦给尔朱兆,多报黄金马匹,借尔朱兆的手来报复,杀了寇祖仁。使寇祖仁备受毒打,历尽痛苦,即使是魏其侯的鬼魂鞭打田蚡,秦主苻坚 的鬼魂刺杀姚苌,相较而言,也没有超过元徽的鬼魂对寇祖仁的报复的。” 1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君 (袁枚) 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 解析:断句前考生需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然后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知识进行断句。本题可根据虚词和实词断句,如“矣”“而”“遂”“仕宦”等。 参考答案:君(袁枚)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参考译文: 袁枚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 ——“文言文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邱雨川先生传 [明]何白 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为沙园所百户先生。父故贫,不听就外傅,时提其耳命之曰:“儿识字记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间被酒,起自填小词令,所狎辈弓索而歌,日相乐为常也。 时濒海倭寇扰东吴,定山袁公[注]以部使者饬兵瓯栝,先生以裨校隶中坚,时袁公未之奇也。顷倭舰乘风彳,势张甚。公将发,亟命饭,饔人仓猝,甫及席,饭覆于地。公色动,左右皆股栗。先生历阶跽而请曰:“公万福。”已,拾食器而起曰:“且喜金瓯无缺。”袁公色喜。左右欢呼,称万岁。公即趣驾行。是夕,倭亦失利去。盖先生之敏给往往类如此。 时沿海寇舶出没,远近震骇。诸将领日集戟门下,议战守策。或唯或否,首鼠两端。先生时阑入,抵掌陈说,仰指天而俯画地,语剌剌若烛照数计。众皆目摄之,寻先生去。唶嚄宿将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忌者或言于袁公,先生使酒难近。终公之任,不使效一障之寄,日唯给笔札餐钱。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或同列有急,捐橐与之,弗计也,是以益拓落无所遇。 晚年贫益甚,郡中文学士雅慕先生,间为具酒脯交先生欢。先生摄弊衣冠据上座,谈天下事,凿凿如见。或授简命题,人人皆厌志。或拔所携杖作剑舞,跳荡合节,四座尽倾。座少年或以酒虐先生,先生不以为迕。后以老病,终于家。 (选自《汲古堂集》,有删改) [注] 定山袁公:明朝抗倭名将袁可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故贫,不听就外傅 听:允许 B.所狎辈弓索而歌 狎:玩弄 C.先生历阶跽而请 跽:直立上身双膝着地 D.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 市:购买 解析:选B 狎:亲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 A项,前者为代词,译为“他的”;后者为指示代词,译为“那个”。B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凭借……的身份”;后者为介词,译为“因为”。C项,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连词,表并列。D项,两个都为代词,译为“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邱雨川虽然家境贫寒、身份低微,却是一个富有远见、机敏多才、轻财好施、狂放不羁的人。 B.袁公即将出兵迎敌,军中发生一件不祥之事,袁公因此不快,左右的人都很害怕,邱雨川却机智地缓解了这一紧张局面。 C.面对倭寇的侵袭,军中将领在是战是守上迟疑不决,只有邱雨川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的对策,而他的对策并未得到军中将领的认可。 D.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在戟门下拍着手掌陈说观点以及与人饮酒兴之所至拔剑起舞等细节,生动体现了邱雨川的狂放不羁。 解析:选D “与人饮酒兴之所至拔剑起舞”说法有误,并不是“拔剑起舞”,原文是“拔所携杖作剑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 译文: (2)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译文: 参考答案:(1)先生生性不检点约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们一起手握长矛骑着马,有时拉琴弓发出像雷声一样的声响,在濒江的市集上夸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2)没过多久,先生所谈论筹划的事情都应验了,因为这众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却世情之人。 参考译文: 邱雨川先生,字羲瑞,家族世代担任沙园所百户先生。邱雨川先生的父亲原来很贫困,不允许他接受老师的教育,时常提着他的耳朵命令他,说:“小孩识字只要记住姓氏就可以了,何必要勤奋刻苦地学习成为老博士呢?”先生生性不检点约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们一起手握长矛骑着马,有时拉琴弓发出像雷声一样的声响,在濒江的市集上夸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偶尔喝酒有几分醉意时,便起身自己填词,所亲近的人弹琴歌唱,每天相互取乐,习以为常。 