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七)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 ‎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含义和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分析作用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句子和含义“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为什么一知半解,原因是“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赏析句子主要考核修辞,回答时首先答出是那种修辞,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然后结合文章分析效果,即表达什么情感,描绘什么景象或突出什么特征。如此题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形象生动(通用效果)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物象的特征)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表达的情感)。‎ ‎(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2分)‎ ‎【答案】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散文中物象特征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段落的划分提取各段的关键词语作答,重点关注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散文中物象特征概括的题目,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往往抓住一个物件或一种景物进行描写,此题就是概括“寒冷”的特征,“寒冷”贯穿全文,在每个段落都有体现,这样就要抓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进行概括,有时还要注意表达方式变化的地方,一般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出现议论和抒情的地方要注意。‎ ‎(4)说说第⑿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案】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坏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段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文段的作用,文段的作用主要分析和上下文、标题以及文章主旨的关系。回答内容是注意紧扣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如此题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坏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5)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4分)‎ ‎【答案】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或人需要“寒冷”‎ 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试题分析】这是探究文章的意蕴的题目。注意散文的行文特征,形散神聚,先从一些实在的具体的物象或景物入手最后到虚的情感。此题抓住“寒冷”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文章的思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散文分析文章的意蕴要注意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表层是“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然后分析思路由实到虚,然后分析其作用分别是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14分)‎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采,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一一驿一一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炙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铁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荚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 ‎(1)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2分) ‎ ‎【答案】⑴第一自然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馆驿街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特点;⑵第二自然段以济南标志性的名胜来衬托馆驿街给我的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自然引出下文。‎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此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一定的区别。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处考查某一情节对主旨及结构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 (4分) ‎ ‎【答案】⑴通过父亲交待我与馆驿街相遇的缘起,而馆驿街又经常让我怀念起父亲,从而赋予了馆驿街人情温暖,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⑵强调父亲与馆驿街一样,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是点亮我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含蓄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写 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此处的人物形象“父亲”一定要与“驿馆街”联系起来。‎ ‎(3)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答案】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⑵介绍了馆驿街的历史沿革,说明它尽管平凡平常,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有力揭示了文章主旨。 ‎ ‎【试题分析】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在不同的文体中作用也会有区别,文本是散文主要从它对语言的精彩、丰富性所起的作用方面去考虑,除此之外还要想到它对主旨表达的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本文是散文,引用典故可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4分) ‎ ‎【答案】①人生可能有得意辉煌,也可能有失意落寞,都要坦然面对,宠辱不惊。②做人要正直平实,沉稳低调,甘于寂寞,不求外表繁华,但求内蕴丰厚。⑶要善于从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汲取人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指引人生航向。(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果合乎文意、言之有理,也可以得分。) ‎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答题步骤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对于托物抒情类散文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红砖颂》的结尾,将红砖与砌砖工人融为一体,红砖与砌砖工人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红砖的品格正是砌砖工人的品格,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当然,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一步步展示阅读步骤,是让你有依据可寻,有方法可求。本文的物是“馆驿街”主要从它身上找到作者赞美的品质。