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普通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別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 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 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 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 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 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 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 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 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 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5、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3分)‎ ‎6、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 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猪年春节档的8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C.《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D.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 ‎8.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B.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C.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 D.《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9.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日:“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收纳投降归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使敌寇不敢残害宁夏。‎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这些大将各自独立作战,灵活机动。‎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当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厚待把汗,让其穿绯袍束金带,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译文:‎ (2)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译文:‎ (二) ‎ 古代诗词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釭(gāng):油灯。‎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 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 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 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15. 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非议,如苏洵《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 ‎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____ , ____。”‎ ‎(3)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园序》中用互文的手法写自己与堂弟们在花前月下开怀痛饮的句子“______,______”。‎ ‎ ‎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鸟有鸟语,猿有猿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各有其道,__①__,那么大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大自然了。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们对于同一问题持不同看法,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一定让他们趋于同一,__②__。当然,各抒己见,__③__,那些违反人性、违背常理的意见,是绝不允许胡乱发表的。‎ ‎21.请根据以下信息,以某校学生会的名义,给该校的王校长写一封邀请函。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落款已写好),不超过85个字。(6分)‎ ‎①即将毕业的_2019届同学要举行“新春与青春”的文艺晚会。‎ ‎②文艺晚会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 ‎③文艺晚会于2019年1月30日晚8点开始。‎ ‎④2019届同学只有四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希望校长能出席晚会并讲话。‎ 邀请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学生会 ‎2019年1月20日 三、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答案 ‎【答案】1.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不正确。文中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的价值只是它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故选D项。‎ ‎ 2. D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不正确。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但不是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而是“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故选D项。‎ ‎ 3. 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完全脱离了”不正确。“新史学”是日渐脱离,而不是完全脱离;C项,“并没有认识”内容绝对,文中没有体现;D项,“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不正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价值体现在指导史学的未来发展。故选B项。‎ ‎4.解析:选A项,从第①段的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 ‎5.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参考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2分);“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1分)。‎ ‎6.解析:本题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参考答案: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 ‎7.B(“各种”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说“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8.C(“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在文中应该指的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 的增速“15.4%”)‎ ‎9.