当时临海倭寇侵扰东吴,定山袁公凭借部使者的身份在瓯栝整顿兵马,邱先生凭借禆校的身份隶属中坚。当时袁公不认为他有与众不同之处。不久倭寇的战舰顺风慢慢行驶而来,势头很嚣张。袁公将要出发,迅速命人准备饭菜,厨子准备匆忙,刚刚端到席间,就把饭菜打翻在地上。袁公变了脸色,左右的人都害怕得腿发抖。先生逐级上了台阶,挺直上身两膝跪地说:“袁公万福。”说罢,捡起地上的饭碗起身说:“还好饭碗没有破损。”袁公脸上露出喜色。左右的人都欢呼着,称袁公万岁。袁公立即催促骑马出发。这天晚上,倭寇失败逃走。先生的思想行动之敏捷常常就像这样。 当时沿海地区倭寇的船只出没,远近地区的人都很震惊害怕。各位将领每天聚集到军门下,商议战和守的策略。有人同意有人反对,迟疑不决。先生这时擅自来到军门下,拍着手掌陈说自己的办法,仰头手指天空又低头在地上画着,言语铿锵准确好像用烛照着,按数计算着一样。大家都用严厉的目光使他慑服,不久先生走了。大声呼叫的老将不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说:“他只是一个酒徒罢了,怎么能够谈论成败之事,为什么他还喋喋不休呢?”没过多久,先生所谈论筹划的事情都应验了,因为这众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却世情之人。有些嫉妒先生的人对袁公说,先生酗酒,很难接近。因此在袁公任职期间,先生都没有获得一次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袁公只是每天供给他一些笔纸和钱财。先生很平静,对这些东西不屑一顾,每次得到金钱,就买酒肉,呼喊那些了解自己的人组织高朋满座的宴会,通宵达旦吟诵诗歌。有的同僚有急难,他倾囊相助,从不计较,因此先生更加落魄不被重用。 先生晚年更加贫穷,郡中那些文人雅士仰慕 先生,有时准备酒肉结交先生。先生整理好破旧的衣服坐到上座,谈论天下大事,言辞凿凿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有人给他书简和题目,每个人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先生有时拔出所携带的手杖当作剑来舞,跳跃起落符合节奏,四座的人都为之倾倒。在座的少年中有人拿酒开先生的玩笑,先生也不认为他们违逆了自己。后来因为年老得病,在家中去世。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陆令萱说帝曰人称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宜早为计何洪珍与和士开素善亦请杀之未决以食舆密迎祖珽问之珽称周公诛管叔季友鸩庆父帝纳其言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文段大意。然后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知识进行断句。如“曰”“之”“以”等。 参考答案:陆令萱说帝曰/人称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宜早为计/何洪珍与和士开素善/亦请杀之/未决/以食舆密迎祖珽问之/珽称周公诛管叔/季友鸩庆父/帝纳其言 参考译文: 陆令萱游说皇帝说:“人们都说琅邪王聪明勇武,在当今没有对手,看他的相貌,大概不是做臣子的,应该提早定下计策。”何洪珍与和士开向来关系很好,也请求杀了琅邪王。皇帝做不出决断,就用竹轿秘密地把祖珽接过来,问他这件事,祖珽说周公诛杀了管仲,季友用毒酒毒死了庆父。皇帝采纳了他的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大明故义官陶公墓志铭 公姓陶氏,名永恕,字廷德,系出晋渊明之后,历代以来,世多哲人。胜国时,厥祖讳谷真者,居湖广黄陂,罹季世兵燹,挈家徙蜀之合州南津家焉。迨入国朝,占籍为州之万安厢长。谷真生子必通。必通生子以礼。以礼生子滨,妻孙氏。生子四:长永嵩,次永常,三即永恕,四永金。永恕生于正统丙辰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仁厚,笃于孝友。幼读书通大义,稍长,善干蛊①克家,起为厢正,能不事脂韦②以媚上,耻立崖岸以绝人,雅有古君子风。居家庭未尝私好恶、为喜怒,一门之中,尊卑内外,雍雍穆穆,人无间言。处宗党恩礼周洽,未始以亲疏贵贱为趋舍。日督约家人力耕垦,谨懋迁③,致帑藏所积,陈陈相因。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官道经铜梁山麓约一里许,地多卑洼沮洳,一雨则泥淖没胫,公为鸠工伐石,畚土筑堤,栉比方石修砌之,道路遂平,行者称便。他若名山福地,有所兴造,辄捐资助力,以相其成。其乐善好施又如此。弘治戊申大旱,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辟小斋教子琢,朝延儒雅,日相往来,以资丽泽④,履恒满户外,尊酒笑谈,雅歌投壶以为乐。复约致仕乡耆秀士,效古洛社结文会,相宴乐,歌咏风雅,更相劝酬,共享太平。至是卒,弘治丙辰十二月十六日也。距生年春秋六十有一。始妻钟氏,有士行,蚤世,葬于东山之原。继妻朱氏,亦卒,别相地于厢之南,移钟氏柩与朱合葬焉。钟氏生子一,即琢。妾洪氏,生女一,在室。择旷氏女配琢,生子一,名禄寿;女二。琢以弘治丁巳二月二十一日举柩合葬于先妣之茔,先期奉庠英李邦贤所为状来请铭。惟公资禀纯笃,存心忠厚,富而尚义,以荣其身。子琢 又能克己振立,不坠世绪。则平生所存可知矣。宜有铭以传。 (有删改) [注] ①干蛊:指“干父之蛊”,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这里指主事,办事。②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③懋迁:贸易。