‎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14分)‎ 会唱歌的墙 莫言 ‎①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村子里几十户人家,几十栋土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胶河的怀抱里。村庄虽小,村子里却有一条宽阔的黄土大道,道路的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楸,还有几棵每到金秋就满树黄叶、无人能叫出名字的怪树。路边的树有的是参天古木,有的却细如麻秆,显然是刚刚长出的幼苗。‎ ‎②沿着这条奇树镶边的黄土大道东行三里,便出了村庄。向东南方向似乎是无限地延伸着的原野扑面而来。景观的突变使人往往精神一振。黄土的大道已经留在身后,脚下的道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土路,狭窄,弯曲,爬向东南,望不到尽头。人至此总是禁不住回头。回头时你看到了村子中央那完全中国化了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着的乌鸦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融在夕阳的余晖或是清晨的乳白色炊烟里。也许你回头时正巧是钟声苍凉,从钟楼上溢出,感动着你的心。黄土大道上树影婆娑,如果是秋天,也许能看到落叶的奇观:没有一丝风,无数金黄的叶片纷纷落地,叶片相撞,索索有声,在街上穿行的鸡犬,仓皇逃窜,仿佛怕被打破头颅。‎ ‎③如果是夏天站在这里,无法不沿着黑土的弯路向东南行走。黑土在夏天总是黏滞的,你脱了鞋子赤脚向前,感觉会很美妙,踩着颤颤悠悠的路面,脚的纹路会清晰地印在那路 ‎④那条黄沙的大道早就被我们留在了身后,这条黑色的胶泥小路旁生了若干的枝杈,一条条小径像无数条大蛇盲目爬动时留下的痕迹,复杂地卧在原野上。你没有必要去选择,因为每一条小径都与其他的小径相连,因为每一条小路都通向奇异的风景。‎ ‎⑤‎ 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⑥过了桥,又上堤,同样的芳草野花杂色烂漫的堤,站上去往南望,土地猛然问改变了颜色: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苍黄的土地。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但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阳照耀,眼前便展开了万丈金琉璃。‎ ‎⑦不要在此流连。下面,请你注意那条狗。那条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为这条狗下了一个定语: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为瞎眼;正因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实它追逐着的,仅仅是野兔的气味和声音。但它最终总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使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那里边有一个怪人,通过对气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个世界。日本的盲音乐家宫城道雄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地弥补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听到了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声音,黑色的声音,红色的声音,黄色的声音,等等,也许还有一个天才,能听出声音的气味来。‎ ‎⑧请看,那条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他已经九十九岁。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⑨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门老头儿到处收集酒瓶子,问他收了干什么,他也不说。终于发现他在用废旧的酒瓶子垒一道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开来的墙。但这道墙刚刚砌了二十米,老头儿就坐在墙根上,无疾而终了。‎ ‎⑩这道墙是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只要是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 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幢憬,对神的感谢。‎ ‎⑾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⑿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 ‎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村庄有什么特点? (2分)‎ ‎【答案】村庄偏僻,贫穷,古老,而有生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村庄有什么特点”,首先应浏览第一段,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拿来用;如没有的话应依据文中的描写进行概括。“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可见很偏僻;“几十栋土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胶河的怀抱里”,可见很贫穷;“路边的树有的是参天古木”,可见古老;“路的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楸,还有几棵每到金秋就满树黄叶、无人能叫出名字的怪树”,充满生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会唱歌的墙”中“唱歌”与“墙”两个词的理解。(2分)‎ ‎【答案】“唱歌”指“倾诉”“呼唤”“教诲”等 ;“墙”象征“故乡”或“大自然”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 ‎【答案】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选择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色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高密这片土地色彩斑斓、四季变幻,壮丽无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更好地表现热爱家乡这一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鉴赏的角度很多,修辞角度、动静角度、描写角度、选材角度、句式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答题的思路:先点明角度,分析手法,表现的情感。“‎ 黄土的大道已经留在身后,脚下的道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土路,狭窄,弯曲,爬向东南,望不到尽头。人至此总是禁不住回头。回头时你看到了村子中央那完全中国化了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着的乌鸦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融在夕阳的余晖或是清晨的乳白色炊烟里。也许你回头时正巧是钟声苍凉,从钟楼上溢出,感动着你的心。黄土大道上树影婆娑,如果是秋天,也许能看到落叶的奇观:没有一丝风,无数金黄的叶片纷纷落地,叶片相撞,索索有声,在街上穿行的鸡犬,仓皇逃窜,仿佛怕被打破头颅”,划线句中涉及的景物很多,故可以从选材角度作答;同时也可以从修辞角度和描写角度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我为什么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关干狗的描写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 ‎【答案】①以小说中的怪人衬托瞎狗利用自己丰富敏感的嗅觉、听觉来达到目标。②作用:在结构上,上承对雪地的描写,下启对门老头儿的描述,起到过渡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根据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的理解和感悟。(4分)‎ ‎【答案】得分要点:①对故乡的眷恋,对乡人情感的归依,对童年的回味;②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③不忘故乡,对养育滋养自己和乡亲们的故乡的感恩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这句话处于文章的结尾,故应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高唱”“低吟”“渗透”“世代流传”,联系上文即可知道,那“高唱”“低吟”中透露出的是“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幢憬,对神的感谢”。 ‎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