①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必选项目”。(或“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 ‎ ②材料二意在说明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 ‎③材料三意在说明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两个小点各1分;第③点如果答成“意在说明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1分)‎ ‎10.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1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12.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各自独立作战”错,原文意为,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并没有“各自独立作战”之意。‎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 (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脱的人,全部进行安抚。(关键同”劳”“自拔”“存抚”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关键词“诣”“罗拜”“休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跟随巡托曹邦辅在浒墅作战。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佥都御吏,任宁夏巡抚。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爱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番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陵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扼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他屡次立功,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八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宜、大、山西地区的军务。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回来的人接连不断。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俺答当时正在辅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俺答就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王崇古广泛地招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远从江、淮、湖广密集到了边塞附近。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镇,故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右十分之七的费用。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14.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表述有误,词中“满城似愁风雨”是写元宵节满城本无风雨却如有风雨,冷落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国土沦亡后的悲伤之情。故选B项。‎ ‎15. (1)对比。上阙以临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特别是元宵况味(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今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穿插对比,抒发国家衰亡的哀痛。(2)用典。下阙用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的典故,抒发乱离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空相对”三句,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心情。(4)情景交融。“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既是描写昔日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也是借景抒发对往昔临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恋。“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景中含情,满城都处在宵禁之中,风雨之中,饱含词人的忧虑之情、凄苦之情。(每条2分,任意三条满分)‎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题干“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分析,此处主要考查情感抒发的手法,分析的时候,可以先明确本词抒发作者哪些情感,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或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这些情感的。本词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上片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是说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而如今“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作者将临安今昔不同的元宵节景象进行对比,同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满城似愁风雨”之景,来表达国土沦亡后的悲伤之情。下片“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用典),表达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之情。结尾“满村社鼓”,写外面传来满村的社鼓的热闹声,而作者又用“空相对,残釭无寐”,写自己空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从而表现自己哀惋无穷。‎ 16.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7. B 试题分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18. C 试题分析: 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 ‎19. D 试题分析:“‘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 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20.①如果让它们都发出同一种声音 ‎②那也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 ‎③也不是没有原则地乱说一气(每处2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和变换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 答案 尊敬的王校长:‎ ‎2019届学生拟于1月30日晚8点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新春与青春”文艺晚会。诚请您莅临(光临)晚会,并恳请您给即将参加高考的2019届学子加油助威。(称呼1分,时间1分,地点1分,晚会主题1分,邀请1分。注意称呼和邀请要得体,表达不准确或不得体,每错一处扣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 (1)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 ‎(2)立意导引:‎ ‎ 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 ‎,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 ‎ 审题、立意确定之后,按照人们一般的透彻地论述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再结合阅卷方面的特殊性要求,最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结构来写。