④丽泽:指朋友间研习切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占籍为州之万安厢长 占籍:上报户口,入籍定居 B.人无间言 间:离间 C.朝延儒雅 延:请 D.复约致仕乡耆秀士 致仕:做官 解析:选D 致仕:辞官退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连词,来/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就;D项,代词,指路/助词,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公是晋代陶渊明的后人,历代以来,家族中有许多才智极高的人,他仁心忠厚,有君子之风。 B.陶公与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族人都相处得很好,他从不因别人地位的高低不同而有不同态度。 C.陶公爱好与人交往,常常与儒人雅士一起外出宴饮谈笑,并且和人相约举行文会,诗歌唱和。 D.陶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陶琢将他与之前已去世的母亲合葬,并且请庠士李邦贤为父亲写墓志铭。 解析:选D 从文中来看,是陶琢带着庠士李邦贤所写的状来请作者写墓志铭。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 译文: (2)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译文: 参考答案:(1) 遇到穷困的就周济他们,没有能力偿还的,就取出借据还给他们,人们被他所做的好事感动,都称他是有德行的人。 (2)拿出白金若干两,帮助官府买进粮食来救济百姓,按惯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 参考译文: 公姓陶,名永恕,字廷德,是晋代陶渊明的后人,历代以来,家族中有许多才智极高的人。在前朝时,他的祖先叫陶谷真,居住在湖广黄陂,遭遇末代战火,携带家眷迁徙到蜀地合州南津,在那里安家。到了本朝,上报户口,入籍定居,担任合州万安的厢长。谷真生了个儿子叫必通。必通生了个儿子叫以礼。以礼生了个儿子叫滨,(滨)娶妻孙氏,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永嵩,次子永常,三子就是永恕,四子永金。永恕生在正统丙辰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情仁厚,尽心孝顺父母忠于朋友。幼时读书精通要义,大一点的时候,干练有才能,能承担家事。担任厢正,能够不阿谀奉承去讨好上级,以孤高自负与人隔绝为耻,颇有古代君子的风范。在家中未尝表现自己的好恶和喜怒,一门之中,(无论)地位高低家人亲戚,和和睦睦,人们之间没有离间的言语。和宗族乡人相处都很有礼节,未尝因为亲疏贵贱而有所取舍。每日督促约束家人努力耕种,谨慎贸易,使家里积累的财产,逐年增加。遇到穷困的就周济他们,没有能力偿还的,就取出借据还给他们,人们被他所做的好事感动,都称他是有德行的人。经过铜梁山麓的官道大约有一里,地面大多低洼潮湿,一下雨,泥淖就淹没小腿,陶公为这条路召集民工开挖石方,用簸箕运土修筑堤坝,将方石排列整齐进行修筑,道路于是平整了,行路的人都称赞方便。其他像名山福地,有所兴造,就捐钱出力,来帮助他们完成。他乐善好施也如这样。弘治戊申大旱,(陶公)拿出白金若干两,帮助官府买进粮食来救济百姓,按惯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他开辟小斋教育儿子陶琢,每天请一些儒雅之士,经常往来,用来和他们研习切磋,经常外出,饮酒谈笑,吟诗投壶为乐。又约请退休还乡的官员和杰出的人士,仿效古代的洛社结成文会,饮宴作乐,歌咏诗文,互相酬答,共享太平生活。他去世时,是弘治丙辰十二月十六日,离他出生有六十一年。最初娶妻钟氏,她有士人的品行,早逝,葬在东山的原野。继妻朱氏,也去世了,另外在厢的南埧找了块地安葬,后来移钟氏的棺材与朱氏合葬。钟氏生了一个儿子,即陶琢。妾洪氏,生了一个女儿,还未婚配。选旷氏女儿许配给陶琢,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禄寿;另外,还生了两个女儿。陶琢在弘治丁巳二月二十一日把父亲合葬到已去世的母亲的坟墓里,在这之前拿着庠士李邦贤写的状来请我写墓志铭。陶公资质禀性纯良,仁心忠厚,富有而崇尚节义,使自身荣耀。他的儿子陶琢又能约束自己奋起自立,有一番功业。因而陶公一生留下的精神可以推知。应该有墓志铭来传扬他的事迹。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托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选自《三国志·魏书》) 解析:解题时,应先通读文段,再进行断句,可抓住句中的“然”“盖” 等虚词及句式特点,结合前后语境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托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参考译文: 明帝就不能这样,感情牵挂着私亲,抚养婴儿,把皇位传给他,托付的大臣不能专一,必定使旁支亲族的人参与,结果曹爽被诛杀,齐王被废黜。高贵公才智早熟,勤学好问、崇尚文采,大概也有文帝的风度吧;但他轻率浮躁、恣意泄愤,使自己陷入大祸中。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上高县学记 苏 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 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 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解析:选D 诏:告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 A项,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转折。