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 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发的好词。 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规模和笔数 (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史蒂芬·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 B.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可以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C.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人是主导者,应充分发挥人、机的优势。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要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5.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C.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6.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8.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9.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五经正义》的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他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李觉却认为此方艰险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他进献的论时务的对策,所作的《竹颖传》,皇上都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多次上书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在计算雉兔首足的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5分)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中的“参”指参星,“斗”指北斗星,诗人以参星、北斗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变化,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夜”字。 B.诗的第二句“晴”一语双关,既写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也暗指诗人坎坷磨难的人生风雨已经过去,前景一片光明。 C.诗的颔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仰观俯察到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境界开阔,意蕴深远。 D.第五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明自己经历了这一番政治遭遇后洞察了圣人之心,对实现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15.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中蕴涵的情感态度。(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陆游《游山西村》中,“ , ”写村民们在迎接社神的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 (2)《离骚》中作者运用反问表达不同志趣的人不能相安共处的句子是“ ”,表达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欣赏,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6分) 国内一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食盐中的碘浓度符合人体对碘的生理需要量,不会造成人群碘摄入过量。碘浓度即使再增加5倍,依然不会对健康有什么不利影响。当然我们并不提倡 ① ,因为如果碘浓度增加10倍,就开始影响人体健康;增加50倍、100倍,则肯定有损人体健康。目前我国生活在高碘地区的总人口在3000—5000万人,尚未发现有下一代的脑发育障碍。但 ② 要比碘过量大得多,不同程度的缺碘肯定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因此人群的补碘要世世代代进行下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碘地区的人群及医生认为不宜服用碘盐的某些病人,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的病人,应当 ③ 。 21.下面是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二年级举办课本剧表演晚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5分) 高中语文文本改编 剧本 三个奖次 全年级 35个班 分班排练 年级汇演 校报 校网站 通知动员 评奖宣传 课本剧 表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 ;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2.A“对比论证”错。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等内容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3.C,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的这一点。D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4.C“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无中生有。 5.B A项,“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于文无据,“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这只是霍金的观点;C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当,从图表来看2013年和2014年比2012年投资要少;D项,“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言过其实。 6.①机器还不能理解人类的思维;②软件技术发展较慢〔或:软件技术发展与硬件不匹配〕;③软件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④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或:如何让人工智能做一个“好人”)。(每点2分,答出3点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7.B “生活虽艰辛苦闷”于原文无根据。 8.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作用:①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②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点2分,作用4分,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9.①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②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③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全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C“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的“谒文宣王”,应在其后断句,排除A、D两项;“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言”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B“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C“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误,原文“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1)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以:来;嘉:赞许;寝:搁置;句意2分) (2)吴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意,猜测、料想、怀疑;宿,预先、早先;就,完成;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左赞善大夫,做泗州知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等人校定。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皇上升迁李觉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开始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这样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 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李觉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李觉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14.B“前景一片光明”表述有误,坎坷磨难已经过去并不等同于前景就一片光明。 15.①被贬海南遇赦北还的喜悦。诗人被贬海南后遇赦渡海北归,且在渡海时眼见雨过天晴、海天澄明之景,才禁不住喜悦发出“兹游奇绝”之叹。②对政敌打压排挤的调侃蔑视。诗人一生宦海沉浮,远贬蛮荒儋州,几乎“九死南荒”,诗人却坚决地表示出没有悔恨,语气充满调侃,显示出对政敌的蔑视。③对坎坷人生的乐观旷达。“九死南荒”的不幸遭遇,一贬再贬坎坷人生,诗人未有抱怨之情,反认为“冠绝平生”,体现豁达的胸襟与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6(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夫孰异道而相安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7.B 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 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 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 18.D 原句的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组成的”;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19.A 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D项,“ 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20.①摄入大于生理需要量的碘 ②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③服用不加碘的食盐(或:控制碘的摄入) 21.高二年级举办课本剧表演晚会,首先是通知全年级35个班,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们将选定的高中语文文本中的篇目改编成剧本,分班进行排练,并参加年级汇演。本次汇演评定三个奖次,并在校报和校网站上进行宣传。(不超过100字)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 22.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然后要求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是自媒体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周围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当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有可能出现用形象的语言、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而造成对此现象的思考过于简单,甚至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但考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文体偏向议论文。 同时这一材料又具有开放性,“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有开放性,不需受过多束缚。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 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莫再狂刷存在感。 莫为“存在”丢智商。 “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