‎ ‎ 即文章一开始,要抓住论题,提出自己对张伯驹“底子”与“面子”方面的看法,可以像苏洵的课文《六国论》开头的写法,写好引论段。然后在本论部分,通过几个分论点,采用理论论证、例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论点,也可以像《六国论》本论那样,将中心论点论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好“底子”与“面子”的关系问题,即写好“怎么办”。至于“怎么办”的具体写法,可以结合在本论部分对各个分论点的论述与小结中,也可以集中写在结论段,像课文《六国论》的最后两段那样。‎ ‎【例文展示】‎ 要面子,更要底子 ‎ 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在支撑。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 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青酋的文字抑或绝伦的表演受人尊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民重面子轻底子,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本语段直接针对现实问题,作为靶子,进行批驳,引出自己的论述)‎ ‎ 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底子来支撑。没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面子的质变。‎ ‎ 古人常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 ‎ 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精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一个有味道的人,又何愁没有面子?‎ ‎ 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 ‎ 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这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精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 ‎ 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 点评:‎ 立意好,思想精到。引论部分的中心论点简洁、鲜明、有力,本论部分的说理注重概括与思辨,分析比较透彻,引证切题,对比强烈,论证精要。结论部分强调“打好底子”的“坚持”与“态度”,在“追求金玉其外”时,更要“注重镶玉其中”(反用贬义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注入积极意义,化腐朽为神奇),很给力。‎ ‎ ‎ 勿惑于形,请炼于心 ‎ ‎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功是底子,一分钟是面子。没有十年辛苦磨炼,便无所谓那一分钟闪耀登场。张伯驹的事例,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若想有光彩的“面子”,又怎能缺少坚固扎实的“底子”?‎ 从前的生活节奏慢,因此人们愿意沉下心,涤去浮躁之气,把内在的涵养打磨成一块光泽湿润的玉石。王羲之写过的毛笔晕染了八缸清水,怀素练字用的基层芭蕉叶堆成了“笔冢”,宋濂在大寒天努力抄书的佳话仍被传颂,张溥又为自己的七录斋留下美名。他们都是大师;世人的称颂为他们挣足了“面子”,但那“面子”不过是别人给予的,别人亦可以收回溢美之词,撕破华丽的“面子”。但“里子”却是自己的,任谁也夺不走、毁不掉。“里子”是一种风骨、一股气势,哪怕世人冷落它,也是拥有者独守青灯冷夜的精神慰藉。‎ 可惜今人太浮躁,仿佛时间、气韵都堕落为廉价的东西。有“底子”的人或物,积累在其中的品质不同,因而其人其物的底色不同,各有特点。恰如流水精雕细琢的岩石,它们奇异的形态各不相同。然而光关注“面子”‎ 的往往底气不足,一不小心就露馅了。且不说外表精美的工业品质量如何低劣;且不说电视屏幕上那一张张俊秀的面孔表情如何空洞;且不说其名片上头衔满满的所谓学者如何发表着沽名钓誉的言论;单说说平日我们所看到的书吧。现在流行的很多出版物,词藻够华丽吧?情节够新颖吧?可主题思想呢?文艺素养呢?这些书有着华丽的外观作为“面子”,却缺少具有精神分量的文笔充当“里子”,它们的价值怕是只能从价格和重量上体现出来吧,无怪乎莫言会哀叹“长篇小说之殇”了。‎ 世人都爱鲜花烹油、炙手可热的外表,却鲜有人愿意打磨雕刻自己的心灵。可容颜易老名誉难再,就如一团迷蒙的雾气,终有消弭的一天。但心灵不老,精神永存,内在的“里子”是我们对抗一切磨难挫折的基石。也许我们终究会像《项链》里虚荣的女主人公一样幡然醒悟:外在的一切皆为过眼云烟。‎ 面子再怎么光鲜靓丽,也只是薄薄的一层;有时,它甚至会蜕变为束缚我们前进的壳。蝴蝶翩跹飞舞,首先要破茧而出;人亦如是。告诫自己别太过重视虚名,时时引以为戒,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良方。‎ 而那汗水浇灌、血泪凝聚成的底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在财富。底子是时间的积淀,也是人生阅历的层层加深。并非所有人都能行万里路,但我们却可以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底气,也即我们的底子。通过古人之笔,可以博古;借助今人之肩,可以通今。有了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底气,我们才能以坦坦荡荡的胸怀去拥抱未来。‎ ‎ 勿惑于形,请炼于心。(模拟得分:52分)‎ 点评:‎ 引论部分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发人深省,鲜明而有力。本论部分先四个点例,大多是课本上读到过的,信手拈来,恰到好处。随后的分析也比较精细。再概述文学艺术与出版界一些不良现象,指出源于一些作者舍本求末,并借莫言的感叹予以批评,也很有说服力。第4段对本论部分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小结。全文结论部分的最后三段提出“别太过重视虚名”、“博古通今”、“海纳百川、熔铸百家”、“勿惑于形,请炼于心”等举措来夯实底子,给人印象鲜明。文章已经超越了议论文的基本格式,章法比较灵活,语言也较有个性,即能够用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来讲道理,具有杂文色彩。‎ ‎ ‎ 面子要靠底子撑 ‎ ‎ 在社会各界中,哪里都闪耀着伟人的光彩,哪里都有璀璨的明星。他们优秀而强大,在社会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无疑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然而,面子并不是人们想要便可轻易得到的。面子的下面必须有底子撑着。‎ 纵观古往今来,哪位名人的面子下没有底子撑着?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支撑在这张面子下的,是他通过勤学苦练所得来的底子。故有诗云:“写尽八缸水,砚染一池黑,博取百家长,使得龙凤飞。”又如刘谦连续两年登上我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并蝉联观众票选最喜爱节目一等奖,成为华人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但如果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钻研魔术,没有几十年魔术表演的底子的支撑,他还会获取这样令人羡慕的成就,成为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吗?‎ ‎ 如果只要面子而不要底子,那么即使真的得到了一张假面皮盖在脸上,也会有风把它吹走。正如黔之驴,虽然刚到黔地时用它奇特的外表吓住了老虎,但最终还是因为没有真本事而被老虎吃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然熟读兵法,能言善辩,有很大的名声。但是因为没有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时只知照兵书行军,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长平之战后,他的面子也就被风吹走,臭名昭著。‎ ‎ 面子离不开底子,即使在生物界,这依然是一条金科玉律。