B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C项,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连词,却。D项,两者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解析:选B 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译文: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译文: 参考答案:(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参考译文: 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 ,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然而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用来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坚固的原因。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顺从,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来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则便于驱使。”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里,思索教导百姓的方法,于时谋划建立学校。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治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祭祀有了厅堂,讲课劝学有位子,课后学习有屋舍,吃饭洗澡有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有学校的开端。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应在读懂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注意其中的标志性词语,如“也”“而”“又”“者”等都是虚词,“尹少荣”“谌”“段公”都为专有名词。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即可断句。 参考答案: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 参考译文: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 州田野都成红色了,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投时相书 欧阳修 某不佞,疲软不能强筋骨,与工人田夫坐市区、服畎亩,为力役之劳,独好取古书文字,考寻前世以来圣贤君子之所为,与古之车旗、服器、名色等数,以求国家之治、贤愚之任。至其炳然而精者,时亦穿蠹盗取,饰为文辞,以自欣喜。然其为道闳深肆大,非愚且迂能所究及。用功益精,力益不足,其劳反甚于市区畎亩,而其所得,较之诚有不及焉。岂劳力而役业者成功易,勤心而为道者至之难欤?欲悔其所难而反就其易,则复惭圣人为山一篑止焉之言,不敢叛弃。故退失其小人之事,进不及君子之文,茫然其心,罔识所向,若弃车川游,漫于中流,不克攸济,回视陆者,顾瞻徨徨。 然复思之,人之有材能、抱道德、怀智虑,而可自肆于世者,虽圣与贤未尝不有不幸焉。禹之偏枯①,郤克②之跛,丘明之盲,有不幸其身者矣。抱关击柝,栖惶奔走,孟子之战国,扬雄之新室,有不幸其时者矣。少焉而材,学焉而不回,贾谊之毁,仲舒之禁锢,虽有其时,有不幸其偶者矣。今以六尺可用之躯,生太平有道之世,无进身毁罪之惧,是其身、时、偶三者,皆幸于古人之所有者。独不至焉,岂天之所予不两足欤,亦勉之未臻欤? 伏惟明公履道怀正,以相天下,上以承天子社稷之大计,下以理公卿百职之宜,贤者任之以能,不贤者任之以力,由士大夫下至于工商贱技,皆适其分而收其长。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以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谨以所业杂文五轴贽阍人,以俟进退之命焉。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 ①偏枯:半身不遂。②郤克: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坚的元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不佞,疲软不能强筋骨 佞:才能 B.而可自肆于世者 肆:放纵,恣意而行 C.少焉而材,学焉而不回 少:年幼 D.皆适其分而收其长 长:长处,优点 解析:选B 肆:体现,展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均为介词,表比较。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C 项,代词,代指这种情况;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喜欢阅读古代的典籍,对古代圣贤君子的做法深入探究,他认为这样做的辛苦程度远远超过匠人农夫做体力活。 B.作者认为即使古代才华横溢、道德高尚、心忧天下的圣人贤者也会有不幸,而自己生于太平盛世是幸运的。 C.作者认为大禹、郤克、左丘明因身有残疾而不幸,而孟子、扬雄则因生不逢时而不幸,贾谊、董仲舒因为对手而不幸。 D.欧阳修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表明自己比古代那些圣贤幸运,为能够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为国家出力而感到高兴。 解析:选D “目的是表明自己比古代那些圣贤幸运,为能够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为国家出力而感到高兴”说法错误,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宰相的重用。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欲悔其所难而反就其易,则复惭圣人为山一篑止焉之言,不敢叛弃。 译文: (2)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以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后悔选择艰难的道路,想回头做容易的工作,却又在圣人说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句话面前感到惭愧,不敢背叛放弃初衷。 (2)像我这样愚钝,既不能够凭才能被任用,也不能凭力气被任用,只是我常常致力于探求学问。 参考译文: 我没有才能,身体孱弱,筋骨不强健,不能像匠人农夫一样在市井街巷、田亩中从事体力劳动,我只是喜好阅读古代典籍,考察探究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一些做法,和古代的车马、旗帜、服饰、器物、名色等方面的事情,来探求治国的方略、任用贤才和愚者的方法。至于那些明白而精辟的思想,有时也会苦心钻研,寻章摘句,装饰自己的文章,来让自己内心愉悦。然而那些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学问深远博大,并不是愚笨并且迂腐的我所能探究到的。我下的功夫越精深,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反而比在市井田亩中劳作更辛苦,然而我的收获,和他们相比确实不如他们。难道从事体力劳动成功容易,费尽心力研究学问成功困难吗?我后悔选择艰难的道路,想回头做容易的工作,却又在圣人说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句话面前感到惭愧,不敢背叛放弃初衷。所以如果放弃初衷,还不如普通人做的事情那样有成就,继续努力又比不上圣贤的文章,内心茫然,迷失方向,就像放弃车子,在江水中漫游,不能够渡过江水,回望陆地,环顾四周惊慌不安。 然而我又想到,一个才华横溢、道德高尚、心忧天下,在世上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人,即使是圣人贤者也恐怕会有不幸啊。大禹半身不遂,郤克跛脚,左丘明失明,这是因身体而不幸。守关巡夜,烦恼不安,四处奔走,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扬雄生活在王莽时代,这是因时代而不幸。年少时就才华横溢,探求学问执着如一,贾谊被毁,董仲舒被禁,他们虽然遇到了好的时代,但也因他们的对手而遭受不幸。现在,凭着身高六尺的躯体,生活在太平有道的盛世,没有因做官而获罪的恐惧,这是我在身体、时代、对手这三个方面都比古人所拥有的幸运。唯独我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难道是上天所给予的东西不能两全吗?或许是我努力的程度不够吧? 想到您躬行正道胸怀正义,来掌管天下,对上接受皇帝关于治理国家的重大策略,对下管理各级官员的事务,有才能的人按才能去任用,才能不高的人按力气去任用,从士大夫向下一直到工匠商人这类从事低贱工作的人,都依据他们的职分来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像我这样愚钝,既不能够凭才能被任用,也不能凭力气被任用,只是我常常致力于探求学问。现在,有幸凭文章参加朝廷的考试,因为考虑到自己在身体、时代、对手这三个方面的幸运,不能默默地埋没了自己,就恭敬地拿我所写的五篇文章送给您的守门人,来听候能否被任用的命运。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彼在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 (选自梁启超《李文忠公事略》,有删改)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如“而”“也”等虚词。然后结合大意即可断出。 参考答案:彼在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 参考译文: 他在文武百官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眼光、敏捷的手腕,不是别人能够比得上的。他知道西方的国际形势,懂得外国的文明,想着利用它们以奋发图强,这种眼光,即使是前辈曾国藩,只怕也要让他一步,至于左宗棠、曾国荃就更不用说了。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今家诫》叙① [宋]苏 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 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岂弟君子,民之父母。”