比如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可以依靠工具创造业绩,这在生物界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离不开从人猿先祖开始的几十万年来不懈劳动所打下的底子。是那些由劳动经验和优秀基因构成的底子,使人类最终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优势,进化为现在的人。‎ ‎《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劝学》有言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想要面子,不必去故弄玄虚,没有轻易便可得到面子的捷径。只有打好底子,才能拥有面子。‎ 因此,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放下对面子的急切追求,重视底子的积累;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点踏实勤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现在起打好底子,在未来获得面子。(模拟得分:52分)‎ 点评:‎ 文章中心论点明确,本论部分从三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说得比较透彻。最后两段得出结论,提出了“不必去故弄玄虚”,不要企求“捷径”,“重视底子的积累”,“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点踏实勤奋”等一系列正确的做法,很有说服力。行文中不但论据充分,而且例证、引证、喻证、类比论证等方法多样,语言也有特色。‎ ‎ ‎ 调好生命底色,笑迎世道宽阔 老子有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就是生命的底色。底色不同,则道路各异。我们需要调好生命的底色,方能拥有宽阔的世界。‎ 张伯驹用几百万字的诗书和人生的高度娓娓道来这样一个真理:底色决定高度,调好底色,世道宽阔。‎ 底色是根,愈广愈深,滋养生命之花。‎ 年轻时打下的基础愈坚固,则春生夏蝉冬雪西风后,收获的秋实愈丰满动人。亚里士多德年轻时,整日沉身在雅典学院的藏书里面,如此经年才有了后来哲学的至高峰。正是调好了生命的底色,亚里士多德才得以从“小驹”蜕变成骏马。‎ 古有张伯驹皓首穷经,达拉第翻破经典,杜甫“读书破万卷”,朱子“日积且月累”;今有龙应台慢打基础,中仓健深深扎根,也有李健的音乐童年,汪涵的千百舞台……‎ 这些人,在一室寂静中,调底色,不惧流年;在时移世易,调底色,汗水串珠。他们的生命底色厚重而大气,于是他们的世界辉煌而灿烂。‎ 底色是风,且吟且啸,推动前进之舟。‎ 世事浮尘纷繁复杂里,不变的底色助你一臂;路阻且长慢慢而行时,底色,就是底气。18世纪的法国混乱而动荡,莫里哀却能一心沉浸在戏剧里,技艺愈臻成熟,就是因为少时“夏三伏,冬三寒”的底色起了作用。反观夏目簌石,初去英国留学时,年幼时时,年幼时底子不佳的弊病显露:自卑而敏感,差点迷失在物欲横流里。可见,只有底子调好了,人生之舟才能在世界长河里渐行渐远,收获永恒的动力。‎ 历史云深处,传来这样的声音:祖逖闻鸡起舞声,王羲之墨凌宣纸声;李小文扎根“基本科研”,钱有训“坐拥书城为汉学”;米兰昆德拉“每一句话都不放过”,弗朗索瓦“永远是职员”……‎ 这些人,几遍波浪滔滔,凭底色,船稳帆开,即使烈日灼灼,凭底色,一树荫凉;即使浮尘扑面,凭底色,光华耀天。他们调好了生命的底色,于是收获了生活的广博。‎ 苏格拉底有言“根基是天赋的珍宝,是人创的才华。”人生路上,调底色是启门一瞬,珍贵而灿烂;远行途中,底色是昂首一观,生命的繁盛早已星汉灿烂。‎ ‎ 愿我们调好生命的底色!愿我们收获人生的开阔。‎ ‎ ‎ 文人的“面子”与文化的“底子”‎ ‎ ‎ 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很讲究面子。尤其凭借着电视传媒载体提供的便利,更加耐不住寂寞,踢开冷板凳,直走到荧屏前弄景,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比先哲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的讲学可进步多了。其实那种凡事紧张的功利心态,不知道距离孔子的从容淡定要有多远。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啊,只要在某一领域有了知名度,人们就期待着他能诠释世间万象,而文化名人为了面子也就毫不犹豫地强撑着,这真是一个“粉丝”崇拜明星的时代!殊不知,无论哪个时代,一个有学识的人必须做到“面子”与“底子”两者兼顾。‎ 真正的文化人应当是很注重文化内涵的。尽管过去的纸质媒介无法和现在的信息传播同日而语,但在古人身上透显出极强的自信,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张扬个性,高蹈理想,仰天大学也能立于天地间,人,们倍感清爽。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虽“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率性让后人企羡。他们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子,哪里需要外在面子的装点。‎ 我们要摒弃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传承学识深厚的文化性格。古代大量的文化人深山归隐,闲云野鹤,倒也洒脱。寂寞了找几个朋友聚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说也有些作秀的嫌疑,但毕竟是给野外的山水注入了书卷气,身子是清洁的,表情是闲适的。即使少了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但他们那极有韵味的琅琅书声也能跋山涉水地来到世人面前,有的竟穿越千古,流传千古。你看庄子走在山阴道上的神态,那种优游和气不仅倾倒了奉命恭请他做官的楚国使臣,更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仰望。虽槁项黄馘,却口吐莲花,心游万仞;即使取类设喻,也能落崖惊风,幻化万方,那真是站在文化长河上游的一道绝佳风景,他太真实了,直把面子承载的沉重负担尽甩脑后,而守住的是自由的高贵,人性的尊严。‎ 其实,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顾及脸面,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之中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时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业。据史载,唐太宗曾有好几次在后宫发火,下决心要把常让他丢面子的魏征杀掉,魏征屡犯皇威,屡次在人前让他下不来台;可每次生气后冷静下来,他能反省出魏征批评的深刻用意——那是做臣子对皇帝的忠心!反过来讲,如果皇帝有包容的雅量,得有多少魏征为朝廷尽职尽责啊。因此皇帝可能失掉的是一时的面子,但是他得到的是一面反观自己得失的明镜,一面烛照历史的明镜;舍弃些许面子,坐拥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这真是一种智慧。‎ 从这点上讲,中国现代文人特爱面子确实丢了一些本该继承的传统。眼睛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胸襟就变狭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据《世说新语·‎ 容止》载,三国时曹操接见匈奴使臣,“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接待完毕,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别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装门面?且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是给那些太爱面子的人上了一课:能否“雄远国”,相反,过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饰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 世人注重面子是不分民族和种族的,关键是要在足够的文化底子之上来整容,这样言谈举止中才能流露出人们期待的惊喜。尽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的体现都是讲究文化内涵的,这才是能够输出的民族形象。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说“面子”》的文章: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如此说来,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路标立在那里,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其实,民族的形象立于世界之林何尝不是如此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