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注] ①叙,即序,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泂,远。潦,指活水。 (fēn chì),蒸饭、酒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就利也果 果:果敢 B.不贤者不强也 强:勉强 C.能就其业 就:得到 D.特患无以发之耳 发:阐明 解析:选C C项,就:成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连词,表修饰,不译。B项,连词,来、用来/介词,在……时候。C项,连词,就/连词,或。D项,代词,它,指书/助词,不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D.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解析:选C C项,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孙景修汇编《古今家诫》,作者读了之后很感动,但没有“描述自己的父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译文: (2)市人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译文: 参考答案:(1)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2)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的。 参考译文: 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我的回答是: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很深。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唯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唯恐子女听不进去劝告。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来告诫他们,对于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可以蒸饭煮酒食。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即使是像流水那样卑陋也不舍弃,就像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等到老了之后,就感激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的心意。以后又汇编《古今家诫》,记录了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汇编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所以又作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但)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能够阐明它罢了。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将会阐明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光大,没有停止。”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解析:答题前要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进行断句。断句时要抓住重点实词、虚词等,如“佛骨”“自”“传”“而”“帝王”“梁武帝”等。 参考答案: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 参考译文: 佛骨从凤翔运来,传到京师的各个寺院。韩愈上奏说:“自伏羲到周文王周武王时,都没有佛,他们的寿命却长达百岁,甚至还有超过百岁的。但自从佛法传到中原之地,帝王信奉它,寿命反而不能长久。梁武帝信奉它最为恭敬,但是国家大乱。请烧掉丢弃佛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魏忠贤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褫职闲住。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帝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 历朝宝训,得祖宗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寝不行。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规切内外诸司 规:相劝 B.大臣大获谴 谴:贬谪 C.积逋至数百万 逋:逃亡 D.备列上奏,寝不行 寝:停止 解析:选C 逋:拖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B项,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项,助词,的/动词,到达。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初年,郑三俊担任太常时,上书指出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侵占贪污的种种罪行,使得魏忠贤十分恼怒。 B.在吏部郎中徐大相因为上书言事被贬谪、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时,郑三俊都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救他们。 C.郑三俊被重新起用后担任南京礼部郎中,监督浙江粮食储备的工作,后来代理仓场事务时又多次上奏朝廷有关粮储的事情。 D.郑三俊曾两次参与对京官的考核工作,第二次考核京官时,他罢免了京城中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公正。 解析:选A “担任太常时”错误,由原文中的“未上”可知,事件发生在他担任太常前。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译文: (2)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 译文: 参考答案:(1)郑三俊极力除去长期的弊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其是玩忽职守的人数名,多次与兵部就假冒士兵(领粮)的事争执,过了一段时间,士兵得以能经常吃饱。 (2)当初,户部尚书侯恂因为屯豆子的事情获罪入狱,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 参考译文: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命担任元氏知县。多次升官后担任南京礼部郎中。在家闲居七年后,被起用任原职,监督浙江的粮食储存工作。天启初年,被征召任光禄少卿,改任太常。还未上任,就上奏陈述宦官侵占贪污的六件事。魏忠贤十分恼怒,认为奏折上的话侮辱了内阁,就将奏折留在宫禁中不下发。郑三俊升任左佥都御史,上书陈述军队粮食的大计,劝谏中央地方各部门。吏部郎中徐大相议论政事被贬谪,郑三俊直接向皇帝上书相救。天启四年正月升任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弹劾魏忠贤,郑三俊也上书极力检举。不久代理仓场事务。太仓没有一年的储蓄,郑三俊上奏请求实行充足储量的几件事。魏忠贤将杨涟等人全部从朝廷驱逐,郑三俊就称病辞职离去。第二年,魏忠贤的同党张讷请求毁掉天下的书院,弹劾郑三俊,郑三俊被夺去官职闲居在家。崇祯元年被起用任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务。南京众官员多是魏忠贤残留的党羽,这年京官考查,郑三俊把他们全部淘汰。京城遭受兵乱,大臣很多遭到贬谪。第二年春天,郑三俊因为建立储君入宫祝贺,极力说道:“希望皇上保护圣体来保护天下,收拾人心来收复边疆。”皇帝褒奖他采纳了他的意见。南方粮食每年缴纳数额为八十二万七千多,累积欠税到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止。郑三俊刚到时,仓库仅有不到一个月的粮饷。郑三俊极力除去长期的弊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其是玩忽职守的人数名,多次与兵部就假冒士兵(领粮)的事争执,过了一段时间,士兵得以能经常吃饱。过了七年,郑三俊就地改到吏部任职。崇祯八年正月,郑三俊又负责考核在京官员,罢免贬斥七十八人,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公正。不久上奏议定官员的评价、杜绝请求嘱托、谨慎委任官员这三件事,皇帝都予以采纳。流寇大肆骚扰长江以北地区,南都震动,郑三俊几次陈述防御的策略。礼部侍郎陈子壮被捕入狱,他直接向皇帝上书相救。考核政绩后进入京城,留任刑部尚书。皇帝认为阴阳失和,命令司礼中官登记囚犯,判处流放以下的都减轻刑罪等次。郑三俊认为文武众臣因过失而长久被囚禁的人很多,请求让他们出狱等候审讯。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代州知州郭正中因为天象变化,请求施行寒审的制度,皇帝命令考察旧例。郑三俊考察历代皇帝言论诏谕,得到祖宗冬月登记囚犯的几件事,全部列入上奏,停止不施行。当初,户部尚书侯恂因为屯豆子的事情获罪入狱,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郑三俊多次审讯上报,都不合皇上旨意。皇上大怒,夺了他的官职交给有关官吏处理。徐石麒等人上书极力相救,皇上都不采纳,严厉地斥责郑三俊欺骗君主。因为郑三俊没有贪污营私,命令他出狱等候审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又救他,皇上才允许发配赎罪。明朝变乱灭亡后,郑三俊在家过了十多年才去世。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选自《人间词话》,有删改)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如“唯”“耳”“也”“者”等虚词。然后结合大意即可断出。 参考答案: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参考译文: 南宋词人当中,白石具有崇高的格调而少情趣,剑南具有一定的气魄而少韵味。其中可以与北宋词人相抗衡的,只有幼安一人而已。近人作词以南宋为始祖而把北宋当作远祖,因为南宋的词容易学而北宋的词不容易学。学南宋的,不是以白石为始祖,就是以梦窗为始祖,因为白石、梦窗的词容易学而幼安的不容易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